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喜福會》電影觀后感

《喜福會》電影觀后感

2024-08-02 閱讀 8548

電影《喜福會》觀后感

悲劇的定義:把人生命中最珍貴的東西撕毀給人看!

――魯迅

有人說,人生如戲,戲里戲外的人生只不過是鏡中的倒影,如水中月,鏡中花,虛幻的畫中風景;有人說,人生如夢,夢里夢外的人重重疊疊,如霧中山,云中雨,縹緲無痕的海市蜃樓。生命中總有一些東西讓你記住了忘不掉,總有一些地方讓你站定了走不了。

作為一個喜歡跌宕起伏故事的人,或許最大的夢想和愿望便是讀一部沁人心脾的小說,或者看一部血淚如瀑的電影。冰心老人曾經說過世界上的書千千萬萬,但改變命運的書卻沒有幾本,我覺得這句話同樣貼切的描繪了電影。因此從我在人世的二十幾年春秋中,《喜福會》或許便是我的命與運的緣分,因此當我看完這部電影,崩潰的心與默默的淚下,希望能通過人類靈魂創造的文字將之傾涌而出。我明白,真正的佳作都是經歷時間和無數次的重復才能顯現出獨特的靈魂,但這個世界太易改變,只希望將這第一秒一見鐘情的感受一吐為快。因為深情渴望,所以相盼永遠。

電影《喜福會》講述的是即將去大陸探親的阿梅(周明娜飾),在母親生前經常舉辦的聚會――喜福會上。聚會上的成員都是母親在世時的好友及其女兒的家屬和親人。阿梅陪著阿姨們搓著麻將,而這之前則是母親的位置。牌桌上的四人都是在戰爭時期移民美國的華人,他們各色性格,而背后也各有其心酸和奮斗的故事。林多(周采芹飾)阿姨的精明和強韌讓她擺脫童養媳的身份,奮斗到今天的位置;鶯鶯(俞飛鴻飾)阿姨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因此希望自己的女兒要勇敢的做自己;安美(盧燕飾)阿姨受其母親的影響,知道要學會在不公平的命運面前發聲;而阿梅的母親(鄔君梅飾)則迫于戰亂,意外和骨肉走失。四位女性均從困苦中走過來,歷經人生的磨練,不希望自己的女兒重復自己的悲劇。但四人的女兒在無形中走了和自己的母親極其相似的道路。她們不明白母親的苦心,感到迷茫、痛苦。但當她們日漸成熟,方才了解母親的用心良苦。四出不同的故事,描繪了不同女性人生的悲喜和滄桑。《喜福會》通過展示社會變流中女性的柔弱與剛強,剖解了人性的無奈、悲傷、彷徨、母愛、平靜和從容。

本心來說,我一直都不喜歡這種簡介,它就像是沒有經過烹飪的原料,看起來再怎么珍貴無比,但時卻沒無法像做好的精美的菜那樣,那樣的華美誘人,那樣的香艷欲滴,那樣的淚流滿面。那就像闊別家鄉的游子,當再回到家鄉,看到鬢染銀絲的老母親親手做的飯菜,又有誰不會淚盈眼眶,這菜比天上御宴還要芳香千里。而且網上給出的簡介更像是個蹩腳的魔術師,演砸的表演還一味想獲得觀眾的掌聲和歡呼,這反而更像是一個冷笑話。

我是一個江湖人稱的所謂性情中人,更容易牽動心中的那絲情線,為生命中所有的情感都情不自己,這可能就是所謂的命運安排吧。因此電影中的每個情節,每句對白我都感觸莫名,因為她帶著生命的溫度和情感。開篇的小故事,一個老婦人回憶年輕時從上海移民到美國,在商販手中買了一只鵝,商販說:“這牲畜還想變成天鵝”,(或許這正是那時期每一個追求美國夢的人的夢想吧,)她對那鵝訴說著她的彼岸的夢,她會有一個女兒和女兒將會有一個天使一樣的夢,我將會把你送給她,因為你會給她帶來幸運和未來,但是她的鵝被移民海關扣留了,她能留給女兒的只有一根羽毛:這羽毛雖然一文不值,但她來自遠方,帶著對你一生的期盼。這便是君的母親,一個在戰爭中曾經用推車千里迢迢推著雙胞胎女嬰去重慶的逃亡母親。即使雙手被磨出鮮血,也不曾停下她的腳步,直到她得了赤痢,知道無法再抱著她們走下去。她不想死在自己的孩子面前,更不想因為一個病容的女人在旁而使自己的孩子無法得救。她哭著將雙胞胎女兒放到一棵樹下,將自己身上的所有金銀和珠寶都留給了自己的孩子,只希望他人能看在錢的份上救救自己的孩子,她哭著爬離了自己的孩子,或許只希望自己死的能遠一點,別讓自己的不幸傳給孩子,可是她卻得救了,她那一刻的人生是心碎的,因為她失去了她們,或許是永遠。因此當她到美國又有了一個女兒時,她將三個孩子的希望全部都放在了君的身上,但君卻一生平凡,君認為自己讓母親失望了,但卻不明白她的母親只希望她能留在身邊,因此她將君的本命玉一直戴在身邊,直到離世前才給了女兒。君一直以為自己讓母親的期許落空,自己的母親強迫自己練琴,強迫自己不平凡,最后長大后打破彼此的沉默,才明白母親只是希望自己善良,和希望不會再失去。

林多阿姨到現在也不明白小時候母親為什么不要她,其實早已經明白,只是不想要不愿意承認,可能是因為怨恨一個人比愛一個人能夠在記憶里保留更長的時間吧!自從四歲時被黃家買做童養媳,母親便把她看成是黃家的少奶奶一樣對待,對她說著各種各樣的你是黃家的人。正如電影中所言:她這樣說,她就不會對不屬于她的東西心存指望。在那個時代,這是一個母親自己認為對孩子最大的保護和疼愛――一個衣食無憂的生活!而且林多的母親的飾演者奚美娟,充分把那時期的一個母親對女兒愛淋漓盡致的表現了出來。其中兩個鏡頭讓我久久回味,一個是為女兒搓掉耳朵后面的灰,先用左手搓沒搓掉,然后用右手沾了唾液再搓,那么自然流暢,卻完美再現了一個農村母親對子女無微不至的疼愛;另一個是舉家前往南方,同時送別十五歲的女兒去黃家,把心愛的玉墜戴在女兒頸上,將女兒的放在自己臉上,然后走開,走了幾步,回頭想看看女兒,卻只回到一半,然后向前加速跑去,直到離遠了才不停回頭看看女兒。這些動作不需要語言的詮釋,僅僅微小的動作就已經表明了一切的一切。因此從個人角度,我由衷佩服奚美娟老師這種細致精湛的表演。她雖然沒有流淚,但觀眾明白在這十一年中她無時無刻不再流淚和痛苦,但依然要把這種“幸運”送給女兒的。讓她在這種年代活下去,因為活著才有“幸運”!

鶯鶯阿姨十六歲時被一個男人吸引,然后自然而然結婚,生子,似乎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但一切也都只是似乎。男人開始暴露本性,在兒子百日宴上公開和女演員調情,長久的不回家在外找女人。終于有一天帶了妓女回家過夜,而且辱罵她是妓女,她想抗爭,卻因為恐懼而退縮。她想報復,因為男人奪走了她的無邪、青春和心,而她也要奪走她唯一能奪走的――兒子。當抱著死后的兒子時,她才明白,她奪走的不光是兒子的靈魂,還有自己的。悲哀,無盡的悲哀讓她的生命失去了光明。即使是后來在美國又有了一個女兒,因為自己失去了一切,她覺得自己連靈魂都給不了自己的女兒,空留無盡的沮喪,像行尸走肉一般生活在世上。

安美阿姨小時候的記憶中沒有母親的身影――熱湯留下的烙痕是她對母親唯一的記憶――因為在四歲時母親“不守婦節”“違背守寡誓言”,與父母被趕出家門。直到外婆生病臨終前,母親的記憶才再一次從生命中重啟。因為按照本地的一項舊習俗,只有至親的女兒才能剜肉煮藥救命。而安美的母親卻是自愿,因為這就是女兒還報母恩的方式,最后一刻外婆明白了,卻也只能撒手人寰。安美不想再一次失去母親,不顧舅舅等勸阻,隨母親去了再嫁人家――吳清家。但生活并沒有想象中的美好,因為她的母親只是四姨太――剛進門的。大太太有兩個女兒,三太太沒有孩子,真正最有地位的是二太太,她有一個兒子。在吳清家,安美了解了真相:當年母親去廟里燒香,被吳清看上,二太太設計讓吳清強奸了她,但家里人不相信她,將她趕出家門,在無路可去且懷了吳清孩子的情況下,只能委身吳家,但孩子一出生卻被二太太強行奪取。她依然只是個四姨太!安美的母親為了給安美一個新的生活,吞*自殺了:她寧可死去,將靈魂給安美,讓她更堅強。安美在母親的葬禮上借助母親的“靈魂”讓吳清家補還欠母親的全部,吳清因為懼怕答應將安美的母親扶正,作為大太太,并且愿意認真撫養安美和她的弟弟,視如己出。二太太因為害怕而頭發變白,安美的母親得到應有的一切――死后。

雖然電影中還講述了他們各自女兒的故事和婚姻,而在我看來更多的是她們的另一個剪影。電影中為什么女兒成年后走上了和母親一樣的道路,因為母親給他們指明了人生的路,卻沒有改變自身賦予她們的從身體里帶出的性格,而且不時地以自身的行動左右著孩子的成長。孩子不像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更像是母親的性格復制品。因此無論選擇怎樣的道路,同樣性格的一個人再怎么前進,路上的黎明與黑暗,遠處的風景始終都是一樣的。這也是我們生活中常常遇到的問題,無數的父母竭盡生命所鋪就的道路,最后才發現只不過路上的風景不同,道路的出口卻是那么的相似。我們都曾聽過這樣一句話:性格決定命運!我們唯一能夠對抗命運的就是我們的性。,父母總是把認為最好給了孩子,卻不明白在那時時刻刻朝夕相處中,有聲或無聲的語言早已如流水般浸透了孩子的靈魂,澈骨凝髓。由此在以后生命的種種中帶著的不僅是孩子的靈魂,更時刻烙印了父母的靈魂。

父母總是如此,自己走過的路不愿再讓子女去經歷,因為他們明白那條路上布滿荊棘,一旦走上那條路,留下的只能是滿布傷痕的殘軀和無以彌補的心傷。可是人生的哪一條道路上沒有荊棘和泥沼,哪一條海路上沒有險灘和暗礁,哪一片天空中沒有暗藏的閃電和驚雷,但這所有的道路其實只有一個遠方――曠達和平和,“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才能“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生活中我們需要練習的就是我們的心境,一顆堅毅永恒的、平靜從容的、率真恬淡的心。生命的存在是一種磨練,或許會鮮血飄揚,或許會痛徹心扉,或許會炙烤靈魂,這許多的許多才鑄就了人生。悲歡喜和,酸甜苦辣更多的是烹飪我們的人生這道菜肴,直至我們做到“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生活是不可以計較的!生命是不可以忖度的!只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能笑看人生湖與月,淚灑平秋花似火。《喜福會》是一部演繹人生的電影,從中我們可以領悟和學習的許多許多,三至四代,半個世紀的跨越,豈是一部電影可以言明道盡的。我們從中可以獲取許多,得到電影中的經驗和反思,在生活的絲絲點點能夠帶來助益,這或許便是作者和本意。無意去爭論何好何壞,明白生活自身才是關鍵,這便是我從電影中讀懂的全部,淺談己意,希望“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篇2:電影《南京!南京!》觀后感

電影《南京!南京!》觀后感

《南京!南京!》是一部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的大型史實記錄電影。剛開場就被被槍聲、炮聲嚇到了。慘不忍睹的殺戮,血流成河,生靈涂炭。南京城成了一個死城,深深震撼了我。

當時的南京,可以說是一個地獄,每一個活人在里面都面臨著隨時要面對死亡的威脅和恐懼。軍隊潰敗了,大屠殺開始了,尸橫遍野,影片有淋漓盡致的表現日軍千奇百怪的屠殺方式,它將這場浩劫落到了每個活生生的人的身上。唐先生,拉貝的秘書,與拉貝共同負責者難民營的安全,當拉貝不得不離開的時候,他為了保護家人的安全委身于日本人,當她終于和日本人成為正式的“朋友”的時候,他的妹妹被日本人拖進了慰安所,他的女兒被日本人活生生的摔死了,他的老婆因為被打暈而幸免于難,他!欲哭無淚,欲吼而無聲啊!后來在拉貝的努力下,日本人答應可以讓拉貝帶走一個助手還有一個助手的家人,當他們即將踏入生門的時候,唐先生,這個典型的中國男人放棄了生的權利,把他讓給了另外一個急于求生得人,臨走前他告訴老婆自己要留下來找妹妹,……后來唐先生當即被壓赴刑場,他看見被蒙著眼睛的中國人像小雞一樣被綁在柱子上,一個個的被射殺,輪到他了,他拒絕蒙眼睛,他笑著對日軍的軍官說“你曉得吧!我老婆又懷孕啦。我老婆又懷孕啦!”這是他臨終前的勝利的宣言,他的從容讓那個日本軍官不敢直視!這句話,透露了生命的氣息,還讓那些侵略者知道“中國人殺不盡!中過國人的生命是頑強的!”我深深感動了!

《南京!南京!》里透露死亡訊息的場景之多,黑白畫面的處理更讓每一種形式的死亡都讓人身臨其境,這種真實的氛圍已經讓你覺得內心超出了對殘酷的負荷,因為每個中國人都曾看過那些觸目驚心的老照片。女兒被日本鬼子從窗口扔下去,觀眾看到的只有唐先生奔去窗口的崩潰呼喊。最可惡的是日軍要挾難民營交出100個女性當慰安婦,還有一車車從軍營運出去的女子裸體。日本士兵殺人時的表情,走向死亡的人群的眼神,在黑白不見血的銀幕上,你只能讀到兩個字,絕望

篇3:老師看電影《放牛班春天》觀后感

老師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教育心理學片子,正如其名字所表達的一樣,猶如放牛般散漫被認為是無可救藥的一班孩子一樣擁有春天,一樣充滿朝氣與希望,一樣讓人伶愛與呵護。看完這部影片我不得不感嘆音樂家兼教育家克來蒙馬修的偉大。從他身上我看到教育工作希望的曙光,同時也深思著其中問題少年問題的由來。從馬修的人本主義教育方式中我深受啟發。。。。。。

人本主義心理學由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和羅杰斯在20世紀中葉創立。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心理學的研究應以正常人為對象,人是最重要的,其本性是善良的,并蘊含著巨大、無限的潛力。人在滿足了生存、安全的需求之后,就渴望被尊重,希望人格與自身價值被承認。1943年,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發表了《人類動機的理論》一書。在這本書中,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人的需求層次理論。在他看來,人的需求有一個從低到高的發展層次。低層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向上依次是安全、愛與歸屬、被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自我實現指創造潛能的充分發揮,追求自我實現是人的最高動機。

在馬斯洛看來,生理需求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和欲望。人類不會安于底層的需求,較低層的需求被滿足之后,就會往高處發展。滿足生理需求之后就追求心理滿足和社會認同,之后就想被愛,被尊重,希望人格與自身價值被承認。這是人類共同的特質。

馬修正是一位人文主義教育方式的踐行者,在他看來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問題少年不是性本惡,其問題都是有來由的,問題少年并不是完全不可救藥的。最初他來到那所問題少年管理學校就與別的老師很不同,他顯得更加親近溫和,更學會尊重每一位學生,并時刻懷有一顆伶憫之心,在麥克教父因少年蓋賀克的惡作劇而受傷的事件中,他表現出了不同的育人風范。相比于哈青院長的殘暴,以罰為主的教育方式和其固執地認為“這是一群無可救藥的問題少年”,馬修顯得更加善良、更加人性化,并堅信著唯有尊重及人格與自身價值被肯定才能拯救這些孩子,其和藹可親的形象受到少年們的歡迎和擁護。當馬修發現麥克教父受傷事件的主兇是少年蓋賀克,并要把少年蓋賀克帶到哈青院長辦公室質問時,看著少年蓋賀克的懇切求情,馬修心軟了,因為他相信“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馬修便于少年蓋賀克立下盟約,讓少年蓋賀克照顧麥克教父只要恢復為止方可解約,少年蓋賀克欣然同意了。擁有一雙慧眼,善于發現和挖掘學生的潛力,肯定學生自身價值,馬修都做到了。一次,問題少年們在宿舍嘻戲打鬧高唱著“禿頭蛋,光頭蛋,馬修。。。。。。”、“你不是這里的王。。。。。。”馬修并沒惱羞成怒,也沒打算好好懲罰這幫兔崽子,而是和藹的冷靜的,面帶微笑的讓那位吹著口琴唱著“*x歌”的少年再唱一遍,并耐心的糾正其錯誤發音。馬修的“反常”舉動把少年們嚇得那個叫懵了,馬修幽默的話語,孩子們會心的笑了。我也笑了。。。。。。從少年們那疑惑略帶好奇的眼神中我知道他成功了,成功地打開孩子們那緊鎖的、早已被暴力教育弄得銹跡斑斑的心扉,馬修并不在乎少年們怎么對他,反倒是樂于發現少年們愛唱歌和挖掘他們擅長唱歌的天賦尤其是少年莫翰奇,天籟般的聲音。這些都激發了馬修想要組學校小合唱團的熱情。在馬修的帶領下,少年們找到了他們所需要的價值肯定,少年們越發地愛上音樂。從此,少年們開始講紀律,更加陽光,開朗,活潑。找回了他們本應該擁有的天真爛漫。正像哈青院長所疑惑的一樣:“總感覺這些孩子學唱歌后變聰明了”。是的問題少年的問題并不完全在其本身,更多的是教育方式、教育方法出了問題。馬修的偉大之處并不是他善良、和藹可親的形象,其富有人本主義精神的教育方式,擅長與少年們溝通交流,明白內心最需要什么,最渴望什么,知道該怎么激發少年們樂觀、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讓少年們無憂無慮地茁壯成長,灌輸于少年們每個人在這個社會中存在都是有其價值的,在實現一般需求之后要尋求實現自我的價值,就應該為未來謀劃,追求更高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