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事故處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正確處理醫療事故,保障病員和醫務人員的合法權益,維護醫療單位的工作秩序,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所稱的醫療事故,是指在診療護理工作中,因醫務人員診療護理過失,直接造成病員死亡、殘廢、組織器官損傷導致功能障礙的。
第三條在診療護理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屬于醫療事故:
(一)雖有診療護理錯誤,但未造成病員死亡、殘廢、功能障礙的;
(二)由于病情或病員體質特殊而發生難以預料和防范的不良后果的;
(三)發生難以避免的并發癥的;
(四)以病員及其家屬不配合診治為主要原因而造成不良后果的。
第四條醫療單位和衛生行政部門對發生的醫療事故或可能是醫療事故的事件(以下簡稱醫療事故或事件),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及時、認真地做好調查研究和分析、鑒定工作,做到事實清楚、定性準確、責任明確、處理得當。
病員、家屬及其所在單位和有關部門應當與醫療單位和衛生行政部門合作,共同做好醫療事故的善后處理工作。
第二章醫療事故的分類與等級
第五條醫療事故分責任事故和技術事故。責任事故是指醫務人員因違反規章制度、診療護理常規等失職行為所致的事故;技術事故是指醫務人員因技術過失所致的事故。
第六條根據給病員直接造成損害的程度,醫療事故分為三級:
一級醫療事故:造成病員死亡的;
二級醫療事故:造成病員嚴重殘廢或者嚴重功能障礙的;
三級醫療事故:造成病員殘廢或者功能障礙的。
前款醫療事故等級的醫學鑒定標準,由衛生部制定。
第三章醫療事故的處理程序
第七條凡發生醫療事故或事件,當事的醫務人員應立即向本醫療單位的科室負責人報告,科室負責人應隨即向本醫療單位負責人報告。個體開業的醫務人員應立即向當地的衛生行政部門報告。
第八條發生醫療事故或事件的醫療單位,應指派專人妥善保管有關的各種原始資料。嚴禁涂改、偽造、隱匿、銷毀。
因輸液、輸血、注射、服藥等引起不良后果的,要對現場實物暫時封存保留,以備檢驗。
第九條醫療單位對發生的醫療事故或事件,應立即進行調查、處理,并報告上級衛生行政部門。
個體開業的醫務人員發生的醫療事故或事件,由當地衛生行政部門組織調查、處理。
病員及其家屬也可以向醫療單位提出查處要求。
第十條凡發生醫療事故或事件、臨床診斷不能明確死亡原因的,在有條件的地方必須進行尸檢。尸檢應在死后48小時以內,由衛生行政部門指定醫院病理解剖技術人員進行,有條件的應當請當地法醫參加。醫療單位或者病員家屬拒絕進行尸檢,或者拖延尸檢時間超過48小時、影響對死因的判定的,由拒絕或拖延的一方負責。
第十一條病員及其家屬和醫療單位對醫療事故或事件的確認和處理有爭議時,可提請當地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委員會進行鑒定,由衛生行政部門處理。對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委員會所作的結論或者對衛生行政部門所作的處理不服的,病員及其家屬和醫療單位均可在接到結論或者處理通知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上一級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委員會申請重新鑒定或者向上一級衛生行政部門申請復議;也可以直接向當地人民法院起訴。
第四章醫療事故的鑒定
第十二條省(自治區)分別成立省(自治區)、地區(自治州、市)、縣(市、市轄區)三級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委員會。直轄市分別成立市、區(縣)二級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委員會。
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委員會(以下簡稱鑒定委員會)由有臨床經驗、有權威、作風正派的主治醫師、主管護師以上醫務人員和衛生行政管理干部若干人組成。省、自治區、直轄市級鑒定委員會可以吸收法醫參加。
鑒定委員會人選,由衛生行政部門提名,報請同級人民政府批準。
第十三條鑒定委員會負責本地區醫療單位的醫療事故的技術鑒定工作。省、自治區、直轄市級鑒定委員會的鑒定為最終鑒定。它的鑒定,為處理醫療事故的依據。地區(自治州、市)、縣(市、市轄區)鑒定委員會的鑒定,在沒有爭議的情況下,也是處理醫療事故的依據。
中華人民解放軍所屬的向地方開放的醫院發生醫療事故,也可以提請當地鑒定委員會進行鑒定。
第十四條鑒定委員會接到申請或者委托后,應當做好調查研究工作,認真審閱有關資料,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慎重做出鑒定。如材料不全或情節不清,有權要求醫療單位補充材料或者對有關事實情節進行復查。
鑒定應當以事實為依據,符合醫學科學原理,并以書面形式作出。
第十五條非鑒定委員會成員和未經鑒定委員會邀請的其他人員,不得參加鑒定工作。鑒定委員會成員中,是醫療事故或事件的當事人或者與醫療事故或事件有利害關系的,應當回避。
第十六條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干擾鑒定委員會的工作,不得對鑒定委員會成員進行威脅、利誘、辱罵、毆打。
第十七條鑒定可以適當收取鑒定費。經鑒定屬于醫療事故的,鑒定費由醫療單位支付;不屬于醫療事故的,鑒定費由提出鑒定的一方負擔。鑒定費標準,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行政部門規定。
第五章醫療事故的處理
第十八條確定為醫療事故的,可根據事故等級、情節和病員的情況給予一次性經濟補償。補償費標準,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
醫療事故補償費,由醫療單位支付給病員或其家屬。病員及其家屬所在單位不得因給予了醫療事故補償費而削減病員或其家屬依法應該享受的福利待遇和生活補貼。
病員由于醫療事故所增加的醫療費用,由醫療單位支付。
第十九條因醫療事故致殘的病員不需要繼續住院治療的,產婦死亡留有活嬰的,由其家屬接受出院;無家屬的,由其所在單位接受出院。
病員在醫療單位死亡后,尸體應立即移放太平間。死者尸體存放時間一般不得超過1周。逾期不處理的尸體,經當地衛生行政部門批準,并報公安部門備案后,由醫療單位處理,火化后的骨灰應通知家屬領回。
第二十條對造成醫療責任事故的直接責任人員,醫療單位應當根據其事故等級、情節輕重、本人態度和一貫表現,分別給予以下行政處分:
一級醫療事故:記大過、降級、降職、撤職、開除留用察看、開除;
二級醫療事故:記過、記大過、降級、降職、撤職;
三級醫療事故: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降職。
第二十一條對造成醫療技術事故的直接責任人員,醫療單位應責令其作出書面檢查,吸取教訓,一般可免予行政處分;對情節嚴重的,也應當依照本辦法第二十條的規定,酌情給予行政處分。
第二十二條個體開業的醫務人員所造成的醫療事故,由當地衛生行政部門根據事故等級、情節、本人態度,除責令其給病員或其家屬一次性經濟補償外,還可以處一年以內的停業或者吊銷其開業執照。
第二十三條發生醫療事故或者事件后,丟失、涂改、隱匿、偽造、銷毀病案和有關資料,情節較重的,對直接責任人員追究其行政責任;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四條醫務人員由于極端不負責任,致使病員死亡、情節惡劣已構成犯罪的,對直接責任人員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五條醫療單位的財產和工作秩序,工作人員的人身安全、民主權利和工作權利,受法律保護。任何人不得借口醫療單位發生醫療事故尋釁滋事,擾亂醫療工作正常秩序。違者,由公安部門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有關規定予以處罰;對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章附則
第二十六條本辦法適用于各級各類醫療單位以及個體開業的醫務人員發生的醫療事故的處理。
第二十七條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根據本辦法,結合當地情況制定實施細則。
第二十八條本辦法由衛生部負責解釋。
第二十九條本辦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在此之前已處理結案的醫療事故不再重新處理。
篇2:五一醫院醫療差錯事故登記報告制度
第五醫院醫療差錯事故登記報告制度
一、發生一般差錯,當事人或發現人應立即向科主任(護士長)報告,科室應及時組織討論,了解差錯詳細經過,明確性質,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并填寫一般差錯報告表,在一周內交醫教科。
二、發生嚴重差錯或醫療事故應立即報告醫教科及院領導,對重大醫療事故應協助醫教科做好善后工作,嚴重差錯或醫療事故的當事者應寫出書面檢查,三天內交科主任及醫教科。
三、醫教科審查科室討論意見后及時提請院醫療質量管理委員會討論。
1、嚴重差錯和醫療事故應立即口頭報告并及時書面報告醫教科。
2、發生在兩個科室(或部門)或以上的同一差錯,有關科室均應上報材料,以便院醫療質量管理委員會在處理時參考。
3、甲科人員因工作關系在乙科發生的差錯,原則上由甲科上報差錯發生經過及當事人的情況。
4、報告填寫項目必須安全,并簽具科室意見(包括性質教訓、改進措施等)。
5、本月內如未發現差錯,也應填報“本月無差錯”報告,以示負責。
四、嚴重差錯或醫療事故的經過情況、性質、處理和主要當事者個人書面檢查等材料由醫教科歸入技術檔案。
五、對弄虛作假、包庇隱瞞醫療差錯,事故不報告者,要嚴肅處理,不嚴格執行登記報告制度的科室,追究科室負責人責任。
六、醫教科負責對全院醫療安全情況,月報及年度匯總通報并分析,講評,指出存在問題,提出改進措施,并報市衛生局。
七、醫院每季召開差錯、事故討論鑒定會議,確定差錯事故性質及處理意見。
八、發生各種醫療糾紛,當事人或發現人應及時報告科主任(護士長),科室對病人(家屬反映的問題,予記錄,并根據實事求是的原則,對家屬(病人)做好耐心細致的工作,一般糾紛由所在科室負責解決,并同時報醫教科備案。經科主任調解后,病人和家屬仍有意見者,由醫教科負責調解,在醫教科調解過程,科主任及有關人員要提供有關情況并積極協助,對病人(家屬)提出的意見,科室應認真調查、核實、組織討論,吸取教訓,改進工作,重大醫療糾紛寫出書面材料上報醫教科。
九、有關醫療差錯(一般、嚴重)事故,糾紛的調查、鑒定處理意見,由醫教科收集匯總,組成單元材料,年終歸檔。
篇3:市民醫院醫療差錯事故認定
市人民醫院醫療差錯事故認定
一、凡屬醫療事故均必須經醫學會組織專家進行鑒定確認。未經過醫學會組織鑒定的不得隨意稱為醫療事故。
二、醫療事故的鑒定按國務院《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及有關文件規定執行。
三、凡由于醫務人員的責任或技術原因,發生醫療護理錯誤、延長治療時間,給病人造成輕微痛苦,但無不良反應后果者應認定為嚴重差錯,未給病人造成痛苦者為一般差錯。
四、醫療差錯事故的性質、責任程度,由醫院醫療損害事件處理委員會討論確認。
五、差錯事故的責任認定:
(一)醫師開錯醫囑,護士未發現而出現的差錯,醫師應負主要責任,護士負次要責任;醫師在非緊急情況下口頭醫囑交代不清,護士在執行中出現的差錯,醫師、護士均應負同等責任。
(二)由于藥房發錯藥,護士又未查對發生差錯者,發藥人應負主要責任,護士負次要責任。
(三)內臟手術中遺留異物者:如手術者詢問器械護士計數有無不對,若回答無誤而遺留者,器械護士應負主要責任;如經器械護士清點不符,而術者自行縫合遺留異物者應由術者負主要責任;而術者不詢問器械護理,器械護士亦不主動清理并提醒術者,術后有遺留者,雙方負同等責任。
(四)術前備皮中部位錯誤:如醫囑無誤者應由護士負責,醫囑錯誤者應由醫師負責,術中病人體位擺錯發生手術錯誤者應由術者負責。
(五)驗錯血型,雖經護士查對仍發生錯誤者,檢驗人員負責,如血型檢驗及交叉配血無誤而由護土輸錯血者應由護士負責。
(六)實習醫師(士)、實習護士發生的差錯事故:如事先未經請示自行處置的實習人員,負主要責任,指導醫師亦負重要責任;如實習人員已經請示或由指導醫師指示執行而發生的差錯事故,指導醫師負主要責任。
(七)配輸液中發生的差錯:如液體混濁、沉淀、霉變、變色等配制及輸液者都發現,雙方都負同等責任;如經輸液者發現未輸者由配制者負責;在配制中將藥液配錯,由配制者負責,配制無誤而輸液者輸錯病人者由輸液者負責。
六、差錯的認定:
(一)在診療護理工作中,凡未直接發生在病人身上或未造成經濟損失的為差;凡發生在病人身上,未造成病人痛苦而有經濟損失的為錯。
(二)在執行醫囑中對一般病人延誤治療時間4小時應為錯;在4小時內挽救者為差;對重要藥物,治療護理措施雖未超過4小時亦應認為錯;對危重病人,雖未超過4小時亦應認為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