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學習總結
民法學學習總結
民法的制定是我國民事立法中的一件大事,它改變了我國沒有民法的歷史(在這以前,《婚姻法》被認為是一個獨立的部門法,《經濟合同法》被認為屬于經濟法,都不屬于民法)。民法通則雖然不是一部完整的民法典,但因其內容涉及民法的各個方面,在其通過之前,主持立法工作的同志又說明了與其它民事法律的關系,這就使我國多年來法學界(包括民法學界)關于民法范圍的論爭得到初步澄清,至少從立法的角度說,得到初步確定。從而使民法的地位得到最終的肯定。這一點,無論從那方面看,都不能不說是一件振奮人心的事。
回想1979年前后風靡我國法學界的“大經濟法小民法”乃至“民法取消論”的那些“理論”,我們不能不承認,在我國,由于種種原因,民法幾乎在法學中一度失去了存在的地位。后來,也由于種種原因,民法又重新恢復了作為部門法的地位。這一段曲折的歷史,將來會載入我國的法制史中,現在我們無需贅述。
現在我們的任務是如何在民法通則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我國完整的民法體系。這個任務應該由立法者和法學工作者共同完成。我認為立法者不應把民法通則的制定看作是我國民事立法工作的完成,而要繼續努力,完善我國的民事立法。而法學工作者應盡量正確地闡述民法通則,通過理論的闡述建立我國科學的民法學。
民法(civillaw),從狹義的層面理解,這一概念特指以羅馬-日爾曼法為淵源的歐洲大陸的私法,所以,大陸法系又稱為民法法系,在這一意義上,民法是一個相對封閉的體系,如果它偏離了羅馬-日爾曼法的本原,它就不成其為民法了。但是,從廣義的層面理解,民法也就是私法,或者說,民法是私法的基本法,在這一意義上,民法應當是一個相對開放的體系,而不限于某一法系。我想,當我們說中國的民法學時,這里的民法學應當是指后一層面上的意義,盡管歷史上的中國民法學主要繼受大陸法系。
作這樣的定位是很重要的,因為它涉及到我們對于中國民法學的知識類型的理解,也涉及到我們對于現今中國民法學研究狀況的評估和反思,更涉及到未來中國民法學知識體系的建構。
從簡單的了解民法的概念及原則,平等、自愿、公平、誠實信用、禁止權力濫用、守法、公序良俗原則,我們開始了民法學的學習。民事權利的六種分類,讓我們對于民事權利有了比較充分的認識。民事權利的救濟是我們新接觸的概念,我們了解到公力救濟跟自力救濟,對于自衛行為,自助行為有了更清楚的認識。對于自衛行為,我第一次知道又有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之分,第一次知道還有自助行為,以及自助行為的構成要件。權利與義務是相輔相成的,我們了解了民事義務及分類,以及接觸到陌生的附隨義務。民事責任也有很多種分類,比如說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財產責任與非財產責任,單獨責任與共同責任,過錯責任、無過錯責任與公平責任。明白了何謂法律事實。
民法與我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我們應熟悉民法,在遇到民事糾紛時,不能以違法的手段來解決,要學會用法律的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我就找幾個印象比較深刻的案件來說說吧!
我記得我們看的第一個視頻是“DV抓賊”。講的是一位民警苦于對抓到的偷盜自行車的罪犯因沒有確鑿的證據屢次不能使他們得到相應的法律制裁而想出的方法,這本是很好的辦法,但是問題就出現在,這樣的做法是不是合法的,而且身為一位民警,看到違法的事情發生了,為什么不立即制止,反而用DV拍下來。
第二個視頻是“二手車交易市場的民事糾紛”。講的是一位多年從事汽車維修行業的專家去新興的二手車市場買車,買的時候賣家沒有能夠提供車的所有情況,等到回去用了之后出了問題,維修時才發現汽車的里程表被改了,車子已經超出其使用壽命。但回去找賣家討說法的時候卻出現了一個問題,這到底是原來的車主改了之后買給中介公司的還是中介公司自己改的,而原來的車主又找不到,無法對證。這是我國的第一例有關二手車交易市場的官司。
第三個視頻是“話劇侵權”。講的是一個學院的學生把別人的劇本經過改編之后進行演出,劇中用到的歌曲和劇本都已經經過原創者的允許,并簽訂了合同。后來因為觀看這個話劇的人很多,臨時決定多演出幾場,但卻內有經過原創者的同意,后來被原創者的經紀公司告上法庭。
雖然我們學習的民法學的知識只是滄海中的一滴,可是這足夠對我們的法律知識素養的培養起到很大作用。像對于自衛行為和自助行為的學習,讓我們認清在什么情況下可以使用正當防衛等,以及行為的適度適量。像對于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及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的學習,我們能夠清楚的知道在什么情況下可以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以及對于監護的學習,讓我們明白監護的責任,使自己在作為監護人的時候自覺履行自己的義務。像對于訴訟時效的學習,讓我們明白了,該及時行使自己的權利,以免給自己造成損失。最重要的是對于物權的學習,在當代社會,消費普遍超前化,對于債權抵押權等的學習,亦是相當重要,對于我們以后的經濟生活有很大幫助。總之,通過學習民法學,所涉及的法律知識都是在我們生活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而且,通過對民法學的學習,也激起了我對于其他法律知識的極大興趣,意識到了,在當代中國的轉型社會下,懂法,會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相當重要,并且在我國法治體制還不是很健全的情況下,學法,懂法更是每個人的一門必修課。
學生(簽名):榮艷艷
篇2:兩會心得體會:民法總則完善
3月8日下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舉行了第二次全體會議,其中一項議程是聽取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草案)》的說明。此次提請大會審議民法總則(草案)共有11章,涉及民事基本原則、民事主體、民事權利、民事責任等主要內容。
“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個人就是整個國家。”民法在本質上是權利保護法,規定并保護著人們的各項民事權利,使得民事主體能夠在法律呵護下,通過自由意識,以自己財產與行為,進行生產生活。為了契合社會發展,更好滿足人們對權利的訴求,就要通過不斷豐富法定權利的外延,實現法律的良性變遷。在這些方面,民法總則草案亮點多多。
調整了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標準。當前,未成年人生活環境、身心發育水平較立法之初發生了巨大變化。尤其是,如今未成年人處在信息時代背景下,接受著現代教育與信息洗禮,他們所擁有的社會經驗與當年的同齡人不可同日而語。現行法律規定,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而民法總則草案將這一標準降低至六周歲,規定六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這改變了當前該年齡段孩子民事行為幾乎一律無效的法律現狀,也將減少市場主體因難以分辨孩子真實年齡而導致交易無效的可能。
擴大了被監護人的范圍。現行的民法通則對“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監護進行了規定,而民法總則草案將此擴大至“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這意味著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或將被納入監護體系。
明確了如何界定和保護胎兒的利益。民法總則草案規定,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出生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這將對胎兒民事權益保護起到實實在在的作用。
在權利范圍的擴展上,民法總則草案的規定也可圈可點。如,將訴訟時效從兩年延長至三年;對數據、網絡虛擬財產正式界定為民事權利等。
總體而言,民法總則草案堅持了民法體系所必須具備的權利保護取向。相信草案將使我國民法體系更加完善,為我們描繪出更為多彩的權利畫卷。
篇3:兩會心得體會:民法總則彰顯人文關懷
**兩會心得體會:民法總則彰顯人文關懷
作為中國民法典的開篇之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15日獲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表決通過,自**年10月1日起施行。中國民事法律制度從此開啟“民法典時代”。民法總則不僅充分構建了我國民商事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還詳細規定了民事活動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和一般性規則,為民法典后續的各分編內容提供了基本的體系和框架。因此,民法總則的頒布在我國法治進程中具有劃時代意義。
民法總則構建了內涵豐富的權利體系。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保護自然人的個人信息權;對知識產權作出保護規定;在傳統財產權利基礎上將投資性權利納入保護范圍......民法總則不僅保護了公民的人格尊嚴、使公民免受非法侵擾,維護了社會秩序,還反映了互聯網時代下法律的與時俱進。
民法總則強調了對弱勢群體的傾斜保護。民法總則通過擴大被監護人范圍、調整監護人范圍、強化國家監護職能、完善撤銷監護相關規定、降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最低年齡、延長訴訟時效等一系列措施,強調對婦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消費者等弱勢群體的保護,為后續各分編擬定具體傾斜保護措施奠定了基礎。
民法總則更注重人的精神生活保障。人類面對的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問題,也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問題。民事主體在行使各種權利時,不僅以尊重他人權利為必要,也有保護生態環境的義務。因此,民法總則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綠色原則”也被確立為民法總則的基本規定,促進可持續發展。
民法總則對社會個體權利的充分確認與保障,對弱勢群體的充分尊重與特殊關愛,對社會個體追求幸福生活各種努力的肯定與支持,彰顯人文關懷,是一部“溫情脈脈”的法律。相信作為編纂民法典的堅實基礎,民法總則蘊含的人文關懷意識將為后續各分編所繼承與發揚,從而提升整個民法典的質量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