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兒女讀后感
《兒女》讀后感
讀朱自清的《兒女》,頗多感慨,頗多共鳴。雖然是名家,但在寫作方法上平鋪直敘,娓娓道來,自然純樸讓人覺得就是自己現在生活的寫照,抑或是自己昨天的成長經歷。讀到共同之處,難免發笑或感動。或者干脆覺得可能生活給予每個人的都是這么多,我們這等凡人更沒必要為生活中的瑣事而煩惱。只有放寬心胸,稀釋稀釋再稀釋,淡化淡化再淡化。寬容可以去化一切。有人說:不聾不瞎,不配當家。我覺得說得特好。
而今讓我記憶猶新的是朱自清寫道“我們家真是成日的千軍萬馬呀!”是呀,我們家雖然沒有朱自清孩子多,但是父母和我在一起生活,姐姐和弟弟以看母親為由,每家至少兩個孩子,加上表姐給一個老鄉看孩子,也帶著孩子過來看望她姑姑,暑假時,加上表姐自己老家的孩子,還有一些其它的串門子,或老家來走親戚的,終日里生意興隆。好呆表哥家幾口因故全家搬遷。孩子多,爭東西吵架是難免的。吃飯是小事,父母樂意做兩鍋她們高興就好。最重要的是任何東西放在哪里都有可能找不到,我受不了家里衛生差。更為重要的是整天熙熙攘攘,孩子無法安靜地寫作業。開始時我時常為此生氣,父親和我吵:“如果不是你母親我們兩個在,你請也請不來他們,在老家沒有一個人敢說你媽不干凈的,干凈是遠近聞名的。”
用朱自清的話說“實在無法奈何,有時竟覺得還是自殺的好”。
最初時沒有人邀請父母去他們那里住住。弟弟又生了個女兒,前陣邀請母親干脆住他家給他看孩子時,也順便邀請父親一塊兒過去,父親拒絕了。后來聽母親說父親這樣理解的:剛來城市生活時,恨不得他所有的孩子他都能天天見,可是前陣子母親才去弟弟家看孩子,其間回老家她娘家參加她一個侄女婚宴時不小心摔著腰了,骨折,回來后就直接到我這兒了,錢大部分都是我出的(估計姐姐拿了一點,我自夸一點,在孝敬父母方面我從不等待,不攀比,因為我太知道“子欲孝而親不待”的含義了),家里還常常這般熱鬧,除了照顧母親外,還常常要給這大戶口人家做飯,洗洗涮涮的,他自己累夠了。加上弟弟和姐夫常常要父親把他養的鳥賣了。父親很生氣,說:“我跟著二女兒生活,二女兒從來沒嫌棄我養鳥,不在你們家,你們還有意見。”今年春節,母親的腰還沒好徹底,我不想讓他們回老家過年,但他們執意要回,于是父親租了個加長面包拉著他那心愛的幾籠鳥回老家了。父親說:等母親的病好徹底了寧愿和母親分開也不愿意去弟弟那邊生活。他養鳥能帶給他樂趣。我的觀點向來是他們高興就好。
他們走后,家里終于可以安靜幾天,我呆在家里,督促孩子寫作業。也想靜靜的生活幾天,做做飯,擦擦地板,看看報紙,喝喝茶。認認真真的做幾天家庭婦女。可總在我沉下來潛心干家務時,電話來了,今天下午,必須出去。等我回來時問大孩子是否去上古箏課了,她吞吞吐吐的樣子一看就知道是上網錯過時間了,我這次真的生氣了,長這么大沒跟他們動過手,今天我讓她把手伸出來用尺在上面打了三下,并且告訴她:首先要為自己犯的錯埋單。其次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靠口頭說已經無效。最后是我認為這樣是對她負責,稱現在努力還不算太晚。
我看著她含淚進自己的房間了。
“想想那‘狂人’救救孩子的呼聲,我怎敢不悚然自勉呢?”朱自清說。而我只知道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好的教育方式真的沒有,最初就是覺得我們小時候挨打比較多,自己絕對不打罵孩子,但如今看來”棍棒出孝子”簡單,好使。
朱自清用這種寫作方式把生活瑣事說得明白,有趣。我不知道我是否說清楚了我的生活現狀?
《兒女》讀書心得
《兒女》是《朱自清散文》中的一篇,講述的是朱自清先生從青年到中年這一段時間對待兒女的態度的變遷。
青年時代,朱自清在胡適之先生的一本書中見過這樣一條,說世界上有許多偉大的人物是不結婚的;文中還引用了培根的話,“有妻者,其命定已。”這讓他吃了一驚,仿佛如夢初醒。可是,朱自清19歲那年就已經由家人做主取了媳婦,而且緊接著來了五個孩子。光天天的午飯和晚飯就如同兩次潮水一般,飯前你來他去地催著“開飯”,接著往返搶著搬凳子、爭座位,你打我鬧;飯桌上你要小碗他要大碗,這個要干飯那個要稀飯,笑聲、叫聲、鬧聲陣陣襲來,妻子安慰無效時不得不由當父親的大聲呵斥來征服。禮拜六、日時常攤開書竟看不下一行,提起筆寫不出一個字。葉圣陶喜歡用“蝸牛背了殼”來比喻他,有些親戚笑話他“要剝層皮呢!”那時的他正像一匹野馬,無法容忍這些家庭的累贅,不自覺地隨時在擺脫著。長子阿九一不見母親或者見到生人就會哇哇大哭,對于這一點,血氣方剛的朱自清十分懊惱,有一回竟特地將妻子騙出去,關了門將孩子按在地上打了一頓。第二個孩子阿菜兩周歲的時候,也是因為纏著母親的緣故,做父親的將孩子緊緊地按在墻角落里,直哭喊了三四分鐘,后來還生了好幾天玻他曾經給葉圣陶寫信,說孩子們的折磨實在無可奈何,甚至想自殺。這雖然是氣話,但從中可以看出朱自清年輕時的確因為孩子的吵鬧、頑皮而十分痛苦。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少年的鋒棱漸漸磨鈍了,朱自清對待兒女的態度發生了轉變,變得能夠忍耐了,并逐步開始反思自己的育兒態度,認為自己從前是一個“不成材的父親”。老父親來信時說起阿九:“我沒有耽誤你,你也不要耽誤他才好。”就為這句話,他哭了一場,悔恨自己不像父親一樣仁慈,悔恨自己不該忘記父親如何對待自己和兄弟。他開始回憶,孩子們年幼時相對于別人家的孩子來說,似乎的確非凡不安靜,但這大約是因為自己撫育不得法的原因,從前一味地責備孩子,讓孩子代自己負起責任,未免太可恥和殘酷。他開始體會擁有孩子時那正面意義的幸福:“五個月的阿毛張開沒牙的嘴咯咯地笑,笑得像一朵正開的花;”三歲的閏兒是個小胖子,“短短的腿,走起路來蹣跚可笑”;因為工作緣故,沒有按原來說定的時間將遠在揚州與祖母一起生活的阿九和轉兒接回北京,心中很是掛念,想著“小小的心兒,怎樣忍耐那寂寞來著!”
好朋友豐子愷和葉圣陶等人都非常關心子女的成長,面對他們,朱自清非常慚愧,他漸漸覺得自己對于子女應該負起一定責任。可是在一個動蕩不居的時代,孩子還年幼,很多事情必須交給將來去定奪,但是一代文學大師認為自己此時能做的是從小處著手培養孩子的基本力量――胸襟與眼光。光輝也罷,倒霉也罷,平凡也罷,讓他們各盡齊能,只希望自己從此能好好地做一回父親。
閱讀著《兒女》一文,我似乎看見一位年輕教師逐步走向成熟、穩重,有一根弦一直在我心頭響著:作為教師,應少一些急躁,多一些寬容,從小處著手,培養孩子的胸襟與眼光。
《兒女》讀后感
我讀著朱自清散文《兒女》一文,那最后一段給我啟發頗深。“自然,人的好壞與成敗,也不盡靠學校教育;說是非大學畢業不可,也許只是我們的偏見。在這件事上,我現在毫不能有一定的主意;特別是這個變動不居的時代,知道將來怎樣?好在孩子們還小,將來的事且等將來吧。目前所能做的,只是培養他們基本的力量――胸襟與眼光;孩子們還是孩子們,自然說不上高的遠的,慢慢從近處小處下手便了。這自然也只能先按照我自己的樣子‘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光輝也罷,倒楣也罷,平凡也罷,讓他們各盡各的力去。我只希望如我所想的,從此好好地做一回父親,便自稱心滿意。”是啊,孩子們謀求生活道路,也不定都靠靠博士什么的。以后,孩子們光輝也罷,倒楣也罷,平凡也罷,只要是他們盡了自己的力的。我們都不能苛求。回想過去,實際上我是仍舊按照古老的傳統,在野蠻地對付著,是一種殘酷的愛。現在人到中年了,才漸漸覺得自己的殘酷;想著孩子們受過的體罰和叱責,始終不能辯解――像撫摩著舊創痕那樣,我的心酸溜溜的。咳!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是有人偷了它們罷: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是它們自己逃走了罷:現在又在何處呢?”好一串精妙的排比,揭露了時間的獨特性和神秘性。這樣精煉的語言,又是誰描寫的呢?――朱自清
朱自清,一位中國現代史上的文學大師,創造了一系列精美的文學作品,如《荷塘月色》、《背影》、《槳聲燈影理的秦淮河》……篇篇都是流傳百世的經典佳作。
朱自清認為,文學作品之所以吸引人“最大原因在于情感濃厚”。而他這種發自肺腑的濃厚情感在憶念親人、記述家事的作品中表現得極為充分。如《兒女》、《背影》、《給亡婦》等篇,將父子之情,夫妻之情等表達的真切感人。寫景時則又能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神與物游。在《荷塘月色》中,將惆悵郁悶的心情融化在細膩的景色描繪之中,真情實感表露無遺。雖只是一言一動之微,卻包蘊著全部的性情,最使人拍案稱絕的是它所擁有的與眾不同的趣味,才使朱自清的散文具有感人清新的魅力。
溫厚、樸實、自然、風趣的風格是朱自清散文創作的本色。朱自清散文體現出一種樸素美,乍一看是淡淡的,但讀起來卻韻味無窮,讀后耐人尋味。他的散文中對人物的描寫常常以簡練的語言勾勒出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對景物的描寫,又如丹青妙手,文中有畫,充滿詩意,呈現出一幅幅形態生動的中國山水畫。他還善于運用美妙生動的比喻、恰到好處的擬人等手法,賦予自然物特有的情趣,使景物形象具有優美動人、婀娜多姿的風采。郁達夫曾稱贊朱自清的散文“能夠存滿著那一種詩意”。
讀完這本書時,我首先感覺到的這本書對人們尤其是對我們青少年的實用性。我覺得這本書對我們的寫作有很大的幫助。朱自清的散文中的語句都十分的精彩、恰當、連貫。尤其在一些重點語句上時,那是精彩非凡。而他的散文在整體結構的思考上,更是非同一般,整篇散文十分的通順連貫,又不是“流水賬”,句句都有自己的作用,他散文的體裁和一些語句可以使我們將來甚至現在就可以受益。
讓我們一起用心去貼近朱自清,慢慢品味其中清新自然,如荷花般純潔的美吧!
篇2:論語讀后感
《論語》讀后感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身為中國人,不但要關注當代文化,更應該回顧由我們的祖先從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于我學識尚淺,只能品讀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樣受益匪淺。
孔子應該說是中國儒派的創始人了,他的《論語》記錄了他的一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言論,大多關于學習,最適合我們小學生閱讀。
《論語》中有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學習知識并不僅僅是學習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經常溫習,鞏固知識。同時,要把學習當作一個充實自己的過程,懷著愉快的心情去對待它。另一句“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也在強調溫習舊知識的重要性,還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從表面上看,要“溫故知新”很困難,但只要你換一個角度去想,總會有新的發現。而我們也從過程中獲取了更豐富的經驗。孔子的這學習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現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通過細讀《論語》,僅閱兩句話,就收獲了這一學習方法,難道那些對古文不屑一顧的人還不刮目相看嗎?
《論語》中有一段“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講的是積累的重要性。只有積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時間長了才能成為一座山,到時風雨自然興盛了。只有積累一滴滴的水,才能匯聚成深淵,蛟龍自然來了。只有積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長期不斷,也就養成了品德,心靈也自然升華了。只有積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只有積累每一股細流,才能形成江海。不就是用舉例的方法告訴我們,腳踏實地地積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識、經驗,最后就擁有了相當龐大的實力,成功自然會尾隨而來了嗎?
《論語》只是眾多經典古文中較優秀的一部,經常品讀古文,不僅可以使我們擁有更豐富的知識,還教會我們學習、做人,它們難道不是我們的文化老師嗎?
《論語》學習心得
《論語》是一部舉世聞名的國學經典,許多人崇尚它“和為貴”的處世哲學,而我,則更迷戀它對理想的追隨。
確實,整部《論語》都隱約的從禮儀、為政、學習等方面體現著對理想的追求。在《論語》里,有一大段還特別描述了它。子路、曾皙、冉求、公西華和老師――孔子在談理想。子路搶先一步,急忙道出了自己的理想:給我一個很大的國家,但兵荒馬亂、禮樂崩壞,我用三五年的時間,就能把敵人趕走,而且人人都舉止高尚,成為一個禮儀之邦。冉求在老師叫他之后慢慢地說道:給我三五十里地,那里也有戰爭,給我三年時間,我就能把國家重歸和平,但我可不敢把它在這么短的時間里變成禮儀之邦。他們的態度可謂一個比一個謙遜,到了公西華,他說他只想做一個幫助實行禮儀的道士。最后,孔子叫到了一直在專心彈琴的曾皙,只聽琴聲漸輕,“當”一聲,樂曲結束,曾皙坐了起來,說道:在萬物復蘇的春季,我帶上朋友、妻子還有一群孩子,到剛開凍的河里去洗澡,然后去唱歌跳舞,之后,就唱著歌回家。這時,一直不發話的老師說:“我同意曾皙的觀點。”老師私下里又對曾皙說:“他們三個人的理想太不切實際:子路如此性急,肯定治理不好一個禮儀之邦;冉求雖說是三五十里地,但也是一個國家,有人民群眾,有政府;公西華只是想做一個道士,但禮儀的事太大太重要了,非君子不能做呀。而曾皙的理想,不宏大但最接近人生的起點,最重要的是,他傾聽了自己內心的聲音。
是啊,我記得蘋果之父――喬布斯說過:一個人最重要的,是追隨人的內心心靈和直覺的勇氣,因為心靈會告訴你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現在,許多人很忙碌,卻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們都在為別人而活。現在還有多少人在仰望星空?有多少人感受著四季的更替?有多少人會去傾聽花開的聲音?所以,我們不應該只活在鋼筋水泥的森林里,不應該只有一顆冰冷的心。那么,就多去看看大自然吧,這時,你會全身上下都充滿了能量。傾聽自己心靈的聲音,你會很快樂。所以,就請你停下疾行的腳步,等一等落在后面的那份純真、那份快樂,去尋找真正的理想吧!
讀《論語》有感
《論語》是一本樸素的書,它沒有浮華的辭藻,華麗的語句,它只是用樸素的語言告訴我們一個又一個樸素的道理。--題記
我們都知道百善孝為先,一個人想要成為君子,就要先對自己的父母,兄弟恭敬。孔子認為,一個人除了生病一定會讓父母操心之外,其他都不能讓父母操心,這樣才是真正的孝。這使我感觸頗深,自己幾乎沒什么事能讓父母不操心,我還是需要盡更大的努力才能做到孝啊。
一次,孔子給他的學生們上課,他問曾子說:“曾參,你知道我一貫的作風是什么嗎?
曾子說,我知道。孔子于是高興的走了,其他人問他孔子的一貫作風是什么,曾子說,是忠恕之道呀。忠與恕,便是孔子的作風。中心為忠,如心為恕;一個人只有把別人放在自己心里的中心才能做到忠,一個人只有站在別人的立場上去思考才能做到恕。很多人一生都背負著仇恨,是因為他一直無法寬恕別人的過錯。在古希臘,有這樣一個神話,大力神赫利克勒斯發現山路上有一只袋子,于是想打破它來顯示自己的力氣大,但是它一直沒能成功,而那個袋子反而越來越大。這時,一為哲人告訴他說:“這是仇恨袋,你越擊打它它就會越大。而生活中的我們是不是也在不停的擊打著放在自己面前的那一個個仇恨袋呢,最后我們不但沒能擊敗它,卻使自己的心情更加糟糕,這就更加得不償失了。
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當中也告訴我們許多治世的方法,孔子認為,執政者只有先做出榜樣,他所下發的政令官員才會執行,百姓才會順從。這也提醒我們,一個人如果自身不夠優秀,又怎么能去領導別人呢。
論語能告訴我們的還有很多,我所感悟到的只不過是冰山一角罷了。我就用孔子的學生子路的話來結束本文吧,孔子的學識好象高墻中的華麗宮殿一般,我們又如何與他相比呢。
篇3:體育教師讀書筆記《體育心理學》讀后感
在上大學時就認真學習馬啟偉老師主編的《體育心理學》,暑假里結合13、14兩屆訓練又把該書讀了一遍,其中體育與心理的關系、體育參與的動力系統、運動技能學習、心理技能訓練、體育教學心理、體育比賽心理對我們的訓練起到很大的作用。特別是體育參與的動力調節系統是第三章的內容,主要闡述體育參與的動力調節問題,參與體育活動要靠本人的積極性,同時人的動力調節系統是在外部環境的影響下,以個人的需要為基礎,由動機、興趣、態度、習慣等多種心理因素組成,就學習心得與大家一起探討。
一、注重體育生對體育的興趣
體育興趣是人們力求積極認識和優先從事體育活動的心理傾向。它是與參與體育活動的需要相聯系的意向活動。一個人如果對體育活動感興趣,就會積極參加,全力投入,活動的結果將是需要的滿足并由此得到積極的情緒體驗。所以體育興趣是體育參與的基本動力之一,它影響著人們體育參與的具體活動方向和強度。興趣對促進體育學習有指向和強化的作用。體育興趣與體育學習效果常常是成正比的,在身體素質和原有技能水平大體一致的情況下,有體育興趣的人較無興趣的人活動效果更優。這就是由于體育興趣對體育學習或鍛煉具有指向和強化的作用。
首先我注重隊員對體育的興趣的引導,在13、14兩屆體育生組隊時,提醒學生考學的重要性(考不考學跟40歲的生活環境有直接的關系)。結合訓練成績和語數外成績制定目標,循序漸進,注重周、月目標及短期目標最有實效性,定的太低學生沒有通過努力就超過了此目標,不能充分激發學生練習的積極性,學生的潛力也不能得到充分挖掘;過高目標,學生通過刻苦訓練沒有達到目標,就會有挫折感恐懼感而失去自信心。為此,我們教練要指導學生每個人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一個高考目標和短期目標,短期目標最有實效性,但必須要有高考目標做引導,短期目標如每月的體能目標和每月的月考成績及時反饋,做到及時張貼公布,同時還要做到多鼓勵學生,這樣才能使學生的訓練有動力,學習有方向,讓學生訓練、學習都能夠達到的相應的目標,高考目標相應也就完成,學生的信心也就有了,學生的訓練熱情、斗志也就上來了。
其次對這些體育生紀律較松散,特別是學習的習慣差,目標不明確,所以一開始就幫助學生一一分析:一類是體育成績好,文化成績好如王子瑜、蔣凱等,這類學生是為了考大學選擇了體育訓練,因此對這些學生平時生活、學習、紀律、訓練等方面多關心,對每次月考及時統計并及時小結反饋,幫助他們提高成績;二類是體育成績好,文化課成績還可以如仲偉春、陳修橋李子巖等,這類學生主要加強文化課的學習和紀律的管理,加強考學的理念指導,平時要求嚴,但一定要多關心;三類是體育成績好,文化成績差如袁帥、王磊、楊閏杰、臧秀峰等,對這類學生主要加強文化課的學習的指導,平時與班主任、語、數、外老師多交流,了解他們的平時學習的情況,來提高學生文化成績;四類是體育成績差,文化課成績好如滕超、秦超、劉志文、程子瑤主要加強身體素質的練習,但不能放松文化課的學習;五類是體育成績差,文化課成績差,如劉柳、劉倩、尚冠宇等這類學生是為了鍛煉身體,而且活潑好動、情緒波動較大,自覺性差,對此要加強紀律教育。
第三、注重家長會與家長的溝通,讓家長關注高考、學情,與家長及時交流校表現如紀律、同學之間交往的問題、手機上網的問題、學生打架、談戀愛、星期做作業情況、關注學生的目標或考什么大學問題(強調多與孩子交流,家長是學第一教師),告訴家長:感情+意志力=幸福;合作,人心齊,泰山移,二人同心,其力斷金。
二、創造成功機會、創建愉快情景、滿足需要、教學引趣等多種方式實現
“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學習,將會扼殺學生追求真理的愿望。”(烏申斯基)。教師應通過教學和組織課外體育活動在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方面起到主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