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院應答信息傳遞制度
(1)醫院建立與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中心有效的聯系通道,保證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過程中,上傳、下達的信息暢通和準確。
(2)發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首次按到市生局或市公共衛生事件處置(應急辦:
指令的院辦、醫務科(處)或院行政總值班(夜間),應問清“事件”發生和發展的一般情況(時間、地點、事故單位、事故類別、事故原因)以及傷情或毒物種類,危害波及范圍和程度,下達給本院的具體救援任務及各項要求,認真做好電話記錄,立即向醫院應急醫療救治領導小組組長報告。
(3)接到報告,醫院領導小組組長立即通過日常辦事機構(醫務科)向所有領導小組成員發出指令,迅速到指定地點集合;根據指令要求,啟動醫院應急救援預案:組織、部署、指導、協調本院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救治工作。
(4)領導小組各成員在接受任務后,按各自職責和預案的要求迅速開展工作,并將各自信息及時反饋給領導小組組長;組長綜合所有信息后再向當地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中心報告醫院的準備情況和能承受的最大急救能力,包括:床位預留、技術力量、特殊藥品和設備等,以供其統籌決策。
(5)醫務科應根據應急預案,立即布置應急醫療救治工作。搶救(救治)組成員接到指令后立即趕往指定地點,按預案要求進行各項準備和開展工作。
(6)醫院對參加院內應急救援網絡的所有成員建立有效、暢通的通迅聯絡并宣布相關紀律。
(7)有現場救援任務時,應保證救援小組人員落實,及時掌握所有“一線”及“替補”隊員的通訊信息,隨時能拉得出,用得上;裝備、物品的數量和質量符合應急救援“清單”的要求:平時藥品和器械必須定期檢查,常換常新,保證在有效期的范圍內:急救車輛由醫務科控制,保持常備不懈,車況良好,不得隨意挪著他用。
(8)在醫院附近突發群體急性創傷或中毒(或疑似)等事件,在批量患者涌人后的2小時內向市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或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中心報告。并在先期應急處置過程中,及時上報有關情況(報告內容主要包括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事故單位、事故原因、事故性質、危害可能波及范圍和程度、已收治人數、入院者的癥狀與體征、事件發展趨勢和已經先期處理的情況等。
(9)在應急處置過程中,隨時接受市衛生局和市衛生應急處置中心的指令;接受專家組關于診斷的意見、救治的方案等指導。
(10)指定專人對本院應急救治全過程作信息收集和統計匯總工作,全面掌握院內應急救治進展情況:對事件中所有進人本院的診治者都應登記造冊。
(11)每日向市衛生局或市公共衛生應急處置中心報告在院的患者及醫學留觀者的情況(數量、病情)、醫療救治進展等;重要情況要隨時報告。
(12)遇有下列情況及時向市衛生應急處置中心請求支援:
①請求上級專家組會診及專業技術的幫助;
②需要特殊解毒藥品、特殊設備以及應用方案的支援;
⑧分流部分患者或向上級醫院或專科醫院轉送危重患者及傳染病患者。
(13)突發事件處置結束后,及時將本院應急救治的情況與結果,有關的分析和建議等內容形成書面材料,報市衛生局應急辦公室。
篇2:傳遞美得教育巧用信息技術走進美育殿堂
傳遞美得教育巧用信息技術走進美育殿堂
摘要:語文審美教育,就是以語文教育中的美的因素去教育學生,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觀念,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學生感受美、鑒賞美以及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中學語文教學與審美教育有著密切的關系,現代信息教學技術突破傳統教學的羈絆,體現了時代特色和教學需求。現代信息技術的靈活運用,特別是多媒體具有的功用,為語文審美教學插上了騰飛的翅膀,讓現代語文教學煥發無限生機。巧用信息技術,讓學生感知視聽美,讓學生品味意境美,讓學生鑒賞形象美,讓學生體驗情感美,讓學生享受創造美,使審美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審美教育;信息技術;多媒體
語文審美教育,就是以語文教育中的美的因素去教育學生,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觀念,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學生感受美、鑒賞美以及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蘇霍姆斯基說過:“沒有美育就沒有任何教育。”中學語文教學與審美教育有著密切的關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現代信息技術的靈活運用,特別是多媒體具有圖、文、聲并茂甚至有活動影象這樣的功用,為語文審美教學插上了騰飛的翅膀,讓現代語文教學煥發無限生機,使審美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巧用信息技術,讓學生感知視聽美
傳統的語文教學手段單一、死板,課堂往往顯得沉悶而缺乏生氣,難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而多媒體擁有圖片、聲音、音樂等豐富的手段,它像清新的春風,喚醒了學生的感官系統,能使學生直觀、形象地去感受語文文字中蘊涵的視聽愉悅,充滿審美情趣。學生在視覺和聽覺上受到熏陶和感染,真正領略到語文內在無窮的魅力,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語文審美能力。
例如,教學《濟南的冬天》時,我先播放制作的課件,里面有濟南美麗的風景、優美的音樂、深情并茂的課文朗讀,一下子就把學生吸引住了,學生如癡如醉地聽著朗讀,盡情欣賞著濟南冬天獨特的風光,樂此不疲。多媒體這種視聽交融散發出的美,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讓學生在耳聞目睹之中得到美的沐浴。在教學曹操的《觀滄海》時,我同樣制作了滄海的畫面和配樂朗讀的課件進行導入,蕭瑟的秋風、壯闊的海面、洶涌的濤聲,學生很快就體會到了曹操的雄心壯志是融在滄海的雄偉壯闊之中,沉浸在詩情畫意之中。枯燥的古詩教學內容在多媒體的展示下變得有聲有色的、生動形象,這樣的一種視聽美,陶冶著學生的心靈,學生的審美想象力無形中得到了豐富。
二、巧用信息技術,讓學生品味意境美
在語文教材中,大家會發現朱自清的文章都要求背誦,這是因為他散文中的意境特別美,可以拓寬人的審美視野。意境是指生活圖景與思想感情的融合體,意境具有情景交融的表現、虛實相生的結構特征和韻味無窮的審美特征。從鑒賞角度來看,意境是一種審美感受,品味文章中的意境美對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形成健全人格都是非常有益的。實踐證明,運用多媒體能讓學生更好地品味文中的意境美。因為多媒體計算機提供的情境真實、生動,不受時空的限制,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得到審美的愉悅和滿足。
例如在教學《巴東三峽》時,我用多媒體播放有關三峽的彩圖,其中有西陵峽的險,巫峽的秀,瞿塘峽的雄,構成了一副巨大的山水畫廊,學生看起來賞心悅目。于是,我引導學生一邊看彩圖一邊閱讀課文,要求學生從圖片進行玩味、聯想,然后從文中的語言文字去想象巴東三峽的美。引人入勝的大自然畫卷展現在學生眼前,三峽的雄壯之美撲面而來,在這美的意境中,學生熱愛祖國美好家園的情感油然而生,審美想象力也得到了培養。在教學《天凈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