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輸在家庭教育上》教師學習體會:做家長的好幫手
《不輸在家庭教育上》教師學習體會:做家長的好幫手
你要教育好孩子,首先不要輸在家庭教育上。不能輸在家長提高自身家庭教育素養上,別無選擇!創建一個學習型家庭,是現代科學的家庭教育指導下,與孩子共同成長,是件兩代人共同收益的大事,要堅持下去必有超值回報。
家庭需要以身作則:孩子一言一行反映著做父母的基本素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最長久的場所,是孩子天然的學校,家長傳遞給孩子最重要的信息,往往不是用語言方式來表達的。在孩子成長期,他們都會模仿父母的行為,并以父母作為楷模!
家庭教育需要幽默些:幽默感,您與您的孩子一起歡笑,能讓孩子看到實物輕松和愉快的一面。不要總是對孩子一本正經。笑聲能讓我們更加熱愛生活。中國教育方式大都是嚴肅多與寬容,從一些俗語上不難看出: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棒子出孝子。這種教育方式是家長和孩子的關系弄得非常緊張、對立,殊不知最好的教育方式是要帶一些幽默感的。
家庭教育方式多種多樣,但總的來說不外乎疾言厲色、心平氣和、風趣幽默三種,家庭教育本質在“教育”二字上,無論哪一種教育,都離不開生活理念的灌輸,但是不同的灌輸方式大不相同,風趣幽默的教育觸動的是孩子的天性,因此更能在孩子的心靈深處留下不滅的印跡,使他們時刻以此警示自己。幽默是家長與孩子溝通最好的也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家教需要與學校配合:孩子成長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如同培育花朵一樣,需要精心把我育苗、培土、除草、滅蟲各個環節。需要方方面面協調一致,共同努力,若是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就可能使花兒夭折、培育失敗、前功盡棄。因此父母們切不可自作主張、我行我素,而應與學校與班主任老師多加溝通、相互協調、相互理解、相互整合,已關注孩子的成長。記得在一次家長會上,趙瑛老師說過這樣一句話:不讓孩子品嘗饑餓,他們就不知道實物的價值;不讓孩子品嘗寒冷,他們就不知道溫暖的可貴;不讓孩子品嘗失敗,他們就不知道成功的美妙!有的家長對孩子疼愛有加,生怕孩子吃一點點苦受一點點委屈,有時在學校里不聞不問、放任自流,這樣容易造成家庭與學校之間產生裂痕,會為自己的孩子埋下失敗的種子。
為人父母,師也!孩子的啟蒙老師是父母而非學校老師也。從某個角度來講,育比養更難、更重要,更需要藝術,更需要父母的無私和各方面的素質。俗話說得好:龍生龍鳳生鳳。它包含了后天影響的意思,試想龍帶著龍子從小就騰云駕霧,龍長大后何不能耀武揚威呢?所以要養育好兒女,必從提高父母自身素質開始,重視家庭教育。
篇2:《不輸在家庭教育上》教師學習體會:科學教育孩子
《不輸在家庭教育上》教師學習體會:科學教育孩子
《不輸在家庭教育上》是每年幼兒園都會動員家長購買的一本教育書籍,書中以生動的案例和具體的分析組成,這樣更利于家長在指導自己的孩子時,發生類似的案例,可以采取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而不是很盲目的不知道怎么做。
那《不輸在家庭教育上》對于我們老師來說,更多的通過閱讀書籍,學習一定的理論知識,在家長遇到問題的時候,給予相關的指導與幫助。
在實踐中,記得丁丁有一次做錯了一件事,而丁丁的爸爸就擋著老師的面扇了丁丁一個耳光,瞬間,丁丁落下了眼淚,其實孩子也是有自尊的,父親當眾的打罵行為也傷害到了丁丁幼小的心靈,而丁丁對于班中孩子的推打行為可能也源于父親平時對于她的打罵,所以學會了這個“本領”,作為解決爭端的方法使用。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健康是生活的出發點,也就是教育的出發點。其實,健康并不只身體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是一種在身體上和精神上的完滿狀態及良好的適應能力,而真正的心理健康的定義又相對來比較廣泛,大致可包括六個方面,智能發育正常;有積極樂觀的情緒,熱愛學習和工作,對生活充滿信心;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樂于與人交往、樂于幫助別人;能夠正確認識自己,不僅知道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也了解自己的興趣、特長,有符合實際的發展目標;有健全的性格,開朗、待人坦誠、勇于負責、正視困難;能夠正確對待現實,適應環境迅速,接受新事物、新概念快,思想和行動能與時代同步。
而丁丁在情緒、性格、人際關系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問題,造成丁丁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有:首先,一個人的成長和發展與家庭氛圍有著必然的聯系,俗話說,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尊重孩子,盡管他們年齡小,也要把他們看成家庭中具有一定獨立自主性的成員,有自己的情感和需要。放下做家長的架子,蹲下身來與孩子講話,以減少威嚴感,使孩子覺得父母和自己是平等的,使其保持愉快的心情以及與家人融洽的關系。因此,家長要注重家庭環境的創設,注重言傳身教,促進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教師在其中可以做一個傳輸的紐帶作用,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育兒觀。
其次,丁丁所處的小社會當然是幼兒園生活了,她喜歡上幼兒園,喜歡老師,喜歡小朋友,但是丁丁有時又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常常傷害了周圍的人,漸漸地,班中的小朋友離丁丁越來越遠,甚至不愿意和她做好朋友,慢慢地,丁丁的人際關系也出現了問題。同伴關系是幼兒之間一種重要的人際關系,也是幼兒社會化不可缺少的內容,面臨競爭激烈的社會,幼兒除了擁有知識外,更需要的就是人際交往的能力,但所幸的是,丁丁很喜歡、樂意與人交往,在老師不舒服時,她主動來詢問老師:“老師,你哪里不舒服?”在班級幼兒需要幫助時,丁丁主動幫助她,這些都是丁丁可愛的一面。所以,教師與家長要注重培養丁丁人際交往的策略,在幼兒園生活中,創設平等、民主的交往氛圍,幫助丁丁建立寬松、和諧的同伴關系,當丁丁出現良好的交往行為時,教師予以表揚,強化丁丁良好的交往方式。
最后,丁丁在有比較強烈的情緒反應時,在成人的安撫下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平靜下來。3-4歲幼兒的情緒是一個過渡期,他們的自我控制能力還不明顯,仍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沖動,因此生氣和遇到挫折時仍會哭泣、踢打和尖叫。教師除了教會孩子們合理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外,也要幫助他們合理地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緒。
其實,丁丁需要的是關心與愛護,每每和她交流時,都發現她那閃爍的大眼睛在發光,她是上帝帶到世界的寶貝,我們都愛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