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第一學期小學數學組公開課總結
本學期數學組共有張偉、馮愛、胡陽、陸麗麗、王曉雯、張榮、姜杰等7五位老師參加了校內公開課。在學校的安排組織下有條不紊,活動中各位教師高度重視,積極參與,認真研究,團結協作,為全校數學教師提供了展示、交流、學習的平臺。
全體數學教師都參與了聽課活動,并及時組織了評課活動,教者自評后,各年級組對每一堂課的優點和缺點進行了全面、客觀的評析,提出了寶貴意見,無論講課人還是聽課人從中都得到了很大收獲,現對本學期數學公開課情況小結如下:
1、老師們課堂上真正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運用多種教育教學手段及教學方法,切實抓好了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把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結合起來了。不少教師上出了自身的特色,使聽課的師生受益匪淺,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當然,也有個別教師對教材文本的把握、鉆研不夠,課堂組織不到位對,因此上課效果不好。
2、教學基本功與技能方面。老師們在教學中教態親切、自然大方,精神飽滿有激情,語言簡潔、流暢、準確、生動,富于啟發性;板書字體工整,書寫規范,設計合理、簡要,有邏輯性,課件設計相當,有助教學實施、學生學習,操作熟練;專業基礎知識扎實,知識面廣,駕馭教材能力強;課堂教學組織有序,能靈活解決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應變與調控能力強。
3、教學目標方面。老師們的課堂教學目標全面、具體、明確。能從知識、能力思維品質、思想教育等方面體現,知識目標有量化要求,并體現學科特點;教學重點、難點確定準確,并能抓住關鍵,以簡取繁。
4、教學過程方法方面。老師們的教學思路清晰,內容的安排組合、銜接過渡、詳略符合教材要求和學生實際,落實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體現學生主體作用,使學生樂于探究,思維活躍,會質疑、交流、合作,主動獲取知識;課堂教學中重視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過程;面向全體學生,分層教學,體現差異,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有收獲,都有提高。
馮愛老師在《6和7的加法》一課教學中,多媒體課件做的精美適用。教學過程中,老師對學生評價準確、及時。馮老師具有扎實的教學基本功,和藹可親的教態,具有親和力的語言,拉近了師生之間的情感距離,有效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張偉主任在《除法》一課教學中,從教學目標出發,針對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細致、耐心的引導孩子們,抓住了教材了特點,思路很是清晰。本節課結構嚴謹,環環相扣,過渡自然,時間分配上較為合理。張主任課堂教學真實自然,樸實無華的講課中彰顯了他的基本功和對本職工作敬業態度,是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到了新知,課堂效果良好。
陸麗麗老師在《軸對稱圖形》一課的教學中,以新課標的理念為指導,結合學生的知識經驗,創設情景。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眼、耳、口、手等感官,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動手操作能力。
張榮老師在《復式條形統計圖》一課的教學中,從學生的生活實例出發,整體教學環節緊湊、合理、師生配合默契,教態親切、自然大方。
王曉雯老師的《四則混合運算》一課,在有序的課堂氣氛中,對運算順序進行了全面的講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既有對概念、法則的梳理,又有針對性較強的練習。將各知識點穿珠成線、連線成塊,教學重點突出,效果較好。整體教學流程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的教學特點。
胡陽老師的《7的口訣求商》,課堂風趣幽默。給師生帶來了陣陣笑聲。
姜杰老師的《用字母表示數》,課堂教學中,貫穿了字母表示數的知識,并積極探究了字母表示的數的范圍,讓學生對字母表示的范圍有初步的感知和認識。
這次活動的開展,既鍛煉了數學組教師的隊伍,又為提高教學質量奠定了基礎,也為年輕老師的進步搭建了平臺,更為全組老師的專業化成長提供了保障;既反映出了教師較高的基本素養和業務水平,同時也暴露出了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比如新課標新理念的體現、不同學段課堂組織常規、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科學創新的教學設計、如何更好地與學生進行合作與交流等問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會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并不斷改進!
篇2:小學數學公開課除法驗算教學反思
本節課學習的是除法的驗算,除法的驗算是在學習了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計算的基礎上學習的。不僅要讓學生經歷除法驗算方法的探索過程,學會用乘法驗算除法,而且通過情景的創設及解決問題的過程理解驗算的方法和意義,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驗算意識和習慣。
對于學生的驗算意識和習慣的培養,我在以往的教學中采用的是“要求”或“命令”式的被動方式,學生往往產生不了驗算的心理需要,體驗不到驗算所帶來的意義,因此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圖,進一步讓學生體驗驗算的意義和功能,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自然而然的學會驗算,體會驗算的實際意義,真正理解并掌握除法的驗算。
由于除法計算的結果可能有余數,也可能沒有余數,所以除法的驗算相應地也有兩種情況。本課教材分兩段:第一段教學沒有余數的除法驗算。第二段教學有余數除法的驗算。而由于叔叔的除法的驗算是教學的難點。
在教學除法驗算這一環節,我先讓學生看情境圖,引導學生根據情境圖提出“用100元買7元的筆記本可以買多少本?買5元的筆記本可以買多少本?”的問題,然后讓學生自己列算式解決。學生算出得數后,我接著以:“你怎樣才能知道你算的結果對不對呢?有什么辦法驗證?”的話題引起學生探究驗算方法的欲望。驗算的方法,我沒有直接告訴學生,但學生都能很快地想到用商乘除數這一方法進行驗算,因為學生對乘除法的關系已經有一定的了解,具備一定的知識遷移能力,能將新舊知識相聯系。但是對有余數的除法該如何驗算呢?對學生來書有點困難,我給了學生充分的探索思考的時間,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有余數的除法驗算。然后讓學生通過探索、交流、匯報、質疑,明白有余數除法的驗算方法,讓學生在交流中學會用乘法驗算除法。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由于學生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出現了多種驗算有余數除法的方法,個別學生能進行口頭檢驗,但用豎式進行驗算很不夠理解,對驗算的意義和方法還不明確,總忘了加上余數,雖然商乘除數的結果非常明顯與被除數不一致,但他們也認為自己進行了驗算,僅僅是停留在表面的、任務的進行除法的驗算。我讓學生在你一言我一語的交流過程中明確:驗算沒有余數的除法要用:商和除數相乘等于被除數;驗算有余數的除法要用:商和除數相乘還要加上余數才等于被除數。這一結論的得出是學生自主探究的結果。
篇3:小學數學公開課《化簡比》教學案例
片斷一
師:我們班有男生多少人?女生呢?,你能說出我們班男生和女生的人數比嗎?
生:男生和女生的人數比是:35:40。
師:你們認為這個比還可以……
生:化簡單一點。
師:具體說說你的想法。
生:根據比的基本性質,把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除以5,得到7:8。
師:你怎么想到除以5的?
生:因為35和40的最大公約數是5。
師:說得很好!大家同意嗎?
生:同意。
師:7:8,最簡單了嗎?
生1:是,因為7和8已經是互質數了。
生2:互質數就只有公約數1了,因此它是最簡單的比了。
師:說得好!這里的7:8,前項和后項是互質數,你能給它取個名稱嗎?
生1:就叫最簡單的比。
生2:我認為應該叫最簡單的整數比更好。
師:為什么?
生:因為有時還可能出現小數或分數的比,也是很簡單的。
師:你們大家都同意嗎?那我們就把這樣的比稱為最簡單的整數比。你能再說一個最簡單的整數比嗎?
生:2:3、1:2、8:9……
師:對于最簡單的整數比,你們都理解了嗎?
生:理解了。
師:說說你們的理解?
生1:首先前項和后項必須是互質數。
生2:那前項和后項就必須是整數。
生3:其實,它還是一個比。
師:同學們都說得很好,那12:18是最簡單的整數比嗎?
生:不是。
師: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生:12和18有公約數6。
師:那也就是說可以把這個比進行化簡,把它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對嗎?你們想不想試一試。
…反思:以班中男女生人數為新知的切入點,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理解最簡整數比的含義,同時放手讓學生利用新知去嘗試解決把一個比化簡,體現了在做中學的理念。
片斷二
師:你能說說剛才的化簡,用了什么知識?
生:根據比的基本性質,把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除以一個相同的數,就可以化簡了。
師:要是給你一個分數或小數的比,你覺得還能再同時除以一個相同的數嗎?
生:不能
師:為什么?
生:我覺得要將一個分數或小數比化簡,必須同時乘一個相同的數,只有這樣才能轉化為整數比。
師:說得真好,還用上了轉化。你們想不想試一試把一個分數比或小數比化簡?誰來說一個分數比?
生::
師:再說一個小數比?
生:1.8:0.09
師:那,咱們先來試一試。
……
反思:對于分數比和小數比的化簡,確實有些難度,但由于學生已經初步有了化簡比的方法,因此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去試一試,這樣學生的學習就會更主動。
片斷三
師:誰先來說說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