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下學期數學教學計劃
二年級下學期數學教學計劃
一、本冊教材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
(一)數與代數
1.第一單元“除法”,是在表內除法的基礎上學習有余數除法(商是一位數)。結合分物活動,使學生體會到在生活中把一些物品通過平均分后有時會有余數的情況,掌握有余數除法的試商方法,并能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第二單元“混合運算”(乘加、乘減、除加、除減、加減混合以及兩步有括號式題),通過問題情境,使學生體會到在解決實際問題需要兩步解答時,要遵循“先乘除,后加減”及“先算括號里面的”運算順序。并能掌握這些運算順序計算有關問題。
3.第四單元“生活中的大數”,結合實例和調查,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有比“百”大的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實際操作和觀察,使學生體驗到“一千”“一萬”有多大,并能結合實際,對萬以內的數進行估計,了解其數位順序,會用萬以內的數進行表達和交流,會用詞語或符號來描述萬以內數的大小,培養學生的數感。
4.第六單元“加和減(一)”,第八單元“加和減(二)”,結合具體情境,探索計算萬以內加減法及連加、連減及加減混合的計算方法,養成對計算結果的大致范圍進行估計的習慣,能在具體情境中提出問題,能運用學到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二)空間與圖形
1.第三單元“方向和路線”,借助現實的數學活動,認識八個方向。給定一個方向(東、南、西、北),能辨認其余七個方向,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認識簡單的路線圖,能根據路線圖說出出發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途徑的地方。
2.第五單元“測量”,通過動手操作和實際活動,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長度觀念,以及單位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
3.第八單元“認識圖形”,通過生活實景,認識角。能辨認直角、銳角、鈍角。通過動手操作,知道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直觀認識平行四邊形。
(三)統計與概率
1.在前幾冊教材用圖片或在方格中涂色等方式呈現數據的基礎上,認識條形統計圖。經歷簡單的收集、整理數據的過程,會在方格紙上繪制條形統計圖(1格表示1個單位)。
2.會讀統計圖表。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進行分析,回答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并能做出一些簡單的預測。
(四)實踐活動
本冊教材的正文或習題中,安排了豐富的實踐活動。例如:
1.到操場上看一看,說一說校園內各方向分別有什么。
2.貼一貼。希望小區示意圖。
3.找一找生活中的大數,并與同伴說一說。
4.估一估,數一數,有多少片樹葉?說一說你是怎樣數的。
5.走一走,10米大約有多少步?100米大約有多少步?估一估,1000米大約有多少步?
6.量一量,比一比,說一說一些物體的長度。
7.拿一張不規則的紙折一個角,再摸一摸。
8.用附頁1中的七巧板拼出長方形、正方形。
9.用學過的圖形設計漂亮的圖案。
10.把幾十粒黃豆泡在水中,記錄生長情況,制成統計圖表。
通過以上一系列實踐活動,使學生初步獲得一些數學活動的經驗,了解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簡單應用,初步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二、改進教學、提高質量的措施: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對本冊教學,我有如下打算:
(一)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
在本冊的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活動,如,教材通過數小正方體木塊,10個是一長條,100個是一層,這樣的10層就是一千個,有這樣10個大正方體就是一萬個,體會“千”“萬”的實際含義。利用自制的方向板,在教室內或操場上辨認方向。通過數學游戲你問我答,神奇的“495”練習萬以內加減法,通過設計圖案復習認識圖形,通過實驗泡黃豆,填寫和繪制統計圖表等,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
(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本冊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并與同伴交流。例如,“乘車去機場”,有25人,面包車限坐8人,小汽車限坐3人。可以怎樣派車?你認為怎樣派車合理?先讓學生自己獨立思考,想出一種方案就可以,在小組交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表達。如用表格的方式:
面包車/輛4321
小汽車/輛9136
特別是在回答怎樣派車合理時,答案不要求一致,只要合理即可。又如,在探討“角的兩邊張口越大,角越大,與邊的長短沒關系”時,組織學生進行學具操作,挪動用兩根硬紙條做成的活動角的邊;用兩塊不同大小的三角尺,比較它們的對應角,引導學生自己發現這一知識。
(三)加強估算,鼓勵算法多樣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在本冊教學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培養學生的估計意識和初步的估計技能。例如,估計一筒花生有多少粒,一篇文章有多少字等。在進行萬以內加減法計算時,先估計得數的大致范圍,再進行計算。在學習測量時,先估計測量的物體有多長,再實際測量,這樣做,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估計意識和估計技能。
由于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探索計算方法時,必然算法是多樣的,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樣化。如,計算102+129=?學生在估計得數的大致范圍后,在進行實際計算時,有多種方法,都應受到鼓勵。教師不要急于評價各種算法,應引導學生觀察數目的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在進行驗算時,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驗算。
(四)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本冊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例如,學習“洗衣機”這一節,研究“如果用節余的錢買一臺價格是960元的洗衣機,需要幾個月?”學生結合生活經驗,也可能有多種做法,只要是合理的,都應加以鼓勵和肯定。
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進行主動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徑。在本冊教材中,安排了多個實踐活動,教師要充分利用,精心組織學生開展生動有趣的活動,使學生經歷觀察、操作、推理、交流等過程。
(五)保持學生已有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經過一年半的學習,孩子幾乎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數學的習慣,專心聽講、勤于思考、積極發言、孩子們已經有一定的意識,也在平時的課堂中做得比較好,那么就要在這學期里將學生已有的良好的學習習慣加以保持和優化,將這些轉化為孩子的內需動力。注意傾聽、認真作業、愛好閱讀這一些需要養成的習慣,孩子在過去的學習生活中沒有形成的,要在平時的課堂中不斷地加以強化,讓孩子意識到重要性,特別是認真作業這一項,平時作業中要嚴格以待,讓孩子在每一次作業中都要意識到我要認真完成。從而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為以后地有效學習打下基礎。本冊教材在課后有比較大的練習量,首先就要讓學生保持書上作業的整潔和正確率。
(六)完善計算練習的評價方式
計算是這一冊比較多的內容,而計算恰恰是班里孩子比較薄弱,也是比較不感興趣的一塊知識,如何讓學生在愉悅地情境中有效地展開計算的學習,進行計算方面的練習,形成有效的評價方式是非常重要的。針對孩子計算能力的差別,肯定做得正確率高的孩子,讓學生明白,計算首要的是正確率,然后在保正正確率的情況下,提高計算的速度。計算量比較大,難度系數也比較大,學生特別是計算上存在一定困難的學生,可能會對計算產生一定的厭煩情緒。進行一系列比較完善的表揚制度,對每一次作業全對的學生都有所獎勵。多進行口算比賽,并把口算比賽作為計算課學習的一項常規進行。讓學生在比賽中獲得成功的體驗,也在比賽中不斷地提高計算能力。
(七)根據班級特點,揚長避短
班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已經存在一定的距離,而教師的教學應該努力地去縮小這種距離,讓在前面的孩子繼續保持進步的態勢,讓暫時落后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一定的進步。在教學中要關注孩子差距這一現象,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讓每一個孩子都有進步。比如讓接受能力強的學生進行自我的練習,有效地利用多余時間。而慢的學生,如果課堂上比較完成學習任務的,要在課后加以補習。
五、教學進度安排
篇2:《除法的初步認識》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除法的初步認識》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單元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學習除法概念的第一課,是今后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本節包括“平均分”和“除法”兩部分內容。本節教材主要是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通過實踐操作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在頭腦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進而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
讓學生掌握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而例4除法的含義,是學生學習除法的一個難點,本節課的教學“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關鍵是使學生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即每份分的結果同樣多。
我從讓學生小組合作分蘋果開始,通過分東西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平均分”的含義。接著以故事的形式引入幫小熊貓平均分竹筍的具體情境,課上通過請學生演示幫小熊分竹筍的過程從而引出除法,使學生直觀地了解除法的含義。再讓讓學生認識了除號,了解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整節課以平均分物的事例設計“除法”內容,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情趣。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認識除法。
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注意從生活實際出發,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中,注意創設情境和氛圍,充分運用示范演示、學生實際操作等多種形式進行教學。教學時在知識點上,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過程,形象直觀地理解除法含義,通過讓學生分東西,使學生在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中,能力得到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發揮。在課堂上注重學生多方面的發展,實現三為目標,立足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1、有部分學生對除法的含義理解不到位,沒有讓學生說出每一個數在算式中所表示的含義?
2、練習題的設計較單一,應設計多樣化的練習,練習題應有梯度。
篇3:《6的乘法口訣》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6的乘法口訣》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周五的教研活動,按照學校教研組的安排,我教學《6的乘法口訣》,即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例7(第61頁)。本節課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具有學習2-5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呈現的,所以教材的呈現形式沒有給出一個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訣,旨在讓學生主動探索歸納出6的乘法口訣。體現了提高學生學習獨立性要求的編寫意圖。熟練地口算表內乘法,是每個學生應具備的最基本的計算能力。因此,本課的重點應該是讓學生能初步掌握6的乘法口訣,并且能夠正確運用6的乘法口訣求兩個數的積,難點是怎樣去獨立寫出乘法算式寫出相應的乘法口訣。
根據教學要求,結合教材的特點,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成教學目標,我的思路是:在上課時,通過“我會背-我會說-我會寫”這三個環節先讓學生簡單的復習1-5的乘法口訣,其次通過小魚圖引入本課課題,因為學生已經有1到5的乘法口訣的學習基礎,所以我在引導學生編出一六得六和二六十二這兩句乘法口訣之后,就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動腦筋,編出剩下的口訣,然后根據學生的匯報進行板書,再引導學生根據6的乘法算式和口訣的特點來發現他們之間的特點和規律。然后利用課本61頁練習題,讓學生自己動手來擺一擺,進一步加深對6的乘法口訣來源的認識。我讓學生在情景中動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享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而且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組織教學,體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的數學學習方式,培養了學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識,在共同討論中完成學習任務。
但是本節課有很多很多的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課前準備不充分。因為之前沒有怎么上過公開課,也不知道要怎樣去備課,所以導致我做的ppt顯得比較散。
2.復習舊知力度不夠。在復習環節,在全班齊背了1-5的乘法口訣之后,只簡單的叫了一個同學起來背誦,然后就進入了新課。
3.教學重難點沒有把握好。
4.專業知識不夠。我不是專業的數學老師,對于數學教學,也只是憑著自己所學的知識在講授,很多細節問題上面處理得不好。
5.教學方法太單一。因為這節課要學的是6的乘法口訣,所以整節課最多的就是讓他們練習試著背出來,但是我的方法用得不好。
6.動手和練習的時間太少。在背口訣環節耗時太多,導致學生在課堂上的基本練習時間不夠充裕。
通過這節課也使我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有很多方面需要學習,也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學中循序漸進,逐步培養和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