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語文作業規劃方案
本冊教材包括“漢語拼音、識字、課文、語文園地、口語交際”六個部分。
本冊教材分析
1.漢語拼音。學會漢語拼音,能讀準聲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能準確地拼讀音節,正確書寫聲母、韻母和音節。能借助漢語拼音認讀漢字。
2.識字與寫字。認識常用漢字400個,其中100個會寫。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能按筆順規則寫字。初步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
3.閱讀。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朗讀課文。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學習借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
4.口語交際。能認真聽別人講話努力了解講話的主要內容。與別人交談,態度自然大方,有禮貌。積極參加討論,對感興趣的話題發表自己的意見。
作為語文老師可能都不約而同感受到課業負擔重,別說學生抱怨作業多,就連老師也嫌批改時間長。因此提高語文作業的有效性才是解決師生困擾的有效途徑。
一、語文作業的目的:
(一)是通過練,理解鞏固學過的課堂知識。
(二)是運用學過的知識融會貫通,舉一反三。新課程理念下的作業是讓學生在完成過程中體驗幸福和快樂,使作業成為學生成長內在需要。因此,教師設計作業,既要顧及作業的一般作用與功能,更要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讓作業從“寫”的單一形式中走出來,使作業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從而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都得到提高。
(三)把握學生特點設計作業:
低年級學生年齡小,認知能力僅從在于對事物的表面認識上,因此從重視課前復習入手。鑒于一年級學生年齡和課程特點,設計作業說練結合,精寫多說,由易到難。
1、復習二類生字詞可自讀,指名讀,齊讀。
2、選一兩個語試著說一句話。也可以聯系課文內容說,也可以結合自己生活來說。
3聽寫生字,主要爭對一類生字詞。有選擇性的指名學生到黑板前聽寫其他學生在聽寫本上練習,然后集體訂正。有時也可以同桌互批。
二、吸引學生的作業類型:
(一)朗讀型作業。朗讀,我國自古就非常重視。“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道出了朗讀的重要性。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語文學科不該只用心與眼來學習,須在心與眼之外,加用口與耳才好。”對于低年級的孩子來說,朗讀顯得尤其重要,它是學生加深對課文理解、培養語感的有效手段。但這類作業成績較難檢驗,有些學生會偷懶不完成。所以提高學生朗讀作業的質量,首先必須對學生的朗讀進行指導。其次必須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鼓勵學生將自己的朗讀用錄音機錄下來,拿到學校與其他同學進行“朗讀大比拼”。還可以嘗試著進行配樂朗誦。
(二)積累型作業:
1、語文學習的實質應該是“積累”的過程,積累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字、詞、句等基礎知識離不開抄、寫、讀、背這些手段。積累的是知識,達到一定的程度就會沉淀出能力,對夯實學生語文基礎大有好處。特別是實行新課標以來,每天一篇新課文,10個左右的生字,8個左右的詞語,這些都是必須掌握的。學完課文后,我們就可以引導收集詞語。詞語掌握到一定程度,還可以引導學生對詞語進行歸類,如ABB式、AABB式、AABC式、ABCC式,描寫季節的、描寫天氣的等等。
2、拓寬空間,在生活中識字
漢字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引導學生養成留意周圍事物、認識生字的習慣。在家中,看電視、讀書報;在路上,看標語、讀店牌。以“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為主要特征的分散識字方法。重在把生字詞放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讓學生去感知、理解和掌握,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字。
(三)表演型作業。在小學低年級階段,不少課文故事情節性較強,場面描寫具有較強動作性,可以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理解課文的基礎來進行分角色表演。低年級的孩子活潑好動,愛表現自己,把作業設計成各種角色的讀和演,能激發他們作業的自主性和主動性。在讀中演,在演中學,有利于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四)探究型作業。前蘇聯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研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探究型作業旨在豐富生活體驗、培養探索精神,提升綜合素質。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鼓勵學生主動探究、挖掘學生的潛能,不僅有且于學生探究能力的提高,更拓寬了視野,知識網觸及各個方面。一年級語文書中有些課文寫了古今中外幾個偉大的科學家的故事,有做事全神貫注的安培,有愛動腦筋的愛迪生等。在學習后,我們可以請學生收集其他一些偉人的有趣的故事,從他們身上汲取榜樣的力量。
(五)實踐型作業。通過實踐可以將課本中嘗到的知識直接作用于學生的感官,開放式地儲存信息,為學生的認知活動、語言活動和思維活動提供了取之不盡的豐富源泉。把語文學習和運用結合起來可以促進學生的情感、知識、智力、能力同步發展。如前面提到的《可愛的小動物》,既滲透了做研究的基本方法,又在制作研究報告的過程中加深了對動物的了解。不少小朋友選擇了自己的生肖作為研究對象,還有一些人選擇了生活中比較常見的小動物,如小貓、小狗、蜻蜓等。他們的研究報告都非常生動有趣。
三、課后積累
1、課外讀故事做筆記。
2、讀背相關觀的古詩文。
四、作業的批改與講評:
(一)作業的批改
批改作業是老師發現教學中的反饋信息,及時進行教學調控,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要重視“及時反饋”的心理效應,即能及時得知自己學習結果的學生,其學習效果有遠勝于不能得知自己學習結果的學生。所以,作業批發要及時。
1、自批。自批就是學生自己批自己的作業。很多學生一做完作業就急著往上交,往往不會仔細、認真地檢查,這種時候,教師可以提醒他們:別急,再仔細檢查一下,別讓一個錯誤影響你的成績。我和學生約定好,寫詞語全對就可以在墻上的記分冊自己的名字后作一個自己喜歡的記號。久而久之,部分學生養成了檢查作業的習慣,作業的準確率高多了。
2、教師批。建議在低年級階段最好采取面批。面批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它是老師與學生個別交流的過程,也是一種思想感情溝通的過程。它讓教師及時了解本節課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更重要的是對一些發生錯誤的學生進行個別的輔導。同時,面批還可以讓老師了解學生的作業態度,作業認真及時予以表揚,作業不認真提出改進意見,借此端正學生的作業態度。
(二)作業講評
作業的講評應該是有的放矢的,而不是漫無目的的。一次高效的講評需要老師對學生作業情況有充分的了解,然后再針對具體情況作出相應的反饋。在作業講評的過程中,需要向學生講評哪些內容呢?我認為以下四點比較重要:
(1)作業態度的問題。
(2)知識性的錯誤。
(3)解題方法存在的問題。
(4)難度較大的題目。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發現,老師在作業講評完以后,仍然有學生對作業中的錯誤沒有及時訂正或訂正錯誤。是學生笨還是他根本沒有聽?我認為后者的可能性比較大。所以,我們在進行作業講評時,不應該只停留在一種機械的對錯誤的訂正上,僅僅把答案告訴學生是沒有用的,我們要做的是說明原因,講清道理。
長此以往,關注到作業的每一個細節,必能讓孩子喜歡上語文作業,不但能把師生從繁重的作業中解脫出來,而且能極大地提高語文的教學質量。
篇2:小學一年級語文自助開放式課堂教學反思
“自助開放式”課堂分為兩方面:“自助”和“開放”。“自助”要求孩子自主學習、自悟學習、自得學習。簡言之就是學會學習,“三人行必有我師”,孩子獲得知識的渠道也應是多種多樣的,這和新課標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一致的。
我在教一年級漢語拼音《b、p、m、f》時,是這樣設計的:首先利用孩子感興趣的拔蘿卜、爬坡、捉迷藏、老爺爺拄拐杖圖片引出四個聲母的學習,通過拼讀讓學生將這四個聲母與前面所學的六個單韻母進行比較得出發音輕短的結論。學習完b、p后,讓孩子通過觀察比較出兩者的區別,強化孩子對這兩個聲母的印象。拼讀完以后,我繼續出示課本13頁的四幅圖,讓孩子們找一找這四個聲母都藏在哪?這里可以利用電子白板的注釋功能讓孩子自己到前面來畫一畫,孩子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參與的熱情很高。在拼讀的過程中,很多孩子在暑假里都學過了漢語拼音,都會讀,這時老師就要少讀,把讀的機會讓給孩子,讓拼讀能力強的孩子當小老師領著大家讀,將課堂展示的機會讓給每一個孩子。對于那些拼讀能力較弱的孩子,也要讓他們站起來,大聲地讀出來,讓其他孩子幫助他們糾正錯誤。課堂應該成為每個孩子展示自己的舞臺,當這還需要老師不時地鼓勵和肯定,肯定每個孩子的優點,最大程度地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
學生學習的知識不能局限于書本,學生學習的空間也不能局限于課堂,學生的學習應該是開放的。我們學習語文原本就是實踐的需要,是服務于生活的。我覺的一年級孩子學習漢語拼音時,也要引導孩子聯想到生活的事物。我們實小每到寒暑假都會給孩子布置一項特殊的作業
篇3:小學一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之我見
小學一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之我見
會山鎮中心學校東平小學戴倩倩
聽了林戀老師執教的《小書包》和梁玉波老師執教的《秋天》給我感觸很深。培養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有效地指導閱讀?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關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文章很多,但具體針對小學一年級學生的閱讀教學卻很少,我試圖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學實際,在語文閱讀教學上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首先,從養成良好的閱讀姿勢做起。如每次讀書之前,可引導學生誦讀讀書歌:“小朋友們,讀書啦!讀書啦!身坐正,腳放平,眼離書本一尺,左手輕輕按,右手慢慢移,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不加字、不漏字,字字過目,按標點正確停頓。”這是最開始指導閱讀的兒歌,就是養成良好的閱讀姿勢,以及最基本的讀課文的要求就是把課文讀正確。良好的閱讀姿勢和閱讀習慣的養成并非易事,需要時刻糾正孩子的坐姿等不良的閱讀習慣,這個過程必須貫穿整個一年級乃至小學階段的閱讀教學。
二、激發朗讀興趣,多讀以達到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1、通過故事引入,設置懸念,激發學生興趣,直接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小學低年級學生都對故事特別喜歡,特別是童話故事,更受他們親睞。小學低年級語文課很多都可以運用故事來導入。
2、采用謎語或兒歌引入,切入主題。
3、談話引入,創設情境。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了“語文學科的性質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面對人文性較強的文章,就可采用談話引入,由聲情并茂的談話把學生引入課文所描述的境界里。
課程改革,年級語文,小朋友,文章,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