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債管理暫行辦法
外債管理暫行辦法
(2003年1月8日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財政部、國家外匯管理局令2003年第28號印發 自2003年3月1日起施行)
外債管理暫行辦法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加強外債管理,規范舉借外債行為,提高外債資金使用效益,防范外債風險,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所稱“外債”,是指境內機構對非居民承擔的以外幣表示的債務。
第三條 本辦法所稱“境內機構”,是指在中國境內依法設立的常設機構,包括但不限于政府機關、金融境內機構、企業、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
第四條 本辦法所稱“非居民”,是指中國境外的機構、自然人及其在中國境內依法設立的非常設機構。
第五條 按照債務類型劃分,外債分為外國政府貸款、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和國際商業貸款。
(一)外國政府貸款,是指中國政府向外國政府舉借的官方信貸;
(二)國際金融組織貸款,是指中國政府向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聯合國農業發展基金會和其他國際性、地區性金融機構舉借的非商業性信貸;
(三)國際商業貸款,是指境內機構向非居民舉借的商業性信貸。包括:
1、向境外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借款;
2、向境外企業、其他機構和自然人借款;
3、境外發行中長期債券(含可轉換債券)和短期債券(含商業票據、大額可轉讓存單等);
4、買方信貸、延期付款和其它形式的貿易融資;
5、國際融資租賃;
6、非居民外幣存款;
7、補償貿易中用現匯償還的債務;
8、其它種類國際商業貸款。
第六條 按照償還責任劃分,外債分為主權外債和非主權外債。
(一)主權外債,是指由國務院授權機構代表國家舉借的、以國家信用保證對外償還的外債。
(二)非主權外債,是指除主權外債以外的其它外債。
第七條 本辦法所稱“對外擔保”,是指境內機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以保證、抵押或質押方式向非居民提供的擔保。對外擔保形成的潛在對外償還義務為或有外債。
第八條 國家對各類外債和或有外債實行全口徑管理。舉借外債、對外擔保、外債資金的使用和償還須符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本辦法的規定。
第九條 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財政部和國家外匯管理局是外債管理部門。
第二章 舉借外債和對外擔保
第十條 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會同有關部門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以及國際收支狀況和外債承受能力,制定國家借用外債計劃,合理確定全口徑外債的總量和結構調控目標。
第十一條國家根據外債類型、償還責任和債務人性質,對舉借外債實行分類管理。
第十二條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和外國政府貸款由國家統一對外舉借。
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會同財政部等有關部門制定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聯合國農業發展基金會和外國政府貸款備選項目規劃,財政部根據規劃組織對外談判、磋商、簽訂借款協議和對國內債務人直接或通過有關金融機構轉貸。其中,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聯合國農業發展基金會和重點國別外國政府貸款備選項目規劃須經國務院批準。
第十三條財政部代表國家在境外發行債券由財政部報國務院審批,并納入國家借用外債計劃。其他任何境內機構在境外發行中長期債券均由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會同國家外匯管理局審核后報國務院審批;在境外發行短期債券由國家外匯管理局審批,其中設定滾動發行的,由國家外匯管理局會同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審批。
第十四條國家對國有商業銀行舉借中長期國際商業貸款實行余額管理,余額由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會同有關部門審核后報國務院審批。
第十五條境內中資企業等機構舉借中長期國際商業貸款,須經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批準。
第十六條國家對境內中資機構舉借短期國際商業貸款實行余額管理,余額由國家外匯管理局核定。
第十七條國家對境內外資金融機構舉借外債實行總量控制,具體辦法另行制定。
第十八條外商投資企業舉借的中長期外債累計發生額和短期外債余額之和應當控制在審批部門批準的項目總投資和注冊資本之間的差額以內。在差額范圍內,外商投資企業可自行舉借外債。超出差額的,須經原審批部門重新核定項目總投資。
第十九條境內機構對外擔保應當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外匯管理部門的有關規定。
第二十條境內機構不得為非經營性質的境外機構提供擔保。
第二十一條未經國務院批準,任何政府機關、社會團體、事業單位不得舉借外債或對外擔保。
第二十二條境內機構對外簽訂借款合同或擔保合同后,應當依據有關規定到外匯管理部門辦理登記手續。國際商業貸款借款合同或擔保合同須經登記后方能生效。
第三章 外債資金使用
第二十三條外債資金應當主要用于經濟發展和存量外債的結構調整。
第二十四條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和外國政府貸款等中長期國外優惠貸款重點用于基礎性和公益性建設項目,并向中西部地區傾斜。
第二十五條中長期國際商業貸款重點用于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以及產業結構和外債結構調整。
第二十六條境內企業所借中長期外債資金,應當嚴格按照批準的用途合理使用,不得挪作他用。確需變更用途的,應當按照原程序報批。
第二十七條境內企業所借短期外債資金主要用作流動資金,不得用于固定資產投資等中長期用途。
第二十八條使用外債資金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應當實行項目法人責任制,由項目法人對外債資金的使用效益負責。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和國外貸款機構有關規定需要進行招標采購的,應當嚴格按照規定執行。
第二十九條外債管理部門負責對外債資金使用進行管理和監督。
第三十條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依據《國家重大建設項目稽察辦法》的規定,向使用外債資金的國家重大建設項目派出稽察特派員,對項目的實施和資金使用情況進行稽察。
第四章 外債償還和風險管理
第三十一條主權外債由國家統一對外償還。主權外債資金由財政部直接或通過金融機構轉貸給國內債務人的,國內債務人應當對財政部或轉貸金融機構承擔償還責任。
第三十二條非主權外債由債務人自擔風險、自行償還。
第三十三條債務人可以用自有外匯資金償還外債,也可經外匯管理部門核準用人民幣購匯償還外債。
第三十四條債務人無法償還的外債,有擔保人的,應當由擔保人負責償還。
第三十五條擔保人按照擔保合同規定需要履行對外代償義務時,應當到外匯管理部門辦理對外擔保履約核準手續。
第三十六條債務人應當加強外債風險管理,適時調整和優化債務結構。
在不擴大原有外債規模的前提下,經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核準,債務人可以通過借入低成本外債、償還高成本外債等方式,降低外債成本,優化債務結構,其中,涉及主權外債的,需經財政部核準。
第三十七條債務人可以保值避險為目的,委托具有相關資格的金融機構運用金融工具規避外債的匯率和利率風險。
第五章 外債監管
第三十八條外債管理部門根據國家法律、法規和本辦法有關規定,對外債和對外擔保實施監管。
第三十九條外債管理部門履行監管職責時,有權要求債務人和相關單位提供有關資料,檢查有關帳目和資產。
第四十條境內機構舉借外債或對外擔保時,未履行規定的審批手續或未按規定進行登記的,其對外簽訂的借款合同或擔保合同不具有法律約束力。
第四十一條不以借款合同或擔保合同等形式體現,但在實質上構成對外償還義務或潛在對外償還義務的對外借款或擔保,須按照本辦法納入外債監管。
第四十二條禁止違反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原則,以保證外商直接投資固定回報等方式變相舉借外債。
第四十三條未經外債管理部門批準,境外中資企業不得將其自身承擔的債務風險和償債責任轉移到境內。
第四十四條經營外匯業務的金融機構在為境內機構開立外匯、外債帳戶和處理外匯資金往來業務時,發現違反本辦法規定的行為,應當及時向有關外債管理部門報告,并協助外債管理部門進行調查。
第四十五條外債管理部門應當掌握外債動態,建立和完善全口徑外債監測預警機制。
第四十六條國家外匯管理局負責外債的統計監測,定期公布外債統計數據。
第四十七條境內機構違反本辦法規定舉借外債或對外擔保的,由其主管部門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相應的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八條外債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徇私舞弊、濫用職權或玩忽職守,由其所在部門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章 附 則
第四十九條境內機構向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地區的機構舉借債務或提供擔保,比照本辦法進行管理。
第五十條外債管理部門應當依據本辦法,制定和完善有關實施細則。
第五十一條本辦法由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財政部和國家外匯管理局負責解釋。
第五十二條 本辦法自2003年3月1日起施行。
篇2:外債管理暫行辦法
外債管理暫行辦法
(2003年1月8日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財政部、國家外匯管理局令2003年第28號印發 自2003年3月1日起施行)
外債管理暫行辦法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加強外債管理,規范舉借外債行為,提高外債資金使用效益,防范外債風險,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所稱“外債”,是指境內機構對非居民承擔的以外幣表示的債務。
第三條 本辦法所稱“境內機構”,是指在中國境內依法設立的常設機構,包括但不限于政府機關、金融境內機構、企業、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
第四條 本辦法所稱“非居民”,是指中國境外的機構、自然人及其在中國境內依法設立的非常設機構。
第五條 按照債務類型劃分,外債分為外國政府貸款、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和國際商業貸款。
(一)外國政府貸款,是指中國政府向外國政府舉借的官方信貸;
(二)國際金融組織貸款,是指中國政府向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聯合國農業發展基金會和其他國際性、地區性金融機構舉借的非商業性信貸;
(三)國際商業貸款,是指境內機構向非居民舉借的商業性信貸。包括:
1、向境外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借款;
2、向境外企業、其他機構和自然人借款;
3、境外發行中長期債券(含可轉換債券)和短期債券(含商業票據、大額可轉讓存單等);
4、買方信貸、延期付款和其它形式的貿易融資;
5、國際融資租賃;
6、非居民外幣存款;
7、補償貿易中用現匯償還的債務;
8、其它種類國際商業貸款。
第六條 按照償還責任劃分,外債分為主權外債和非主權外債。
(一)主權外債,是指由國務院授權機構代表國家舉借的、以國家信用保證對外償還的外債。
(二)非主權外債,是指除主權外債以外的其它外債。
第七條 本辦法所稱“對外擔保”,是指境內機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以保證、抵押或質押方式向非居民提供的擔保。對外擔保形成的潛在對外償還義務為或有外債。
第八條 國家對各類外債和或有外債實行全口徑管理。舉借外債、對外擔保、外債資金的使用和償還須符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本辦法的規定。
第九條 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財政部和國家外匯管理局是外債管理部門。
第二章 舉借外債和對外擔保
第十條 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會同有關部門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以及國際收支狀況和外債承受能力,制定國家借用外債計劃,合理確定全口徑外債的總量和結構調控目標。
第十一條國家根據外債類型、償還責任和債務人性質,對舉借外債實行分類管理。
第十二條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和外國政府貸款由國家統一對外舉借。
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會同財政部等有關部門制定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聯合國農業發展基金會和外國政府貸款備選項目規劃,財政部根據規劃組織對外談判、磋商、簽訂借款協議和對國內債務人直接或通過有關金融機構轉貸。其中,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聯合國農業發展基金會和重點國別外國政府貸款備選項目規劃須經國務院批準。
第十三條財政部代表國家在境外發行債券由財政部報國務院審批,并納入國家借用外債計劃。其他任何境內機構在境外發行中長期債券均由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會同國家外匯管理局審核后報國務院審批;在境外發行短期債券由國家外匯管理局審批,其中設定滾動發行的,由國家外匯管理局會同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審批。
第十四條國家對國有商業銀行舉借中長期國際商業貸款實行余額管理,余額由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會同有關部門審核后報國務院審批。
第十五條境內中資企業等機構舉借中長期國際商業貸款,須經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批準。
第十六條國家對境內中資機構舉借短期國際商業貸款實行余額管理,余額由國家外匯管理局核定。
第十七條國家對境內外資金融機構舉借外債實行總量控制,具體辦法另行制定。
第十八條外商投資企業舉借的中長期外債累計發生額和短期外債余額之和應當控制在審批部門批準的項目總投資和注冊資本之間的差額以內。在差額范圍內,外商投資企業可自行舉借外債。超出差額的,須經原審批部門重新核定項目總投資。
第十九條境內機構對外擔保應當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外匯管理部門的有關規定。
第二十條境內機構不得為非經營性質的境外機構提供擔保。
第二十一條未經國務院批準,任何政府機關、社會團體、事業單位不得舉借外債或對外擔保。
第二十二條境內機構對外簽訂借款合同或擔保合同后,應當依據有關規定到外匯管理部門辦理登記手續。國際商業貸款借款合同或擔保合同須經登記后方能生效。
第三章 外債資金使用
第二十三條外債資金應當主要用于經濟發展和存量外債的結構調整。
第二十四條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和外國政府貸款等中長期國外優惠貸款重點用于基礎性和公益性建設項目,并向中西部地區傾斜。
第二十五條中長期國際商業貸款重點用于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以及產業結構和外債結構調整。
第二十六條境內企業所借中長期外債資金,應當嚴格按照批準的用途合理使用,不得挪作他用。確需變更用途的,應當按照原程序報批。
第二十七條境內企業所借短期外債資金主要用作流動資金,不得用于固定資產投資等中長期用途。
第二十八條使用外債資金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應當實行項目法人責任制,由項目法人對外債資金的使用效益負責。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和國外貸款機構有關規定需要進行招標采購的,應當嚴格按照規定執行。
第二十九條外債管理部門負責對外債資金使用進行管理和監督。
第三十條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依據《國家重大建設項目稽察辦法》的規定,向使用外債資金的國家重大建設項目派出稽察特派員,對項目的實施和資金使用情況進行稽察。
第四章 外債償還和風險管理
第三十一條主權外債由國家統一對外償還。主權外債資金由財政部直接或通過金融機構轉貸給國內債務人的,國內債務人應當對財政部或轉貸金融機構承擔償還責任。
第三十二條非主權外債由債務人自擔風險、自行償還。
第三十三條債務人可以用自有外匯資金償還外債,也可經外匯管理部門核準用人民幣購匯償還外債。
第三十四條債務人無法償還的外債,有擔保人的,應當由擔保人負責償還。
第三十五條擔保人按照擔保合同規定需要履行對外代償義務時,應當到外匯管理部門辦理對外擔保履約核準手續。
第三十六條債務人應當加強外債風險管理,適時調整和優化債務結構。
在不擴大原有外債規模的前提下,經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核準,債務人可以通過借入低成本外債、償還高成本外債等方式,降低外債成本,優化債務結構,其中,涉及主權外債的,需經財政部核準。
第三十七條債務人可以保值避險為目的,委托具有相關資格的金融機構運用金融工具規避外債的匯率和利率風險。
第五章 外債監管
第三十八條外債管理部門根據國家法律、法規和本辦法有關規定,對外債和對外擔保實施監管。
第三十九條外債管理部門履行監管職責時,有權要求債務人和相關單位提供有關資料,檢查有關帳目和資產。
第四十條境內機構舉借外債或對外擔保時,未履行規定的審批手續或未按規定進行登記的,其對外簽訂的借款合同或擔保合同不具有法律約束力。
第四十一條不以借款合同或擔保合同等形式體現,但在實質上構成對外償還義務或潛在對外償還義務的對外借款或擔保,須按照本辦法納入外債監管。
第四十二條禁止違反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原則,以保證外商直接投資固定回報等方式變相舉借外債。
第四十三條未經外債管理部門批準,境外中資企業不得將其自身承擔的債務風險和償債責任轉移到境內。
第四十四條經營外匯業務的金融機構在為境內機構開立外匯、外債帳戶和處理外匯資金往來業務時,發現違反本辦法規定的行為,應當及時向有關外債管理部門報告,并協助外債管理部門進行調查。
第四十五條外債管理部門應當掌握外債動態,建立和完善全口徑外債監測預警機制。
第四十六條國家外匯管理局負責外債的統計監測,定期公布外債統計數據。
第四十七條境內機構違反本辦法規定舉借外債或對外擔保的,由其主管部門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相應的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八條外債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徇私舞弊、濫用職權或玩忽職守,由其所在部門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章 附 則
第四十九條境內機構向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地區的機構舉借債務或提供擔保,比照本辦法進行管理。
第五十條外債管理部門應當依據本辦法,制定和完善有關實施細則。
第五十一條本辦法由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財政部和國家外匯管理局負責解釋。
第五十二條 本辦法自2003年3月1日起施行。
篇3:教育單位財務管理辦法
教育單位財務管理辦法
為了進一步規范我公司的財務行為,加強財務管理和監督,提高資金使用效益,促進教育事業健康發展,根據國家有關法律制度和上級有關規定,結合我公司特點,制定本辦法。
一、我公司財務管理的基本原則
貫徹執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財務規章制度;堅持勤儉辦學的方針;正確處理事業發展需要和資金供給的關系,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國家、我公司和個人三者利益的關系。
二、我公司財務管理的主要任務
合理編制我公司預算,嚴格預算執行。完整、準確編制我公司決算,真實反映我公司財務狀況;依法籌集教育經費,努力節約支出;建立健全財務制度,加強經濟核算,實施績效評價,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加強資產管理,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資產,防止資產流失;加強對我公司經濟活動的財務控制和監督,防范財務風險。
三、我公司財務管理實行校長負責制。我公司的財務活動在校長的領導下,由我公司財務部門統一管理。
四、預算
我公司要根據教育事業發展目標和計劃編制年度財務收支預算。預算編制應當堅持量入為出、收支平衡、統籌兼顧、保證重點、略有節余(10%)的原則,不得編制赤字預算。
收入預算應當考慮我公司維持正常運轉和發展的基本需要,參考以前年度的預算執行情況和預算年度的收入增減因素,積極穩妥地逐項測算編制。
支出預算應當根據我公司開展教育教學等活動需要和財力可能,分輕重緩急,按照支出分類科目分項測算編制。
五、收入
我公司應當將各項收入全部納入我公司預算,統一核算,統一管理。嚴禁設立“小金庫”,嚴禁賬外設賬,嚴禁公款私存。對按照規定應上繳國庫或者財政專戶的資金,我公司應當按規定及時足額上繳,不得隱瞞、滯留、截留、挪用和坐支。
六、支出
1、量入為出,嚴禁超支和舉債發展等現象。
2、我公司應當將各項支出全部納入我公司預算,建立健全支出管理制度。嚴格執行國家有關財務規章制度規定的開支范圍及開支標準,公用支出不得用于教職工福利等人員支出。各項支出應當按照實際發生數列支,不得虛列虛報,不得以計劃數和預算數代替。
3、嚴格控制“三公”經費支出。原則上不允許發生接待費用。
4、嚴格執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和政府采購制度等有關規定。符合政府采購條件的支出,要按照規定,實行政府采購。
5、嚴格執行新財【20*】23號文件規定的公務卡強制結算目錄。對于原使用轉賬方式結算的,可以繼續使用轉賬方式,原使用現金結算且目錄規定的公務支出項目,應按規定使用公務卡結算,原則上不再使用現金結算。
下列情況可以仍使用現金結算,暫不使用公務卡結算:支付給單位臨時聘用人員(不含長期聘用人員)的費用;按規定支付給個人的慰問金、撫恤救濟金、培訓費等支出;簽證費、快遞費、過橋過路費、火車費、汽車費、出租車費、異地出差燃油費等目前只能使用現金結算的支出;在不具備刷卡條件的場所發生的零星支出;其他特殊情況確需使用現金結算的。除以上情況外,因特殊情形確實不能使用公務卡結算的,應報經上級單位領導批準。
各單位應從嚴控制不使用公務卡結算的支出事項,必要時報銷申請人應當提供不能使用公務卡結算的證明材料。
7、各義務教育我公司要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嚴格支出審批權限。成立3―5人的理財小組落實理財小組會簽制度,所有支出票據必須由理財小組審核簽字(或加章)方可入賬;我公司如有大型支出項目(初中5000元以上、小學3000元以上),必須由我公司財務部門先進行預算后,寫出申請,報經我公司教代會、校委會審議通過簽字后,報中心我公司領導審批備案后方可實施,報銷時必須持備案手續方可入賬。我公司要依法加強各類票據管理,確保票據來源合法,內容真實、使用正確,不得使用虛假票據,杜絕不合規票據,嚴禁白條入賬。未按照規定辦理手續的支出,財務人員有權拒付。
報賬員和我公司理財小組要明確各自的職責權限,各司其職,不得越權代辦。否則財務人員不予辦理。我公司要定期將公用經費使用情況公布,群眾的監督。“三公”經費支出情況每季度公示一次,我公司公用經費支出情況每學期公示一次。其他與財務有關的重大項與重大活動的公開時間,應根據需要在事前、事中、事后及時公開。
七、固定資產
固定資產是指使用期限超過一年,單位價值在1000元以上(其中:專用設備單位價值在1500元以上),并在使用過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質形態的資產。單位價值雖未達到規定標準,但是耐用時間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類物資,作為固定資產管理。
我公司應當建立健全資產管理制度,加強和規范資產配置、使用和處置管理,維護資產安全完整,保障事業健康發展。
我公司應當設置固定資產總賬、明細賬及固定資產卡片,詳細記載固定資產的編碼、名稱、類別、規格、型號、原值、購置日期、使用部門等信息,完整反映固定資產情況。
中小我公司購入資產應當及時入賬,要對固定資產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清查盤點。年終前應當進行一次全面清查盤點,做到賬、卡、物相符。出現盤盈、盤虧要及時按照規定處理。
我公司出租、出借資產,應當經主管部門審核同意后報上級財政部門審批。資產處置應嚴格履行相關審批程序,先審批,后處置。資產處置收入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
八、我公司應當建立健全財務風險控制機制,嚴格實行我公司公章使用登記制度。我公司嚴禁舉借債務,不得提供擔保,不得對外投資,不得從事經營活動。對于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債務我公司要有計劃地進行化解。
九、會計檔案
我公司應妥善保管本單位的財務報表、賬簿、單據和其他檔案資料。校長要對我公司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和完整性負責。20*年以前的會計檔案,我公司必須要有專柜存放,加蓋公章粘貼封條,安排專人保管。20*年以后(含20*年)的會計資料要統一存放在中心我公司檔案柜中,每一會計年度終了,核算站會計負責將我公司的會計檔案移交給我公司,由我公司負責存放到柜。檔案室鑰匙由核算站會計負責保管,檔案柜鑰匙由我公司校長負責保管,如需查看,需由中心我公司會計、核算站會計和我公司校長三人同時到場。
十、我公司要依據本辦法制定出本單位的財務管理制度,并報中心我公司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