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寧實小學朗讀能力檢測小結
遠寧實小學朗讀能力檢測小結
為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營造學生讀書的氛圍,展現學生個性才華,規范學生用語,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學藝術素養,努力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養成學生愛讀書的習慣,促進學生朗讀水平的提高,通過檢查學生課外朗讀的成效,引起學生對朗讀的重視,不斷提升自我朗讀的水平,發展學生語言能力,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經學校行政研究決定于20**年12月18日舉行我校首次朗讀能力檢測。
本次檢測準備充分,首先,學校提前一個月下發了檢測方案,更好的督促各班在平常的教學中加強朗讀指導和訓練,不斷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在這一個月里,大部分的班級高度重視學生朗讀能力的指導,能夠按照檢測的要求進行教學和朗讀培訓;其次,命題教師認真鉆研教材,出卷及時且考慮周到;六個組的每一位評委不畏嚴寒,克服困難,午休時,用了近一個小時的時間認真地對各年級隨機抽取的近30名學生進行了檢測,圓滿完成任務并達到預期效果。
本次檢測從詞語、語段和古詩三個方面入手來考查學生的朗讀能力以及各班朗讀教學的情況。經過各評委的認真評選,我們一共評出一等獎24名,二等獎30名,三等獎36名,優秀班集體18個。
當然,這次檢測,我們發現學生的朗讀還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不少班級的學生還有一些詞語(都選自教材中的重點詞語)不認識;
2.各年級各班都有學生有較嚴重的唱讀現象,甚至包括詞語的朗讀;
3.輕聲音節讀不準,平翹舌音、前后鼻音不分,有些多音字不會讀;
4.段落(選自課文中的重點語段)朗讀時有不認識字、增字、少字、倒讀等現象;
5.段落朗讀大部分不流暢,聲音不響亮,不會根據不同的標點和不同的段落進行恰當的停頓,更不會根據標點的不同讀出相應的語氣,沒有抑揚頓挫、沒有輕重緩急,毫無語感。
檢測中發現的種種問題,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1.為什么有那么多的學生不認識課文中的重點詞語?一些重點的、常見的多音字不會讀?
2.課文中的重點語段應該要求學生能背誦,為什么還有一部分學生讀不通?有的字不認識?
3.為什么有近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學生朗讀段落時不看標點,不會恰當的停頓?
......
這一個個問題需要我們每一位語文老師靜下心來思考:如何有效地解決?
在此,對各位語文教師提出幾點參考建議:
1.深入鉆研教材,認真備好課,課堂教學要抓準教學重點,突出重點詞語和段落的教學,努力讓更多的學生在課堂上學會并掌握新授知識。
2.認真思考這些重點詞語和段落用哪一種方法教學,學生會掌握的更好?
3.文中的重點詞語和語段每周都要選擇一些內容,讓學生充分利用晨讀課的時間進行朗讀、聽寫、背誦、默寫過關,老師每周定期抽查、評比。
4.各位語文老師要自覺提高自身朗讀水平,課堂上做好學生的榜樣,不但教給學生學會看標點和段落進行停頓,更要教會學生如何根據標點讀出不同的語氣,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遠寧實小
篇2:培養語文朗讀能力有效策略
淺談培養語文朗讀能力的有效策略
五華縣南山小學謝蘭香
【摘要】朗讀教學在整個語文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各年級都要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關鍵詞:朗讀教學基本功朗讀技巧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朗讀和默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各年級都要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因此,朗讀應該成為閱讀教學的主旋律。
朗讀也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它在使無聲的書面語言變成有聲有色的口頭語言的過程中,眼、口、耳、腦等多種感官并用,既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又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大量的詞匯和句子,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
朗讀教學在整個語文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那么,怎樣才能加強朗讀教學,切實提高小學生的朗讀能力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下功夫。
一、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
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習的前提,親其師則信其道。為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我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讓學生認識到朗讀的重要性。2.以自己精彩的朗讀打動學生,喚起他們朗讀的欲望。3.采取激勵機制,抓住學生在朗讀時表現出來的成功之處進行表揚,使其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產生強烈的朗讀愿望。4.經常進行朗讀比賽。
二、打好朗讀的基本功
要使學生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首先要打好朗讀基本功,即做到“五不”:不丟字,不添字,不重復,不唱讀,不讀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葉圣陶先生說:“教育是什么?簡而言之,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讀書也不例外,就這點來講,最好從小抓起,嚴格要求,學生讀書時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學生能達到正確朗讀,也就初步形成了讀書能力,那么把課文讀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發揮示范作用,重視范讀
在課堂上,我們常常看到這樣一種動人的情景:教師一段聲情并茂的范讀之后,學生紛紛舉起小手,搶著被老師叫起來朗讀。相反,我們也常常看到這樣一種尷尬的場面:老師不厭其煩地講解朗讀的技巧后,要求學生站起來讀,學生卻無動于衷,盡管老師再三鼓勵、動員,舉手的人還是屈指可數。任何一項新本領的習得無不是從模仿開始的。模仿是創造的基礎。學生朗讀能力的形成也是如此,它離不開模仿。可見,在指導朗讀時,我們務必借助范讀、跟讀、聽讀等形式發揮朗讀的示范作用,讓學生充分地模仿著范讀者練讀。
同樣是范讀,錄音、多媒體的范讀也是不能跟教師的范讀相提并論的。教師是學生效仿的對象,每一個學生天生都具有向師性。教師聲情并茂地范讀,學生可以視其人,聞其聲,悟其情,直接領略教師范讀時的語調、神情、情感,進而體會課文的內容和感情基調。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也曾說過:“朗讀是語文教師(也是其它學科的老師)的一項基本功。”再說,只有會朗讀的教師才能聽出學生朗讀中的不足。因此,教師一定要練好朗讀的基本功,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充分發揮示范、引導作用。
范讀一般有三種形式:一是講前范讀,一般適合于情境教學的文章。使學生仿佛進入了當時的情景,這時再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就比較得心應手了。二是講中范讀,適合于范讀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多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行。一開始學生把握不準,教師的范讀自然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學生讀得更精彩,更具韻味,使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三是講后范讀。講后范讀具有一定的欣賞性、品味性,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這適合于那些寫景狀物的優美文章,如《桂林山水》,范讀時可讓學生把眼睛閉起來,靜靜地感受,在頭腦中形成一幅優美的山水畫,既可加深學生理解課文,又提高了學生的欣賞水平,更能達到提高學生朗讀能力的目的。
篇3:小課題小學生朗讀能力培養研修活動方案
一、問題的提出、開展情況及本節課解決的問題
1、課題提出的緣由
朗讀是我國傳統的學習語文的好方法,是語文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基本功訓練方式。《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要加強朗讀,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教師要指導學生多朗讀、大聲讀。動情的、陶醉的朗讀是體悟課文思想感情的最好方式,也是獲得語感,積累語言材料的最佳途徑。
2、課題提出的依據
(1)政策依據:中國教育部**年公布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有這樣的描述:“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讓學生更多直接地接觸語文材料。”
(2)理論依據
a、根據多元智能理論之父加德納的論述,對朗讀教學的認識應定位于:朗讀教學能促進學生個人素質的全面發展。
b、洪鎮濤在《構建“學習語言”語文教學新體系》中指出:“學語文課的根本目的是學習語言。”“學是語文能力的形式,主要靠語言實踐,去聽、說、讀、寫實踐中感受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