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20XX國培學習心得體會

20XX國培學習心得體會

2024-08-03 閱讀 5748

20**國培學習心得體會

第七組70號

徐金路

培訓時間,不知不覺間就過去了。這次國培,感悟良多,收獲也多。老師的教育總是有限的,我們總是在不斷的實踐中逐步成長的。我們未來的路還很長,我們要學習的東西還很多,我們的責任真的很重大!

在10.14至10.31十天的“國培”期間,我認真聆聽每一位專家們精彩的講演,包括段漢俊老師的《教師職業道德與教師禮儀》,王玉華老師的《名師是怎樣煉成的》,王香芝老師的《一線教師怎樣開展課題研究》等等。每一次講演都洗刷著我倦怠的心靈:他們結合自己豐富的心理輔導經驗,將相關的理論知識深入淺出地闡述講解,使我學到了很多新的心理輔導理念和研究問題的方法,受益匪淺。這對于一個剛步入基礎教育的教師來說,認清形勢、正確定位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這十天的時間,我自始至終都在努力學習,在教授們講座中,在老師們的討論中充實自己的理論,反思過去工作的得與失。

通過風范服務培訓段漢俊老師的授課,我首先認識到了教師禮儀的重要性,教師的衣著舉止,言談風度以及待人接物等,都會使學生受到深刻的影響,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曾說:“沒有良好的禮儀,其余的一切成就都會被人看成驕傲、自負、無用和愚蠢。”禮儀是一個人的安身立命之本。一名優秀的教師不僅通過在課堂上講課實施教育,而且在日常生活中還會規范自己的言行,以良好的道德風范,對學生實施教育,通過自己的存在,自己的人格,對其發揮影響。因為“身教重于言教,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其次,我也認識到了有效教學的重要性。河北大學王碩旺老師的講演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說老師不但要知道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還要知道廢鐵是怎樣煉成的。現在教育最大的問題是主體性缺失以及割裂的教育體系。課堂是學生表現的地方,而不是教師表演的地方,學生永遠是課堂的主角。要想實現有效教學,教師應做到德能兼備,師德為先。要對教學充滿熱情,給予學生高期望,讓學生產生可信任感。教師只有不斷地積累經驗,不斷地反思才能實現自我成長,才能實現有效教學。

通這次國培學習,對我感觸很深。真真認識到“活到老,學到老,還有多少沒學到”,簡而言之,就是人的一生要時時學習,處處學習。這已是當今時代,人們生存的需要。作為跨時代的教師,“傳道、授業、解惑”已遠遠不能應對gg開放的今天,就連學生的需求也難以滿足。就是想要作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也難以勝任。這些都要求教師要不斷學習提高,做創新型教師、研究型教師、引導型教師。教師如果沒有認識到自己學習的必要性、重要性,用幾十年前你老師教你的知識和觀念去教育現在的學生,那不是穿新鞋走老路嗎?其結果必然是被學生所唾棄,被社會所拋棄。當今,知識媒體的進步和信息傳遞的快速,學生可說是見多識廣,知識量也在以幾何級數增長。學生除課堂學到的知識外,在廣闊的課外天地里,古今中外,天文地理都在接觸,他們每時每刻都在產生許許多多“稀奇古怪”、“異想天開”的問題。面對上述情況,老師就是為了自己的容顏,也必須不斷學習新知識。可見,一個當今的教師,應同時具備雙重身份:既是教師,又是學生。教師為“育人”而學習,作為教師,我們的學習不是一般的學習,而是基于一個教育者的學習,我們最終的追求是育好人,為“育人”而學習是教師的天職。

我們應當積極參加上級組織的各種培訓,繼續教育,當不斷學習新的教法,新的教育教學理念,讓自己成為“源頭活水”,更好地滋潤學生渴求知識的心田。

今后做法:

一、正確進行教學反思。

以前進行教學反思多半都是為了應付檢查,把他作為一項任務。在聽王玉華教授的講座時,他說,反思是教學之父。反思應該是一種態度,一種對自己教學要求精益求精的態度。我們應該從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學情景以及教學效果進行課前、課中和課后的反思。而且,曹建召老師也說,為了完成任務的老師不是一個好的老師。兩位專家的話猶如當頭棒喝,它讓我不得不對我的職業進行深刻的反思。那么,我算不算好的老師?我問自己。雖然,我的工作也兢兢業業,勤勤懇懇,但是,我們就拋開其他不說,就單從教學反思這一塊來說,我是不是好教師,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二、要積極開展課題研究

正如邢臺市教研室王香芝老師所說,開展課題研究是提升教師素養的必由之路。一個老師如果不研究自己的教學,就像一頭拉磨的驢,永遠闖不出新天地。現在學生越來越難管,家長期望值高,升學壓力大,只有開展課題研究才能解決教學領域中的一些問題,才能促使學生全面發展,更好地成長。課題研究是當代教師工作的基本方式之一,是當代教師進行學習的方式之一。課題驅動,行動研究是教師自我發展、自我提高的基本方法,教師職業化要求我們必須研究教育,必須由“教書匠”向科研型教師轉變。

三、教育不是往水桶里灌水,而是點燃學生心中的火焰

教育的本義,就是要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長,而不是把外面的東西例如知識灌輸進一個容器。求知是每個人靈魂里固有的能力,當時的智者宣稱他們能把靈魂里原本沒有的知識灌輸到靈魂里去,我們也就清楚了教育應該做什么事。比如說,智育是要發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輸知識;德育是要鼓勵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輸規范;美育是要培育豐富的靈魂,而不是灌輸技藝。

總而言之,通過參加這次培訓學習,我受益匪淺,感觸很深,今后要站在時代的高度,從自身做起,樹立終身學習志向,只有高素質的教師,才能造就高素質的人才,只要在工作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不斷完善自己,才能為教育事業做出想做的貢獻。短暫的培訓,不論是從教育教學的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是一個鍛煉和進步的有良時機。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會把這次培訓學習的心得與同伴分享。使我們的隊伍共同進步,共同提高,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

篇2:小學教師參加國培心得體會

一點回憶、幾許收獲、良多感悟

彭陽縣古城鎮南臺小學馬志明

轉眼間,短短的培訓時光便悄然而過,回首這次國培,感觸頗多,獲益不少。這次培訓從**年的7月份開始啟動,我便在上級安排之中“被動”參加了**年“國培計劃”中西部農村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說是“被動”,實在是因為工作的事太多太雜,作為一個農村教師,擔任學科多,上級業務檢查資料多。對很多的培訓學習總是漠不關心毫不在意,甚至無暇顧及,開始時還要在指導老師和同事的告知下學一學。后來才發現開始培訓時的不舒服不愿意僅僅是一個短時間的錯誤。這次培訓我發現:

培訓中學習的不是任務,學習是一種興趣的培養,是一種理論知識的攝取,在漸漸的培訓學習中我發現原來我們守著的還是那些陳舊不適應學生發展的理念。作為教師,我們在這個發展的社會應該是不斷學習攝取新知的,不斷從專家的理念到個人實踐的,這是一個很好的提升自我的過程,更是教師發展成長不可少的過程。培訓中我發現只有理論的教師終究要陷在文本之中,成為“本本先生”;而只有實踐的教書匠也只是在盲目的反復操作,沒有實際教育意義。只有聆聽專家并選擇適宜的理論,實踐于自己的教學環境實際,才是一個最為有效的自我發展的途徑。

有幸的是,在參加網絡培訓之余,我還發現面對面交流更讓人獲益不淺,從省內外教授專家的實踐理論中深刻認識到“教育不是理論,也不是實踐,而是兩者在合適的群體、環境中的結合。”更為有感觸的是在專家的培訓中不僅僅從文本上學到他們的理念,得到知識。同時在比較中發現我們所備的課和他們的差別相當的大,理念更不相同,在討論中大家大膽表述自己的見解,哪怕那見解是“農村理念”的。最為較深感觸的是,這次培訓不只是一種理論培訓,還是一種實踐過程培訓,有專家講座,有課堂實踐,有小組合作交流,有連環愉悅。略一思考,教育學生不也是這樣嗎?我們的學生難道僅僅是學習我們給的知識嗎?我們要讓他們學會合作,在交流合作中成長。更應該給他們樂趣,在快樂中成長,這不是教育的宗旨嗎?

回味時光,冉冉而去,培訓不再是一紙合格證,真正的合格證是看在學習中培訓中得到什么?我想作為一個教師,一個飛速發展時期的教師,應該積極參加網絡培訓,以更寬闊的視野去看待我們的教育理論,學到了更多提高自身素質和教育教學水平的方法和捷徑。所以我認為:

一、教師者更應加強專業文化學習,做一專多能的教師。

想給學生一滴水,教師就必須具備一桶水。專家教師講的課就充分印證了這句話。所以我認為語文老師不應固守在語文的圈子了,應該跳出圈子獵取知識。懂得用淵博的科學文化知識旁征博引向學生講述深奧的理論知識,講得越通俗易懂,學生便更于接受。要認識到我們面對的是一群對知識充滿渴求的孩子,將他們教育好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

二、積極投身新課程改革,聆聽專家理論,做課程改革的踐行者,帶頭人。

課程改革現在雖然還處于探索階段,許多未知的領域需廣大教師去進行認真摸索和總結。經過這些天的培訓,認識到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應積極參與到課程改革中去,不做旁觀者,而應去推動它朝正確方向發展,做一個課改的積極實踐者。我想只有經過老師群體的合作努力,新課程改革就會遍地生根、遍地開花、遍地結果。因而,每個老師都應該多聽專家理論,爭做課程改革的踐行者,帶頭人。那教育就不是一件難事了。

當然收獲有了,困惑也相應存在,培訓之余我又有幾點思考:

1、各種培訓形式應該同行并舉,增強培訓的實效性;

2、加強培訓長效學習機制,一位優秀教師的培養絕非一朝一夕所能達到的;

3、感受教育壓力之重,增強戰勝困難的信心必不可少。

培訓結束了,學習才開始。我突然感到自己身上的壓力變大了,要想不被淘汰,要想最終成為一名合格的骨干教師,就要更加努力地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理論水平、教育科研能力、課堂教學能力等。而這就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努力學習各種教育理論,并勇于到課堂上去實踐,及時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行反思、調控,發揮骨干教師的引領作用,我相信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會有所收獲,有所感悟。活到老,學到老,的確,不學習的話,人就要落后。未來的教育生涯我會認準目標,持之以恒,懷著一顆享受幸福的心,時時去“旅行”,處處去“收獲”!在平凡中演繹出精彩。

篇3:國培學習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心得體會

20**年國培學習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心得體會

今天上午收到學生交過來的作業,是對《最后一片葉子》的續寫,上周五走之前留的。

很多同學都寫得很認真。題目是:二十年后,喬安西成為一名畫家,結婚了,有了自己的孩子,在一個同樣風雨交加的晚上,她會對孩子說些什么。

許多同學說,喬安西向孩子講起自己的故事,很感激老貝爾曼做出的犧牲,并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珍惜生命。有個學生的切入角度很獨特,他讓喬安西問孩子,一片葉子的份量有多重。孩子說很輕很輕。喬安西微笑,是啊,一片很輕的葉子,有時候,它的份量卻很重很重,因為它救了媽媽的命。于是引出故事,并告訴大家一個道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價值,生命永遠不會像一片葉子那樣無足輕重,人生的路很漫長,有很多挫折,不要害怕,不要膽怯。只要面對,總會過去的,不要放棄生的希望,活著比什么都強。”顯然這個續寫很成功。

還有很多人說,喬安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向老貝爾曼學習,幫助有困難的人;有人說,很不幸,喬安西的孩子也得了肺炎,但是這個故事也鼓舞孩子去戰勝疾病;還有個學生以對話的方式寫到喬安西以老貝爾曼為榜樣,也在有生之年畫出一幅“驚世之作”,無疑,這樣的續寫是成功的。

總的來說呢,學生的續寫還是成功的。我也想到,我們在抱怨把孩子教成一個模子,缺乏想象時,或許也是因為我們沒有抓住學生的興趣,留的作業無味。

最近在聽國培計劃的一些課程,講到教學目標的設計要具體,有彈性,要集中,是連續的。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個教授舉例子說,一個中學語文教師,讓學生概括《背影》的故事,教學目標是用簡潔的語言來概括,第一個學生是用四五句話來說的,很顯然不夠簡潔,第二學生用六句話,第三個學生用差不多十句話,當然,這個老師很不滿意。下課后,教授對那個教師說,你應該給他們明確,用一兩句話來概括,學生就心里有數了。

其實在平時我有這個毛病。學生每次都會對著參考書上的答案念,實在是無用。而上次在參考書上看到,怎樣概括故事情節,要抓住哪些內容,把這個很籠統的問題就肢解了:什么時間,什么人,在什么地方,什么情況下,發生了什么事情,結局如何。這樣以來,學生只要把這些要素找出來,連成一句完整的話,就概括出了故事情節,而且也不會落下關鍵的東西。《兩個天鵝的故事》我用的就是這個方法,感覺效果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