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老師隨筆閱讀給我們帶來快樂
打開一本書,輕松自由地讀,讓書香滋潤自己,如同沐浴春風,如同聆聽曼妙的音樂,去感受書中收獲的幸福。
幾年來,學校一直大量的選購各類有益的圖書,讓我們班的孩子在書中汲取了智慧,只要一有空閑,就能看到孩子們那讀書的熱情。
在小學階段,應該著重培養學生大量閱讀的習慣、一邊讀,一邊想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勤于閱讀的習慣、主動收集課外資料的習慣等。學生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就能自己去讀書并大有所獲。良好的閱讀習慣一旦養成,便會成為學生的寶貴財富,終生受用。讀不一樣的書,便有著不同的認知,因為每一本書都是不同作者的不同經歷。
本學期中,我們班的學生共讀了《基督山伯爵》、《論語譯注》、《魯濱孫漂流記》、《湯姆索亞歷險記》、《科學家的故事》等書,在學習課本教材《魯濱孫漂流記》時,因為之前學生已經讀過,不用我多講,學生已經對課本內容了如指掌,而且講的頭頭是道,學生們獨抒己見越來越踴躍,甚至有時會發生面紅耳赤的爭辯,爭辯的內容既有對人物形象的不同感受,也有對語句的不同理解。七嘴八舌的發言,不同思維的碰撞,使課堂上顯得有些亂,但我卻由衷地高興,正是他們的不同認知,才有他們的明白易曉。這正是我所期望的效果,他們會在爭辯中進步,學生已能把故事的前因后果講解的十分透徹,可見已對書本了然于心。
閱讀的快樂伴隨著孩子們的成長,讀書的樂趣不勝枚舉,閱讀的快樂,樂在其情節。總之,我會將課外閱讀繼續下去,“開卷有益”
篇2:小學教學隨筆:閱讀教學中提高實效性
一、突出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
在閱讀教學中,基本的對話就是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但是教師要清楚的認識到對話的中心是每一個學生個人,而不是我們教師。教師必須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文本的意義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要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會閱讀。所以要從各方面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所以在閱讀教學中師生間應當建立一種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關系,確立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
同時注重小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它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內在動力和關鍵所在。合理的提出閱讀要求,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水平,過深會挫傷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過淺容易導致孩子浮躁。因此,在教學中遵循“循序漸進”的教育方針。不能不切實際的提出很高的要求,讓小學生去理解他們無法認知的事物,這在低年級的閱讀教學中比較常見。一年級上閱讀課文時,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讀懂一句話,能用自己的話大體說出一句話的意思,就應該給予表揚和鼓勵。二年級時,要求學生不僅能讀懂、讀通一句話,而且要準確地讀斷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話較準確地理解一句話的含義。三年級時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把各句聯系起來讀懂一段話,甚至一篇文章,能夠理解句與句之間的聯系,能從句與句之中體會作者的感情。正是這樣一步一個臺階,不同時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學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讀懂,以至理解全篇內容。
二、重視朗讀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
雖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但適當地給學生創設意境,給他們提供閱讀的背景,更有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學生很好地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因此,在講授新課文之前,都要充分準備與之相適應的意境,使學生在各種特定的環境中反復讀課文,既是一種欣賞,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三、著力培養學生的閱讀思考能力
由于小學生的知識水平、個性心理品質和獲得信息的多少,取決于他們認識水平的深淺程度,也決定了他們質疑問難的水平。如果不加以引導,學生的提問往往會停留在字詞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節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理解培養思維能力、擴大知識面的作用,所以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捕捉質疑點,把問題問到“點子”上,這個“點子”就是課文的重點、難點、知識點和語言文字的訓練點等,同時還要教會學生質疑的方法和途徑。一是從課題入手,抓住題眼發問。總之,對培養小學生閱讀能力的教學非常重要,閱讀能力的培養對小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幫助,對豐富小學生的思維內涵也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小學時期是培養閱讀能力的黃金時期,小學生能在此期間養成獨立、自主的閱讀習慣,將會對其終身有益。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安排學生進行閱讀,多給學生想象的空間,要從多角度啟發學生進行閱讀等都是很有必要的。
篇3:《從閱讀教學到習作教學》教學隨筆
《從閱讀教學到習作教學》教學隨筆
從閱讀教學到習作教學
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之一,如何處理好閱讀與寫作的關系,使二者有機結合,互相促進,是我們每個語文教師所面對、所探討的問題。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一定要確立“寫作基于閱讀”的思想。習作能力的根是閱讀能力,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勞于讀書,逸于作文。”一是說,“怎樣寫”大多是從閱讀中悟到的。憑借課文這一個個例子,可以使學生舉一反三,既不斷熟練閱讀的技巧,又不斷習得作文的技巧。這樣以讀促寫,才能海闊天空。二是說,“厚積才能薄發”。“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勤于讀書,大量閱讀,必能促進作文能力的提高。
因此,在閱讀教學中首先要重視積累語言。
閱讀和習作是個互逆的過程。閱讀是理解吸收,習作是理解表達。只有吸收得充分,表達才更加有力。基于這一認識,在閱讀教學中,要依照課標的要求,在閱讀訓練中滲透積累語言的指導。學生的語言庫存量越豐富,思維的領域就越廣闊,說話和習作時就有更大的靈活性,可以隨時作出恰當的選擇,準確地調用詞句,從而組合出生動、形象而又具有美感的話語來。課堂閱讀教學是指導學生學會積累語言的“主戰場”,教師應該在課堂上多方面指導學生獲得豐富的語言,掌握積累的方法。比如:
指導多讀多背。采用多種形式多讀名篇課文,精彩的部分還要多品讀,直到能背誦下來,讓課文中的語言文字盡可能多地印在學生的腦海里。
指導摘錄詞句。要求學生配備一本摘錄本,讓學生把課文的好詞好句錄到本子里,做到筆記、腦記相結合。
指導讀讀寫寫。各年級教材都提出了讀讀寫寫的要求。教師應安排時間讓學生熟讀、抄寫,最好能默寫下來。摘錄在本子里的詞句也要求多讀熟記。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寫作是學習運用語言,運用語言,不僅要積累語言,還應了解和掌握一些語言的規律。因此,閱讀教學還應該在學生的閱讀過程中,以課文為例,教給學生一些有關語言方面的知識以及寫作的規律和方法,使學生了解作者是怎樣寫的,為什么要這樣寫,從中體會到為了表達一定的內容,作者是怎樣準確、生動、鮮明地使用語言的,做到讀寫結合,從讀中學寫。
因而,在結合閱讀教學,要不失時機地練習仿寫(仿寫句子、段落、篇章)、續寫、改寫、擴寫、縮寫,以及適當練習給材料作文(提供文字、圖畫、聲音等),均有助于提高作文能力。
我們語文書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學生學習習作的范例,我們要充分利用好每篇課文,挖掘教材,尋找讀寫結合點,設計各種形式的片斷練習,進行讀寫基本功的訓練,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由于課上時間有限,我們不可能在每一節課中,都有充裕的時間用于學生的習作,于是,根據課文的特點,精心選擇讀寫結合點,設計一些便于操作、簡單易行的小練筆,就顯得尤為重要。這種小練筆不是在一次練習中,把作文的寫作方法一股腦的全部拋給學生,而是在每課閱讀理解的基礎上,抓住學生的一點感受,一絲體會,找出課文的習作切入點,不失時機的交給學生一點寫作技巧和方法,讓學生來學習表達他的一點一滴的感受。從而提高學生的讀寫意識,增強學生的習作興趣,也就是說,把一個完整的習作過程,分解到每一次小練筆中來,讓小練筆成為學生習作的基礎,最終化零為整,逐步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