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上半年第二學期中學科技教育工作總結

上半年第二學期中學科技教育工作總結

2024-08-01 閱讀 9404

20**年上半年第二學期中學科技教育工作總結

過去的一個學期,我校科技教育工作再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在綜合科組全體同仁的大力支持下,按照在普及的基礎上提高這個原則,圍繞學校的辦學目標,扎扎實實做了一些事情,也取得了一些成績。

十項主要工作

1、組織參加在*二中舉行的*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該比賽時由*省教育廳、*省知識產權局等幾家部門聯合舉辦的,在眾多的比賽中最具權威性。比賽成績也創*區歷史。

2、組織參加在*科學中心舉辦的*省第十屆少年兒童發明獎評選活動。該活動我們在層層選拔的基礎上,有15件作品入圍現場展評活動。所有參賽的學生和家長大力支持,全部參與。共有26位家長和學生參與了本次現場活動。

3、應*市教育局和*市科協的邀請,*老師應邀參加了*市教育局舉辦的機器人比賽活動裁判工作,其在裁判工作的表現得到了市教育局相關領導的高度評價。

4、應*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協會的邀請,*老師代表*區在*中學初中部承辦的*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年會上做了《*》的經驗交流,教育局局長楊靖波同志給予了高度評價。

5、在*八中舉辦的*市科技創新論壇上,*老師做了《*略》的交流,并和中央電視臺著名節目主持人孫心若老師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

6、作為*區科技教育中心組組長,*老師協助東暉小學成功舉辦了首屆*市*子弟學校航空模型邀請賽,協助星河學校成功舉辦*區“七巧科技”大賽。

7、承辦了*市教育局教研室在*區進行了小學科學視導活動。*老師的視導課《大氣壓力》得到了市教育局教研室何建東老師和區內同行的高度評價。

8、積極申報20***市科技教育活動經費,從市文件出臺,到遞交申報材料,*老師不知道熬了多少個夜晚,搜集整理資料。其整理的資料得到了區科技辦和市科協相關領導認可。

9、堅持每周二和周五下午的七巧科技興趣小組活動。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家長大力支持。在培訓的基礎上選拔優秀學生參加*區七巧科技競賽成績喜人。

10、成立了*市學校少年宮。整理出單獨的辦公室,制定了相關的制度和活動方案。下半年計劃在區級活動經費的資助下,進一步規范,確保辦成*區示范性的少年宮。

取得的成績

1、在20***區校園科技周活動總結表彰大會上,學校被評為優秀組織單位,*老師被評為優秀組織工作者,羅*主任被評為積極組織工作者。

2、在20***區七巧科技競賽活動中,我校共獲得五個一等獎,五個二等獎,三個三等獎的好成績。李*老師,*老師被評為優秀輔導教師,學校被評為優秀組織獎一等獎。被推薦到省里比賽,又獲得二個一等獎,一個二等獎,李冬梅老師,*老師被評為省級“七巧科技”優秀輔導教師,學校集體獲得優秀組織獎。

3、在*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同學的科技發明《*》喜獲二等獎同時,*同學還榮獲*實驗中學校長創新獎(全省10個),獲得今年9月入讀*實驗中學資格。*科教方案《和諧創新成長

篇2:總結:科技教育實施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課件

總結:淺談科技教育的實施

內容摘要:科技教育是啟發、支持和引導幼兒主動探索和發現,獲得有關周圍物質世界及其關系經驗的過程,使幼兒獲得有利于終身發展的樂學、會學這種長遠教育價值,在充分挖掘幼兒潛能的基礎上,幫助幼兒形成自主、自信、獨立、創造的精神。

蒙臺梭利曾經強調,要在充分挖掘兒童潛能的基礎上,幫助兒童形成自主、自信、獨立、創造的精神,經過一年的實踐,我本人認為,這種精神在科技教育中能得到充分的體現,新《綱要》中第二部分內容與要求中提出“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的探究欲望,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科學教育不同于以往的常識教育,而是成為啟發、支持和引導幼兒主動探索和發現,獲得有關周圍物質世界及其關系經驗的過程,使幼兒獲得有利于終身發展的樂學、會學這種長遠教育價值。那么,怎樣開展這項教育活動呢?下面,我就結合教學實踐中點點滴滴談談我的具體做法。

一、根據探究內容的不同,創設不同的環境

環境分為自然和人為創設的環境,我們生活的周圍,從地上的花草樹木、鳥獸魚蟲,到天空的太陽月亮、風雨雷電等自然物質和自然現象都是幼兒感興趣的,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幼兒觀察這些現象,并積極思考,培養他們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例如:雨后組織幼兒去捉蝸牛,觀察蝸牛活動的地方及爬行方式:再用放大鏡觀察蝸牛的顏色、身體有幾部分,有沒有眼睛?嘴是怎樣的?頭上有什么?觸角有什么用?用手觸摸蝸牛的殼和身體,讓幼兒直接感知殼很硬,身體很軟。并討論:蝸牛為什么爬得很慢?最后,比較蝸牛喜歡哪一種環境,分別將蝸牛裝在四種不同的瓶子里,即裝有水的瓶子,鋪有干沙的瓶子,鋪有濕沙的瓶子、空瓶子,帶回活動室,繼續觀察。孩子學起來無拘無束,自然而有趣,大自然是幼兒科學教育最好的課堂和材料,大自然生機勃勃,變化萬千,對幼兒充滿魅力,為幼兒科技教育提供了最充分、最直觀、最生動的材料。

又如:硬幣游戲。為了認識5分、1角、1元,在科技教育實驗角投放各類硬幣,幼兒隨意地玩,于是有的讓硬幣站起來,有的讓硬幣轉起來,有的讓硬幣走起來,方法多樣,在玩中發現這些硬幣是不一樣的,從而認識硬幣,讓幼兒邊玩邊發現邊認識邊找,面值越大的硬幣越容易站起來;轉起來也有多種方法,用尺子引著硬幣轉,用硬幣帶著硬幣轉,用手帶動硬幣轉,而且小面值硬幣轉得又快又久,走起來可用尺子推、嘴吹、拍著走等,讓幼兒融入到這個人為創設的環境當中,創設科技教育實驗角,為幼兒提供實驗材料、實驗工具、實驗方式,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意愿和認識在“小天地”里大膽操作,大膽嘗試,使他們的觀察力、想象力、動手能力和交往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如:玩磁鐵時,不急于將磁鐵能吸鐵這一特性直接告訴孩子,而是提供紙張、木頭、石子、塑料、鐵片、回形針、小雞、小兔等材料,讓幼兒在玩的過程中自己去思考、去發現,最終了解什么東西能被磁鐵吸起,什么東西不能被磁鐵吸起。以至活動的延伸,怎樣使小雞會走,小兔會跳?孩子在愉快地探索中興致盎然,雖然還不懂同極相斥、異極相吸的原理。

不論自然環境還是為人為創設的環境,其目的都是為了激發認識興趣和探究欲望。

二、在活動過程中,始終貫徹“四前四后”原則,即“幼兒在前,教師在后;嘗試在前,指導在后;活動在前,討論在后;操作在前,結論在后”,而后三個都是為第一個原則而展開的

記得在《有趣的螺旋槳》一課中,通過比較直升飛機與其他飛機的不同,引出主題螺旋槳,教師引導幼兒觀看范例螺旋槳,思考制作的材料,并說說是怎樣做成的?幼兒根據操作材料,以及自己的想法進行制作螺旋槳,教師在適當時幫助能力差的幼兒,處處體現“嘗試在前,指導在后”指導思想,在接下來的活動中,讓幼兒想辦法使螺槳轉動起來,幼兒邊玩邊想,有的讓葉片在同一平面上,去試試能否轉動;有的讓葉片一個前一個后的方向去試;有讓葉片同時朝前或同時朝后的方向去試,最后大家一起來討論:螺旋槳什么時候轉動最快?通過活動,幼兒獲得了知識體驗,即一邊的葉片向前,一邊的葉片向后時,螺旋槳轉動得最快,從而使“活動在前,討論在后”原則得到了體現。又如“不同路面的汽車賽”中,教師引導幼兒提問:汽車在怎樣的路面上跑得更快?引起幼兒的興趣,有的說下坡時跑得快,有的說在高速公路上跑得快,有的說在橋面上跑得快,為了找到答案,請幼兒用自帶的小汽車試驗,教師事先準備了不同質地的斜坡面,如地毯、木板、玻璃、橡膠等多種材料,幼兒在玩汽車比賽中就發現了汽車下滑的速度與斜坡面,以及斜坡面的質地有關,從而體驗到速度與摩擦力之間的關系,在積極地玩耍、主動地探索中,發現問題,積極思考、設法思考問題,獲得成功的快樂,進一步激發了孩子的探索欲望,在玩中學,玩中發展。

在《會變色的蘿卜》中,先認識紫的蘿卜,觀察其外部和內部特征,切開蘿卜,發現里面是紫色的“與眾不同”,然后動手試一試,將開水倒入裝有紫心蘿卜碎塊的杯子中,蘿卜水變成了紫色。紫色的蘿卜水倒入裝有白醋的杯子中,由紫→紅;倒入裝有堿的杯子中,由紫→綠,兩杯水合在一起,即紅+綠→紫色,如在“怎樣使筆和紙立起來”活動中,為幼兒提供了各種大小、輕重不同的積木、紙盒、沙等大量可供操作的材料,操作前,教師只提了一個問題:你是怎樣做的?發現了什么?幼兒自由選材進行實驗,他們有的把筆靠著積木,有的把筆插進橡皮泥,有的將彩筆的大頭朝下,筆就立起來了,相反則倒了。將彩筆插進酸奶瓶里,容易倒,放進裝有沙的瓶里則站穩了。使“操作在前,結論在后”原則體現得淋漓盡致。

幼兒是學習的主體,幼兒在前,教師有后,才能不斷激發幼兒嘗試、探索、發現,習得的興趣;幼兒的自信、自主、自立,創造才得以發展,這樣的學習才是有創造性的發展,這樣的學習才是有效的。

三、提供豐富可供選擇的活動材料

在科技活動中,幼兒只有通過觀察,實際操作,才能獲得相關的認知,所以我說活動材料猶如科技教育活動的左膀右臂,密不可分,緊密相關,如:為了引導幼兒探索“摩擦起電”現象,我提供了紙屑、塑料筆桿、竹筷、玻璃棒、不銹鋼勺子、布等材料,又如:“找空氣”活動中,除了提供紙片、塑料袋、吸管、瓦片、手絹、氣球,還提供電吹風、扇子、氣筒等工具,讓幼兒自由選擇材料和工具,探索充氣的方法,使幼兒的創新思維更活躍。在科技實驗區投入了棉花、彈簧、泡沫、木頭等各種材料,讓幼兒通過操作,認識彈性的功能和用途,同時還提供了裝有醋、水、牛奶、藥水、醬油等能發出較濃氣味的小瓶,各種裝有米、黃豆、沙、小石子、紙屑等發出不同的聲音的小罐子,訓練他們的嗅覺、聽覺。提供制作放大鏡的材料:薄膜、皮筋、紙杯、水,通過不同的方法制作“放大鏡”,并與平面鏡、凸凹鏡、三棱鏡、萬花筒進行比較,探索他們的奧秘。總之,材料的投入使幼兒真正在操作中自發學習,主動探索,使幼兒成為學習的主人。

四、科技活動的延伸在區角活動中得以繼續,滿足幼兒的個別需要在區角活動中得以落實

在科技活動中,集體教育和個別教學活動是形式上的不同,。而實際上都是為幼兒提供一個自由表現、自由學習、自由探索的教學活動,但區角活動則更靈活、多樣,更能體現幼兒的自主活動,即活動的延伸與幼兒的個別需要能得以更好的繼續發展。

“神奇的變化”這一集體活動中,幼兒通過動手操作知道了紅+蘭→紫,紅+黃→橙,黃+蘭→綠,紅+黃+蘭→黑,課后,少數幼兒還意猶未盡,想了解顏色的秘密,于是將所有操作材料留在區角活動中,留給幼兒一個解謎的環境和條件,使活動的延伸得以繼續,也滿足了還留有強烈探索欲望的孩子,給他們一扇開啟奧秘之門的鑰匙。

自《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頒布以來,將先進的教育觀念落實到教育行為中,我在科技活動中處處以幼兒為主體,創設一個適宜幼兒發展的環境,使幼兒在自主探索,活動過程中獲得一定的知識、技能,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支持者、一個合作者、學習者和欣賞者,活動成為師幼共同探索新知和相互作用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充滿了自然與和諧,充滿了創造與快樂。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課件

篇3:總結:優化探索過程加強科技教育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

課件

總結:優化探索過程,加強科技教育

內容提要:幼兒科技教育中的探究性活動,是教師有目的、有組織的一系列教育活動,是引發、支持和引導幼兒主動探索、親身經歷和發現并獲得有關物質世界及其關系的感情認識及經驗過程。本文就如何優化探索過程,加強科技教育,提出了引導幼兒探索活動的四個策略: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尊重幼兒的興趣和觀點;支持幼兒的想法與做法,鼓勵幼兒大膽嘗試;積極為幼兒創設和提供探究的條件和機會;教師作為引導幼兒主動探究的動力,應積極發揮作用。

幼兒科技教育是引發、支持和引導幼兒主動探索,親身經歷探究和發現并獲得有關物質世界及其關系的感性認識及經驗的過程。也就是說,幼兒的知識經驗不再是教師直接告訴和傳授給幼兒,而是幼兒自己通過與材料的作用,在操作過程中動手、動腦、動口而獲得的,是讓幼兒在活動中去探索,在探索中求發現、求發展的過程。向幼兒進行科技教育,是激發、培養和鞏固幼兒對自然、社會的興趣,培養幼兒主動學習、不斷探索、大膽嘗試的精神,塑造幼兒活潑開朗的性格,鍛煉幼兒與人合作的情感和意識,為幼兒健康發展和終身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探索過程和目標

1、觀察和探索。要求幼兒做到:①能用各種感官觀察和探索周圍的事物,能提出有關的問題,表現出好奇心;②能用各種工具和材料大膽操作、嘗試、尋找與問題有關的信息;③敢于進行有關的猜測,預想可能發生的事情;④能對所觀察探索的事物進行比較,發現異同、變化簡單的聯系。

2、記錄有關的信息。①用簡單的圖畫或圖表方法記錄所觀察的事物和有關信息,并做出統計;②用繪畫的形式描繪事物的特征和變化過程;③用簡單的計算、測量、推理等方法,總結出事物的變化過程和結果。

3、解釋與交流。①描述自己的發現、提出自己的新問題、新發現;②整理自己的記錄,用結果證實當初的預想;③將結論與預想進行簡單的比較。

上述目標給幼兒的探索過程指明方向,使老師更清楚探索過程的具體要求,從而更有目的地指導幼兒,使幼兒在探索過程中,各方面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

探索過程的指導培養

1、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尊重每個幼兒的興趣和觀點。幼兒天生愛探索,對許多事物好奇、感興趣,周圍的一切對他們來說都是那么新奇、神秘和富有吸引力。他們常常會提出一系列的問題:“這是什么”、“那是什么”、“天上的云彩是怎樣形成的”、“彩虹是云彩變的嗎”、“天為什么會下雨”、“公雞為什么不下蛋”、“螞蟻為什么成群結隊走”等等。在生活中我們還常常發現,越是禁止讓幼兒知道的或觸摸的東西,孩子們就越想探個究竟,越想動手試試。要知道,興趣是人的一種帶有傾向性的心理特征,愛因斯坦十分重視興趣的作用,他指出:“對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是從對人、對客觀事物的愛和熱誠產生的。”興趣與感情有著密切的聯系,感興趣的事能使人們不知疲倦地、愉快地去追求,去探索,能使人們有毅力去克服困難,從而充分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對幼兒這些好奇和好試的現象,我們要用新的觀點和新的教育方法去認識它、對待它。我們要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就要正確對待幼兒的好奇和好問,要尊重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要耐心地回答幼兒的種種疑問,經常給幼兒講一些有關科學知識的小故事,設計與科學有關的小問題、小實驗,來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要順應幼兒好奇、好動的天性,滿足幼兒求知的渴望,拓寬幼兒科學啟蒙教育的范圍,引導幼兒更廣泛地接觸科學,及早為幼兒播下愛科學的種子,使幼兒在科學的感召下,得到啟示和發展。

2、為幼兒探索創造條件,提供機會。真正的探索是一個學習的過程。要讓幼兒能夠積極主動地探索,使科學教育活動真正成為引發支持、主動探索和發現的過程,就必須為幼兒創造和得供有關探索的條件和機會。如:創設科學實驗室、科學游戲室、實驗角、觀察角、自然角等,為幼兒提供一個再現生活的科學場所。讓幼兒在這些環境中,動手摸一摸,搖一搖,轉一轉,敲一敲,晃一晃,試一試,通過動用操作和實驗,讓幼兒在活動中探索、發現、尋求答案。如:幼兒在玩磁鐵的過程中,有的幼兒發現被磁鐵吸起來的回形針又能吸別的回形針,一個吸一個,帶起一大串,通過反復實踐,幼兒還發現凡是被磁鐵吸過的鐵制品都能互相吸附,經過分析思考,終于發現了磁鐵的吸力能傳給鐵制品的道理。有的幼兒還在玩磁鐵時,發現磁鐵與磁鐵之間有的能吸,有的不能吸,這是什么原因?經過老師的啟發和引導,幼兒終于知道了磁鐵有同性和異性之分,異性相吸、同性相斥的科學道理。很多例子證明:幼兒的創造意識和創新能力就是在與環境和材料的作用下而得到發揮和發展的,尤其是科學教育環境和有關操作材料,更能讓幼兒產生興趣,有利于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所以,幼兒園要因地制宜地為幼兒創設和提供科學教育的實驗場所和實驗材料、實驗工具和實驗方法,要根據幼兒的興趣和需求,不斷擴展內容,增加材料,要給幼兒充足的實驗時間,讓幼兒在反復多次的實踐中,去嘗試、去發現、去探索,去充分體驗科學的樂趣。

3、支持幼兒的想法與做法,鼓勵幼兒大膽嘗試。對兒童而言,其探索過程顯然與兒童的思維活動是分不開的。兒童的思維特點是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概括的邏輯思維。也就是說,幼兒時期的思維結構主要是憑借事物的具體形象或表象來進行的。一方面幼兒在實際操作中擺弄實物、發現問題、親身體驗,通過多種感官,從多種角度去觀察、感知、認識事物的同時,在知識經驗所及的范圍內,進行簡單的邏輯思維,即:觀察分析、概括、總結、尋求、發現、求知等,由當初的具體形象思維發展到后來的邏輯抽象思維,這一過程是幼兒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感知、分析、比較、綜合、概括等思維過程來認識事物間的邏輯聯系和相互關系,促進幼兒的思維發展。幼兒真正的主動探索和學習是從意識到有問題開始的,幼兒有了疑問并產生想尋求答案的愿望,主動探索才進入了真正的準備狀態。由于幼兒的經驗水平和思維特點所限,幼兒探索解決問題的過程方法具有很大的試探性。他們對事物的特點認識和對事物之間關系變化的發展,需要嘗試多次。例如“玩雞蛋的游戲”,老師給每組幼兒準備一盤熟雞蛋和生雞蛋,讓幼兒在游戲中通過鹽水和淡水來實驗哪是熟的,哪是生的。可是有幾個幼兒實驗還沒開始,就迫不及待地將雞蛋一個一個打破,并高聲喊:“我知道了,哪是生的,哪是熟的。”這幾個幼兒的舉動,雖然違反了游戲的原則,但這種敢想敢做,大膽嘗試精神,不是一般幼兒能做得到的,需要勇氣和膽量,敢于冒險,敢于求新,這種精神也正是創新教育所提倡的。幼兒習慣于用原有的經驗觀察事物,解釋事物。老師說多喝開水好,幼兒就會用開水去澆花;老師說種子泡在水里會發牙、長大,他就會把落在地上的花瓣撿起來泡在水里讓它發芽長大;認識蚯蚓后,偷偷藏幾條蚯蚓在口袋里或床底下;下雨后要踩幾下水坑的水,試試深淺;下雪后抓一把雪放進口里試試是甜是咸;玩鏡子時把鏡子砸破看看里面有什么?等等。這些看來似乎都是些非常的舉動,可對幼兒來說,這些幼稚、天真的想法和做法,說明他們對周圍事物的好奇、感興趣,是一種嘗試,是一種探索,是一種創造,是一種發現。所以,我們不能隨意扼殺幼兒任何一種好奇的舉動,更不能挫傷幼兒的自尊心。我們要引導幼兒運用已有的經驗,猜想和解釋所遇到的事物和現象,要鼓勵幼兒按自己的想法大膽嘗試,要充分相信幼兒的能力,支持他們的各種想法和做法,要讓幼兒嘗試著自己決定,自己行動,讓幼兒在探索過程中自尊、自立、自信。

4、教師是引導幼兒主動探索的動力。在幼兒進行科技教育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改變以往那種以“檢查者”的身份指導幼兒活動的做法,把關注物品是否破壞了,東西是否搞亂了,幼兒是否違反了規則,幼兒之間是否發生了矛盾等,轉移到指導和關注幼兒的探索和操作活動本身,轉移到判斷幼兒的需求和發展水平上來。例:當幼兒在操作“燈泡手拉手”活動時,幼兒很難一次性把幾根線和多個燈泡連接成功,甚至怎么連接燈泡也不會亮,這時老師就應該及時給予啟發和指導,與幼兒一起操作,共同完成活動,使幼兒在活動過程中增強信心,獲得成功的樂趣。

教師在活動中要善于發現幼兒的變化,觀察孩子們的表現、情緒,對于能力差的幼兒及時給予幫助,以免幼兒不能順利進行活動而喪失信心、失去興趣。對于在活動中遇到難題的幼兒,教師應給予正確的指點,幫助幼兒解決問題,得到正確的答案。當幼兒在活動中有了新的發現,哪怕是很小一點也要及時捕捉到,用以激發幼兒探索的欲望,同時引導幼兒探索的方向,輔助他們探索成功。總之,教師在活動中不能代替幼兒進行探索,要以教師的主導作用來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讓幼兒在教師的影響下,主動探索,大膽嘗試,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

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