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高三主科寒假復習計劃

高三主科寒假復習計劃

2024-08-01 閱讀 7434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

課件

**高三主科寒假復習計劃

人的一生中有很多事情是我們依靠本人的力量不能實現的,我們也不可能改變所有的事,期末考試結束了,當同學們還來不及喜或悲的時候,寒假就要來臨了。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有些同學覺得很有收獲,對于高考充滿信心;也有同學會覺得對與上學期所學的知識還有欠缺,對于高考會有些許畏懼。但高考的成敗確是真真切切地把握在自己的手中。那就是努力就一定有收獲。我們并不孤獨,在這關鍵時刻,你有夢想,有和你并肩作戰的同學,還有老師和家長的關心更有我們學習方法網的鼓勵和陪伴。希望大家能夠以愉快的心情迎接寒假的到來!

1.語文:從技術層面出發

這個假期語文能夠分到的時間實在是有限,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完成最高效的復習,當是所有考生都關心的問題。

第一,字音字形需要關注的是日常生活中容易讀錯、寫錯的詞,如"褪色"、"舶來品"、豆豉chǐ、僥幸jiǎo、綺麗qǐ、香蕈xùn等等。

第二,文言文――虛實結合,舉一反三,強化記憶,重要的實詞、虛詞、句式爛熟于心。不必句句實記,只需要將每一類虛詞用法或者文言特殊句式記住1―2個課內例句即可。把"表"解釋成"給……上表請求",一看就是詞類活用這種文言文式的翻譯方式,基本上都是對的。把握住命題思路,考場上就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第三,在寒假語文復習中,我們要做的,就是寫好一篇文章。考生可以挑高考優秀作文集其中最容易模仿的一篇,換一個題目,逐句仿寫一遍,仿寫結束后,加以適當潤色、修改。在寒假,我們要完成的任務就是寫一篇高考一類文,務必在離高考還有最后一個學期的時候找到寫一類文的感覺。。

2.數學:保持自己的狀態

數學的復習時間不宜過長,但要堅持,每天都要復習,下面從幾個方面給大家提一些建議,希望對廣大考生有所幫助。

第一,時間的安排。這個假期不同于以往的假期,絕對應該以學習為主,數學還是安排在上午。最多不要超過1.5小時。春節假期中三天可以放松一下,但不宜長距離的旅行,可在住所周圍活動,主要是放松一下心情。

第二,找到自己的薄弱環節。總結課上老師講的例題、課后做的作業、統練中的考題,看看自己在哪個知識上老出錯,這就應該是薄弱環節。對于薄弱環節,首先還是要解決基本知識的問題,即:這個題目考察了幾個知識點,易錯點是什么,與以往做的題目有哪些類似點,變換條件與結論題目還能做嗎等等,不一定每道題都反思,但每天反思一道還是必要的,這個過程就是能力提高的過程。

第三,作業的安排。假期中老師肯定會留一些作業的,這些作業不要突擊,更不能不管它。作業可用來檢驗自己總結、復習的效果,每天都要做點。如果作業太多,你可以先解決基礎題目(癬填題),綜合性很強的題目可后做。

最后要提醒同學們,千萬不要每晚復習到深更半夜,而第二天卻一直睡到中午,結果精神萎靡不振。

3.英語:朗讀,大聲讀出來

相信每個同學都會意識到寒假英語復習的重要性,但可能不是每一個同學都清楚應該如何最大限度利用寒假來復習,而事實上也沒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復習方法。我們可以提供一個供參考的簡單辦法:每天學習英語一個半小時。

第一,詞匯復習。如果把英語比作高樓大廈那么詞匯就是建成這座高樓大廈的磚瓦。要想學好英語,,就必須學好英語詞匯。新課改后,對學生英語的詞匯量大增,寒假中這些詞匯至少得默寫兩遍吧。

第二,抓重點。完形填空&閱讀理解&七選五。這幾道題不僅考察考生詞法句法的基本功,還考察了閱讀及文章上下文理解的綜合能力,考生們可以將近三年來的各城區郊區一模二模及高考題仔細做一遍。一是熟悉完形閱讀高頻詞匯,提高閱讀速度,二來是培養做此類題的技巧和語感。

第三,以記憶為主。中國有句古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能做詩也會吟。朗讀和背誦可以增強語感。寫作是最難也是得分最低的一項了,一篇是情景作文,一篇是開放式作文。考生們需注意幾點:不能有語法錯誤;運用高級句型;通順流暢;開放式作文立意一定要積極向上。在記憶的基礎上進行單詞、句型的知識強化,并可運用到自己的作文寫作中去。

時間短、任務多,這是寒假語文復習的特質。希望同學們按“有時有序、有效有度”的原則,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生活,讓高考復習樂趣陪伴你走過中學階段的最后歷程!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

課件

篇2:高三地理復習教學體會

高三地理復習教學體會

高三地理復習教學,有別于高一、高二常規教學,短時間內要幫助學生進行大信息量的復習,不能只是炒冷飯,而要幫助學生在回顧所學知識的同時,抓住綱領,整理體系,注重問題解析過程。比如在地球上的大氣一章的復習中,我要求學生始終抓住熱力環流這個綱來整理知識體系,進行分析解題。用熱力環流展開學習局地還流城市風、山谷風、海陸風,學習三圈環流、季風環流,用熱力環流中近地面A、B、C所處上升、下沉、水平氣流(風)的不同位置天氣、氣候不同的原理解釋各地天氣現象與氣候成因。

在行星地球的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教學中,幫助學生總結出黃赤交角這一關鍵概念在地球運動意義分析中的重要作用,引導學生從黃赤交角入手總結太陽直射點移動與極晝(夜)范圍、晨昏線與地軸夾角變化、正午太陽高度變化、晝長變化等規律并運用于相關解題過程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我在高三地理復習教學中,地理規律的總結大多從實例教學入手,讓學生自己在解題過程中總結規律。如在分析根據地理位置判斷氣候類型的方法時,沒有按常規直接總結規律、方法,而是先交給學生一道題:圖中甲處是什么氣候類型?說說你的解題過程(思路)

圖中僅有1條海岸線、1條緯線、1個洋流方向箭頭,但信息量已經足夠,學生必須充分利用以上信息才能解題。學生很快有了答案,但我要求能完整地表述解題思路,于是學生開始整理思維過程:第一步根據30度緯線判斷該地位于中低緯度,根據海岸線判斷為大洋東部、大陸西岸;第二步根據中低緯大洋東部為寒洋流及圖中洋流流向判斷為北半球,[制度大全為您編輯]甲地位于300N以北;第三步對照氣候類型分布規律圖,甲地應為地中海氣候。

在學生理清思路后,師生共同總結此類問題的解題步驟并定名為地理坐標定位法。

第一步從經度位置,確定所在的海陸位置是大陸東岸、西岸還是內部;第二步從緯度位置,確定所在南、北半球、氣候帶;第三步用地理坐標定位法,對照氣候類型分布規律圖,最后確定所屬氣候類型。

從課后作業、測試結果看,教學過程雖然簡單,但學生很好地掌握了判斷方法。

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我認為他也是地理的靈魂。高考不論是選擇題還是綜合題,題目信息的大多數都是靠圖象(圖表)來提供的。如果不能正確、準確、快速從圖象中獲得充足的解題信息,解題過程將非常困難,甚至無法解題。因此,在教學中,我要求學生手不釋圖,并掌握從各種各類圖形、圖象、圖表中準確快速讀取地理信息的方法,從而為快速正確答題提供了有效保障。

篇3:指導高三學生自主復習歷史心得體會

高三歷史教師教學心得體會指導高三學生自主復習歷史的心得體會

一、要有固定的復習時間

歷史的學習是需要長期積累的,因此時間是學好歷史的必要保證。要提高歷史學科的復習效率,首先要有固定的復習時間,以每天不少于50分鐘為佳,太多會影響其他學科的復習,太少又沒效果;時間宜安排在就寢前的一小時(這段時間是一天中大腦的四次記憶高潮之一);而且應在50分鐘的時間內對《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近現代史》三本教材的復習時間進行合理再分配。

記憶是歷史學科要求的最基本的能力,復習周期越短、記憶效果越佳。有些同學每天雖有固定的時間復習歷史,但往往是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今天中國古代史、明天世界近現代史,或者連續一段時間或復習中國古代史、或復習中國近現代史、或復習世界近現代史,周期相對較長,結果看了后面忘了前面、復習到前面又忘了后面。因此無序或周期很長的復習效率很低,談不上對教材理解的深度。一般來說,在每天固定的復習時間里,對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近現代史都要有明確的量的規定,具體辦法如下:

1.確定在一定的時間段里對教材的復習遍次,再根據每冊教材內容的多少確定每天對三本教材的復習量。

2.針對中國古代史內容相對較少,而中國近現代史、世界近現代史的內容較多且理論性較強;在固定的50分鐘時間里,安排中國古代史的復習時間可用10分鐘,另兩本教材各用20分鐘,再根據每天所規定每本教材的復習時間、所要復習的量來確定每天每本教材要復習多少頁。

3.在《中國近現代史》《世界近現代史》上冊復習完后,再復習這兩本教材的下冊,每天所用時間、復習量、方法與上冊相同。但此時《中國古代史》已經復習了一遍,是否還要接著再復習?答案是肯定的。因為《中國古代史》的史實記憶相對較多,而中國近現代史、世界近現代史側重于理解,因此中國古代史的復習遍次應多一些,且每天分配的時間只有10分鐘,要記住并理解其內容也應多看。

二、復習要有側重點

教學中我們常聽到有些學生反映:我已經將教材看了好幾遍,但還是記不住;有些同學認為每天面對的都是熟悉的內容,感到很枯燥。固然,時間是記憶的保證,但記憶效果的高低與投入的時間量并不完全成正比。就記憶而言,以理解為前提的記憶效果比單純的記憶要好;為此,要掌握知識應注重理解,而且每一遍次的復習不能簡單地循環往復,要有側重點、針對性;這樣可使復習以及對知識的了解由表及里、由淺入深,最終達到理解并記住的效果。具體方法如下:

第一遍復習以教材內容為主,包括教材標題、大小子目及具體的內容,做到事無大小、輕重,均一一過目,理清各標題之間的關系。目錄是知識的框架,只有把握了歷史框架,才能將零碎、非有序的具體知識點歸屬弄清楚。另外,每天看完規定的內容后,臨睡前應將白天復習過的內容在大腦里像放電影一樣過一遍,不要求將所有的內容都回憶出來,主要是將當天復習過的大小標題及彼此間的關系回憶出來,這樣既能鞏固主干知識,又不至于因精力過于集中而使大腦興奮影響睡眠。

第二遍復習以理清歷史線索并進行知識拓展為重點。從目前高考文科綜合試卷看,歷史學科的試題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強調對歷史發展沿革(即歷史基本線索)的考查,二是注重考查學生的綜合及創新能力。選擇題一般是在同一背景材料下,對發生在不同時代但與背景材料相關的歷史現象進行設問,形成題組,各小題看似互不相屬,實際上是對歷史發展基本線索的考查。在考查學生創新能力時,命題者往往會提供一個陌生的背景材料,再從歷史學科的角度設計問題,要求學生運用已有的歷史知識進行分析得出結論,這類試題大都涉及學科間的知識滲透。若平時只注意點的復習而忽略線面的復習與深化,那么解答這些試題時便會束手無策,因此復習時要注重對歷史發展基本線索的整理并力所能及地進行學科間的知識滲透,然而學生因能力所限,復習時很難深化與拓展。

以上是我在指導高三學生自主復習時的點滴體會。高三學生在自主復習中如何提高復習效率,進而提高高考成績,是我們每個歷史教師應高度重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