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生產精細化管理制度
1、資源回采率暫行管理辦法
煤炭資源是不可再生的重要礦產和基礎能源,是我礦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為了加強煤炭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減少煤炭開采損失,提高資源回采率,緩和礦井采掘接續緊張局面,延長礦井服務年限,提高經濟效益,針對我礦資源現狀,依照《煤炭法》、《礦產資源法》、《生產礦井煤炭資源回采率暫行管理辦法》、《生產礦井儲量管理規程》等法規、條例,制定出我礦的資源回采率暫行管理辦法,望各有關單位組織相關人員認真學習,并根據本單位實際情況,依據此“辦法”制定出本單位的詳細實施措施,并嚴格貫徹執行。
2、管理機構和職責范圍
第一條在礦長、總工程師和生產礦長的直接領導下,由生產科具體負責儲量管理及提高資源回采率日常管理工作。
第二條儲量、回采率必須以生產科提供的數據為準,任何人不得擅自改動或變相改動。生產科必須按規定的統計表式,實事求是地進行測算統計,并對數據負責。
第三條生產科必須配備足夠的儲量管理人員,將資源回采率的管理工作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常抓不懈,礦領導及有關部門要對儲量管理人員的工作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支持。
第四條煤炭資源回采率是一項綜合性技術指標,它與礦井的地質勘探程度,采區布置,工作面設計,開采技術及采煤方法,采掘設備選型、支護材料供應及生產管理等環節密切相關,各有關部門必須緊密配合。
第五條各有關工程技術人員都必須學習和掌握國家煤炭工業技術政策和法規,結合我礦實際情況,在設計和采掘過程中,充分考慮各采區、工作面地質條件,制定合理的設計方案,選擇合理的采煤方法,盡可能減少資源浪費,提高資源回收率。
第六條在設計過程中,儲量管理人員有權了解和掌握各類設計意圖,以及巷道布置原則、采煤方法、煤柱的留設、煤層的配采、工作面回采率、采區回采率等技術指標,在相關采掘設計圖上審查簽字,并參于各類作業規程的會審,發現有違反資源管理有關政策和規定時,有權提出改進意見和建議;凡涉及影響工作面或采區回采率的臨時設計、措施、方案,必須經相關資源管理人員進行儲量及回采率核算,確保各類資源回收率指標達到國家有關規定。
第七條在采掘過程中,儲量管理人員要經常深入井下,及時了解和掌握回采及掘進工作面情況,對違反有關設計規定,輕易丟煤或即將造成丟煤時,有權監督制止,并下發“預防丟煤通知單”。
第八條資源管理人員每月末要測量各回采工作面采止線、煤厚、采高和浮煤,及時準確填報回采率報表和“三量”報表,建立健全各類儲量管理臺帳。
3、煤炭資源回采率標準及計算方法
第一條根據國家對可采煤層資源回采率指標的規定,結合我礦生產能力和煤層厚度實際情況,對采區及工作面回采率執行以下標準:
采區回采率:厚煤層(煤5層)不低于75%,中厚煤層(煤3層)不低于80%。
工作面回采率:厚煤層(煤5層)截煤93.0%,放煤85%,中厚煤層(煤3層)不低于95%。
第二條采區回采率、工作面回采率分別按下列公式計算:
采區回采率=采區采出煤量(t)×100%
采區動用煤量
工作面回采率=工作面采出煤量(t)×100%
工作面動用煤量
其中:采區采出煤量是指采區內所有工作面采出煤量與掘進煤量之和。采區動用量是指采區采出煤量與采區損失煤量之和。
工作面采出煤量是指回采工作面內根據實測結果計算出來的應采出煤量,對無法實測或丈量的特殊采煤方法,也可以用統計產量代替,但必須進行水分、灰分、矸石量改正;工作面動用儲量是指工作面已采過的空間范圍內的儲量。
工作面采出量、采區巷道的掘進出煤量以及采區動用量、工作面動用量及采區、工作面內各種損失應嚴格按《生產礦井儲量及損失量暫行管理辦法》進行計算、攤銷。
為了確保回采率計算的準確性,產量統計部門要如實核準填報各工作面產量,不能虛報、漏報產量,也不能混報、挪報產量。
4、技術政策
第一條礦井的改(擴)建工程,新水平延伸、新采區、工作面設計文件中,要具體提出礦井、采區、工作面設計回采率指標。
第二條對于有條件的新水平和采區,必須集中開拓,聯合布置,實現合理集中生產;要合理確定水平、階段垂高與采區走向長度和工作面長度,使巷道布置合理,減少煤柱損失。
第三條對地質構造復雜,開采經濟效益差,煤層不穩定的采區,采區回采率可根據開采難易程度進行修正,采區回采率修正系統由集團公司聘請專家或技術咨詢部門進行評估,經集團公司批準后執行。
第四條對于殘采、復采的采出煤量不計入采區動用儲量。
第五條開采近距離煤層群時,上下煤層的開采應統一考慮,不能因一個煤層的開采而給其它煤層的開采帶來困難,造成丟煤。
第六條對于厚煤層開采,必須合理分層開采。設計規定采全高時,必須采至最大高度,不得留頂底煤,必須嚴格控制頂底煤損失。
第七條對于井田范圍內的薄厚、難易采可采煤層,應合理搭配,不得采厚丟薄,采易丟難,吃肥丟瘦。
第八條采煤工作面必須認真清掃浮煤,必須把清理浮煤作為一道正式工序執行,要把浮煤回收作為工作面工程質量的一項驗收項目。
第九條各種煤柱留設:1、工業廣場煤柱要按設計標準嚴加控制,不得任意擴大;塌陷區村莊需搬遷時,應遷移在無煤地帶或穩定的已采地區,避免二次搬遷。2、各采區不得留有丟棄不采的可采塊段,不得以呆滯煤量變相丟煤。采煤工作面必須按設計規定的開切眼和停采線位置進行施工和回采,生產過程中禁止任意留煤柱,任意丟煤。
第十條對已采區域由于各種原因丟棄的殘煤和煤柱,在安全、經濟合理的原則下,應積極進行復采,以便最大限度地采出丟失的資源。
5、采掘過程中的有關規定
第一條對于厚煤層的開采,無論采用水平分段綜采放頂煤,還是傾斜分層綜采放頂煤方法進行開采,一般都按設計采全高,工作面采高和厚煤層的分層層數要合理,不允許回采工作面留頂底煤,特殊情況(如工作面初采30m放頂50%,終采15m不放頂煤)應按批準的相關方案嚴格執行。
第二條當工作面寬度變化時,對于支架的加減應及時進行調節,該加架時一定要加架,防止工作面面積損失的發生。
第三條保持工作面推進進尺與回采煤量的一致性,防止工作面因盲目追求推采進尺而忽略工作面的資源回收率。
第四條各隊應嚴格現場管理制度,加大三角煤及頂煤回收力度,另外對端頭部浮煤應重點清理回收。
第五條開拓掘進巷道要嚴格按設計施工,不得任意改變巷道方位和長度,確因地質變化,如水、火、瓦斯影響需改變巷道方位和長度,并涉及煤炭資源損失時,必須經儲量管理人員參加的有關會議研究同意后方可執行。
第六條工作面回采結束時,停采線位置需經儲量管理人員和有關技術人員共同確定,不能任意擴大或縮小采止線位置。
第七條要積極采取措施,盡量回收工作面階段煤柱,盡可能做到不留或少留煤柱。
6、責任制度
第一條礦長、總工程師和生產礦長對全礦貫徹執行資源管理各種法律法規、煤炭工業技術政策,合理開采礦井資源,減少煤炭損失,保證礦井各類回采率指標達到要求,負全面責任。
第二條生產科設計專業對采區、工作面開采設計和施工的先進性和合理性負責,凡因設計不當造成的不合理損失,由生產科和審查批準者負責。
第三條生產科地測專業對所提供的資料及資源情況的可靠性負責,因地測工作失誤,情況不明,數字不準造成的不合理損失,由生產科及審查批準者負責。
第四條在掘進過程中,因不按設計和礦有關部門要求施工,造成煤炭資源不合理損失的,由掘進隊隊長負責。
第五條在回采過程中,造成煤炭資源不合理損失或工作面回采率達不到設計要求的,由綜采隊隊長負責。
第六條對產量數字不實、弄虛作假,統計不準,由產量統計部門負責。
第七條因產品管理不善,造成產品流失,從而影響工作面采出量與統計部門不附,由產品管理部、武裝保衛科附連帶責任。
7、考核獎罰辦法
第一條為了加強儲量管理工作,提高資源回采率,特成立*煤礦資源回采率考核獎罰領導小組。
組長:*
副組長:*
成員:*
煤炭資源回采率考核獎罰辦公室設在生產科,生產科科長兼任辦公室主任,生產科設專職專業人員辦理日常業務。
第二條*煤礦煤炭資源回采率指標的制定,依據國家和行業規定,遵循安全、經濟、合理的原則,結合采區、工作面煤層覆存條件,采煤方法,開采技術條件,采掘接續排版,煤質等因素確定,以采區回采率、工作面回采率作為考核指標。
第三條*煤礦采區回采率按年度、季度下達,工作面回采率按月、年度制定下達。年度計劃指標作為綜采隊年度承包經營責任書的考核依據,季度、月計劃指標在保證完成年度計劃指標的前提下,可根據本季度、本月工作面開采范圍內地質條件,開采技術條件,煤質狀況因素制定下達,作為煤炭資源回采率考核獎罰的依據。
第四條回采率計算必須嚴格執行《生產礦井儲量管理規程》的有關規定,做到數據真實準確。以統計產量作為采出量計算采區回采率和工作面回采率時,必須進行水分、灰分和矸石量改正。
采出量=統計產量×〔(100-原煤全水分)÷(100-煤樣水分)〕×〔(1-(原煤灰分-煤樣灰分)÷(矸石灰分-煤樣灰分)〕*(1-含矸率)
第五條獎罰辦法
1、回采率指標作為生產科、綜采隊年度承包經營責任書的考核內容(生產科執行采區回采率考核,綜采隊執行工作面回采率考核)。
2、*煤礦執行回采率與相關部室、區隊經濟效益掛鉤的原則。工作面回采率實行月考核,采區回采率實行季考核。
工作面回采率完成計劃指標,并在93%以下,每提高1.0%,對超過部分噸煤獎勵0.01元;完成計劃指標,并在93%以上,每提高1.0%,對超過部分噸煤獎勵0.05元。工作面回采率未完成計劃指標,但在80%以上,每降低1.0%,對不足部分噸煤罰款1元;未完成計劃指標,并在80%以下,每降低1.0%,對不足部分噸煤罰款5元,除次而外,并對綜采隊的正、負隊長做10%的工資下調。
生產科依據本辦法計算獎罰金額,并于每月(季)底出具各工作面回采率完成情況及獎罰金額通知單,經總工程師、生產礦長、礦長審批后,報勞動人事科在工資結算時一次兌現。
3、在回采過程中確因地質變化,水、火、瓦斯,頂板冒落等自然因素引起資源損失,應提出書面申請報生產科簽字認定,經主管領導批準后,可對當月下達指標進行適當調整。
4、其它未盡事宜按《*煤礦煤質管理辦法》及礦有關規定執行。
5、本辦法在執行過程中因上級規定等而出現變化時,將另行通知并進行修改。
篇2:生產精細化管理制度范本
一個企業的生產方面有很多的生產管理制度,如安全生產管理制度,生產精細化管理制度等。以下的則是詳細的生產科精細化管理制度的范本,請參考。
1、資源回采率暫行管理辦法
煤炭資源是不可再生的重要礦產和基礎能源,是我礦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為了加強煤炭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減少煤炭開采損失,提高資源回采率,緩和礦井采掘接續緊張局面,延長礦井服務年限,提高經濟效益,針對我礦資源現狀,依照《煤炭法》、《礦產資源法》、《生產礦井煤炭資源回采率暫行管理辦法》、《生產礦井儲量管理規程》等法規、條例,制定出我礦的資源回采率暫行管理辦法,望各有關單位組織相關人員認真學習,并根據本單位實際情況,依據此“辦法”制定出本單位的詳細實施措施,并嚴格貫徹執行。
2、管理機構和職責范圍
第一條在礦長、總工程師和生產礦長的直接領導下,由生產科具體負責儲量管理及提高資源回采率日常管理工作。
第二條儲量、回采率必須以生產科提供的數據為準,任何人不得擅自改動或變相改動。生產科必須按規定的統計表式,實事求是地進行測算統計,并對數據負責。
第三條生產科必須配備足夠的儲量管理人員,將資源回采率的管理工作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常抓不懈,礦領導及有關部門要對儲量管理人員的工作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支持。
第四條煤炭資源回采率是一項綜合性技術指標,它與礦井的地質勘探程度,采區布置,工作面設計,開采技術及采煤方法,采掘設備選型、支護材料供應及生產管理等環節密切相關,各有關部門必須緊密配合。
第五條各有關工程技術人員都必須學習和掌握國家煤炭工業技術政策和法規,結合我礦實際情況,在設計和采掘過程中,充分考慮各采區、工作面地質條件,制定合理的設計方案,選擇合理的采煤方法,盡可能減少資源浪費,提高資源回收率。
第六條在設計過程中,儲量管理人員有權了解和掌握各類設計意圖,以及巷道布置原則、采煤方法、煤柱的留設、煤層的配采、工作面回采率、采區回采率等技術指標,在相關采掘設計圖上審查簽字,并參于各類作業規程的會審,發現有違反資源管理有關政策和規定時,有權提出改進意見和建議;凡涉及影響工作面或采區回采率的臨時設計、措施、方案,必須經相關資源管理人員進行儲量及回采率核算,確保各類資源回收率指標達到國家有關規定。
第七條在采掘過程中,儲量管理人員要經常深入井下,及時了解和掌握回采及掘進工作面情況,對違反有關設計規定,輕易丟煤或即將造成丟煤時,有權監督制止,并下發“預防丟煤通知單”。
第八條資源管理人員每月末要測量各回采工作面采止線、煤厚、采高和浮煤,及時準確填報回采率報表和“三量”報表,建立健全各類儲量管理臺帳。
3、煤炭資源回采率標準及計算方法
第一條根據國家對可采煤層資源回采率指標的規定,結合我礦生產能力和煤層厚度實際情況,對采區及工作面回采率執行以下標準:
采區回采率:厚煤層(煤5層)不低于75%,中厚煤層(煤3層)不低于80%。
工作面回采率:厚煤層(煤5層)截煤93.0%,放煤85%,中厚煤層(煤3層)不低于95%。
第二條采區回采率、工作面回采率分別按下列公式計算:
采區回采率=采區采出煤量(t)×100%
采區動用煤量
工作面回采率=工作面采出煤量(t)×100%
工作面動用煤量
其中:采區采出煤量是指采區內所有工作面采出煤量與掘進煤量之和。采區動用量是指采區采出煤量與采區損失煤量之和。
工作面采出煤量是指回采工作面內根據實測結果計算出來的應采出煤量,對無法實測或丈量的特殊采煤方法,也可以用統計產量代替,但必須進行水分、灰分、矸石量改正;工作面動用儲量是指工作面已采過的空間范圍內的儲量。
工作面采出量、采區巷道的掘進出煤量以及采區動用量、工作面動用量及采區、工作面內各種損失應嚴格按《生產礦井儲量及損失量暫行管理辦法》進行計算、攤銷。
為了確保回采率計算的準確性,產量統計部門要如實核準填報各工作面產量,不能虛報、漏報產量,也不能混報、挪報產量。
4、技術政策
第一條礦井的改(擴)建工程,新水平延伸、新采區、工作面設計文件中,要具體
提出礦井、采區、工作面設計回采率指標。
第二條對于有條件的新水平和采區,必須集中開拓,聯合布置,實現合理集中生產;要合理確定水平、階段垂高與采區走向長度和工作面長度,使巷道布置合理,減少煤柱損失。
第三條對地質構造復雜,開采經濟效益差,煤層不穩定的采區,采區回采率可根據開采難易程度進行修正,采區回采率修正系統由集團公司聘請專家或技術咨詢部門進行評估,經集團公司批準后執行。
第四條對于殘采、復采的采出煤量不計入采區動用儲量。
第五條開采近距離煤層群時,上下煤層的開采應統一考慮,不能因一個煤層的開采而給其它煤層的開采帶來困難,造成丟煤。
第六條對于厚煤層開采,必須合理分層開采。設計規定采全高時,必須采至最大高度,不得留頂底煤,必須嚴格控制頂底煤損失。
第七條對于井田范圍內的薄厚、難易采可采煤層,應合理搭配,不得采厚丟薄,采易丟難,吃肥丟瘦。
第八條采煤工作面必須認真清掃浮煤,必須把清理浮煤作為一道正式工序執行,要把浮煤回收作為工作面工程質量的一項驗收項目。
第九條各種煤柱留設:1、工業廣場煤柱要按設計標準嚴加控制,不得任意擴大;塌陷區村莊需搬遷時,應遷移在無煤地帶或穩定的已采地區,避免二次搬遷。2、各采區不得留有丟棄不采的可采塊段,不得以呆滯煤量變相丟煤。采煤工作面必須按設計規定的開切眼和停采線位置進行施工和回采,生產過程中禁止任意留煤柱,任意丟煤。
第十條對已采區域由于各種原因丟棄的殘煤和煤柱,在安全、經濟合理的原則下,應積極進行復采,以便最大限度地采出丟失的資源。
5、采掘過程中的有關規定
第一條對于厚煤層的開采,無論采用水平分段綜采放頂煤,還是傾斜分層綜采放頂煤方法進行開采,一般都按設計采全高,工作面采高和厚煤層的分層層數要合理,不允許回采工作面留頂底煤,特殊情況(如工作面初采30m放頂50%,終采15m不放頂煤)應按批準的相關方案嚴格執行。
第二條當工作面寬度變化時,對于支架的加減應及時進行調節,該加架時一定要加架,防止工作面面積損失的發生。
第三條保持工作面推進進尺與回采煤量的一致性,防止工作面因盲目追求推采進尺而忽略工作面的資源回收率。
第四條各隊應嚴格現場管理制度,加大三角煤及頂煤回收力度,另外對端頭部浮煤應重點清理回收。
第五條開拓掘進巷道要嚴格按設計施工,不得任意改變巷道方位和長度,確因地質變化,如水、火、瓦斯影響需改變巷道方位和長度,并涉及煤炭資源損失時,必須經儲量管理人員參加的有關會議研究同意后方可執行。
第六條工作面回采結束時,停采線位置需經儲量管理人員和有關技術人員共同確定,不能任意擴大或縮小采止線位置。
第七條要積極采取措施,盡量回收工作面階段煤柱,盡可能做到不留或少留煤柱。
6、責任制度
第一條礦長、總工程師和生產礦長對全礦貫徹執行資源管理各種法律法規、煤炭工業技術政策,合理開采礦井資源,減少煤炭損失,保證礦井各類回采率指標達到要求,負全面責任。
第二條生產科設計專業對采區、工作面開采設計和施工的先進性和合理性負責,凡因設計不當造成的不合理損失,由生產科和審查批準者負責。
第三條生產科地測專業對所提供的資料及資源情況的可靠性負責,因地測工作失誤,情況不明,數字不準造成的不合理損失,由生產科及審查批準者負責。
第四條在掘進過程中,因不按設計和礦有關部門要求施工,造成煤炭資源不合理損失的,由掘進隊隊長負責。
第五條在回采過程中,造成煤炭資源不合理損失或工作面回采率達不到設計要求的,由綜采隊隊長負責。
第六條對產量數字不實、弄虛作假,統計不準,由產量統計部門負責。
第七條因產品管理不善,造成產品流失,從而影響工作面采出量與統計部門不附,由產品管理部、武裝保衛科附連帶責任。
7、考核獎罰辦法
第一條為了加強儲量管理工作,提高資源回采率,特成立**煤礦資源回采率考核獎罰領導小組。
組長:**
副組長:**
成員:**
煤炭資源回采率考核獎罰辦公室設在生產科,生產科科長兼任辦公室主任,生產科設專職專業人員辦理日常業務。
第二條**煤礦煤炭資源回采率指標的制定,依據國家和行業規定,遵循安全、經濟、合理的原則,結合采區、工作面煤層覆存條件,采煤方法,開采技術條件,采掘接續排版,煤質等因素確定,以采區回采率、工作面回采率作為考核指標。
第三條**煤礦采區回采率按年度、季度下達,工作面回采率按月、年度制定下達。年度計劃指標作為綜采隊年度承包經營責任書的考核依據,季度、月計劃指標在保證完成年度計劃指標的前提下,可根據本季度、本月工作面開采范圍內地質條件,開采技術條件,煤質狀況因素制定下達,作為煤炭資源回采率考核獎罰的依據。
第四條回采率計算必須嚴格執行《生產礦井儲量管理規程》的有關規定,做到數據真實準確。以統計產量作為采出量計算采區回采率和工作面回采率時,必須進行水分、灰分和矸石量改正。
采出量=統計產量×〔(100-原煤全水分)÷(100-煤樣水分)〕×〔(1-(原煤灰分-煤樣灰分)÷(矸石灰分-煤樣灰分)〕*(1-含矸率)
第五條獎罰辦法
1、回采率指標作為生產科、綜采隊年度承包經營責任書的考核內容(生產科執行采區回采率考核,綜采隊執行工作面回采率考核)。
2、**煤礦執行回采率與相關部室、區隊經濟效益掛鉤的原則。工作面回采率實行
月考核,采區回采率實行季考核。
工作面回采率完成計劃指標,并在93%以下,每提高1.0%,對超過部分噸煤獎勵0.01元;完成計劃指標,并在93%以上,每提高1.0%,對超過部分噸煤獎勵0.05元。工作面回采率未完成計劃指標,但在80%以上,每降低1.0%,對不足部分噸煤罰款1元;未完成計劃指標,并在80%以下,每降低1.0%,對不足部分噸煤罰款5元,除次而外,并對綜采隊的正、負隊長做10%的工資下調。
生產科依據本辦法計算獎罰金額,并于每月(季)底出具各工作面回采率完成情況及獎罰金額通知單,經總工程師、生產礦長、礦長審批后,報勞動人事科在工資結算時一次兌現。
3、在回采過程中確因地質變化,水、火、瓦斯,頂板冒落等自然因素引起資源損失,應提出書面申請報生產科簽字認定,經主管領導批準后,可對當月下達指標進行適當調整。
4、其它未盡事宜按《**煤礦煤質管理辦法》及礦有關規定執行。
5、本辦法在執行過程中因上級規定等而出現變化時,將另行通知并進行修改。
篇3:精細化工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
1編制目的
為防止重大生產安全事故發生,完善應急管理機制,迅速有效地控制和處置可能發生的事故,保護員工人身和公司財產安全,本著預防與應急并重的原則,制定本預案。
2危險性分析
2.1企業概況
某精細化工公司位于北京市××××××。公司占地面積約2008平方米,其中庫房面積約458.73平方米,現有職工13人。主要生產經營電泳漆、濃縮液、穩定劑、溶劑、光盤保護漆、有機添加劑等。
2.2危險性分析
本公司生產經營的危險化學品與人體皮膚和眼睛直接接觸可能造成灼傷,發生泄漏容易造成人員中毒,其蒸汽與空氣能夠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生產和庫存的原料、產品與高熱源、強氧化劑等接觸,易發生火災爆炸。
3應急組織機構與職責
公司成立危險化學品事故應急救援指揮部和相應的應急救援工作組。
3.1指揮部組成人員和職責
總指揮:總經理
副總指揮:安全主管
成員:其他相關管理人員
總經理不在的情況下由安全主管進行現場指揮。
指揮部主要職責:
(1)組織制定本單位安全生產規章制度;
(2)保證本單位安全生產投入的有效實施;
(3)組織安全檢查,及時消除安全事故隱患;
(4)組織制定并實施安全事故應急預案;
(5)負責現場急救的指揮工作;
(6)及時、準確報告生產安全事故。
3.2工作組組成成員和職責
滅火組:負責消防、搶險。
成員:(略)。
救護組:負責現場醫療、救護。
成員:(略)。
警戒組:負責治安、交通管理。
成員:(略)。
通訊聯絡組:負責通訊、供應、后勤。
成員:(略)。
運輸組:負責運送傷員
成員:(略)。
4預防與預警
4.1事故預防措施
(1)建立健全各種規章制度,落實安全生產責任;
(2)定期進行安全檢查,強化安全生產教育;
(3)車間、庫房加強通風、完善避雷設施;
(4)采用便捷有效的消防、治安報警措施;
(5)保證消防設備、設施、器材的有效使用。
4.2報警與通訊
公司將用于個體防護、醫療救援、通訊裝備及器材配備齊全,并確保器材始終處于完好狀況;
應急電話:
火警:119
匪警:110
醫療急救:120
區環保局:
5應急響應
5.1滅火處置方案
(1)發現火情,現場工作人員立即采取措施處理,防止火勢蔓延并迅速報告;
(2)滅火組按照應急處置程序采用適當的消防器材進行撲救;
(3)總指揮根據事故報告立即到現場進行指揮(總指揮不在現場由副總指揮負責指揮);
(4)警戒組依據可能發生的危險化學品事故類別、危害程度級別,劃定危險區,對事故現場周邊區域進行隔離和交通疏導;
(5)救護組進行現場救護,如有需要立即將傷員送至醫院;
(6)通訊組視火情撥打“119”報警求救,并到明顯位置引導消防車;
(7)撲救人員要注意人身安全。
5.2泄漏處理方案
泄漏處理包括泄漏源控制及泄漏物處理兩大部分:
5.2.1泄漏源控制
(1)生產過程中可通過關閉有關閥門、停止作業或采取改變工藝流程、物料走副線等方法,并采用合適的材料和技術手段堵住漏處;
(2)包裝桶發生泄漏,應迅速將包裝桶移至安全區域,并更換。
5.2.2泄漏物處理
(1)少量泄漏用不可燃的吸收物質包容和收集泄漏物(如沙子、泥土),并放在容器中等待處理;
(2)大量泄漏可采用圍堤堵截、覆蓋、收容等方法,并采取以下措施:;
1)立即報警:通訊組及時向環保、公安、衛生等部門報告和報警;
2)現場處置:在做好自身防護的基礎上,快速實施救援,控制事故發展,并將傷員救出危險區,組織群眾撤離,消除事故隱患;
3)緊急疏散;警戒組建立警戒區,將與事故無關的人員疏散到安全地點;
4)現場急救:救護組選擇有利地形設置急救點,做好自身及傷員的個體防護,防止發生繼發性損害;
5)配合有關部門的相關工作。
(3)泄漏處理時注意事項:
1)進入現場人員必須配備必要的個人防護器具;
2)嚴禁攜帶火種進入現場;
3)應急處理時不要單獨行動。
5.3化學品灼傷處置方案
5.3.1化學性皮膚燒傷
(1)立即移離現場,迅速脫去被化學物污染的衣褲、鞋襪等;
(2)立即用大量清水或自來水沖洗創面10~15分鐘;
(3)新鮮創面上不要任意涂抹油膏或紅藥水;
(4)視燒傷情況送醫院治療,如有合并骨折、出血等外傷要在現場及時處理。
5.3.2化學性眼燒傷
(1)迅速在現場用流動清水沖洗;
(2)沖洗時眼皮一定要掰開;
(3)如無沖洗設備,可把頭埋入清潔盆水中,掰開眼皮,轉動眼球洗滌。
5.4中毒處置方案
(1)發生急性中毒應立即將中毒者送醫院急救,并向院方提供中毒的原因、毒物名稱等;
(2)若不能立即到達醫院,可采取現場急救處理:吸入中毒者,迅速脫離中毒現場,向上風向轉移至新鮮空氣處,松開患者衣領和褲帶;口服中毒者,應立即用催吐的方法使毒物吐出。
6附則
(1)定期組織安全生產培訓,熟悉各種應急處置技術;
(2)定期組織應急處置技術演練,應急預案綜合演練每半年不少于1次。
7附件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