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年度下學期音樂學科工作總結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學年度下學期音樂學科工作總結
時間過得真快,本學期馬上就要結束了,這一學期結合自己的工作狀況及學校安排,本人能夠很好地完成教學及各項課外活動,現將這些工作做以總結如下:
本學期我擔任的是八年級1――10班的音樂教學。我認真備課,為每節課做好充分的準備。根據每班上課的情況及時做總結及反思,為以后的教學做更好的鋪墊。同時,本學期,我還擔任合唱班的訓練工作,在每周三的下午兩節課進行訓練。
課外活動方面,積極參與學校的文體活動。從開學伊始,就準備慶“三八”活動,開始寫活動方案、組織教師報名、分組、準備道具、音樂以及布置會場等,能夠很順利的圓滿完成演出;在慶“五四”活動中,同樣為演出做好充分的準備,同時收到不錯的演出效果。同時,為參加經典誦讀比賽做準備,還參與了經典誦讀的排練與錄制。
本學期還外出聽取了*區初中、高中及*市初中音樂優質課,從中受益匪淺,為自己的音樂教學儲備了能量。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將一如既往的好好工作,專心研究音樂教學,促使自己不斷進步。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篇2:第一學期音樂學科組工作總結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課件
**-**年度第一學期音樂學科組工作總結
本學期是我們學科組成立的第一個學期,我們組內的老師都能本著一顆“熱愛孩子,熱愛音樂”的心來參加每一次的學科組活動,一起在藝術領域潛心鉆研,勤于思考,勇于實踐,在活動中,認真學習并貫徹《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精神,并沿著相城區音樂學科組的前進步伐,圍繞“打擊樂器演奏活動”,展開教學實踐活動。進而在音樂學科方面取得了新收獲,使自身的綜合素質得到了再提高。現將本學期的學科組活動做一個回顧和總結。
一、積極學習,提升自我音樂素養。
結合本學科組的學科計劃以及學科組成員的特點,我們開展多樣化教研活動,激發工作實踐新靈感。我和本學科組成員一起學習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藝術領域,以及許卓婭編寫的《打擊樂器演奏活動》,并圍繞“打擊樂教學的策略”、“如何開展打擊樂”、“打擊樂中的總譜有哪些”等主題進行了學習研討。每次教學研討活動注重營造一種寬松、明主的氛圍,使每一位成員都能暢所欲言,充分表達各自的觀點,大家在學習中拓展思維,在討論中激發靈感,在相互交流中受到啟迪。從而我們也知道了活動氛圍對打擊樂活動的重要性,也知道了要根據音樂的特點為教學選擇合適的總譜,還知道了“聲勢”在節奏訓練中的作用,要想讓孩子更好掌握感知音樂,除了語言必須通過動作,不僅讓孩子動手,還要動腿、動腳、拍腿、拍肩、跺腳等“聲勢”進行節奏訓練……
這學期中,我們學科組成員還多次參加了“上海幼兒園藝術教育展示”以及南京“幼兒園游戲化音樂教學優質課觀摩交流會”的培訓活動,回來后,也和組內成員進行了溝通交流,這些活動不僅打開了教師們全新的教育視野,同時也解決工作中的困惑。許卓婭的游戲精神與幼兒園音樂教育游戲的完美融合讓教師們耳目一新,在師徒匯報的活動中,我們學科組,就采用了許教授的音樂“傻瓜流程”為全園教師展示了一節小班唱歌游戲活動《老虎歌曲》,在活動中,每個孩子都積極地進行了游戲,并在一次次新的游戲刺激下,感受了歌曲,學會了歌曲,整個活動輕松而有趣,簡單卻緊湊,非常適合小班孩子的年齡特點,這樣的活動也受到了園內老師的一致好評!
在學期末,老師們的學科組活動心得中,我們可以看到每位老師對音樂有了自己重新的認識,并將這種認識延生到自己教學行為中,特別是幾個年輕老師,從原來的害怕上打擊樂到現在的從容駕馭,這些都是學科組活動成長的一個見證。
二、內化理論,琢磨開發教學實踐
在理論學習的幫助下,教師們的音樂素養有了顯著的提升,對音樂的理解,不僅僅是停留在自我的熱愛之上,更有了去實踐、去嘗試的萌動。
這學期中,我們學科組的老師根據孩子的特點以及幼兒園的課題開展,設計了一些教學活動,如:小班節奏樂《美味蘿卜》、《老虎歌》等,并在區、園內進行了展示,老師們的聰明才智將扇貝殼融入到音樂節奏中,讓孩子感受到了音樂與自然,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也把游戲和音樂有機的結合在一起,讓老師們看到了孩子對游戲對音樂的喜愛,更讓老師們恍然大悟:原來音樂活動還可以這樣開展!在《大象和小蚊子》的活動中,我們學科組的老師也認真解讀《指南》精神,根據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特點,設計出了小班節奏樂《大象和小蚊子》,以及適合中班小朋友的節奏樂《大象和小蚊子》,在活動設計和操作的過程中,老師們受益匪淺。比如在教幼兒學習看指揮的這個環節中,了解到了小班初期的孩子由于不能很好的掌握有規律的節奏,因此活動盡量不要碎音樂進行們可以根據故事情節讓孩子學習看指揮做動作。在中班初期了,孩子的節奏感有了初步發展,就可以選擇一些節奏鮮明的歌曲或音樂,教幼兒看指揮隨音樂進行齊奏。
結合活動的開展,教師們還關注日常生活中的音樂,并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生活用品和自然界中的自然材料變成了孩子們的表現樂器,在小班節奏樂《美味蘿卜》中,教師們發現“娃娃家”是小班孩子們喜歡的游戲,做菜過程中的“刮皮、切絲”也是孩子們樂于模仿的。教師們就挖掘了其中有趣的聲音節奏并進行了提煉,將刮皮的“唰唰唰刷”以及切蘿卜的“嗒嗒嗒嗒嗒”的生活聲音,以藝術的形式進行了表現,這也符合“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理念。”以及指南中對3-4歲幼兒的藝術目標:“容易被自然界中好聽的聲音所吸引”。另外考慮到小班孩子拿取、演奏的方便以及與刮皮、切絲聲音的表現,選擇了“扇貝殼”作為打擊節奏的表現樂器。讓幼兒探索自然物,感受自然的聲音,并樂于表現對自然的美好理解,也是《指南》中精神所向,這對孩子是一次藝術的享受,突顯的是學科組老師理念的科學性。
三、熱愛音樂,為幼兒傳播音樂種子。
有一位教育學家曾經說過“音樂教育并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因此,音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人的全面發展,是教育人、培養人,但決不是把每個孩子都有培養成音樂家,而是為眾多將來不是音樂家的孩子們著想,鼓勵他們成為積極的,有一定音樂能力的音樂愛好者,使他們從音樂中享受到喜悅、樂趣,從音樂中得到啟迪,使他們的智力得到開發,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并為他們今后的成長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所以我們學科組老師也注重孩子音樂興趣的培養。
首先是利用日常生活和孩子接觸大自然中美好的聲音,日常生活中,教師們會關注那些平時熟悉卻又被忽視的聲音,孩子們走路的踢踏聲,碗勺碰撞的叮當聲,洗衣機洗毛巾的轟隆聲,秋風掃落葉的沙沙聲,小鳥飛翔的啪啪聲等等,這些聲音在老師暗示性的節奏下,成為了孩子們的音樂,大家一起拍著手感受節奏、體驗音樂,樂此不疲!
其次是為孩子選擇恰當、適宜的音樂作品,在音樂活動中要選那些旋律簡單、形象鮮明、或有游戲性質的音樂,或者從幼兒生活范圍里選取適當的內容。比如游戲“美味蘿卜”就是選取了孩子們生活中的內容作為素材,加上音樂讓孩子根據音樂對自己已有的“娃娃家”的經驗進行再次創作,這樣很容易使幼兒理解,使孩子們喜歡,學起來有積極性,并能運用音樂、律動等手段加以表現。
除了在課堂上進行集體欣賞、表現,我們還利用午休的時間和孩子一起欣賞、表現經典的名曲,從國內的到國外的,孩子的視聽視野打開了,心靈享用了一次美好的音樂饕餮大餐。
在這些活動的鍛煉下,我們學科組的老師也積累了一些經驗,并形成了文字論文,在各級比賽中也獲得了優異的成績,其中周芳芳老師的論文獲得了蘇州市論文比賽一等獎嗎,郁建英老師的論文在省師陶杯論文比賽中獲二等獎,喻夢怡老師在區技能比賽中獲得一等獎等等。以上就是我們學科組這一學期的工作點滴,也是我們逐步成長的一個見證。如何把一音樂這顆美好的種子播種在孩子的心中并萌發成長是每位老師最大的愿望,我們學科組在以后的工作中也將繼續在音樂教學的大海中積極探索,帶領孩子們感受更多更美的音樂,同時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做一名合格的幼兒老師。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課件
篇3:小學音樂學科創新總結
小學音樂學科創新總結
gg開放以來,我國音樂教育取得輝煌成就,然而隨著國際音樂教育交流活動的日益增多,國外一些可供借鑒的音樂教育理論和方法也被系統地介紹進來,面對21世紀對人才的要求,現行的音樂教育的觀念、內容、方法、手段和評價體系在有些方面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不能體現素質教育思想。因此,音樂教育改革勢在必行。在此形勢下,我區承擔國家級音樂新課程標準實驗項目,我有幸成為課改教師的一員。經過半年的學習和實踐,在各個方面都有所收獲。現總結如下。
一、加強學習,轉變觀念
國家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教師對課程標準的學習和把握得如何,直接影響課程改革實驗的進程和質量。因此,我利用署假期間參加了在河北省秦皇島市舉辦的國家級新課程標準和教材輔導的研討會,對課改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認識。后來又參加了區里組織的新課標學習活動。通過學習使我從根本上改變了以往的教學觀念,轉變了教學思路,為新課改實踐教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轉變教學思路,改革教學方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重視實踐活動。也就是說,要以學生為本,遵循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和身心發展規律,為學生提供、積累音樂文化的廣闊天地。因此,新教材提倡貼近學生生活、貼近社會、貼近自然,采取圍繞與學生生活相貼近的主題組織單元的方法,使學生在富有自覺性和自主性的學習中感受音樂。例如:第三單元的《音樂探寶》一課,本是一節復習課,沒有新知識的傳授,如果按照以往的教學思路,學生唱唱、跳跳就可以了。我在設計這一課時,通過游戲的形式帶領同學根據畫面和路標的內容,尋找寶貝,使學生一直在濃厚、好奇的學習興趣中,在自主的探究性學習中,復習所學過的歌曲和節奏。直到下課時,學生還余興未盡。這節課受到了人民教育出版社領導的好評。
三、重視實踐活動,注重文化傳錄
音樂學科是創造性思維培養的重要途徑,音樂課的教學過程就是音樂藝術的實踐過程。因此應當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各項音樂活動,音樂活動的設計應生動有趣,富有創造性。例如:在《聽聽我創造的聲音》一課中,我創設了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情境,準備了大量能發出聲音的物品,使學生通過報紙、塑料袋抖動的聲音,聯想到風聲、雨聲、瀑布聲等,通過敲擊裝有不同水位的杯子發出的聲響來感受聲音的奇妙,并用自己創造的聲音為歌曲配伴奏,讓學生在這些活動中,鍛煉實踐了能力,培養了他們的創造精神和創新能力。
音樂與相關文化是音樂課人文學科屬性的集中體現,是增進學生文化素養的又J學習領域。新課程標準把它作為教學內容四大部分之一,是區別于舊大綱的重要方面。新教材把音樂作為文化來介紹,同時著力于對音樂文化內涵的挖掘和理解。教材不僅注重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還將世界民族音樂列入其中。教材還注意吸收和引進文學、戲曲、美術等姊妹藝術和相關學科的新概念、新成果,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開闊了視野,為他們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質,為學生理解音樂、喜愛音樂、學習音樂奠定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