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課程學習心得:日常生活中也處處皆學問
微課程學習心得:日常生活中也處處皆學問
首先李老師對活動承辦單位興泰實驗學校的班級文化進行點評。李老師從發現的小紅花評價表開始說起。我們在參觀的時候也已發現,幾乎每個班教室后黑板上都貼有一張大大的評價表,表格上豎列是學生姓名,橫行是周次或者日期,中間格里或是加減分或是畫小花等標志,可以看出這所學校是很注重學生的日常評價的。類似的做法我們在學校也經常使用,所以見怪不怪了。哪知李老師一點評我們才發現大問題:往表格里填寫加減分或者畫標志,所獲得的是即時效應,事情過后,一天兩天還能記起是因為什么加減的分或獲得的標志,十天半個月、再長時間就沒有人能夠記起每一次的加減分、獲得標志到底是因為什么了,這樣就會讓這個評價的表格失去了意義。
--如果把它改造一下,變成細化后的欄目表格:分為課堂表現、作業、桌面衛生等這樣的小項目表,每次都在對應的欄目里進行加減分或者畫標志,時間再長也知道每一次記錄都對應的欄目,這樣的評價和激勵也會更有針對性。
真是這樣,當我們給孩子記錄表現情況時,混在一起到最后只能是模糊評價?;貋砗笪野盐覀儼嗪⒆拥脑u價表改為了四張表格,分別是課堂作業、課堂表現、家庭作業、桌面衛生,這樣每一次評價孩子都能夠清楚地看到記在哪里,跟別的同學比自己處于一個什么樣的情況。下課時,更多的孩子喜歡去看看那張表,關注一下自己的表現情況。效果不錯。
李老師講的第二個內容就是對于同一個素材的微課程開發。用“批注”作為例子,展示了同樣的批注內容面向教師和面向學生兩個角度開發的兩個微課程,看完感覺微課程只是呈現結果,更重要的是制作之前的想法,這是開發微課程最難的地方。
第二個時段是程老師講解攝影技巧和視頻編輯軟件使用。總是那么有親和力的程老師,語言非常有感染力,讓人聽了還想聽,枯燥的內容經她之口變得非常有“味道”。我們就在非常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了攝影和編輯技巧。說真的,我感覺自己的審美真的近似“0”--拍照也是亂拍,不懂其中的學問。經常做的就是程老師所說的拿起相機,把人拍在正中間,嘿嘿,現在才明白這是拍照之大忌。才明白拍照也有黃金分割比,點在左或右三分之一的地方會比較好。--學了這個挺好,以后再拍照就可以試著練一練,爭取拍張“好”照片。
程老師所講的會聲會影軟件使用,遺憾的是我電腦由于系統的原因無法安裝,沒能現場進行嘗試。對于這個軟件,我以前曾經試著使用過,但具體技巧不懂,聽了程老師的介紹,基本操作也已沒有問題,等重裝電腦后試著再練一練,爭取也能把所做的視頻包裝的更美一點。
篇2:微課程學習心得體會
這次的網絡研修學習,和以往不同,大家都在看微課,那微課是什么呢?上周我有幸參加了微課培訓,幾天的培訓使我受益匪淺,感受頗深。微課”其實就是無生上課,就是教師根據事先設計的教案,在沒有學生的情況下面對聽課者上課。它在傳統的聽課、評課活動的基礎上增添了“說課”和“答辯”等環節。它具有以下特點:
1.“微課”不同于常態教學研究活動。
“微課”可以在辦公室或其他場所進行,它觀察、研究對象主要是教師的教,對學生的狀態只能作出猜測。活動的目標主要在于幫助教師改進教學方案,培訓教學技能等。
2.“微課”的規模小、時間短、參與性強。
教師在學科組內參加活動。每人上“課”、被評的時間控制在5分鐘左右,聽“課”者由其他參加者(同組教師和專業人員)組成。在活動的過程中,每一位教師不僅登臺上“課”,展示自己對某堂課的準備情況,同時又可作為學生向同事、向專業人員學習,并參與對教學效果的自評與他評,不斷反思、修改自己的課前備課,總結經驗,提升能力。
3.“微課”的反饋及時、客觀、針對性強
由于在較短的時間內集中開展“無生上課”活動,參加者能及時聽到他人對自己教學行為的評價,獲得反饋信息。較之常態的聽課、評課活動,“現炒現賣”,具有即時性。由于是課前的組內“預演”,人人參與,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教師的心理壓力,不會擔心教學的“失敗”,不會顧慮評價的“得罪人”,較之常態的評課就會更加客觀。
我切切實實的感受到:微課雖然是無生上課,但上課的老師心中必須有學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展示出老師的教學技巧和老師的教學素養。微課其實是老師與學生在心靈上交流、互動的教學模式。只有心中有生才能上好微型,從而達到提高自身教學技能的目的。對于微課的錄制我覺得還有些難度,以后會繼續努力學習新的事物。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課余時間真的要好好的充電,微課的錄制和剪輯還沒怎么學會,將來要學的還很多。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涌現了許多新世代的產物,微課就是其中的一種。之前接觸到微課的時候,對它很模糊,沒有明確的認識,我們會認為微課是一次簡短的課堂活動,或是記錄課堂活動的一小段視頻,或是將40分鐘的一節課分解成多個課堂碎片等等。在經過培訓之后才有了較深入的了解。認識到微課是以闡釋某一知識點為目標,以短小精悍的在線視頻為表現形式,以學習或教學應用為目的的在線教學視頻。它主要表現在短小精悍,“短”是指視頻長度短;“小”是指主題??;“精”是指設計,制作,講解精良;“悍”是指學習效果震撼令人難忘。
我們的教學一直是老師與學生面對面教學,之后出現了在線教學,但單純的面對面教學是最低效的,在線學習會比面對面教學更有效,怎樣能達到最有效的教育模式呢?那就將這兩種模式結合在一起形成混合學習模式。我們傳統的課堂教學是學校上新課,家里做作業,所有內容齊步走,只照顧到三分之一的學生,也沒有做到因材施教,學生課后遇到問題怎么辦呢?沒辦法解決就會到課外輔導班。而現在所推行的翻轉課堂則是在家里看視頻上新課,到學校來做作業參加討論,家中他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步調學習,隨時在線與同學互動,回到課堂老師可以對有疑惑的同學進行個別講解,也可對某知識點重點講解。由此在課堂中可以解決學生出現的問題,學生也可回到家中再次觀看視頻進行學習。
以后當我們學會了微課并能很好制作的時候,我們會不會為微課而微課呢?會不會用微課代替課堂的新知識教學呢?微課的作用為“解惑”而非“授業”,它用于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網絡在線課后輔導,并不能完全代替課堂的新知識教學。微課是為教學模式的創新準備的,其存在的理由就是讓教師教得更輕松,學生學得更快樂、更高效。用焦建利教授的話來說:“今天,我們任何人,都可以借助網絡,向其他任何人學習我們想要學習的幾乎任何東西,只要你愿意,你就和這個世界緊密聯系在一起”,這就是借助了網絡,借助了微課。通過這一載體讓我們學習到更多的知識,也看到了微課的發展趨勢。今后,要努力鉆研,讓微課在教學中得到實踐。
篇3:教師外出學習總結微課程翻轉課堂觀摩學習心得
每一次的學習都是一次心靈的升華!因此,我很珍惜這次到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習徐長青老師關于“微課程、翻轉課堂”的專題報告。在聽了兩節數學觀摩課及講座之后,我真的是感受頗深,讓我充分領略了課堂教學的無窮藝術魅力?,F就這次學習談一談自己的點滴體會。
報告開始,徐老師先向我們闡述了什么是微課?他用“全新的視角”、“深度的追問”、“破碎化處理”三個詞精準地詮釋出微課的特點。為了讓我們更好的理解究竟什么是微課,徐老師又用五年級學生向我們進行了課例展示,一共展示了五節微課,雖然每一節課都微小短暫,但卻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特別是《手趣》一課,徐老師用學生熟悉的手指和植樹問題巧妙地結合起來,使這個一直令學生容易混淆的問題變得通俗易懂,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再如《審題訓練》一節,徐老師用具體地題目,教學生如何審題,讓學生明白僅僅讀題是不夠的,要把眼前的文字放進腦子里,也就是深度閱讀,這對學生將受益終生。除此之外,徐老師還向我們展示了《理解》、微視課例、微課研究等。
徐老師用一個個生動形象地課例向我們詮釋了什么是微課,讓原本對“微課程”完全沒有接觸過的我充分領略了微課的魅力。后來,徐老師又用“勾股定理”作為課例向我們講解了什么是翻轉課堂,通俗的說就是把我們的假設證明出來。精彩地課例之后,徐老師又向我們做了關于“微課:讓我們改變”的講座。徐老師向我們講解了設計微課程的注意事項,并詳細地講解了如何設計微課程,最后,徐老師又針對微課的設計給我們提出了8條寶貴的建議,包括:1、對象是學生,要時刻謹記;2、一個微課程只說一個知識點;3、盡量控制在10分鐘以內;4、不要輕易跳過教學步驟,即使很簡單、很容易的東西;5、給學生提示性信息;6、微課程是整個教學組織中的一個環節,要與其它教學活動配合;7、微課程應有恰當的提問;8、每一個微課程結束時要有一個簡短的總結,等等。每一條建議對我們來說都十分有用,需要在日后的應用中細細琢磨。
印象最深的是徐老師說的那句:“要時刻謹記你的對象是學生,要把陌生的知識放到熟悉的環境中去學習,把熟悉的知識放到陌生的環境中去運用。”是啊,我們講每一節課都要讓學生真正有所學,讓舊知識在新知識中提高優勢,新知識在熟悉的環境中得到應用,使學生樂學,愛學!
每一次外出學習對于我都是一種反思和激勵,讓我在欣賞別人精彩的同時發現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學中,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做到課前認真解讀教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出合理的教學流程;課后認真反思,堅持寫好教學后記;多看書學習,多做筆記,不斷提高自己教學業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