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企業有限空間危險作業安全管理規程
有限空間危險作業安全管理規程
為了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安全方針,保障進入有限空間作業人員的安全和健康,防止缺氧窒息、有毒氣體中毒等事故的發生,特制定本規程。
一、定義
1、有限空間危險作業是指作業人員進入存在危險有害因素(如缺氧、有硫化氫、一氧化碳、甲烷等有毒氣體或粉塵中毒危險)且受到限制和約束的封閉、半封閉設備、設施及場所的作業。
2有限空間分為三類:
⑴密閉設備:儲罐、罐車、攪拌車、鍋爐、煙道、壓力容器、浮筒、管道、立式磨、球磨機、選粉機、烘干機、收塵器、熱風爐、分解爐、旋風筒、篦冷機、回轉窯、增濕塔等設備
⑵地下有限空間:地下管道、地下室、地坑、池(垃圾池、蓄水池、污水池、化糞池)溝(地溝、地下電纜溝、排水溝、下水道)井(建筑孔樁、電梯井道)等。
⑶地上有限空間:倉庫、料倉、儲庫、儲藏室、垃圾儲站、垃圾轉運站、封閉廠房等。
二、適用范圍
1本規程適用于作業人員進入有缺氧危險、有硫化氫、一氧化碳、甲烷等有毒有害氣體場所,受環境限制封閉、半封閉設備、設施及場所作業的安全管控。
2本規程適用于公司一切從事上述危險作業場所的生產經營單位和擴建單位。
三、規范性引用文件
1、GB8958-20**缺氧危險作業安全規程:
2、GBZ2.1-20**、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第1部分化學有害因素:3、GB/T18664-20**呼吸防護用品的選擇、使用與維護
4、GB50058-1992爆炸和火災危險環境電力裝置設計規范;
四、有限空間作業安全責任制度
1、企業主要負責人職責
企業主要負責人應加強有限空間作業的安全管理,履行以下職責:
⑴建立、健全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生產責任制,明確有限空間安全管理人員、作業負責人、作業人員、監護人員、氣體檢測人員職責;
⑵組織制定專項作業方案、安全作業操作規程、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安全技術措施等有限空間作業管理制度;
⑶保證有限空間作業的安全投入,提供符合要求的通風、檢測、防護、照明等安全防護設施和個人防護用品;
⑷督促、檢查本單位有限空間作業的安全生產工作,落實有限空間作業的各項安全要求;
⑸提供應急救援保障,做好應急救援工作;
⑹及時、如實報告生產安全事故;
⑺應對有限空間作業負責人員、作業者和監護者開展安全教育培訓,培訓內容包括:
1)有限空間存在的危險特性和安全作業的要求;
2)進入有限空間的程序;
3)檢測儀器、個人防護用品等設備的正確使用;
4)事故應急救援措施與應急救援預案等;
培訓應有記錄,培訓結束后,應記載培訓的內容、日期等有關情況。
2、安全管理人員職責:
⑴參與制定專項作業方案、安全作業操作規程、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安全技術措施等有限空間作業管理制度;
⑵審核有限空間危險作業審批表;
⑶負責對作業人員的安全教育;
⑷督促有限空間作業安全技術及應急救援措施的實施;
⑸檢查有限空間作業安全防護設施和應急救援設施的完好。
3、作業負責人職責
⑴應了解整個作業過程中存在的危險危害因素;
⑵確認作業環境、作業程序、防險危害因素、防護設施、作業人員符合要求后,授權批準作業;
⑶及時掌握作業過程中可能發生的條件變化,當有限空間作業條件不符合安全要求時,終止作業。
⑷指導有限空間作業人員正確使用有限空間作業安全防護設施與個人防護用品;
⑸做好有限空間作業安全防護設施和應急救援設施的保管工作,并使之完好,發現存在缺陷,應及時報告。
3、監護人員職責
⑴應接受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生產培訓;
⑵必須有較強的責任心,熟悉作業區域的環境、工藝情況,能及時判斷和處理異常情況;
⑶全過程掌握作業者作業期間情況,保證在有限空間外持續監護,能夠與作業者進行有效的操作作業、報警、撤離等信息溝通;
⑷應對安全措施落實情況進行檢查,發現落實不好或安全措施不完善時,有權提出暫不進行作業。
⑸應熟悉應急預案,掌握和熟練使用配備的應急救護設備、設施、報警裝置等,并堅守崗位。
⑹在緊急情況時向作業者發出撤離警告,必要時立即呼叫應急救援服務,并在有限空間外實施緊急救援工作;防止未經授權的人員進入。
⑺現場應攜帶《有限空間作業安全許可證》(見附件1)并負責保管、記錄有關問題。
⑻協助做好有限空間作業安全防護設施和應急救援設施的保管工作,并使之完好,發現存在缺陷,應及時報告。
4、氣體檢測人員職責:
⑴熟悉檢測儀器設備檢測方法;
⑵按照作業人員操作規程中的有關規定進入有限空間檢測;
⑶能按照有限作業空間的氣體采樣方法采樣;
⑷能科學分析有毒有害介質產生原因;
⑸對所檢測的數據負責。
5、作業人員職責
⑴應接受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生產培訓;
⑵遵守有限空間作業安全操作規程,正確使用有限空間作業安全設施與個人防護用品;
⑶應與監護者進行有效的操作作業、報警、撤離等信息溝通;
⑷嚴格按照“安全審批表”上簽署的任務、地點、時間作業;
⑸作業前應檢查作業場所安全措施是否符合要求;
⑹按規定穿戴勞動防護服裝、防護器具和使用工具;
⑺熟悉應急預案,掌握報警聯絡方式。
⑻作業人員意識到身體出現危險異常癥狀時,應及時向監護者報告或自行撤離有限空間。
五、有限空間作業審批制度
有限空間作業審批制度有利于各級安全管理人員對檢修、處理臨時設備故障時對安全防護措施等內容進行有效把關,對不合格事項在作業前能夠及時調整,從而保障作業人員安全。負責有限空間作業的相關部門應按制度辦理《有限空間作業安全許可證》。
1、《有限空間作業安全許可證》的申請及審批:
⑴進入有限空間的作業負責人向有限空間所在部門提出申請,填寫《有限空間作業安全許可證》中的申請欄內容并簽字;
⑵部門作業負責人接到申請后,與作業單位負責人共同對作業進行風險識別并制定安全措施,在制定安全措施欄填寫有關內容(如果作業安全許可證中列出的綜合安全措施不能滿足時可增加補充措施)并確認后簽字。同時,安排有關人員落實安全措施,并對有限空間內的氧氣、可燃氣體、有毒有害氣體的濃度進行分析
⑶部門領導應對現場進行全面檢查核對,確認無誤后,向作業人員進行施工安全交底,并在審批欄內簽字,批準作業。作業現場負責人和監護人確認合格后,在安全措施落實欄內簽字;
⑷該安全許可證至少一式三份,一份交公司安全部門存檔,一份由施工人員保存作為有限空間作業的憑證以備檢查,另一份由主管部門兼職安全員保存,許可證不得涂改且要求存檔時間至少一年;
⑸未經審批,任何人不得獨自進入有限空間作業。
2、填寫《有限空間作業安全許可證》時,應注意以下要點:
⑴設施名稱:填寫詳細,應寫到具體設施、設備,任何人無權擴大或更改作業對象
⑵作業內容:指作業的具體內容,如對作業對象進行清理、檢修、電焊、涂刷防腐涂料等作業種類,任何人無權更改作業內容;
⑶作業人員:指直接進入有限空間作業的人員姓名,有幾人就填寫幾人,進去幾人,出來幾人,要相互一致,必須本人簽名;
⑷監護人員:
1)監護人員自始至終必須在作業現場,對作業前必須落實的安全措施進行檢查,然后簽字確認;
2)作業中密切注意作業安全狀況并與作業人員保持聯絡和溝通;
3)作業后清點人員和器材,確認安全后方可離開;
4)按事故應急救援,攜帶好相應的救援器材,以備急用;
5)進行有限空間氣體檢測時必須詳細的填寫檢測時間、檢測地點、氣體名稱、檢測結果,并對檢測的氣體的代表性和準確性負責,然后簽字確認。
⑸作業負責人:作業負責人應為現場作業負責人,對整個作業安全負直接領導責任,自始至終在現場直接指揮、參與作業。現場作業負責人應對安全措施給予確認,有權補充完善。
六、有限空間作業現場安全管理制度
1、職責
⑴安全管理部門負責進入有限空間作業的監督管理。
⑵作業現場所屬部門負責制定安全措施,填寫并審批《有限空間作業安全許可證》。
2、范圍
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所有涉及進入爐、磨、塔、罐、庫、管道、煙道、下水道、溝、坑、井、池等封閉、半封閉設施或特殊車輛(罐車、攪拌車、壓縮車)容器內作業。
⑴凡進入有限空間作業,必須辦理《有限空間作業安全許可證》,未辦理許可證,嚴禁作業。
⑵《有限空間作業安全許可證》的申請及審批見《有限空間作業審批制度》。
⑶《有限空間作業安全許可證》有效期不超過24小時。裝置全面停車檢修期間,經全面檢查合格后,《有限空間作業安全許可證》有效時間不超過72小時。
⑷作業期間如果安全措施發生變化,應立即停止作業,待處理達到作業的安全條件后,方可再進入有限空間作業。
⑸在有限空間作業期間,嚴禁同時進行各類與該有限空間相關的試車、試壓、或試驗等工作。
⑹進入有限空間作業的綜合安全技術措施
1)《有限空間作業安全許可證》的審批人應對監護人和作業人員進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作業環境交底,內容應包括:①所從事作業的風險及應急計劃;②必要的安全知識、救護方法;③便攜式檢測儀使用方法、急救方法等。
2)對所進入的有限空間要切實做要工藝處理,所有與有限空間相連的可燃、有毒有害介質系統,必須用盲板與有限空間隔絕,不得用關閉閥門替代,盲板應掛牌表示;帶有攪拌器等轉動部件的設備,必須有可視的明顯斷開點,配電室電源開關應掛有“有人檢修、禁止合閘”標示牌,并設有監護;
3)取樣分析要有代表性、全面性。有限空間容積較大時,要對上、中、下各部位分別取樣分析。應保證有限空間內部任何部位的可燃氣含量不超過該介質與空氣混合物的爆炸下限的10%(體積)。有毒有害物質含量不超過國家規定的部門空氣中有害物質最高容許濃度指標。氧氣濃度在19.5%―23.5%(體積)之間,容器內溫度宜在常溫左右。作業期間應每隔四小時取樣復查一次(特殊情況下,根據實際確定檢測頻率),如有一項不合格時,應立即停止作業。如不符合上述條件而必須進入有限空間內作業時,應由作業單位與有限空間所在部門共同制定作業方案,采取特殊防護措施,并在作業前組織模擬演練,確認安全可靠后,經公司分管生產領導批準方可作業。分析結果報出后,樣品至少保留8小時;
4)分析合格1小時后作業,應再次分析,確認合格后方可作業;
5)進入有限空間內作業,應有足夠的照明,照明要符合防爆要求,電壓在24V以下。要遵守用火、臨時用電、起重吊裝、高處作業等有關安全規定,用火應辦理“動火動焊許可證”,不得以《有限空間作業安全許可證》代替;
6)在有放射源的有限空間內作業,作業前要對放射源進行處理,保證人員作業時接觸劑量符合國家要求;
7)有限空間的出入口內外應暢通無阻,不得有障礙物;
8)進入有限空間作業一般不得使用卷揚機、吊出設備運送作業人員,特殊情況經單位安全部門批準;
9)進入有限空間作業人員的工具、材料要登記。作業結束后應清點,以防遺留在作業現場。作業人員超過3人時,應對人員進行登記、清點;
10)有限空間外的現場要配備一定數量的防毒面具、呼吸器、安全繩索等急救器材;
11)作業人員進入有限空間前,應首先擬定緊急情況時的外出路線和方法。作業時,應視作業條件實施安排人員輪換作業或休息;
12)為保證有限空間內空氣新鮮,可采用自然通風或強制通風等方法通風。必要時,作業人員可戴供風式長管面具、空氣呼吸器等防護器具。佩戴長管面具前,一定要仔細檢查其氣密性,同時要采取防止長管被擠壓的措施,吸氣口應置新鮮空氣的上風口處,并有人監護;
13)出現有人中毒、窒息的緊急情況,搶救人員必須佩戴防護器具進入有限空間同時至少有一人在外部做聯絡、報告工作。
⑺其它非生產區域的進入有限空間作業,可參照本規定執行。
七、承包管理
⑴委托承包單位進行有限空間作業時,應嚴格承包管理,規范承包行為,不得將工程發包給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單位和個人;
⑵有限空間作業發包時,應當與承包單位簽訂專門的安全生產管理協議,或者在承包合同中約定各自的安全生產管理職責。存在多個承包單位時,應對承包單位的安全生產工作進行統一協調、管理;
⑶承包單位應嚴格遵守安全協議,遵守各項操作規程,嚴禁違章指揮、違章作業。
八、有限空間作業安全培訓教育制度
1、總則
⑴為加強和規范有限空間作業安全培訓教育工作,提高職工的安全素質,增強防范傷亡事故的能力,根據安全生產法和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制度。
⑵所有有限空間作業現場負責人、監護人員、作業人員、應急救援人員都應當接受安全培訓和教育,熟悉有關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安全規程,具備必要的安全生產知識,掌握有限空間操作的安全技能,增強事故預防和應急處理能力。
⑶未經培訓合格的人員,不得從事有限空間作業。
2、有限空間作業安全教育
⑴凡新調入有限空間作業班組職工或離崗三個月以上返崗等人員都必須進行有限空間作業安全教育培訓,經閉卷考試80分以上,考核合格后才能參與有限空間作業。
⑵有限空間培訓內容包括:
1)有限空間的危險有害因素和安全防范措施;
2)有限空間作業的安全操作規程;
3)檢測儀器、勞動防護用品的正確使用;
4)緊急情況下的應急處置措施;
5)有關事故案例等。
⑶每年由部門負責人組織本部門有限空間作業相關人員的安全知識培訓考試,將培訓教案、考勤、試卷、成績、評估等相關材料定期歸檔保存。
3有限空間安全教育常識
⑴有限空間是指封閉或部分封閉,進出口較為狹窄有限,未被設計為固定工作場所,自然通風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質積聚或氧含量不足的空間。
⑵有限空間作業是指作業人員進入有限空間實施的作業活動。
⑶有限空間分為三類:
1)一是密閉設備:儲罐、罐車、攪拌車、鍋爐、煙道、壓力容器、浮筒、管道、立式磨、球磨機、選粉機、烘干機、收塵器、熱風爐、分解爐、旋風筒、篦冷機、回轉窯、增濕塔等設備。
2)二是地下有限空間:地下管道、地下室、地坑、池(垃圾池、蓄水池、污水池、化糞池)溝(地溝、地下電纜溝、排水溝、下水道)井(建筑孔樁、電梯井道)等。
3)三是地上有限空間:倉庫、料倉、儲庫、儲藏室、垃圾儲站、垃圾轉運站、封閉廠房等。
⑷有限空間作業安全技術要求
1)檢測
①施工單位應嚴格執行“先檢測、后作業”的原則;
②檢測指標包括氧濃度值、易燃易爆物質(可燃性氣體、爆炸性粉塵)濃度值、有毒氣體濃度值等。最低限度應檢測下列三項:氧濃度(應在19.5-23.5%范圍內),易燃/可燃氣體濃度(應<最低爆炸極限的10%),一氧化碳濃度(應<20mg/m3);
③未經檢測合格,嚴禁作業人員進入有限空間;
④在作業環境條件可能發生變化時,應對作業場所中危害因素進行持續或定時檢測;
⑤實施檢測時,檢測人員應處于安全環境,檢測時要做好檢測記錄,包括檢測時間、地點、氣體種類和檢測濃度等。
2)危害評估
①實施有限空間作業前,應根據檢測結果對作業環境危害狀況進行評估;
②制定消除、控制危害的措施,確保整個作業期間處于安全受控狀態;
③危害評估應依據GB8958-20**《缺氧危險作業安全規程》、GBZ2.1-20**《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第1部分:化學有害因素》等標準進行。
3)通風
①生產經營單位實施有限空間作業前和作業過程中,可采取強制性持續通風措施降低危險,保持空氣流通;
②嚴禁用純氧進行通風換氣。
4)防護設備
①應為作業人員配備符合國家標準要求的通風設備、檢測設備、照明設備、通訊設備、應急救援設備和個人防護用品;
②當有限空間存在可燃性氣體和爆炸性粉塵時,檢測、照明、通訊設備應符合防爆要求,作業人員應使用防爆工具、配備可燃氣體報警儀等;
③防護裝備以及應急救援設備設施應妥善保管,并按規定定期進行檢驗維護,以保證設施的正常運行。
5)呼吸防護用品
①呼吸防護用品的選擇應符合GB/T18664-20**《呼吸防護用品的選擇、使用與維護》要求;
②缺氧條件下,應符合GB8958-20**《缺氧危險作業安全規程》要求。
6)配備應急救援裝備
①全面罩正壓式空氣呼吸器或長管面具等隔離式呼吸保護器具;
②應急通訊報警器材;
③現場快速檢測設備;
④大功率強制通風設備;
⑤應急照明設備;
⑥安全繩,救生索,安全梯等。
九、有限空間作業應急管理制度
1、應急組織機構
組長:公司分管安全生產副總
副組長:安全部負責人、生產部負責人
應急救援組名單:見附錄
2、職責
⑴組長:
1)保證有限空間作業的安全投入;
2)組織制定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并每年組織演練;
3)對應急救護組員進行培訓;
4)指揮現場救護。
⑵副組長:
1)提供符合要求的通風、檢測、防護、照明等安全防護設施和個人防護用品;
2)提供應急救援保障,做好應急救援工作;
3)及時、如實報告生產安全事故。
⑶組員:
1)參加應急救援預案培訓和預案演練;
2)了解救援過程中存在的危險危害因素;
3)禁止不明情況的盲目救護;
4)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在有限空間實施緊急救援工作。
3、預防與預警
⑴危險源監控現場危險源的監控主要由各主管部門兼職安全管理員對現場施工進行監控,安全管理部門對各部門進行監督檢查,各個施工隊伍對所施工程中的危險源進行監督、控制。
⑵信息報告與處理由項目負責人負責信息報告,做好記錄,如有問題及時通知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領導小組成員進行處理。
⑶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指揮程序:生產安全事故現場第一發現人→施工項目負責人→應急救援組長→啟動應急救援預案按職責分工進行救援。
⑷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程序:生產安全事故→保護事故現場→控制事態發展→組織搶救→疏導人員→調查了解事故簡況及傷亡人員情況→向上級報告。
⑸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程序流程圖見附錄
4、應急響應
⑴應急響應行動由應急救援小組組織按照應急預案進行響應實施,同時動員社會力量進行支援。超出其應急救援處置能力時,及時報請政府通知有關專業人員趕赴現場參加應急增援。
⑵應急救援小組成員趕赴救援現場成立應急救援指揮部。
⑶及時向公司及當地政府報告安全生產事故基本情況、事態發展和救援進展情況。
⑷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負責現場應急救援的指揮,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成立前,事發部門負責人應組織先期到達的應急救援隊伍迅速、有效地實施先期處置,全力控制事故發展態勢,防止次生、衍生和耦合事故(事件)發生,果斷控制或切斷事故災害鏈。
5、緊急處置及救助防護
⑴現場處置主要依靠本項目所在地地方政府的應急處置力量。事故災難發生后,項目部門配合當地人民政府按照應急預案迅速采取措施。
⑵醫療衛生救助:及時向事發地附近醫院請求支援。組織開展緊急醫療救護和現場衛生處置工作。
⑶應急人員的安全防護:現場應急救援人員應根據需要攜帶相應的專業防護裝備,采取安全防護措施,嚴格執行應急救援人員進入和離開事故現場的相關規定。
⑷施工人員的安全防護: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負責組織施工人員的安全防護工作,主要工作內容如下:
1)項目部門與工程所在地政府、施工隊伍建立應急互動機制,確保施工人員安全撤離需要采取的防護措施;
2)根據現場實際情況決定應急狀態下施工人員疏散、轉移和安置的方式、范圍、路線、程序。
⑸社會力量的動員與參與: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組織動員工程項目周邊企業、居民等社會力量參與應急救援工作。
6、現場檢測與評估8根據需要,成立事故現場檢測小組配合相關部門進行檢測、鑒定與評估,綜合分析和評價檢測數據,查找事故原因,評估事故發展趨勢,預測事故后果,為制訂現場以后此類預防方案和事故調查提供參考。
7、應急結束當遇險人員全部得救,事故現場得以控制,環境符合有關標準,導致次生、衍生事故隱患消除后,經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確認和批準,現場應急處置工作結束,應急救援隊伍在專業救援隊伍撤離現場后經過仔細檢查確認安全后撤離。
8、信息發布應急救援組長會同有關部門具體負責將事故發生的原因、經過、搶救過程、經濟損失、人員傷亡等情況向社會進行公布,向上級進行匯報。
9、后期處置
⑴善后處置:項目部門及相關部門負責人牽頭組織安全生產事故的善后處置工作,包括人員安置、補償,征用物資補償,污染物收集、清理與處理等事項。盡快消除事故影響,妥善安置和慰問受害及受影響人員,保證社會穩定,盡快恢復正常施工秩序。
⑵事故災難調查報告、經驗教訓總結及改進建議:由安委會牽頭組成調查組進行事故調查,具體措施措施如下:
1)查明事故原因及責任人;
2)以書面形式向上級寫出報告,包括發生事故時間、地點、受傷(死亡)人員姓名、性別、年齡、工種、傷害程度、受傷部位;
3)制定有效的預防措施,防止此類事故再次發生;
4)組織所有人員進行事故教育;
5)向所有人員宣讀事故結果及對責任人的處理意見;
6)對應急預案進行評審。
10、應急物資呼吸器具、梯子、繩纜以及其它必要的器具和設備。
11、培訓與演練
⑴培訓:應急小組以及相關人員進行上崗前培訓,培訓內容包括:
1)有限空間存在的危險特性和安全作業的要求;
2)進入有限空間的程序;
3)檢測儀器、個人防護用品等設備的正確使用;
4)事故應急救援措施與應急救援預案等。培訓留存記錄,有參加人員的簽字確認。
⑵演練根據有有限空間作業特點,應急救援小組長組織應急小組成員在有限空間作業前組織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演習。演習結束后及時進行總結經驗并對預案進行評估,為實戰中救援做好準備。
12、獎勵與責任追究
⑴獎勵在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工作中有下列表現之一的部門和個人,依據法律、項目部及公司有關規定給予獎勵:
1)出色完成應急處置任務,成績顯著的;
2)防止或搶救事故有功,使國家、集體和人民群眾的財產免受損失或者減少損失的;
3)對應急救援工作提出重大建議,實施效果顯著的;
4)有其他特殊貢獻的。
⑵責任追究在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工作中有阻擋行為的,按照法律、法規及有關規定,對有關責任人員視情節和危害后果給予處分:
1)屬于違反公司有關規定的,由公司按有關規定進行處罰;
2)屬于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予以處罰;
3)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十、有限空間作業安全操作規程
1、實施有限空間作業前,應當對作業環境進行評估,分析存在的危險有害因素,提出消除、控制危害的措施,制定有限空間作業方案,并經本單位負責人批準。
2、應當按照有限空間作業方案,明確作業現場負責人、監護人員、作業人員及其安全職責。
3、實施有限空間作業前,應當將有限空間作業方案和作業現場可能存在的危險有害因素、防控措施告知作業人員。現場負責人應當監督作業人員按照方案進行作業準備。
4、應當采取可靠的隔斷(隔離)措施,將可能危及作業安全的設施設備、存在有毒有害物質的空間與作業地點隔開。
5、有限空間作業應當嚴格遵守“先通風、再檢測、后作業”的原則。檢測指標包括氧濃度、易燃易爆物質(可燃性氣體、爆炸性粉塵)濃度、有毒有害氣體濃度。檢測應當符合相關國家標準或者行業標準的規定。未經通風和檢測合格,任何人員不得進入有限空間作業。檢測的時間不得早于作業開始前30分鐘。
6、檢測人員進行檢測時,應當記錄檢測的時間、地點、氣體種類、濃度等信息。檢測記錄經檢測人員簽字后存檔。檢測人員應當采取相應的安全防護措施,防止中毒窒息等事故發生。
7、有限空間內盛裝或者殘留的物料對作業存在危害時,作業人員應當在作業前對物料進行清洗、清空或者置換。經檢測,有限空間的危險有害因素符合《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第一部分化學有害因素》(GBZ2.1)的要求后,方可進入有限空間作業。
8、在有限空間作業過程中,應當采取通風措施,保持空氣流通,禁止采用純氧通風換氣。發現通風設備停止運轉、有限空間內氧含量濃度低于或者有毒有害氣體濃度高于國家標準或者行業標準規定的限值時,必須立即停止有限空間作業,清點作業人員,撤離作業現場。
9、在有限空間作業過程中,應當對作業場所中的危險有害因素進行定時檢測或者連續監測。作業中斷超過30分鐘,作業人員再次進入有限空間作業前,應當重新通風、檢測合格后方可進入。
10、有限空間作業場所的照明燈具電壓應當符合《特低電壓限值》(GB/T3805)等國家標準或者行業標準的規定;作業場所存在可燃性氣體、粉塵的,其電氣設施設備及照明燈具的防爆安全要求應當符合《爆炸性環境第一部分:設備通用要求》(GB3836.1)等國家標準或者行業標準的規定。
11、應當根據有限空間存在危險有害因素的種類和危害程度,為作業人員提供符合國家標準或者行業標準規定的勞動防護用品,并教育監督作業人員正確佩戴與使用。
12、有限空間作業還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⑴保持有限空間出入口暢通;
⑵設置明顯的安全警示標志和警示說明;
⑶作業前清點作業人員和工器具;
⑷作業人員與外部有可靠的通訊聯絡;
⑸監護人員不得離開作業現場,并與作業人員保持聯系;
⑹存在交叉作業時,采取避免互相傷害的措施。
13、有限空間作業結束后,作業現場負責人、監護人員應當對作業現場進行清理,撤離作業人員。
附件1:有限空間作業安全許可證
編號:
裝置名稱
設備名稱
原有介質
主要危險因素
作業單位
作業內容
作業人員
監護人
填寫人
作業時間*年*月*日時分
至*年*月*日時分
采樣分析
采樣時間
檢測時間
氧氣含量
可燃氣體含量
有毒氣體含量
分析工簽名
19.5-23.5%
<最低爆炸極限的10%
合格
%%
主要安全措施
確認人
1、作業前對進入受限空間危險性進行分析。
2、所有與受限空間有聯系的閥門、管線加符合規定要求的盲板隔離,列出盲板清單,并落實拆裝盲板責任人。
3、設備經過置換、吹掃、蒸煮。
4、設備打開通風口孔自然通風,溫度適宜人員作業;必要時采用強制通風或佩戴隔離式防毒面具,但設備內缺氧時,嚴禁用通氧的方法補氧。
5、帶攪拌機的設備要切斷電源。掛“禁止合閘”標志牌,設專人監護。
6、盛裝過可燃、有毒液體、氣體的受限空間,應分析可燃、有毒有害氣體含量。
7、檢查受限空間內部是否具備作業條件,清罐時應用防爆工具。
8、作業人員應清楚受限空間內存在的其他危害因素,如內部附件、集渣坑等。
9、檢查受限空間進出口通道,不得有阻礙人員進出的障礙物。
10、作業監護措施:消防器材()、救生繩()、氣防裝備()。
11、其他補充安全措施:
危害識別:
作業負責人意見:
簽名:
安全部門負責人意見:
簽名:
部門負責人意見:
簽名:
公司領導審批意見
簽名:
完工驗收時間*年*月*日時分
作業單位
驗收人簽名:
生產單位
驗收人簽名:
附件2:應急救援組名單
應急救援組
姓名
聯系電話
組長
副組長
組員
篇2:有限空間作業安全培訓制度
有限空間作業安全教育培訓制度
為加強施工人員的安全防范意識,杜絕或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根據安全生產法和有關法律、法規,進行公司、項目、班組的三級安全教育培訓工作,提高施工人員的安全素質,增強防范能力,特制訂本制度。
1、凡是進入施工現場的人員必須接受“公司級、項目級、班組級”三級不少于50學時的安全教育培訓;進入有限空間的人員還要接受專項的安全教育培訓;
2、公司安全部具體負責本單位從業人員安全培訓工作,按照安全生產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和本規定,建立健全安全培訓工作制度。
3、公司應當進行安全培訓的從業人員包括主要負責人、安全生產管理人員、有限空間作業人員、特種作業人員和其他從業人員。
4、有限空間作業人員應當接受專項安全培訓,熟悉有限空間作業有關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規程,具備必要的安全生產知識,掌握本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增強預防事故、控制職業危害和應急處理的能力。
5、未經安全生產培訓合格的從業人員,不得上崗作業。
6、必須對新上崗的員工進行強制性安全培訓,保證其具備本崗位安全操作、自救互救以及應急處置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后,方能安排上崗作業。
7三級教育培訓的主要內容:
(1)公司級培訓不少于20學時:
有限空間是指封閉或部分封閉,進出口較為狹窄有限,未被設計為固定工作場所,自然通風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質積聚或氧含量不足的空間。有限空間作業是指作業人員進入有限空間實施的作業活動。
有限空間分為三類:密閉設備:如船艙、貯罐、車載槽罐、反應塔(釜)、冷藏箱、壓力容器、管道、煙道、鍋爐等;地下有限空間:如地下管道、地下室、地下倉庫、地下工程、暗溝、隧道、涵洞、地坑、廢井、地窖、污水池(井)、沼氣池、化糞池等;地上有限空間:如儲藏室、酒糟池、發酵池、垃圾站、溫室、冷庫、糧倉、料倉等。根據工作性質對其他從業人員進行安全培訓,保證其具備本崗位安全操作、應急處置等知識和技能。
(2)項目級培訓不少于20學時:中毒危害,有限空間容易積聚高濃度有害物質。有害物質可以是原來就存在于有限空間的也可以是作業過程中逐漸積聚的。缺氧危害:空氣中氧濃度過低會引起缺氧。燃爆危害:空氣中存在易燃、易爆物質,濃度過高遇火會引起爆炸或燃燒。
其他危害:其他任何威脅生命或健康的環境條件。如墜落、溺水、物體打擊、機械傷害、電擊等。地下有限空間作業分為三級作業環境:進入第三級環境中作業,應對作業面氣體濃度進行實時監測;進入二級環境中作業,作業者應攜帶便攜式氣體監測報警儀
公司可以第七條
公司新上崗的從業人員,崗前培訓時間不得少于24學時。車間操作員公司規定崗前培訓時間為40小時。
第八條
廠級崗前安全培訓內容應當包括:
(一)本單位安全生產情況及安全生產基本知識;
(二)本單位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勞動紀律;
(三)從業人員安全生產權利和義務;
四)有關事故案例等。
第九條
車間級崗前安全培訓內容應當包括:
(一)工作環境及危險因素;
(二)所從事工種可能遭受的職業傷害和傷亡事故;
(三)所從事工種的安全職責、操作技能及強制性標準;
(四)自救互救、急救方法、疏散和現場緊急情況的處理;
(五)安全設備設施、個人防護用品的使用和維護;
(六)本工段安全生產狀況及單位內規章制度;
(七)預防事故和職業危害的措施及應注意的安全事項;
(八)有關事故案例;
(九)其他需要培訓的內容。
第十條
班組級崗前安全培訓內容應當包括:
(一)崗位安全操作規程;
(二)崗位之間工作銜接配合的安全與職業衛生事項;
(三)有關事故案例;
(四)其他需要培訓的內容。
第十一條
從業人員在本公司內調整工作崗位或離崗一年以上重新上崗時,應當重新接受班組級的安全培訓。
公司實施新工藝、新技術或者使用新設備、新材料時,應當對有關從業人員重新進行有針對性的安全培訓。
第十二條
公司的特種作業人員,必須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接受專門的安全培訓,經考核合格,取得特種作業操作資格證書后,方可上崗作業。
特種作業人員的范圍和培訓考核管理辦法,另行規定。
年度和平時安全教育培訓
第十三條
公司在年度生產淡季,由生產單位或安全生產管理部門進行全員相關的崗位安全培訓,培訓內容參照員工入廠時的廠級和車間級培訓內容,參見第十一條、十二條。
第十四條
公司在消防方面的安全教育培訓、消防演習在消防管理制度中另行規定。
第十五條
公司各單位在班前會或班后會或部門、車間集合會議時,在布置生產任務、檢討質量等問題的同時,要講安全預防工作。
第十六條
在發生事故調查處理時,要公布調查處理的事故原因、預防措施、責任人處分等情況,以教育全體人員。
第十七條
可以采取各種教育培訓方式,比如張貼標語、漫畫,放映相關影視等。
安全培訓的組織實施
第十八條
公司除主要負責人、安全生產管理人員、有限空間作業人員、特種作業人員以外的從業人員的安全培訓工作,由公司組織實施。
第十九條
公司應當以自主培訓為主;可以委托具有相應資質的安全培訓機構,對從業人員進行安全培訓。
第二十條
公司應當將安全培訓工作納入本單位年度工作計劃。保證本單位安全培訓工作所需資金。
第二一條
公司應建立健全從業人員安全培訓檔案,詳細、準確記錄培訓考核情況。
第二十二條
公司安排從業人員進行安全培訓期間,應當支付工資和必要的費用。
第六章監督管理
第二十三條
公司安全管理部門對各單位安全培訓及其持證上崗的情況進行監督檢查,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一)安全培訓制度、計劃的制定及其實施的情況;
(二)公司主要負責人和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培訓的情況;
(三)特種作業人員操作資格證持證上崗的情況;
(四)建立安全培訓檔案的情況;
(五)其他需要檢查的內容。
第七章附則
第二十四條
公司主要負責人是指本公司的最
2、作業班組要定期進行培訓需求識別,及時制定培訓計劃,按計劃落實培訓工作,將培訓教案、考勤、試卷、成績、評估等相關材料定期歸檔保存。
3、通過培訓使作業人員熟悉關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安全規程,具備必要的安全生產知識,掌握有限空間操作的安全技能,增強事故預防和應急處理能力。
4、未經培訓合格的人員,不得從事有限空間作業。
二、崗前安全教育
1、凡新員工入職,職工離崗三個月以上返崗等人員都必須進行有限空間作業安全教育培訓,經閉卷考試80分以上,考核合格后才能參與有限空間作業。
2、有限空間培訓內容包括:
(1)有限空間的危險有害因素和安全防范措施。
(2)有限空間作業的安全操作規程
(3)檢測儀器、勞動防護用品的正確使用。
(4)緊急情況下的應急處置預案
(5)有限空間管理制度、有關事故案例等。
項目作業區班組級安全培訓教育工作由工程主管組織實施。
3、有限空間作業安全教育后,要將個人考試成績及試卷要歸檔保存。
4、離崗三個月以上重新上崗前,處應當接受廠級和作業區班組級安全培訓教育外必先經過對有限空間安全教育考試合格后方可上崗作業。
5、每季度由區域負責人組組織本班組職工進行有限空間作業的安全知識培訓考試,試卷要存檔備案。
高唐昌盛紡織有限公司
20**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