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衛生院應答信息傳遞制度

衛生院應答信息傳遞制度

2024-07-13 閱讀 9609

(1)醫院建立與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中心有效的聯系通道,保證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過程中,上傳、下達的信息暢通和準確。

(2)發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首次按到市生局或市公共衛生事件處置(應急辦:

指令的院辦、醫務科(處)或院行政總值班(夜間),應問清“事件”發生和發展的一般情況(時間、地點、事故單位、事故類別、事故原因)以及傷情或毒物種類,危害波及范圍和程度,下達給本院的具體救援任務及各項要求,認真做好電話記錄,立即向醫院應急醫療救治領導小組組長報告。

(3)接到報告,醫院領導小組組長立即通過日常辦事機構(醫務科)向所有領導小組成員發出指令,迅速到指定地點集合;根據指令要求,啟動醫院應急救援預案:組織、部署、指導、協調本院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救治工作。

(4)領導小組各成員在接受任務后,按各自職責和預案的要求迅速開展工作,并將各自信息及時反饋給領導小組組長;組長綜合所有信息后再向當地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中心報告醫院的準備情況和能承受的最大急救能力,包括:床位預留、技術力量、特殊藥品和設備等,以供其統籌決策。

(5)醫務科應根據應急預案,立即布置應急醫療救治工作。搶救(救治)組成員接到指令后立即趕往指定地點,按預案要求進行各項準備和開展工作。

(6)醫院對參加院內應急救援網絡的所有成員建立有效、暢通的通迅聯絡并宣布相關紀律。

(7)有現場救援任務時,應保證救援小組人員落實,及時掌握所有“一線”及“替補”隊員的通訊信息,隨時能拉得出,用得上;裝備、物品的數量和質量符合應急救援“清單”的要求:平時藥品和器械必須定期檢查,常換常新,保證在有效期的范圍內:急救車輛由醫務科控制,保持常備不懈,車況良好,不得隨意挪著他用。

(8)在醫院附近突發群體急性創傷或中毒(或疑似)等事件,在批量患者涌人后的2小時內向市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或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中心報告。并在先期應急處置過程中,及時上報有關情況(報告內容主要包括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事故單位、事故原因、事故性質、危害可能波及范圍和程度、已收治人數、入院者的癥狀與體征、事件發展趨勢和已經先期處理的情況等。

(9)在應急處置過程中,隨時接受市衛生局和市衛生應急處置中心的指令;接受專家組關于診斷的意見、救治的方案等指導。

(10)指定專人對本院應急救治全過程作信息收集和統計匯總工作,全面掌握院內應急救治進展情況:對事件中所有進人本院的診治者都應登記造冊。

(11)每日向市衛生局或市公共衛生應急處置中心報告在院的患者及醫學留觀者的情況(數量、病情)、醫療救治進展等;重要情況要隨時報告。

(12)遇有下列情況及時向市衛生應急處置中心請求支援:

①請求上級專家組會診及專業技術的幫助;

②需要特殊解毒藥品、特殊設備以及應用方案的支援;

⑧分流部分患者或向上級醫院或專科醫院轉送危重患者及傳染病患者。

(13)突發事件處置結束后,及時將本院應急救治的情況與結果,有關的分析和建議等內容形成書面材料,報市衛生局應急辦公室。

篇2:應急信息報告傳遞制度

為規范我礦生產安全事故信息的報告和處理工作,建立快速反應、運行有序的信息處置工作機制,根據《安全生產法》、《突發事件應對法》、國務院《生產安全事故調查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國家安監總局《生產安全事故信息報告和處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結合我礦生產安全管理實際,制定本制度。

(一)凡在我礦區范圍內發生的生產安全事故信息的報告和處理工作,適用于本制度。

(二)事故信息報告應及時、準確和完善,任何科室和個人不得遲報、漏報、謊報或者瞞報事故;信息處置應當遵循快速、協同配合、分級負責的原則。

(三)調度室為事故信息調度機構,實行24小時不間斷調度值班,在收到事故信息報告的同時匯報礦領導。

(四)事故信息報告范圍包括已經發生的煤礦生產安全事故(特別重大、重大、較大、一般生產安全事故)和較大涉險事故的信息。

較大涉險事故的信息是指:

1、10人以上的事故;

2、3人以上被困或者下落不明的事故;

3、較大涉險事故。

(五)信息的接收及通報

凡在我礦區范圍內發生各類事故,現場人員應立即向礦調度室匯報并積極展開救助行動,調度室接到各單位事故、事件或災情報告,應初步確定響應級別,請示總指揮或第一副總指揮啟動應急救援預案,按照通知順序逐個通知相關人員。

(六)信息傳遞

1、調度室在接到事故信息時,應當立即啟動應急預案規定的應急響應,立即向礦長及領導班子成員匯報,組織開展應急救援工作,并按照程序向上級主管部門匯報,同時通知安全部,由調度室和安全部共同做好事故信息的核查、跟蹤、處置、督導等工作。

2、事故后,總指揮接到事故報告應立即授權調度值班人員,向事故可能影響到的單位和作業場所通報并作出相應處置和采取相應措施。

3、事故后,事故現場有關人員應當立即向本部門負責人及調度室報告,單位負責人接到報告后,應當于1小時內向神木分公司、縣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縣煤炭工業局及其它上級主管部門報告。情況緊急時,事故現場有關人員可以直接向和縣煤炭工業局報告。報告事故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1)事故發生單位概況;

(2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事故現場情況;

(3)故的簡要經過;

(4)故已經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傷亡人數(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數)和初步估計的直接經濟損失;

(5)經采取的措施;

(6)他應當報告的情況。

4、具體情況暫時不清楚的,先報事故概況,隨后補報事故全面情況。對事故性質暫時界定不清的,也要及時報告。

5、重大、特別重大生產安全事故的,在依照以上規定報告的同時,根據礦領導指示向神木礦山救護大隊匯報,請求救援。

6、信息報告后出現新情況的,應當按規定及時續報。較大涉險事故、一般事故、較大事故每日至少續報1次;重大事故、特別重大事故每日至少續報2次,續報工作直至事故搶險救援工作結束。

(七)信息公開

執行國家《礦山事故災害應急預案》關于信息發布的規定。信息發布在總指揮授權下,由專門機構或專人依據事故級別大小,配合上級有關部門按照事故信息發布原則對外進行信息發布。

(八)事故信息發布原則

真實原則。對突發事故情況、人員傷亡、財產損失、應急處理方法、環境污染等情況,如實向外界公布,事故信息應真實、準確。

及時原則。根據事故發展態勢和搶險救災進展情況,及時向新聞媒體通報。

正面引導原則。在發布事故真實信息的基礎上,重點對事故搶險救災進展情況進行通報。

(九)事故責任分析

1、根據事故調查所確認的事實,通過對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分析,確定事故的直接責任、間接責任者。

(1)直接責任:凡是導致事故發生直接原因的人員責任屬直接責任。

(2)間接責任:產生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管理缺陷的間接原因的人員責任屬間接責任。

2、事故責任人員一般分為四類責任:直接責任者、主要責任者、重要責任者、一般責任者。

(1)直接責任者主要是指因違章操作或違章指揮直接導致事故發生的人員。

(2)主要責任者、重要責任者、一般責任者屬于間接責任,主要是指各級管理人員、礦級領導。其中領導責任又分為:主要領導者、重要領導責任者、一般領導責任者。

(十)事故責任追究及處罰。按照《事故調查報告》做出具體的處罰決定。

(十一)對事故隱瞞不報、謊報或拖延不報,阻礙、干涉事故調查處理,故意破壞事故現場,拒絕接受調查以及拒絕提供真實情況和資料的部室和個人,根據情節輕重,做出處理。

(十二)《事故調查報告》下達后由安全部按標準進行落實,罰款納入礦安全基金。

(十三)對于事故調查組提出的事故調查處理意見和防范措施,由安監科負責跟蹤落實。

篇3:煤礦應急信息報告傳遞制度

(一)為規范煤礦生產安全事故信息的報告和處理工作,建立快速反應、運行有序的信息處置工作機制,根據《煤礦安全規程》(2016)第672條“煤礦企業應當落實應急管理主體責任,建立健全事故預警、應急值守、信息報告、現場處置、應急投入、救援裝備和物資儲備、安全避險設施管理和使用等規章制度”的規定,制定本制度。

(二)煤礦建立應急信息員隊伍。信息員由副隊級及以上領導、群監員、安全員、青安崗員和現場跟班人員組成。

(三)信息員在工作過程中必須遵守國家有關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規章、標準和技術規范。

(四)信息員要認真對所分管責任區域深入檢查,發現問題及時匯報并督促解決。當問題嚴重時,有權責令其返工或停產整改。

(五)信息員要向煤礦應急值班人員準確描述存在的問題或事件情況,對煤礦應急值班人員下達的指令嚴格執行,將處理過程與結果及時匯報。

(六)如發生停風、停電、瓦斯超限等重大安全隱患,威脅現場人員安全時,及時匯報并做好人員撤離、監督安全隱患整改等工作。

(七)當現場發生事故時,要及時、詳細、準確地匯報,任何人不得遲報、漏報、謊報或者瞞報事故;信息處置應當遵循快速、協同配合、分級負責的原則。

(八)調度室為事故信息調度機構,實行24小時不間斷調度值班,在收到事故信息報告后立即匯報煤礦值班領導。

(九)事故信息報告范圍包括已經發生的煤礦生產安全事故和較大涉險事故的信息。較大涉險事故是指:

1.涉險10人以上的事故;

2.造成3人以上被困或者下落不明的事故;

3.其他較大涉險事故。(十)信息的接收及通報

發生事故或災情時,現場人員(或信息員)應立即向調度室(應急值守人員)匯報

并積極展開救助行動,調度室(應急值守人員)接到各單位事故或災情報告,應初步確定響應級別,請示總指揮啟動應急救援預案,按照通知順序通知相關人員(應急值守電話:

ⅹⅹⅹⅹ)。

(十一)信息傳遞

1.調度室在接到事故信息時,立即啟動應急預案規定的應急響應,向應急總指揮或者礦值班領導匯報,組織開展應急救援工作。

2.發生事故后,總指揮接到事故報告應立即授權調度值班人員,向事故可能影響到的單位和作業場所通報并作出相應處置和采取相應措施。

3.發生事故,調度室在接到事故現場有關人員的匯報后,必須立即向單位負責人報告,單位負責人接到報告后,應當于1小時內向上級煤礦企業、煤礦安全監管部門、駐地煤礦安全監察機構報告。報告事故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①事故發生單位概況;

②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事故現場情況;

③事故的簡要經過;

④事故已經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傷亡人數(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數)和初步估計的直

接經濟損失;

⑤已經采取的措施;

⑥其它應當報告的情況。

4.事故具體情況暫時不清楚的,先報事故概況,隨后補報事故全面情況。對事故性質暫時界定不清的,也要及時報告。

5.發生事故后,及時請求礦山救護隊進行救援。

6.事故信息報告后出現新情況的,應當按規定及時續報。一般事故、較大事故每日至少續報1次;重大事故、特別重大事故每日至少續報2次,續報工作直至事故搶險救援工作結束。

(十二)信息公開

執行國家關于信息發布的規定。信息發布在總指揮授權下,由專門機構或專人依據事故級別大小,配合上級有關部門按照事故信息發布原則對外進行信息發布。

(十三)事故信息發布原則

真實原則。對突發事故情況、人員傷亡、財產損失、應急處理方法、環境污染等情況,如實向外界公布,事故信息應真實、準確。

及時原則。根據事故發展態勢和搶險救災進展情況,及時向新聞媒體通報。

正面引導原則。在發布事故真實信息的基礎上,重點對事故搶險救災進展情況進行通報。

(十四)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給予警告處分;造成嚴重后果,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1.違章指揮工人或強令工人違章、冒險作業的。

2.對工人屢次違章作業熟視無睹,不加制止的。

3.對重大事故預兆或者已發現的事故隱患不及時采取措施的。

4.拒不執行安全監管監察指令的。

(十五)煤礦發生事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給予信息員降級直至開除的處分;

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1.不按照規定及時、如實報告事故的。

2.偽造、故意破壞煤礦事故現場的。

3.阻礙、干涉事故調查工作,拒絕接受調查取證、提供有關情況和資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