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年第二學期七年級數學復習計劃
**--**學年第二學期七年級數學復習計劃
一、復習指導思想
很快一學期過去了,又到了總復習的時候,我們7年級數學備課組幾位老師通過集體備課時間商討復習計劃如下:
這一冊教材內容涉及的面比較廣,基本概念比較多,也比較抽象,很多內容都是今后進一步學習的基礎知識。通過總復習把本冊內容進行系統的整理和復習,使學生對所學概念、計算方法和其它知識更好地理結合掌握,并把各單元內容聯系起來,形成較系統的知識,使計算能力和解答應用題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圓滿完成本學期的教學任務,另外通過總復習,查缺補漏,使學習比較吃力的孩子,能彌補當初沒學會的知識,打好基礎。
二、學生情況分析:
新課結束后大約有二十一天的復習時間,在本冊書中基礎計算較多也很重要,學生的計算能力有待加強,而在考試中計算也是重要的得分手段。二元一次方程組和不等式及不等式組的應用題是本章的重點也是難點,大部分學生應過基礎關,對于較復雜的應用題要求優生掌握。幾何部分的平行線相交線、三角形中的計算證明學習是學生后續學生幾何的關鍵,學生書寫能力差,應加強練習。
三、復習分四個階段:
第一輪:系統梳理各章知識點,并將對應知識點的典型題目出成試卷,考練結合。在這部分以基礎知識、基本題型為主,重點讓學生回顧各章知識,形成知識網絡,加強知識之間的聯系。約用3天的時間。
第二輪:綜合練習,以考代練。依據歷年期末考試試卷及學生在分章節復習中出現的的問題進行綜合測試。難度偏低,以鞏固各章知識,形成綜合解題能力和增強學生自信心為主要目的。在訂正試卷中以學生自己改正,小組討論和教師點撥的形式為主,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糾錯能力。約用3天的時間
第三輪:查找典型錯誤,彌補知識漏洞。主要針對學生在第二輪檢測中出現的共性問題、典型性錯誤,再出綜合小卷進行訓練或進行簡單的變式練習。主要形式是穿插于第二輪復習中,判完每次測試卷,抽出典型問題,出成小卷子(適當變式,不增加難度),訂正完試卷后作為課上練習。每三張綜合測試卷后再出一張典型錯誤的大卷子,進行測試。本輪復習采用小試卷形式。
第四輪:實戰演練。用歷年期末考試卷進行期末模擬考試,并配以適量提高難度的綜合性題目,使學生增加考試經驗,積累解題方法。本輪主要以提高為目的,甄別出能力型學生與基礎型學生,分別進行不同學習方法和應試方法的指導。本輪與第二輪用時六天。
四、復習內容、復習時間
1、復習第一單元,相交線平行線。由*x老師以篇子形式組題,基礎一頁綜合一頁,知識覆蓋全面,重點題型配備練習;
2、復習第二單元,平面直角坐標系。由*x老師以篇子形式組題,基礎一頁綜合一頁,包含象限內點的特征,坐標軸上點的特征,夾角平分線上的點的特征,對稱點的特征,會建立坐標系,描點,連線,并會簡單的幾何圖形計算。
3、復習第三單元。三角形。由*x老師以篇子形式組題,基礎一頁綜合一頁,抓住基礎知識,填空、選擇題型要與考試對路,重點解答題題型要全面。加強幾何知識內容的聯系,注意綜合運用,靈活掌握。
4、復習第四單元,二元一次方程組。由*x老師以篇子形式組題,注重基礎知識和簡單計算,重注應用題型的選擇與取舍。
5、復習第五單元,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不等式組。由*x老師以篇子形式組題,注重計算和實際應用,研究考題找準路子。
6、綜合練習和測試,復習各單元的同時,通過考查,(用綜合練習試卷)再進一步發現薄弱環節,加強練習,爭取期末考試得到理想的成績。
篇2:學年度上學期七年級數學期末試卷及參考
20**-**學年度上學期七年級數學期末試卷及參考答案
滿分:120分時間:120分鐘
第Ⅰ卷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3分,共36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3的絕對值等于()
A.-3B.3C.±3D.小于3
2、與是同類項的為()
A.B.C.D.
3、下面運算正確的是()
A.3ab+3ac=6abcB.4ab-4ba=0C.D.
4、下列四個式子中,是方程的是()
A.1+2+3+4=10B.C.D.
5、下列結論中正確的是()
A.在等式3a-2=3b+5的兩邊都除以3,可得等式a-2=b+5
B.如果2=-,那么=-2
C.在等式5=0.1的兩邊都除以0.1,可得等式=0.5
D.在等式7=5+3的兩邊都減去-3,可得等式6-3=4+6
6、已知方程是關于的一元一次方程,則方程的解等于()
A.-1B.1C.D.-
7、解為x=-3的方程是()
A.2x+3y=5B.C.D.3(x-2)-2(x-3)=5x
8、下面是解方程的部分步驟:①由7x=4x-3,變形得7x-4x=3;②由=1+,
變形得2(2-x)=1+3(x-3);③由2(2x-1)-3(x-3)=1,變形得4x-2-3x-9=1;
④由2(x+1)=7+x,變形得x=5.其中變形正確的個數是()
A.0個B.1個C.2個D.3個
9、如圖,用火柴棍拼成一排由三角形組成的圖形,如果圖形中含有16個三角形,則需要()根火柴棍
A.30根B.31根C.32根D.33根
10、整式的值隨x的取值不同而不同,下表是當x取不同值時對應的整式的
x-2-1012
40-4-8-12
值,則關于x的方程的解為()
A.-1B.-2
C.0D.為其它的值
11、某商品進價a元,商店將價格提高30%作零售價銷售,在銷售旺季過后,商店以8折(即售價的80%)的價格開展促銷活動,這時一件商品的售價為()
A.a元;B.0.8a元C.1.04a元;D.0.92a元
12、下列結論:
①若a+b+c=0,且abc≠0,則方程a+bx+c=0的解是x=1;
②若a(x-1)=b(x-1)有唯一的解,則a≠b;
③若b=2a,則關于x的方程ax+b=0(a≠0)的解為x=-;
④若a+b+c=1,且a≠0,則x=1一定是方程ax+b+c=1的解;
其中結論正確個數有()
A.4個B.3個C.2個;D.1個
二、填空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3分,共12分,請將你的答案寫在“____”處)
13、寫出滿足下列條件的一個一元一次方程:①未知數的系數是-1;②方程的解是3,這樣的方程可以是:____________.
14、設某數為x,它的2倍是它的3倍與5的差,則列出的方程為______________.
15、若多項式的值為9,則多項式的值為______________.
16、某商場推出了一促銷活動:一次購物少于100元的不優惠;超過100元(含100元)的按9折付款。小明買了一件衣服,付款99元,則這件衣服的原價是___________元。
期末,數學,參考答案
篇3: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做好中小學數學教學衡接
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做好中小學數學教學衡接
新《課標》新教材要求教師更新教育理念,改變教育觀念、教學方式、教育方法。教材一方面更加貼近學生生活,貼近現實生活,融進兩方教育理念;另一方面貼近現代科學,計算器的使用,問題的不確定性。給人耳目一新、使人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習科學就是為了更好地認識世界,解決現實世界中的諸多編寫觀念過于前瞻,脫離學生實際,使學生的計算能力更加“溥弱”,給教師學生的心理帶來一定的障礙,給教學工作的實施帶來阻力。現將兩月來的教學情況作一個回顧如下:
一、現狀觀察
開學伊始,學生興趣似乎很濃,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興趣逐漸減弱,結合學生言行,主要問題存于以下諸方面
1、教師教學方法不同、學生難以適應。小學階段往往是一問一答式。知識點單一,學生未懂、教師反復講解變式訓練,講課講透、每節內容當堂掌握,人人過關。
初中階段,題目長、知識容量大,知識點較多,在教學中,教師給予學生更多的思考時間,從小學到初中開始實施由傳統教學到探究式教學轉變。易造成兩極分化。
2、學生學習的時間不同,小學階段40分鐘課堂教學,初中階段45分鐘課堂教學。時間的延長給本是活潑好動的學生帶來困惑,難以適應。
3、學生學習方式不同,學生在小學階段主要是在教師的引導下直接應用鞏固,新教材初中階段注重實驗--探作--探究,重視合作,重視個性培養,更加重視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因而學生在現實背景中解決問題,問題隱備,給學生帶來的困惑。
4、數到代數(即用字母表示數)的飛躍給學生帶來困惑。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薄弱,文字語言轉換圖表語言和符號語言能力欠缺,造成學審題不清,不知所得。
二、問題分析
由于以上之現狀,學生認為:初中老師不及小學老師負責,小學老師每一個問題逐一解答,遇到難懂的問題,反復講解,初中老師總是讓學生想,閱讀時間長,思考的時間多,打破了過去的依賴思想。尤其是女生更是這樣認為,初中的數學教學更加重視思維,對于差生而言,往往易喪失信心,長期以往學生會由困惑--力不從心--喪失信心--喪失興趣--厭學,最終不學數學。
題解決
1、針對學生實際,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鑒于學生活潑好動,興趣易轉移的特點,注意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學會集中注意國力,養成“日日行,能破千里路”的方法、日日學習,日積月累,形成習慣,同時教師要通過告誡,眼神暗示,有意階段沉默,及課時談話,兩方約定等方式教促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甚至可以給不遵紀的學生以記數學日記的方法幫助改正。
2、加強閱讀理解能力訓練,在應題的閱讀理解中教學中,教師身分要包辦代替,應給足夠的時間讓學生閱讀理解,共同探討,學習抓關鍵字、詞、句,學會把文字語言轉換成額頭表語及文字符號語言,讓學生過好語言關。
3、切實做實驗操作教學及探究教學,要結合學生的學習實際,重新編排教學內容,使學生更感興趣、更易懂,防止學生兩極分化,如:甲2兩人騎自行車同時從相距65Km的兩地相向而行。甲(編輯:制度大全)的速度為17.5Km/h,乙的速度為15Km/h,經過幾小時兩人相距32.5Km?可以讓學生上臺表演,使學生認識到“相距65Km”有兩種情形即相遇前相距32.5Km.及相遇后32.5Km.又如一元次方程探究了,球賽積分表問題,問題含湖不清,教師可以重視問題、首先向學生是否參過籃球賽,是否知道記分方法,讓學生互相交流,然后出示探究了的內容,提問。
①你能讀懂表中內容嗎?舉例說說看
②你知道是如何算積分的嗎?你是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
③你會用字母(未知數)表示勝、負場總積分嗎?
④某隊的勝場總積分能等于負場數嗎?
這樣循序漸進,學生易于接受。
總之,應做好中小學數學衡接,防止初中教學與小學教學相脫離,數學教師應做好從小學到初中跨躍的鋪墊,防止兩極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