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園中學學習體會:學會做人,學會求知,
花園中學學習體會:學會做人,學會求知,
z花園中學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努力探索以“學會做人”為核心的德育模式和以“學會求知”為核心的教學模式。堅持“教好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家長滿意”的辦學理念,實行“精講精練,當堂檢測,及時反饋,當天鞏固”的教學模式改革,真正實現教學質量大面積豐收。全校師生弘揚“自立自強,追求卓越”的“花園”精神,形成了“尊師、文明、自律、合作”的良好校風,在社會上贏得了良好的聲譽。
通過考察,讓我們收獲很多,體現學校強基礎,強特色,重質量,重素質的辦學思路。
一所民辦學校,要想得到社會的承認,必須有自身的辦學目標,
辦學追求,展現學校獨特的辦學特色。十多年辦學歷史;公助民辦學校;36個班級規模;質量全市前茅;展現教學的樸實,追求管理的務實。個中的一些實踐與經驗值得我們去體悟、去領略。
一、落實“三清”作業,提升教學質量
作業體現節節清,周周清,月月清;一環扣一環,作業要求有彈性,
有針對性。教務處主任徐東介紹“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教學模式。
1、搭建操作平臺
“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教學模式是日常教學中的一個平臺。
創建一個平臺讓老師去操作。先是帶所有的老師去“洋思”學習,知道了“先學后教”,制定該模式,堅持做了12年。
2、靈活操作模式
(1)何為節節清?
新課有一個環節,最后又7-8分鐘,安排課堂小測試。這適用于數
學、英語、科學。主要重視課堂的效果,重視學生基礎的掌握。
(2)何為“周周清”?
每周備課組一起討論明確本周的教學內容,確定一個人,按教學目標要求擬定一份基礎知識試卷。四科(語文、數學、科學、英語)。利用周日晚上進行過關測試(數學、科學)各30分鐘,周一早上晨讀,過關英語和語文。改卷方式可以靈活,利用“小老師”。
(3)何為月月清?
初三月考規范操作,命題回避原則,學校進行質量分析。初一、初二,
每月進行一次,一個半天,四門課,一門考一節課時間,試卷以基礎題,不考難題,只統計合格率。學校對合格率較低的,沒有達到要求的,展開班考會,具體分析原因。
(4)何為“清”?
因為卷子是基礎的基礎,過關要求在90分,這個要求在命題時要基
本設定。班主任統計不過關人員,要求對不過關的要進行重測、輔導,一直到過關。對有困難的學生,可降低要求。
二、開展靈動的讀背課,拓展知識掌握領域
讀背課:一天有兩次讀背課,在讀語文、英語的基礎上,融一讀科學,
二讀社會,三讀數學。強化基礎知識、基本概念的掌握與理解。
三、開展大課間活動,強化學生體能
一是隊伍進場以方快形式快速進入操場,整齊有序,步調一致;二
是進行每天升國旗儀式,由學生進行周反饋,效果很好。三是分班、分級段、分內容形式,組織學生開展系列課間活動,有漫跑,齊跑,跳繩、籃球等形式,學生參與積極性高。教師參與跑步與引導,同時與學生一起做操。
四、我們的思考
通過考察學習,讓我們形成了以下幾方面的思考:
1、作業要抓落實。因為課堂教學歸結點,就是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把握,而知識的掌握如何去評判,必須從學生的作業中了解學生是否學得有效。作業是折射課堂教學是否有效或高效的關鍵點。
2、基礎需求鞏固。在倡導素質教育教育的今天,學科知識必須從基礎上落實。學生的基礎不扎實,向縱深拓展,都是無稽之談。在強化“清”的基礎上,讓學生通曉學科知識的要領。
3、實踐才出特色。學校在十多年辦學歷程中,持之以恒地做下去,雖然遇到很多的困難,但在堅持中,出成效,在實踐中抓落實,落實于全體師生的共同意志,把意志升華為一種精神,這就是一種持之以恒的精神,我們需要這種精神,結合育英學校實際,拓展我們的辦學思路,創出我們的教學上的特色,這是我們的任務,這是我們的追求。
在學習的過程中,讓我們有思,辦學特色展現也好,作業特色展示也好,歸根結底,要打造我們的課堂文化,課堂文化體現于課堂價值觀、課堂思想、課堂理念,尤其是課堂上的行為模式。人們對課堂文化的認知,不僅僅靠課堂外顯標語的昭示,而且,尤其需要通過課堂行為模式的“怎么做”中進行感知和判斷。課堂文化需要彰顯“五本”。
一曰“人本”。“人本”就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作為*****的核心內容,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也是課堂政治的必然要求。教育就是為了人的幸福。所謂“以人為本”,就是把人當人來對待,讓教和學,都能夠盡享課堂上的體面和尊嚴。必須時刻警惕,人的“被工具化”。人的“被工具化”的同時,就是人格尊嚴受侵害的開始。就學生而言,并不奢望老師一定要把“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他”,只在乎千萬不要小瞧他。
在你的課堂上,“以人為本”能持否?能持!
二曰“學本”。“學本”,就是“以學為本”。實現從“以教為本”,向“以學為本”的轉型,是新課堂主體轉型的重要標志。“學生”、“學生”,以“學”為“生”。“學”是學生的天職,請歸還學生的“學習權”。咋老是有那么多教師癡心于“教”,卻恰恰擔心學生的“學”呢?甚至,有一次一個教師竟然問我:“老師還沒教,學生都會了可咋辦?”哪有老師怕學生會的道理?《禮記·學記》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我們不妨再續幾句:“不讓學,沒道理;只聽講,沒意思。”還需要說明的是,新課堂的“學”,是個具有豐富內涵的概念。一“學”是“三學”,包括“獨學”、“對學”和“群學”。“對學”和“群學”就是合作學習。在我看來,整個課堂可分為“四程”:“學”一程,“展”一程,“點”一程,“練”一程。這就是我一再推崇的“學展點練四連環”,而且,還特別在意,教師在“沒有學,沒有展”的情況下,要學會“緊閉尊口不發言”。“有了學,有了展”,“師生一起再點練”。
在你的課堂上,“以學為本”能持否?能持!
三曰“信本”。“信本”,就是以自信為本,以表達為本。(參見《春祥課典》之《信本課堂新概念》)自信是生命的黃金,表達是自信之母。讓學生在課堂上有尊嚴地活著,自信就不可或缺。在新課堂上,“預習”和“展示”兩個環節,為自信的誕生提供了寬闊的舞臺。請屏住呼吸,靜靜地想一想:是不是“一預習就自信”?是不是“一展示(表達)就自信”?這豈不就是課堂的自信密碼!
在你的課堂上,“以信為本”能持否?能持!
四曰“樂本”。“樂本”,就是“以快樂為本”。課堂上究竟該不該有快樂?答案在2000多年以前就有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由此,我們不妨把教師分為三個層次。“知之者”,灌輸可得,此之一也;“好之者”,興趣可得,此之二也;“樂之者”,智慧可得,此之三也。此三者,君當孰歸?新課堂的追求是:“知識的超市,生命的狂歡”。我們不妨對課堂快樂的產生給予如下的邏輯模型:預習誕生自信,自信催生展示(表達),展示繁衍成功,成功伴隨快樂。這就是我的“課堂快樂定律”。
在你的課堂上,“以樂為本”能持否?能持!
五曰“效本”。“效本”就是“以效為本”。新課堂從不避諱課堂效率,而且還將“課堂效率最大化”作為價值追求之一。與傳統課堂效率觀不同的是,新課堂追求的效率是“生命活力”與“課堂效率”的和諧統一,是相伴“生命狂歡”的“課堂效率”。新課堂的“課堂效率”,追求水到渠成的自然呈現,而非不擇手段,甚或殺雞取卵的急功近利所為。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高效課堂作為新課堂的實現形式之一,需要持守這一品牌的純粹。如果說對什么是高效課堂還有些迷茫的話,我們必須廓清,所有低效的課堂一定不是高效課堂。尤其反對將某些低效課堂的操作失誤,粘貼上高效課堂的標簽,并且,一并歸罪于此。
篇2:《不輸在家庭教育上》教師學習體會:科學教育孩子
《不輸在家庭教育上》教師學習體會:科學教育孩子
《不輸在家庭教育上》是每年幼兒園都會動員家長購買的一本教育書籍,書中以生動的案例和具體的分析組成,這樣更利于家長在指導自己的孩子時,發生類似的案例,可以采取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而不是很盲目的不知道怎么做。
那《不輸在家庭教育上》對于我們老師來說,更多的通過閱讀書籍,學習一定的理論知識,在家長遇到問題的時候,給予相關的指導與幫助。
在實踐中,記得丁丁有一次做錯了一件事,而丁丁的爸爸就擋著老師的面扇了丁丁一個耳光,瞬間,丁丁落下了眼淚,其實孩子也是有自尊的,父親當眾的打罵行為也傷害到了丁丁幼小的心靈,而丁丁對于班中孩子的推打行為可能也源于父親平時對于她的打罵,所以學會了這個“本領”,作為解決爭端的方法使用。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健康是生活的出發點,也就是教育的出發點。其實,健康并不只身體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是一種在身體上和精神上的完滿狀態及良好的適應能力,而真正的心理健康的定義又相對來比較廣泛,大致可包括六個方面,智能發育正常;有積極樂觀的情緒,熱愛學習和工作,對生活充滿信心;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樂于與人交往、樂于幫助別人;能夠正確認識自己,不僅知道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也了解自己的興趣、特長,有符合實際的發展目標;有健全的性格,開朗、待人坦誠、勇于負責、正視困難;能夠正確對待現實,適應環境迅速,接受新事物、新概念快,思想和行動能與時代同步。
而丁丁在情緒、性格、人際關系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問題,造成丁丁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有:首先,一個人的成長和發展與家庭氛圍有著必然的聯系,俗話說,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尊重孩子,盡管他們年齡小,也要把他們看成家庭中具有一定獨立自主性的成員,有自己的情感和需要。放下做家長的架子,蹲下身來與孩子講話,以減少威嚴感,使孩子覺得父母和自己是平等的,使其保持愉快的心情以及與家人融洽的關系。因此,家長要注重家庭環境的創設,注重言傳身教,促進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教師在其中可以做一個傳輸的紐帶作用,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育兒觀。
其次,丁丁所處的小社會當然是幼兒園生活了,她喜歡上幼兒園,喜歡老師,喜歡小朋友,但是丁丁有時又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常常傷害了周圍的人,漸漸地,班中的小朋友離丁丁越來越遠,甚至不愿意和她做好朋友,慢慢地,丁丁的人際關系也出現了問題。同伴關系是幼兒之間一種重要的人際關系,也是幼兒社會化不可缺少的內容,面臨競爭激烈的社會,幼兒除了擁有知識外,更需要的就是人際交往的能力,但所幸的是,丁丁很喜歡、樂意與人交往,在老師不舒服時,她主動來詢問老師:“老師,你哪里不舒服?”在班級幼兒需要幫助時,丁丁主動幫助她,這些都是丁丁可愛的一面。所以,教師與家長要注重培養丁丁人際交往的策略,在幼兒園生活中,創設平等、民主的交往氛圍,幫助丁丁建立寬松、和諧的同伴關系,當丁丁出現良好的交往行為時,教師予以表揚,強化丁丁良好的交往方式。
最后,丁丁在有比較強烈的情緒反應時,在成人的安撫下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平靜下來。3-4歲幼兒的情緒是一個過渡期,他們的自我控制能力還不明顯,仍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沖動,因此生氣和遇到挫折時仍會哭泣、踢打和尖叫。教師除了教會孩子們合理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外,也要幫助他們合理地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緒。
其實,丁丁需要的是關心與愛護,每每和她交流時,都發現她那閃爍的大眼睛在發光,她是上帝帶到世界的寶貝,我們都愛她。
篇3:《不輸在家庭教育上》教師學習體會:做家長的好幫手
《不輸在家庭教育上》教師學習體會:做家長的好幫手
你要教育好孩子,首先不要輸在家庭教育上。不能輸在家長提高自身家庭教育素養上,別無選擇!創建一個學習型家庭,是現代科學的家庭教育指導下,與孩子共同成長,是件兩代人共同收益的大事,要堅持下去必有超值回報。
家庭需要以身作則:孩子一言一行反映著做父母的基本素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最長久的場所,是孩子天然的學校,家長傳遞給孩子最重要的信息,往往不是用語言方式來表達的。在孩子成長期,他們都會模仿父母的行為,并以父母作為楷模!
家庭教育需要幽默些:幽默感,您與您的孩子一起歡笑,能讓孩子看到實物輕松和愉快的一面。不要總是對孩子一本正經。笑聲能讓我們更加熱愛生活。中國教育方式大都是嚴肅多與寬容,從一些俗語上不難看出: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棒子出孝子。這種教育方式是家長和孩子的關系弄得非常緊張、對立,殊不知最好的教育方式是要帶一些幽默感的。
家庭教育方式多種多樣,但總的來說不外乎疾言厲色、心平氣和、風趣幽默三種,家庭教育本質在“教育”二字上,無論哪一種教育,都離不開生活理念的灌輸,但是不同的灌輸方式大不相同,風趣幽默的教育觸動的是孩子的天性,因此更能在孩子的心靈深處留下不滅的印跡,使他們時刻以此警示自己。幽默是家長與孩子溝通最好的也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家教需要與學校配合:孩子成長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如同培育花朵一樣,需要精心把我育苗、培土、除草、滅蟲各個環節。需要方方面面協調一致,共同努力,若是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就可能使花兒夭折、培育失敗、前功盡棄。因此父母們切不可自作主張、我行我素,而應與學校與班主任老師多加溝通、相互協調、相互理解、相互整合,已關注孩子的成長。記得在一次家長會上,趙瑛老師說過這樣一句話:不讓孩子品嘗饑餓,他們就不知道實物的價值;不讓孩子品嘗寒冷,他們就不知道溫暖的可貴;不讓孩子品嘗失敗,他們就不知道成功的美妙!有的家長對孩子疼愛有加,生怕孩子吃一點點苦受一點點委屈,有時在學校里不聞不問、放任自流,這樣容易造成家庭與學校之間產生裂痕,會為自己的孩子埋下失敗的種子。
為人父母,師也!孩子的啟蒙老師是父母而非學校老師也。從某個角度來講,育比養更難、更重要,更需要藝術,更需要父母的無私和各方面的素質。俗話說得好:龍生龍鳳生鳳。它包含了后天影響的意思,試想龍帶著龍子從小就騰云駕霧,龍長大后何不能耀武揚威呢?所以要養育好兒女,必從提高父母自身素質開始,重視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