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制度大全 > 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案

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案

2024-08-01 閱讀 6930

為認真實施“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切實保護、傳承好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省、州關于實施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的通知精神,遵循“政府主導、部門配合、社會參與、重點突破、整體推進”的原則,按照“普查先行、重點保護、立法保障、合理利用”的基本要求,立足現實,把握機遇,趨利避害,循序漸進,努力營造文化遺產保護的輿論氛圍和社會環境,逐步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切實將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引入全面規范的軌道,使我縣民族民間文化得到有效保護、良好傳承和合理開發,努力為實施“民族文化強縣”戰略,打造文化咸豐、魅力咸豐積累文化資源,促進全縣經濟社會健康發展。

二、保護范圍

(一)民間文學

1、民間故事2、民間傳說3、民間諺語

4、民間詩歌5、民間謎語6、民間對聯

7、民間歇后語

(二)民間音樂

8、民歌(號子、山歌、田歌、燈歌、小調、風俗歌)

9、民間器樂曲(嗩吶、花鑼鼓、吹鑼鼓、宗教鑼鼓)

(三)民間舞蹈

10、擺手舞11、板凳龍12、地盤子

13、穿花14、年節燈舞15、草把龍

(四)民間戲劇

16、南劇17、儺愿戲18、木偶戲

19、陽戲20、燈戲

(五)民間曲藝

21、揚琴22、干龍船23、三棒鼓

24、坐喪鼓25、漁鼓26、蓮花鬧

(六)雜技與競技

27、跳紅燈28、打陀螺29、拋刀

30、踩竹馬31、撥四馬腰32、趕山

33、扭扁擔34、抵牙齒勁

(七)民間美術

35、民間木刻36、民間石刻

37、民間山水畫38、漆畫

(八)手工技藝

39、吊腳樓建造工藝40、飲食加工技藝

41、咂酒釀造工藝42、盆景工藝

43、根雕技藝44、竹編彩扎技藝

45、民間織錦技藝46、民間刺繡技藝

47、銀器打造技藝

(九)傳統醫藥

(十)民俗

48、飲食文化習俗49、節慶文化習俗

50、婚嫁文化習俗51、喪葬文化習俗

52、建造文化習俗

三、工作任務

(一)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普查,建立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和保護名錄

由縣文體局牽頭,縣民宗局協助,各鄉鎮(區)配合,組建工作專班,在全縣范圍內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普查。普查內容涉為上述保護范圍所列的九大類52小項,重點摸清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類、數量、分布狀況、生存環境、藝術傳人、發展現狀等。普查方式以個別采訪、群眾座談、觀看表演、問卷調查、查閱資料相結合,并對所有民間藝術、民間藝人進行登記,建立名錄,撰寫單項介紹材料,、對于優秀的、特別是瀕臨滅絕的民間藝術運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多種方式進行真實、系統、全面的記錄。

在認真整理普查資料的基礎上,建立《咸豐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撰寫各個藝術門類單項材料,并附圖片,如《咸豐地盤子簡介》、《咸豐花鑼鼓簡介》等;建立《咸豐縣民間藝人資料庫》,每個藝術門類各選擇1-2人,撰寫藝術傳人單項材料,

(二)開展咸豐《民間藝術集成》和《文化遺產叢書》編修工作

縣文體局、縣民宗局負責組織專班,廣泛收集各方面資料,并在原有基礎上篩選和增補,認真修改,精心編排,提前完成各項準備工作。盡快印制成書。從*起,分期分批印刷出版《咸豐民間歌謠集》、《咸豐民間音樂集》等各大集成,*年底力爭出版1-2種。

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的撰寫和出版工作。一是對現在已成形或正式出版的書籍進行摸底登記,如《吊腳樓》、《女兒寨》、《油茶湯》等。二是文化、民族部門組織力量選擇重點撰寫并出版2-5本。三是動員文聯各協會及社會有識之士參與撰寫。今后凡屬此類書刊,縣新聞出版局在進行出版登記時,均冠以“咸豐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字樣。

(三)突出重點,切實抓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工作

1、將南劇、揚琴、地盤子、板凳龍四大民間藝術申請注冊。

2、將南劇申報全國第二批重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縣文體局、縣民宗局負責全面普查,廣泛征求意見,排列出亟待保護的其它重點對象,并組織力量修改加工,使之成為我縣新的文藝品牌。條件成熟后,繼續搞好注冊申報和全國第三批或其它批次的重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申報工作。

(四)開展民間文化保護區和特色村的命名活動

各鄉鎮(區)、村結合實際提煉1―2種本土特色文化,加緊打造、精心提高,并開展各項文化活動,使本土特色文化更鮮明,更具影響力。

1、命名民間文化保護區:

清坪:“板凳龍之鄉”朝陽:“地盤子之鄉”

甲馬池:“嗩吶之鄉”活龍坪:“花鑼鼓之鄉”

大路壩:“干龍船之鄉”

2、命名特色文化村:

高樂山鎮官壩村:民族文化村

活龍坪鄉長嶺村:花鑼鼓村

甲馬池鎮甲馬池村:民族文化村

朝陽寺鎮水井槽村:民族文化村

其它特色文化村待普查結束后確定。

(五)加強對民間藝人的保護,壯大民間藝術保護隊伍

1、普查結束后,縣文體局按照藝術門類,每類初步評出1-2個縣級民間藝人,然后每一個門類評定一人,報縣人民政府行文命名。*年首期命名8―10名,每名每年補貼800元。今后發現或發展一批,命名一批。

2、鼓勵和扶持社會力量積極創辦民間藝術團體,對現有各類民間藝術團體和文化組織進行登記、適當時命名授牌。

3、以縣文化館、鄉鎮文體中心為主體,每年有針對性地舉辦3-5期民間藝術培訓班。聘請縣內知名民間老藝人跟班輔導,不斷壯大民間文藝工作者隊伍。

(六)搞好傳承,促進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發揚光大

1、積極支持和協助民間藝人制定保護和傳承民間藝術工作計劃,加緊授徒傳藝,培養新的傳人,逐漸普及推廣。

2、高度重視民族民間藝術研究工作。在保持基本特色的前提下,運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加強修改、提高,使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既顯現原汁原味,又能充分吸收優秀養分,從而煥發新的活力。

3、積極開展節慶民俗文化活動,為展示和弘揚民族文化藝術搭建平臺。繼續舉辦“中國咸豐梨樹文化節”、咸豐縣“農村‘三民’匯演”、,咸豐縣“鄉村民間文化藝術節”等大型民俗文化活動,不斷提高舉辦水平,促進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四、保障措施

(一)切實加強領導。成立由縣政府分管副縣長任組長,文體、民宗、財政、發改、民政、教育、林業、建設、國土、旅游、廣電等部門負責人和各鄉鎮分管領導為成員的咸豐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領導小組,組織協調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成立咸豐縣民族民間文化研究保護中心,組建普查專班,查找史料,整理資源,集中整理研究申報項目。

(二)全面加強協作。縣文體、民宗部門共同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文藝集成出版、民間文藝匯演。縣文體、旅游部門聯合開展生態文化保護區、特色文化村命名和文化資源開發工作,并在旅游景區推出具有咸豐特色的民間工藝品,印制介紹咸豐風土人情的畫冊、簡介,推廣擺手舞、地盤子、板凳龍、鎖吶、山民歌。縣文體、廣電部門聯辦“周末文藝”或其它節目,持續滾動播出咸豐本土文化。縣文體、教育部門合編一本比較全面系統的鄉土文化教材,在義務教育階段的班級每周開放一節鄉土文化課。

(三)完善工作體系。切實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作為一項系統工程,爭取用3―5年的時間培訓一批民間文藝人才,出版一批民間文藝叢書,打造一批具有影響力的文藝品牌,開展一批具有鮮明特色的文藝活動。初步建立起以文化、民宗部門為龍頭,鄉鎮為支撐,農村為基礎,文藝協會為紐帶的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和黨政重視、部門負責、全社會參與的工作格局。

(四)盡力保障投入。切實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經費投入。一是引導和鼓勵個人、企業和社會團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進行資助。二是文化、民宗部門積極向申報項目,爭取經費。三是縣財政每年安排一定資金作為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專項工作經費。

篇2: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章制度

第一條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實物、場所等已被確定為文物或者文物保護單位的,依照有關文物保護法律、法規的規定進行保護。根據國家有關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制度。

第二條本制度適用于本市行政區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

第三條本制度所稱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

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包括:

(一)傳統的口述文學和語言文字;

(二)傳統的戲劇、曲藝、音樂、舞蹈、美術、雜技等表演藝術;

(三)民俗活動、禮儀、節慶等傳統活動;

(四)傳統手工藝技能;

(五)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代表性原始資料、實物和場所;

(六)需要保護的其他形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四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

第五條本市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城鄉規劃,將文化遺產保護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保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與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協調發展。

第六條本市及各縣市區文化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區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

發展改革、規劃、財政、民族宗教、教育、旅游、新聞出版等部門應當依照各自的職責,協同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第七條各級文化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根據國家、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發展規劃和本地的歷史情況、文化資源條件及自然環境等相關因素,制定本區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報同級人民政府批準后組織實施。

第八條各級文化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開展本區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收集、整理出版等工作,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檔案和數據庫,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真實、系統和全面的記錄。

第九條各級文化館、藝術館、博物館、圖書館等公共文化機構,應當積極開展對本區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收集、整理、研究、展示和交流。

鼓勵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開展對非物質文化的研究和交流。

第十條對瀕危的、有重要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各級文化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及時組織搶救。

第十一條各級文化行政主管部門可以征集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收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實物,并妥善保管。征集應以自愿為原則,合理作價補償,并發給證書。

鼓勵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實物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將資料、實物捐贈給公益性收藏機構。收藏機構應當發給證書,并可以視情給予適當的獎勵。

第十二條本市及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

對符合一定標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經單位或個人申報、同級文化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專家評審并報同級人民政府批準后,列入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定期公布。

列入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的評審標準及申報、評審制度,由同級文化行政主管部門擬定,報同級人民政府批準后執行。

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項目符合國家、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申報條件的,各級文化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積極組織申報。

第十三條對列入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各級文化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明確保護單位及其責任,進行有效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單位應當建立健全保護制度,落實保護責任,妥善保管實物資料,防止毀損、流失。

第十四條對列入市、縣級名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本市及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可以采取命名、表彰獎勵、資助扶持等方式,鼓勵傳承人或傳承單位進行傳承活動。

第十五條對列入市、縣級名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或傳承單位的命名,由單位或個人提出申請,該項目保護單位推薦,經各級文化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專家評審后批準。

第十六條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個人,可以申請命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

(一)在一定區域內群眾公認、通曉某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表現形式、組織規程的;

(二)熟練掌握某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表現形式的技藝,在當地有較大影響或者被公認為技藝精湛的;

(三)保存某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原始文獻、資料、實物,且有一定研究成果的。

第十七條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單位,可以申請命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單位:

(一)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挖掘、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和表現形式取得顯著成績的;

(二)以弘揚本區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宗旨,開展相關活動,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取得顯著成績的;

(三)保存一定數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表現形式的相關資料或實物的。

第十八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傳承單位享有下列權利:

(一)在其作品及宣傳材料等載體上使用傳承人或傳承單位統一標識;

(二)開展傳藝、講學及藝術創作、學術研究等活動;

(三)依照約定有償提供其掌握的知識、技藝及有關的資料、實物、場所;

(四)經濟困難的傳承人或傳承單位,可以按照有關政策規定獲得資助或補貼。

第十九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傳承單位應當履行下列義務:

(一)妥善保存有關的資料、實物、場所;

(二)按照師承形式或其他方式選擇、培養新的傳承人;

(三)依法進行展示、教育、研討、交流等傳播活動。

第二十條各級文化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傳承單位建立檔案,鼓勵、支持其依法開展傳承活動。

第二十一條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應當逐步將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編入地方教材或地方課程,聘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為兼職教師,開展教學活動。

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等有關單位應當積極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和傳播,普及保護知識,提高全社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

第二十二條鼓勵通過發展旅游、組織文學藝術創作等方式,開發和合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大力發展文化產業。

第二十三條收集、整理、出版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文化產業,應當尊重本地方的風俗習慣,保持其原有的內涵和風貌。

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活動,必須遵守法律、法規規定,維護民族團結,不得擾亂公共秩序、危害公共利益、侵犯公民合法權益和損害公民身心健康。

第二十四條本市各級人民政府對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予以表彰和獎勵。

第二十五條各級文化行政主管部門及有關單位工作人員因玩忽職守,致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珍貴資料和實物遭受破壞、被盜或遺失的,由有關行政主管部門視其情節輕重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提請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篇3: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方案

我縣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民族民間文化源遠流長,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遍布城鄉,其中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化形態有著極高的歷史價值和優秀的藝術創造力,如南劇、地盤子等少數種類為全省甚至全國僅存或獨有;揚琴、地盤子、干龍船、嗩吶、吹鑼鼓、民間刺繡、民間雕刻等民族藝術和手工技藝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鮮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它們深深植根于民間,為各族人民群眾喜聞樂見,成為我縣十分珍貴的文化遺產和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我們傳承民族文化的根本載體,更是我們打造文化強縣,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依托。

清、掌握、了解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類、數量、分布、生存環境、藝術傳人、發展現狀等情況,為建立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和民間藝人檔案信息庫,進一步搞好保護、傳承工作奠定基礎,根據全國、省、州的統一部署和具體要求,我縣將于*年至20**年三年間,開展長時間,大規模的資源普查。

為推動普查工作順利開展并取得良好成效,現根據我縣實際,特制定以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落實國發[*]42號、國辦發[*]18號、文化部辦公廳《關于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的通知》、省文化廳(鄂文化辦〔20**〕175號)《關于抓緊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普查并上報普查資料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摸清、掌握、了解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類、數量、分布、生存環境、藝術傳人、發展現狀等情況,增強全縣人民對民族文化遺產的認同感和外界的認可度,為建立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和民間藝人檔案信息庫奠定堅實基礎,促進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和良好傳承。

二、時間安排

這次普查歷時久、范圍廣、規模大、任務多、壓力重,計劃從*年9月到20**年底全面完成普查任務。

三、工作重點

1、組建普查專班深入全縣各鄉鎮巡回開展田野調查,通過座談、會議、問卷、活動等多種方式,按文字、圖像、視頻、聲音詳細記載“非遺”項目個數、名稱、特點、價值等,摸清、掌握、了解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類、數量、分布、生存環境、藝術傳人、發展現狀等情況,為建立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和民間藝人檔案信息庫,進一步搞好保護、傳承工作奠定基礎。

2、整理普查資料,建立《咸豐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和《咸豐縣民間藝人檔案信息庫》。

3、按照上級要求和部署,申報國家、省、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

四、普查范圍

普查范圍包括:口頭傳統,以及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傳統表演藝術(含戲曲、音樂、舞蹈、曲藝、雜技等);民俗活動、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與上述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具體可分為:民間文學(口頭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戲曲、民間曲藝、民間雜技、民間美術、民間手工技藝、生產商貿習俗、消費習俗、人生禮俗、歲時節令、民間信仰、民間知識、傳統醫藥、游藝、傳統體育與競技、其他。

五、實施步驟

1、及時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向縣人民政府匯報,爭取重視和支持;

2、落實普查工作經費;

3、購置數碼攝像機、照相機、錄音筆等普查必需器材;

4、爭取縣人民政府下發普查專門文件,爭取部門配合和鄉鎮支持;

5、舉辦全縣文化部門相關單位和人員的普查業務培訓;

6、正式開展普查工作。

六、普查工作專班

專班負責人:劉時義(文體局局長)

牽頭人:彭家紅(文體局文藝股股長,負責文字、攝像)

成員:羅忠成(文化館音樂干部,負責音樂搜集)

楊華寧(文化館攝影干部,負責圖片拍攝)

鄧紅菊(文化館舞蹈干部,負責舞蹈搜集)

鄉鎮文化站人員一律參與普查。

七、經費預算

(一)、購置攝像、攝影、采訪等設備:

1套×4萬元=4萬元

(二)、生活費:5人×120天×50元=3萬元

(三)、車燃費:1個組×200次×100元=2萬元

(四)、冷飲費:8人×1203元=0.3萬元

(五)、下鄉補助:4人×120**天=0.96萬元

(六)、下鄉用具及工作用品:4人×200元=0.32萬元

(七)、其它開支:0.5萬元

合計:

八、工作要求

普查工作人員要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敢于吃苦,樂于奉獻。熱愛民族文化,尊重民間藝人,尊重藝術規律。加強對普查器材和資料的保管,加強團結協作,力爭圓滿完成普查工作任務。

九、普查順序

清坪忠堡尖山活龍小村黃金洞大路壩

陽寺高樂山丁寨甲馬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