單病種質量管理制度
單病種質量管理制度
一.目的
為進一步提高醫療質量,強化醫療質量監管,通過評價病種診療過程的質量管理措施,開展對比,分析,達到持續改進醫療質量,提升醫療服務水平,促進醫療質量精細管理化管理的目的。
二.范圍
適用于全院臨床科室。
三.內容
1、嚴格按照衛生部發布的單病種質量控制的通知要求,對公布的單病種質量控制指標開展單病種質量監控。
2、醫院成立單病種質量管理領導小組,組長由業務副院長擔任,成員由醫務管理、護理管理、藥事管理、信息統計、臨床醫技、病案管理等人員組成。主要負責定期檢查全院單病種質量控制的實施情況,并進行效果評價和考評獎懲。
3、單病種質量管理工作在醫院單病種質量管理領導小組指導下,由科室單病種質量管理實施小組具體實施,科室單病種質量管理實施小組由科主任、護士長任組長,組員包括科內醫療人員、護理人員、臨床藥師和其他相關責任人。
4、單病種質量管理實施小組要組織科室相關人員學習單病種質量管理相關知識,并進行考核,考核合格后上崗。
5、各實施小組設定專人負責網上信息上報,使用衛生部統一分配的用戶名和密碼,登錄“單病種質量管理控制系統”上報相應病種信息,并由本小組副高以上的專職人員最后對網上直報的信息進行審核確認。
6、臨床科室的單病種質量管理實施小組每月對本科室單病種質量控制指標進行評價,醫院單病種質量管理領導小組每季度進行評估分析,并將結果及時反饋給各單病種質量管理實施小組,督促整改落實,保證質量持續改進。
7、單病種質量控制指標:
(1)診斷質量指標:出入院診斷符合率、手術前后診斷符合率、臨床與病理診斷符合率;
(2)治療質量指標:治愈率、好轉率、未愈率、并發癥發生率、抗生素使用率、病死率;
(3)效率指標:平均住院日、術前平均住院日;
(4)經濟指標:平均住院費用、手術費用、藥品費用、耗材費用。
8、實施單病種質量管理的科室建立單病種管理登記本,詳細記錄患者單病種管理的相關信息。
9、單病種質量管理實施小組對每個納入單病種管理的患者進行滿意度調查,每季度匯總分析,上報單病種質量管理領導小組;單病種質量管理領導小組每季度對實施單病種管理的相關衛生工作人員進行滿意度調查,結合實施小組上報的患者滿意度調查結果,綜合分析,提出改進措施并督促科室落實。
10、單病種質量管理實施小組定期對患者進行單病種管理依從性檢查,單病種質量管理領導小組定期對衛生工作人員進行實施單病種管理的依從性檢查,每個季度分析評價依從性檢查結果,提出改進措施并督促落實。
11、獎罰:醫院將單病種質量考評結果納入醫療質量檢查考評體系,并與相關責任人的職稱晉升、評優選先、績效考核等掛鉤。
篇2:州醫院單病種質量管理制度
自治州醫院單病種質量管理制度
一、嚴格按照衛生部發布的單病種質量控制的通知要求,對公布的七個單病種質量控制指標開展單病種質量監控。
二、醫院成立單病種質量管理領導小組,組長由業務副院長擔任,成員由醫務管理、護理管理、藥事管理、信息統計、臨床醫技、病案管理等人員組成。主要負責定期檢查全院單病種質量控制的實施情況,并進行效果評價和考評獎懲。
三、單病種質量管理工作在醫院單病種質量管理領導小組指導下,由科室單病種質量管理實施小組具體實施,科室單病種質量管理實施小組由科主任、護士長任組長,組員包括科內醫療人員、護理人員、臨床藥師和其他相關責任人。
四、單病種質量管理實施小組要組織科室相關人員學習單病種質量管理相關知識,并進行考核,考核合格后上崗。
五、醫務科設定專人負責網上信息上報,使用衛生部統一分配的用戶名和密碼,登錄“單病種質量管理控制系統”)上報相應病種信息,并由領導小組的專職人員最后對網上直報的信息進行審核確認。
六、臨床科室的單病種質量管理實施小組每月對本科室單病種質量控制指標進行評價,醫院單病種質量管理領導小組每季度進行評估分析,并將結果及時反饋給各單病種質量管理實施小組,督促整改落實,保證質量持續改進。
七、單病種質量控制指標:
(一)診斷質量指標:出入院診斷符合率、手術前后診斷符合率、臨床與病理診斷符合率;
(二)治療質量指標:治愈率、好轉率、未愈率、并發癥發生率、抗生素使用率、病死率;
(三)效率指標:平均住院日、術前平均住院日;
(四)經濟指標:平均住院費用、手術費用、藥品費用、耗材費用。
八、實施單病種質量管理的科室建立單病種管理登記本,詳細記錄患者單病種管理的相關信息。
九、單病種質量管理實施小組對每個納入單病種管理的患者進行滿意度調查,每季度匯總分析,上報單病種質量管理領導小組;單病種質量管理領導小組每季度對實施單病種管理的相關衛生工作人員進行滿意度調查,結合實施小組上報的患者滿意度調查結果,綜合分析,提出改進措施并督促科室落實。
十、單病種質量管理實施小組定期對患者進行單病種管理依從性檢查,單病種質量管理領導小組定期對衛生工作人員進行實施單病種管理的依從性檢查,每個季度分析評價依從性檢查結果,提出改進措施并督促落實。
篇3:20XX優勢病種分析評估總結
20**年肛腸科優勢病種診療方案
分析、總結、評估、優化
里外痔(混合痔)
20**年在20**年的基礎上,就混合痔的中醫診療方案進一步完善,并發癥的發生率進一步下降。現就方案實施一年來的情況分析總結如下:
一、分析、總結和評估
1.混合痔臨床表現為、便血、脫出、肛門墜脹、異物感、疼痛、肛周潮濕瘙癢,專科檢查指診和鏡檢可見肛管內齒線上下同一方位出現腫物。診斷依據操作性強。
20**年收治混合痔患者50例,臨床上診斷率100%。根據臨床表現、查體和舌脈辯證,分為,4型:風傷腸絡、濕熱下注、氣滯血瘀、中氣下陷。直接明了,20**年收治病例大部分為濕熱下注型。
2.痔瘡術式在經歷漫長的發展過程中,術式變化多。如混合痔外剝內扎術、分段切除結扎術、套扎術,pph等術式,各有利弊。經過我科手術后長期觀察及參考外院科研資料,診療方案中采用混合痔外剝內扎術配合消痔靈注射術。混合痔外剝內扎術是傳統經典術式,療效肯定;消痔靈注射術采用中醫“收斂固托”治則,使痔塊周圍產生無菌炎性反應,促進痔塊及其周圍組織纖維化,將脫垂的痔變組織粘連固定于腸壁的肌層,從而達到止血及防止脫垂的目的。混合痔外剝內扎術配合消痔靈注射術在防止創面水腫,保護齒線、肛管皮膚、肛門括約肌方面較優于其他術式。
3.中醫根據痔瘡多屬于濕熱下注,以致腸癖為痔,術后根據不同時期病情的變化,以采用清熱利濕、健脾和胃、益氣養血固脫的具體治則。熏洗法、栓劑、藥物涂敷療法是中醫外治代表方法。熏洗法(亦稱坐浴法)是以中藥煎湯熏洗肛門會陰部,通過熱和藥的作用,促進血液循環,使氣血流暢,達到腫消痛減的目的。20**年混合痔中醫藥治療率達100%,驗證了中醫藥的特色指標,該方案在確保臨床療效的同時,彰顯了中醫藥的特色優勢,提升了中醫藥的特色指標。
4.混合痔術后疼痛、術后尿潴留、排便困難、創面延遲愈合是臨床中常見并發癥,是困擾臨床難題。
20**年我科采用術后針刺關元、陰凌泉、水道、氣海等穴位對術后尿潴留的預防起到一定的療效;術后換藥,創面外敷生肌散加利多卡因凝膠對術后止痛有良好地效果。但仍不理想。
二、目前需解決的難題:
1.難點
1)痔術后肛門疼痛墜腫。
2)排尿障礙
3)創面愈合延遲
4)出血問題
5)復發問題
2.難點分析
(1)部分患者在痔瘡手術康復后期常常出現肛門墜脹、排便習慣改變、便次增多每次排便量少、排便不盡感等不適。這是由于肛門排便功能與肛門括約肌、肛門直腸感覺、直腸抑制反射、直腸順應性等密切相關,是一個復雜精細的過程。齒線、肛管皮膚有排便感受器,肛門括約肌有控便功能,而痔瘡手術易損傷齒線、肛管皮膚和肛門括約肌,影響術后肛門功能的恢復。如何將損傷降到最小,關鍵在于術者采取的術式和實施手術的細致程度。
中醫認為,術后損傷肛門局部血脈,氣血運行不暢,肛門局部經脈不通,則有墜脹;氣機不暢則腸腑推動無力,故排便不暢,有里急后重感。
(2)術后患者排便困難努掙用力,增加了手術創口的牽拉,引起術后肛門疼痛。糞便在腸道停留過久,則水分過量吸收便質堅硬,排便時易損傷創面,引起繼發性出血,甚至大量出血。若糞便滯留腸道越久,那么排便困難、傷口疼痛加劇。而越痛患者就越怕排大便,糞便在腸道滯留過久,就形成惡性循環,導致糞便嵌頓的發生。術后便秘或糞便嵌頓壓迫直腸下部、排便時間延長、努掙用力,都會刺激肛門括約肌痙攣,影響血液循環,易引起肛門傷口的瘀血水腫發生,延緩傷口愈合。
(3)麻醉方式的改變,因患者懼怕疼痛,常常需要腰麻,硬膜外麻醉,易導致尿儲留,
三、優化、難點解決辦法
1)對照標準,針對混合痔不同分期,Ⅰ-Ⅱ痔需要采取針對痔核本身的治療方法,而硬化劑注射治療具有創傷小、并發癥少、恢復快、近期療效好的恃點,對部分分期為Ⅱ、Ⅲ期,甚至Ⅳ期的混合痔可作為選用。對經常脫垂在肛外,難以還納的Ⅲ期,甚至Ⅳ期混合痔,當選用遠期療效較好的分段外切內扎,配合消痔靈注射以提高療效。
2)針對術后小便難解我科加強宣教,突出服務流程,增加耳穴壓子通絡止痛,有利小便解出。
3)針對術后復發問題結合部分患者粘膜內脫垂,積極改進手術方法,引進微創PPH手術方法,以及消痔靈直腸粘膜柱狀注射以提高效果;
4)針對疼痛問題
加強術后鎮痛治療局部注射長效麻醉的基礎上,配合耳穴壓子鎮痛等。
5)出血預防及改進措施加強專科中醫技能培訓;局部外用止血藥的研究。
6)創面愈合延遲改進措施及時擴創引流;清除異物;及時去除病理性肉芽;紅外線照射;生肌散藥物的應用。充分發揮我科自制藥品的優勢。
7)針對便秘
積極購進大腸水療機以提高臨床療效。
鉤腸痔(肛裂)
20**年收治的肛裂病人17例,6例未住院。嚴格按照遵鳳縣中醫醫院肛腸科20**年修訂的優勢病種肛裂的診療方案實施,現就方案實施一年來的情況分析總結如下:
1.臨床療效與特色指標的分析與評價
(1)臨床療效
20**年共收治肛裂病人17例,其中6例未住院,但實行臨床追蹤觀察治療。辯證根據臨床表現、查體和舌脈分為3型:血熱腸燥證、陰虛津虧型、氣滯血瘀型,其中以血熱腸燥及陰虛津虧為主。
全部手術治療,中醫藥治療率100%。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治愈17例,治愈率100%。
(2)特色指標的分析與評價
肛裂主要是應用用中醫的肛裂切除內括約肌松解術,另輔以中藥制劑的熏洗及外敷,中醫藥治療率達100%,驗證了中醫藥的特色指標,該方案在確保臨床療效的同時,突顯了中醫藥的特色優勢,提升了中醫藥的特色指標。
2.并發癥的分析
肛裂術后容易造成術便時疼痛、尿潴溜、排便困難、創面延遲愈合等并發癥,不僅給患者帶來痛苦,而且影響傷口愈合,為了降低這些并發癥,我科不斷總結經驗,充分運用中醫藥特色優勢和療法,與20**年度對比,明顯降低術后各種并發癥的發生率。
3.優化
對于肛裂,我們認為治未病是臨床難點之一。因此診療方案可以從如何預防肛裂發病及早期肛裂非手術治療方面進行優化。現代人飲食結構的改變及運動量的減少,使便秘病人增多,從而導致肛裂病人較前增加。而防患于未然是中醫治未病的思想體現,所以如何使便秘患者增加肛裂病防治意識,也是臨床上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我們考慮加大疾病宣傳,對便秘病人在進行治療的同時,增加對肛裂病的病因、病機、治療的介紹,以及如何預防的介紹。早期肛裂的中醫藥治療,因患者飲食、便秘、排便習慣等問題,使治療效果受到影響,甚至直接影響療效,如何在早期肛裂的非手術、中醫藥治療上運用有效手段達到治愈目的,防止反復發作。中醫重在整體調節,根據祖國醫學理論,肛裂主要因陰虛津虧,熱結腸燥,大便干結,努掙排便致肛管撕傷,因此在治療上應重在潤腸軟便,活血化瘀加強局部血液循環,改善淋巴回流及營養代謝,解除內括約肌痙攣,達到治愈目的。今后要進一步總結本科特色治療方案,經驗治療,在細節方面完善,要體現出本科室治療的特色優勢,根據新技術的學習應用不斷更新完善診療方案。
4.總結
早期肛裂應避免外科手術治療,對于保守治療效果欠佳的患者,可配合擴肛、局部封閉療法。早期肛裂的治療包括飲食調節、軟化大便、培養良好排便習慣等方面,以減輕癥狀,防止病情加重或復發。同時發揮中醫學理論特色,加強中藥的臨床應用,配合非藥物中醫診療項目的開展。該方案的實施提升了中醫藥的特色指標,突出中醫藥的特色優勢,提高了臨床療效,降低了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部分診療方案落實不到位,今后加大中醫特色治療項目績效考核力度。
肛漏(肛瘺)
20**年收治的肛漏病人10人,嚴格按照鳳縣中醫醫院肛腸科20**年修訂的優勢病種肛漏的診療方案實施,現就方案實施一年來的情況分析總結如下:
1.臨床療效與特色指標的分析與評價
1)臨床療效
20**年共收治肛漏病人10例,其中高位肛漏病人6例,低位肛漏4例。8例病人合并感染肛癰,中醫辯證屬火毒蘊結證1例,熱毒熾盛證7例,合并癥中醫辯證濕熱下注證3例。
全部手術治療,手術方案治療10例,高位掛線6例,一次切除4例。術前術后辯證治療,中藥熏洗坐浴10例。中醫藥治療率100%。治愈10例,治愈率100%。
2)特色指標的分析與評價
肛漏主要是用中醫的肛漏一次性根治術,另輔以中藥制劑的熏洗及外敷,中醫藥治療率達100%,驗證了中醫藥的特色指標,該方案在確保臨床療效的同時,突出了中醫藥的特色優勢,提升了中醫藥的特色指標。
2.并發癥的分析
肛漏
尤其是肛漏術后容易造成術后尿潴溜、排便困難、便時疼痛、創面延遲愈合等并發癥,不僅給患者帶來痛苦,而且影響傷口愈合,為了降低這些并發癥,我科不斷總結經驗,充分運用中醫藥特色優勢和療法,與20**年度對比,明顯降低術后各種并發癥的發生率.
為降低肛漏術后尿潴溜發生率,除積極與麻醉師協商,改善服務流程,另外采用術后臀部肌注或足三里穴注射新斯的明。以通利小便。同時結合相應的穴位針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難點分析:
1.難點
1)內口的定位及復發率
2)創面的愈合緩慢問題。
2.難點分析
1)中醫認為肛漏內口是肛漏形成及反復發作的病根,臨床上采用拔根塞源的治療方法徹底處理內口。臨床手術中如果沒有處理內口過感染源可形成肛瘺,需再次手術治療。正確找到和處理好內口是手術成功的關鍵,也是手術治療的難點。肛瘺是由肛腺感染所致,肛腺借肛腺導管開口于肛竇,原發感染病灶多在肛竇處即內口。肛內指診、肛鏡檢查、探針檢查是確定內口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按壓瘺管部位,肛內指診結合肛門鏡檢查如見到黏膜有膿液溢出處即為內口。術中切開瘺管,以探針自切口插入,沿管腔底部輕柔而仔細的探查,同時以食指伸入肛內,針指配合,如探針無阻力由黏膜穿出處即是內口;若探不出,根據經驗可在針指最薄弱處穿出人造內口。手術中很容易遺留內口。內口正確找到后,處理不徹底也可導致前功盡棄。上述三點都可導致肛瘺的形成,導致分次手術,延長病程,增加患者痛苦和經濟負擔。
2).中醫認為腐肉不脫,新肉不生,創面局部氣血虧虛可導致創面久不愈合。肛瘺術后創面一般為開放創面,讓新生肉芽組織從創面底部慢慢向上生長,填平傷口,愈合時間相對較長。臨床上創面不愈合,創面橋形愈合是常見的術后并發癥,是治療中的又一個難點。創面不愈合形成因素分為全身因素和局部因素。全身因素多是患者原有基礎疾病影響到機體營養代謝,常見于糖尿病,慢性腸炎等。局部因素見于切口設計不合理,創面引流不暢,換藥不到位。
3).對于高位肛漏,由于不可避免要損傷到肛門部肌肉,對肛門功能或多或少有影響,甚至導致肛門失禁的可能。
二、優化、難點解決辦法
1.對于常規肛內指診、肛鏡檢查、探針檢查無法確定內口者考慮染色劑注入法。最常用美蘭染色法,術中放置一潔凈紗布于肛門內,美蘭溶液自外口帶些壓力注入,觀察肛門內紗布美蘭染色情況,不僅有助于尋找內口,而且對于復雜性肛瘺有示蹤作用;疑似內口,如內口不清,可將探針彎曲成鉤狀,從可疑內口處探入,若輕易進入0.3厘米以上者常為內口。術中對于高位肛瘺尋找內口一定要耐心,需要探查,邊探邊切,操作切忌暴力,防止形成假性內口。因內口處反復感染,造成區域性感染,要徹底清除內口周圍的感染壞死組織;內口在直腸環處或直腸環以上處,必須掛線。
2.控制患者基礎疾病,控制血糖,治療腸炎等,對促進創面愈合有積極作用,同時,對血糖較高經內科會診需要專科或難以控制的及時辦理專科,待病情平穩再給以手術治療為上。
3.切口設計呈輻射狀,根據肛周結締組織分布和皮膚紋理,于肛周皮膚作切口時,應以肛門為中心,切開呈輻射狀。長寬比要適合,這樣的切口,引流通暢。注意愈合過程中的創面情況,要排除潛在病灶的可能,對影響愈合的弛緩性肉芽、水腫性肉芽給予相應及早處理。換藥要到位,對管腔較深的,采用多切口開窗引流,并用0.9%生理鹽水注射液沖洗,引流紗條既要到位又不能填塞過緊,要留有生長的空間。
4.創面局部應用中醫藥可促進創面愈合,中醫祛腐生肌藥物療法是中醫外科治療慢性創面的治療大法之一,生肌玉紅膏、康復新液局部應用有較好效果。
5.充分使用中醫掛線療法,“藥線自下,腸肌隨長,水逐線流,鵝管自消”成功解決了術后可能發生的肛門失禁問題。
6.加強宣教,注意肛門清潔衛生是預防復發的一個重要措施。
鳳縣中醫醫院肛腸科
20**.1.19
20**年肛腸科優勢病種診療方案
分析、總結、評估、優化
鳳縣中醫醫院肛腸科
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