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一年級下教學總結
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教學總結
福村小學許定彩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工作總結時光如水,一眨眼的功夫,一個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已經接近尾聲了,現將本學期具體工作總結如下: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語文素養語文是一門充滿思想、充滿人文精神、充滿智慧的學科。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中,學生的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成為教師關注的熱點,討論、交流、探究等學習方式已成為課堂的主流。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力求做到讓學生變得鮮活,讓學生學得興致盎然,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從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例如,在兒童喜聞樂見的情境中學習拼音、認識漢字;在連、涂、畫、拼、擺等活動中,鞏固漢字,在課后練習和語文園地中,大量采用"我會讀""我會寫""我會說""我會畫"等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植識字的信心。教學中,我們從教材實際出發,依據兒童年齡特征,精心設計教法,激發兒童的識字興趣,教給識字方法。
二、利用新舊知識聯系法進行隨機識字我們知道,新知識的獲取往往建立在舊知識的基礎上。同樣,學生認識新字的過程,也往往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識上。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常常利用兒童已經學過的筆畫、部首、熟字,采取加加、減減、換換、編字謎的方法來引導學生隨機識字。
三、在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多階段反復識字本冊共編排34篇課文,每課安排識字量還挺大的。針對識字量過大的問題,教師的指導非常重要。我在閱讀教學的各個環節,注意激發識字興趣,讓生字多次復現,在復現中鞏固識字。(一)指導學生在預習中讀準字音預習是專為學習新知識作準備的。為提高學生的識字效率,我們要求學生初讀課文時,"看看生字條中的生字寶寶,你已經認識了誰?跟它打聲招呼吧(讀出字音),還有誰你不認識?快把它從課文中找出來,圈一圈,借助拼音讀一讀吧。"學生們立刻行動起來,很樂意到課文中認生字,獲得了學習生字的主動權。(二)指導學生在合作中學習生字合作是一種很重要的學習能力。課堂上,我們把學生分成四個人一小組,每個小組選出一個小組長。在初讀課文后,我讓學生在小組內合作學習生字:四人圍坐,每個人都用右手食指指著生字字條中的生字,從小組長開始,輪流教讀,每個字連讀三遍,其他三人跟讀三遍,教讀者一時不會了或者教錯了,其他三人中任何一個可馬上提醒或糾正,強化了對字音、字形記憶。之后,讓學生在小組內說說各自的識字方法,并通過評價,讓學生逐步領悟、進而掌握最佳識字方法。通過這種簡單的合作學習,所有的學生都主動參與,積極表現,實現學習互補,增強了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提高了學習的有效性。
四、重視朗讀品評感悟,讓課堂教學"活"起來。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思想表達的深邃,見解闡述的獨到,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內容。而由于課堂教學時間的有限,課文中的精彩之處沒有可能引導學生一一感悟。為了使這些精彩給學生留下整體印象,我在閱讀中抓重點,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反復誦讀,以悟出語言豐富的形象內涵,意義內涵,情感內涵。同時,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居高臨下地對課文進行品評,在品評中深化理解,升華認識,填補空白。
五、教會學生在閱讀中鞏固識字兒童識字,認得快,忘得也快。因此,不斷復現是鞏固識字的重要方法,而把識的字放到語言環境中鞏固,效果比較好。閱讀心理學認為,閱讀不是單純的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閱讀主體積極參與的過程。教學中我利用各種教學手段,采用多種形式,反復朗讀課文,隨課文識字,即在語言環境中識字,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便于理解字詞的意思,有助于建立字詞在音、形、義上的統一聯系。
六、注重課內外結合,調動家長參與課改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在課外識字。美國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課堂的外延與課外的外延相等。以課堂學習為核心,能動地向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各個生活領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課堂訓練與課外行為訓練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結合,取得語文教學的整體效益。"本學期我雖然盡了自己的責任和能力去完成了教學工作任務,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成績只屬于過去,今后我將繼續加倍地努力工作,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而努力!
篇2:小學一年級語文自助開放式課堂教學反思
“自助開放式”課堂分為兩方面:“自助”和“開放”。“自助”要求孩子自主學習、自悟學習、自得學習。簡言之就是學會學習,“三人行必有我師”,孩子獲得知識的渠道也應是多種多樣的,這和新課標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一致的。
我在教一年級漢語拼音《b、p、m、f》時,是這樣設計的:首先利用孩子感興趣的拔蘿卜、爬坡、捉迷藏、老爺爺拄拐杖圖片引出四個聲母的學習,通過拼讀讓學生將這四個聲母與前面所學的六個單韻母進行比較得出發音輕短的結論。學習完b、p后,讓孩子通過觀察比較出兩者的區別,強化孩子對這兩個聲母的印象。拼讀完以后,我繼續出示課本13頁的四幅圖,讓孩子們找一找這四個聲母都藏在哪?這里可以利用電子白板的注釋功能讓孩子自己到前面來畫一畫,孩子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參與的熱情很高。在拼讀的過程中,很多孩子在暑假里都學過了漢語拼音,都會讀,這時老師就要少讀,把讀的機會讓給孩子,讓拼讀能力強的孩子當小老師領著大家讀,將課堂展示的機會讓給每一個孩子。對于那些拼讀能力較弱的孩子,也要讓他們站起來,大聲地讀出來,讓其他孩子幫助他們糾正錯誤。課堂應該成為每個孩子展示自己的舞臺,當這還需要老師不時地鼓勵和肯定,肯定每個孩子的優點,最大程度地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
學生學習的知識不能局限于書本,學生學習的空間也不能局限于課堂,學生的學習應該是開放的。我們學習語文原本就是實踐的需要,是服務于生活的。我覺的一年級孩子學習漢語拼音時,也要引導孩子聯想到生活的事物。我們實小每到寒暑假都會給孩子布置一項特殊的作業
篇3:小學一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之我見
小學一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之我見
會山鎮中心學校東平小學戴倩倩
聽了林戀老師執教的《小書包》和梁玉波老師執教的《秋天》給我感觸很深。培養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有效地指導閱讀?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關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文章很多,但具體針對小學一年級學生的閱讀教學卻很少,我試圖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學實際,在語文閱讀教學上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首先,從養成良好的閱讀姿勢做起。如每次讀書之前,可引導學生誦讀讀書歌:“小朋友們,讀書啦!讀書啦!身坐正,腳放平,眼離書本一尺,左手輕輕按,右手慢慢移,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不加字、不漏字,字字過目,按標點正確停頓。”這是最開始指導閱讀的兒歌,就是養成良好的閱讀姿勢,以及最基本的讀課文的要求就是把課文讀正確。良好的閱讀姿勢和閱讀習慣的養成并非易事,需要時刻糾正孩子的坐姿等不良的閱讀習慣,這個過程必須貫穿整個一年級乃至小學階段的閱讀教學。
二、激發朗讀興趣,多讀以達到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1、通過故事引入,設置懸念,激發學生興趣,直接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小學低年級學生都對故事特別喜歡,特別是童話故事,更受他們親睞。小學低年級語文課很多都可以運用故事來導入。
2、采用謎語或兒歌引入,切入主題。
3、談話引入,創設情境。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了“語文學科的性質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面對人文性較強的文章,就可采用談話引入,由聲情并茂的談話把學生引入課文所描述的境界里。
課程改革,年級語文,小朋友,文章,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