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高一化學上學期第三次月考質量分析

高一化學上學期第三次月考質量分析

2024-08-01 閱讀 5513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課件

高一化學上學期第三次月考質量分析

為了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及養成看書學習的良好習慣,本試卷以考查課本的概念,習題的變形題為主,基本沒有難題,但知識點覆蓋廣,對重點知識,學生平時又不夠重視,易混淆的內容占較大的比例,所以成績的區分度高,最高分100分,最低分8。

一、試題評析

本次考試的試題設計總體以高中化學課程標準為依據,考試范圍是高一化學第一章到第三章第三節。試題主要檢查學生雙基落實情況,強調基礎,具體如下:

1、試卷分值100分,共17題,時間為40分鐘,重點對氧化還原反應、離子反應以及物質的量的計算的考查。

2、本試卷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注重對實驗內容的考查,實驗內容27分,占總分值的27%。既適應了當前試題的變化趨勢,又體現了課改的精神。

二、答卷情況分析:

年段平均分57.4,及格率45.32%,優秀率9.37%,最高分100分,最低分8。

從學生答題情況看,大多數同學對高中化學已逐漸入門,對高中化學的學習方法已經開始適應,知道化學學科的特點及研究物質的一般方法及基本程序,認識了幾種重要的化學物質,如Na,HNO3等。會進行有關物質的量的簡單計算,并能將化學知識與生活、生產相聯系。

存在問題:

1、對物質的分類理解不夠,如第10題,對電解質的考查,錯選的學生都是對概念的理解不到位,只要知道電解質是對化合物而言的話,并可以排除BCD選項了。

2、審題不夠認真,如11題,是求液面上升的高度,卻誤為剩余高度,又如16題,最后是要求氣體的體積,很多學生卻求出了氣體的物質的量。

3、語言表達能力較差,對實驗現象的描述不規范,或者是亂寫,如,紅色石蕊試紙寫為紅色PH試紙。

4、對氧化還原這一節的理解不夠,導致有關被氧化的物質的質量的計算失分較重。如16,17題。

5、對平時學過的知識沒有掌握清楚,平時做過的練習,沒有及時的鞏固,沒有反思錯誤的原因。如第3、5、6、9題等。

6、化學計算始終是學生的薄弱點。本次考試計算題難度適中,且做過類似的作業題目。但因學生理解能力較差審題馬虎,計算能力差等原因,導致得分率很低。且從試卷上反映出解題不規范現象相當普遍。

7、學生對高中化學學習的認識不夠,很多同學只是停留在聽課做作業的基礎上學化學,課下很少花時間投入到鞏固和拓展上。

8、學生不會合理分配考試時間進行答題,多數同學感覺考試時間緊張。

三、今后措施

1、針對我校學生基礎不扎實的特點,在講授新課的同時,將初中的有關知識進行補缺補漏,對教學內容不拓寬、不加深,避免增加學生的負擔,擾亂學生的思維,增加學習的難度。

2、抓落實:化學用語利用課堂的一點時間、課余時間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分批落實,對重要的知識如物質的性質、常見離子的檢驗等,也要采用經常的提問、重復出現來促使學生真正掌握。對作業中出現的典型錯誤要及時進行評講、面談。

3、利用下午第4節課或者晚上下班答疑解惑。

4、發揮備課組的集體力量,提高備課組活動的效率,經常進行學生的學習情況,出現的典型問題的交流,出好每一份周練,彌補課本習題量不足,題型不夠豐富而配套練習的題目有太難。

5、本次得分率較低的考點和題型,在下一階段的教學中應有滲透和強化,在下次考試中以改換方式重新考查。

從這份試卷的得失分情況看來,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情況不太理想。并且欠缺靈活運用化學知識的能力和對試卷的把握能力以及考試的自信心。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注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的強化;并加強化學思維的訓練。課堂上對于某些好題要多做拓展和聯系。使學生能夠實實在在地理解和掌握各類題型,提高遷移能力。也要訓練學生解題時的信心和韌性。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課件

篇2:高一月考教學質量分析會總結發言稿

高一月考教學質量分析會總結發言稿

剛才,幾位老師分別就開學以來數學、英語和語文學科的教學情況,結合學生的月考成績進行了分析,下面我想就此結合平時的檢查以及教案檢查、作業普查的情況再談幾點個人的看法,和大家共勉。

一、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合理制定教學目標

學生普遍基礎差,是困擾我們教學質量提高的重要因素,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我們的工作,就要在弄清他們究竟差在哪些方面、差到什么程度的前提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制定出在我們的幫助下、學生通過努力可以實現的目標,沒有必要完全按照課標的要求去要求咱們的學生。人們經常說,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什么是更好的,我個人認為適合自己的就是更好的。在目前的情況下,我們如果嚴格的按照課標的要求去開展教學工作,去要求咱們這些學生,學生就會由學不懂而不想學,由不想學而討厭學,進而出現應付我們的現象,上課不專心,不積極參與,課后要么照抄作業,要么不做作業,其結果就是作業交上來都對,一到考試又都不會。如果我們換一下教學目標,設置一些學生可以達到的教學目標,一段時間一個目標,循序漸進,情況興許就會變得好起來的。實際上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碰到類似的事情,比如,有人向我們借錢,他一張嘴說要借十萬二十萬,我們恐怕就會馬上推辭,但是如果他說要借一千兩千,我們恐怕就沒有推辭的理由了。

現在,全社會都在學習實踐______,我們就應該順應潮流,不折不扣的把______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落到實處,落到課堂教學上。讓每堂課,學生都有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魏書生說,師生產生松懈感、懈怠感,常常是發展目標出了問題,或是發展目標過高,望而卻步,或是目標過低,松弛懈怠。所以我想在目前的情況下,我們在教學目標的制定上還是應該適當放低一些才對,也就是說要給學生適合的教育,讓學生朝著自己的目標向前爬。

二、堅持抓好學習細節,促進學生自覺學習

咱們的學生基礎差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他們缺少自覺主動學習的習慣和毅力。過去一直為人們所看重的“以讀書求發展”的努力文化在我們的學生身上已經難以延續,我們如果還按照過去那種說教的辦法去要求學生,有作用但往往不會持久。那么,當這種傳統的辦法已經變的效力不大時,我們能夠做的事情就是把他們放到具體的學習活動中,讓他們在具體的學習的活動中懂得學習、理解學習、學會學習。

在學生具體的學習活動中,學習的細節不外乎制定學習計劃、設定學習目標、預習、聽講、討論、探究、練習、整理筆記、做作業、完成練習、糾正錯題等,我們提倡抓好學習細節,就是要把這幾項活動落到實處,讓學生人人有事做,時時有事做。我這樣說并不是說大家平時就沒有這樣做過,而是強調我們要把這樣的工作做得再細一些,再實一些。簡單地說,就是要我們堅持不懈的抓好這幾項工作,老師都一如既往的堅持這樣抓,長期的這樣抓,學生就會積久成習,習慣成自然。如此,大家共同抓,抓共同,學生經過一定時期的磨練,他一到什么時候就會知道干什么,問題的關鍵就是我們要絕不懈怠地一點一點的去做,最終讓全體學生養成大事做不來,小時趕快做的良好習慣。

三、指導閱讀學習方法,培養閱讀學習能力

在學習者自主閱讀學習的基礎上授課.讓閱讀學習成為多數學習者主要的學習方式,是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舉措。當學生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以后,盡可能地用閱讀學習在一定程度上取代“聽講”。在他們閱讀的基礎上展開教學活動,老師只就也們閱讀中提出的問題,去講解、答疑、討論、實驗、調查、探究......對他們沒有提出問題的教學內容,除非其十分重要且這里的“沒有問題”,只是因其認識缺陷而呈現的“假象”以外,教師都應堅決地屏除于教學計劃之外,這就是所謂的“先學后教”模式的基本內涵。

為此,首先要求我們對學生能通過閱讀來學會知識有堅定的信念。并且在他們已養成某種依賴心理、不肯或不能主動閱讀時,也堅持不去講解或演示那些大多數學生可以自己讀會的教學內容。其次,我們要及時了解學生的閱讀狀況,并給予有針對性的指導。我們嘗試的“學案導學”,用系列問題來引導學生閱讀的方法,提供給學生多種相關材料,讓學生通過閱讀學習歸納分析的方法以及通過教師示范或舉例,具體指導學生發現關鍵詞、核心概念與文本邏輯線索的方法,都不失為有效的指導方法。第三,學生閱讀的效果,需要通過有針對性的考核及各種反饋評價手段來調整和鞏固.對不同的學生和不同的學習階段.要采用不同的評價和激勵手段:有時可以通過學業測量的方法,有時也可以讓先學者為后學者講解或輔導,有時還可以布置各種綜合性、展示性的作業等。

盡管語文教師負有培養學生基礎性的閱讀能力的責任,要教學生學習識字、解詞和通曉文義,但是,他們無法指導學生學習閱讀數學或者物理書籍。因為,每一門可以稱為科學的學科,都有自己獨特的術語系統和表述認識的規則,都是對社會與自然事物的獨特的觀察與分析的角度及成果,所以,只能由熟悉本學科理論知識系統的專科教師,來承擔指導閱讀學習本學科書籍的責任。

四、切實加強學生管理,培養學生良好習慣

“三分教學,七分管理”,任何先進的教學方法如果沒有管理作保證就落不到實處。教育之道,尚禮儀也尚權謀,在人心也在技藝。我們更多的只注意了教學技藝的提高而沒有注意到教育的權謀,這也可能就是往往班主任任教科目成績比較高一些的原因所在。所以在這一方面一定要引起我們大家的重視,使學生在每一位老師的嚴格管教之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咱們的學生,是大事做不來,小事不愿做,不善于合理安排時間,不善于有計劃的學習有計劃地安排學習;書寫不規范,不注意認真書寫,字跡潦草;習慣于聽老師講,預習和課前準備不充分,甚至無準備;不會作課堂筆記,有的甚至根本就不作筆記;不善于使用工具書,缺乏查資料和課外閱讀的習慣;不善于溫故而知新,有的甚至根本就不進行課后復習;學習懶散,依賴性強,常常照抄作業,有的甚至經常不完成作業;學習往往死記硬背,只求結論,不重過程等。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突出抓好以下三個環節:一是上課環節。課堂是同學們獲取知識的主渠道。然而,聽課不認真,注意力不集中,在課堂上“走神”的現象在我們的學生中普遍存在,有的還十分嚴重,有些甚至還做“白日夢”,頭腦思維處于空白狀態,對老師講的什么、重點、難點是什么,全然不知。至于只聽老師講不動腦去分析,學習處于被動地位,不假思索,不求其解的同學就大有人在。要注意改正學習方法,首先要培養學生良好的上課習慣。良好的上課習慣有哪些呢?精神飽滿進課堂,有著一種強烈渴求知識的愿望,這是上好一堂課的保證和動力。其次,要讓學生做到“四到”,即眼到、耳到、手到、心到。要養成手腦并用的好習慣,做到邊聽邊想邊記,以聽為主,這里面既有方法的問題,又有習慣的培養。

實際上,一般的學習方法經過程序化以后就形成了習慣,而良好的學習習慣往往是形成學習能力的基礎。這樣,“上好課”既可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又能掌握學習方法,學習能力也就逐步提高了。二是讀書環節。對于教科書,高中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想讀而讀不好”或“不會讀”。其一,認為“教科書較難,不會讀”;其二,認為“老師已經講了,沒有新意,高考也不考書本,不必再讀”;其三,讀書障礙很多,不想讀。其實,讀書這個環節也是非常重要的,決不能忽視。要提高讀書的效果,應當把握以下三個環節:即“上課前要先讀”,即預習,可以“粗讀”,這樣就能做到心中有“底”、有疑、有問進課堂;做作業之前要再讀,即復習,要求“細讀”;在訓練中遇到疑難問題,找到對應章節要反復讀,要求“精讀”。

另外,讀教科書還要從中把握好知識點、重點、難點,通過自己的歸納、小結,形成本節課或本章節的知識結構,把零碎的、一點一滴的知識形成一個知識體系。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訓練,同學們可親自去體驗品嘗讀書的味道,真正認識到“書本是最好的教師”,從而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掌握了讀書方法,自學能力也就相應地提高了。三是練習環節。課堂練習或課后練習的目的都是為了鞏固所學知識,檢查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和完整地掌握課堂所學知識,訓練學生應用知識的技能、技巧,發展思維能力。對于這些目的,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明白,對此,教師要心中有數。一定要告訴學生,練習要認認真真地完成,因為它既是知識和能力的訓練,又是學風、意志和品德的考驗。不僅要保質保量,而且還要獨立和按時完成,更要從中有所收獲。

面對現實,我們有時候也顯得很無奈,很無助,盡管如此,我們依然在掙扎著,在為學生的改變而努力著,很辛苦,很勞累。對此我想把魏書生的秘訣告訴大家,魏書生總是能夠把繁復的工作分解細化成一個個小單元,在用承包責任田的辦法分給下面的人去做。其結果是,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時時有事做,他則落的清閑,我們是否也嘗試著這樣做做。

總之,在實際工作中我們雖然會因為學生的不主動而產生許多的教學上的困難和問題,但是我們決不能因為這而放棄我們的努力。我們應該堅信,付出就有回報,堅定不移的把我們的課堂教學改革搞下去,逼著學生動,推著學生動,拉著學生動,只要他們動起來,成績就有提高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