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學習心得體會

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學習心得體會

2024-08-01 閱讀 3501

“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學習心得體會

20**年11月15日,引人注目。20**年11月15日,*十八屆一中全會選舉為新一任*中央***。當天,和他的6位政治局常委搭檔出現在中外記者面前--新領導集體首次亮相。

從20**年11月15日到20**年2月22日,新領導集體履新百日。

一百天,是共和國前行步履的又一次啟程。

十句話,是執政黨反腐倡廉的又一次宣示。

一百天,讓我們看到了中央新領導集體治國理政的務實之舉。

十句話,讓我們感受到了中央新領導集體反腐倡廉的決心、思路和工作力度。

一百天里,日日新風撲面......十句話中,句句重音環耳......

第七句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

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任何不受制約的權力最終會走向腐敗。

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指出:各級領導干部都要牢記,任何人都沒有法律之外的絕對權力,任何人行使權力都必須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并自覺接受人民監督。“要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他指出,如果沒有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那廉潔自律就將成為一句空話。

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這個比喻樸素、形象。編織這個籠子的“材料”是法律和人民監督,并由此形成三個機制--

不敢腐的懲戒機制。

不能腐的防范機制。

不易腐的保障機制。

反腐倡廉,監督是關鍵,制度是根本。而落實制度的過程就是編緊“籠子”的過程。

我對這句話最為關注。

1787年的費城會議上,美國先賢們起草了《美利堅合眾國憲法》,這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憲法。從17*x3月4日該憲法生效以后,200多年來不但從未修改過一個字,而且為世界各國紛紛效尤,成為許多國家立憲的參照體。尤其在美國聯邦法院批準這部憲法之際,因沒有把《獨立宣言》中所肯定的公民的基本權利包括在內之時,17*x4月,第一屆美國國會開始運轉后,又于當年的9月25日寫入并通過10條有關公民基本權利和自由的權利法案,更是叫人擊節稱贊。

在《權利法案》中,最重要的是第一條修正案,該條款開宗明義地規定:“聯邦議會不得立法建立宗教,不得立法禁止宗教活動自由;不得立法剝奪言論自由和出版自由;不得剝奪人民和平*、向政府請愿、表達不滿、要求申冤的權利。”該條款明確規定,美國公民的基本權利無論如何必須得到保障,政府和國會不能蠶食、侵犯、剝奪公民的這些權利。此即著名的不得立法條款,該條款被稱作是美國憲法和憲法修正案的靈魂,數百年來成為美國人民自由價值觀的根本保證。

美國人民看得很清楚: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哪怕這一權力來自人民群眾,或者掌握在正人君子手里,只有法治和*才是國家長治久安的保障。因此面對可能出現的權力濫用,雖然美國的先賢們已經設計了精密的防火網,即:國家權力一方面被縱向地分解為聯邦的權力和各州的權力(其實是獨立的各邦將自己的權力部分讓渡給聯邦),另一方面,又被橫向地分解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部分。其中,立法權屬于美國國會(這是美國憲法第1條的內容),行政權屬于美國總統(這是美國憲法第2條的內容),司法權屬于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這是美國憲法第3條的內容),而立法權又分屬參眾兩院。只有參眾兩院分別通過,法案才能成立。而且,總統對通過的法案有否決權,最高法院也可以通過司法審查而認定其“違憲”。由實行終身制的大法官組成的最高法院雖然有裁決權,但大法官要由總統任命、參議院同意。總統雖然可以否決國會通過的法案,但這一否決又可以由國會以2/3的票數再否決。國會、總統、法院三道防護網,該設計處處體現出了權力的制約和限制,設計精巧可謂良苦用心。但即便如此,美國人民仍不放心,依然強烈要求在聯邦憲法的修正案----權利法案中規定“不得立法條款”,該條款意味著即便法案經參眾兩院分別通過、總統也不否決、最高法院也不判其“違憲”,但如果該法案侵犯了公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那么該法案就是非法的。《權利法案》為防官如防賊、防權如防火、防權力的濫用如防洪的美國人民,架起了最后一道也即第四道防護網,她所保障的是一個個鮮活的、具體的個體的權利,即“公民的權利”,而不是抽象的、整體意義上的“人民的權利”。

盡管人民是公民的集合體,但人民的權利并不等于公民的權利。如果不受限制,那么作為“人民代表”的立法機關,完全有可能以人民的名義侵犯和剝奪公民個人的權利。在美國民眾看來,個人權利比所謂“國家利益”和“政府權力”更重要。因為國家是由人民組成的,而人民則是由一個個具體的公民個人組成的。沒有公民個人,就沒有人民這個集體,再談人民這個概念也就沒有任何意義,進而也就沒有人民授權的國會和政府。而且,人們之所以要建立政府,正是為了保障每個個人的這樣或者那樣的權利。如果通過人民意愿建立起的政府,不能保障公民個人的權利,甚至侵犯公民個人的權利,那么建立政府也就沒有意義了。正如極力鼓吹公民權利并親自起草法案,被稱作“權利法案之父”的喬治·梅森所言:如果憲法不能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我們就寧愿不要憲法,也不要什么勞什子的美利堅合眾國了。這是一種多么認真和頑強的精神啊!

翻開歷史書:秦始皇統一全國最大的功績就是統一度量衡,沒有一個統一的度量衡,就憑良心交易,這世界不知道會亂成一個什么樣!度量衡是生產、生活、交易的一個標準,國家法律則是一個管理人類社會的一個標準,如果一個國家不用法律來管理社會,而是某些人鼓吹的他們的信仰來管理社會,結果會怎樣?中國有個這樣的教訓!中國封建社會就開始建立了法律(古裝電視劇常聽到根據大宋律、大清律),為什么還有很多冤假錯案,老百姓期盼包清天呢?原因有二:

一、那時的法律都比較粗約,大宋律、大清律總共多少條?不會超過二、三十條吧?對同樣的一個案件,執法者就有很大空間根據個人判斷!就好比用一個精確到米的尺子去量一個人的身高:一米多,多多少呢,不同量的人有不同判斷!包青天來判斷就偏向有利于老百姓的結論,貪官來判斷就偏向權貴的結論!當我們把尺子精確到厘米、毫米,審判者個人影響是不是會變得非常小?

二、就是公開、接受媒體輿論、老百姓的監督,這一點更重要!

這就好比雖然統一了度量衡,你去買東西,賣家有一精密電子稱一稱,告訴你2斤2兩,但是你卻看不到電子稱上的數量,你說全靠店家的良心,會有一個公平的結果嗎?有人說現實中不會有這樣的情況,我說有,我們的人民公仆都經過嚴格的選拔,擇優提拔的,但選拔過程老百姓卻看不到。“三公”消費都是用在合理地方的,但老百姓卻看不到。所以現在的法律制度都要求公開審理,試想如果公開審理,當年的開國元勛賀龍、彭德懷、*等等一大批人會這么簡單就被定罪嗎?以致后來*幾十萬人。

“公開”--就讓一切暴露在陽光之下,骯臟、黑惡只會在陰暗的地方滋生!

綜上所述,人治與法治實乃天壤之別!所謂人治,就是國家以一套嚴格的道德制度去規范和約束人們的行為,從而產生社會秩序。要使道德高度變為德治,必須以權利的不平等和權力的不制衡為前提。常見于我國的封建社會.用君主至高無上的權利去進行國家的統治,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法制是一種正式的、相對穩定的、制度化的社會規范。法治與人治則是相對立的兩種法律文化,前者的核心是強調社會治理規則(主要是法律形式的規則)的普適性、穩定性和權威性;后者的核心是強調社會治理主體的自覺性、能動性和權變性。雖然法律也是由人來制定的,而且法治也不排斥人的能動性,但從法律的制定、執行到修改都必須按照法律本身制定的規則,人的能動性只能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發揮作用,而不能超越法律,這正是法治內在的本質要求。

歸根結底,我國還需在健全法制上下功夫,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篇2: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策略心得體會

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策略心得體會

識字能力是學習能力的基礎。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是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剛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一打開課本就是大量的、抽象的歸類識字,這就決定了識字教學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使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氣氛中主動地識字,教師要根據兒童年齡特點,有意識地激發他們的識字興趣,拓寬識字途徑,培養識字能力。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對低年級識字教學進行了探索。

1.根據兒童的思維特點,把抽象的符號具體形象化

識字本身是枯燥的,而對于枯燥的事物,人們的情緒總是消極和被動的。如果孩子們一味地被動識字,不僅識字的效率低,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思維的發展。因此,作為教師一定要在起步階段通過多種途徑來營造識字教學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起兒童識字的興趣,不斷激發學生去體驗識字的樂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樂于識字,主動識字。

2.利用游戲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抽象文字的興趣

興趣是激發兒童從事學習的動力。游戲是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兒童喜歡模仿,喜歡重復,喜歡表現。教師在教學中要利用游戲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抽象文字符號的興趣,不斷采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來進行教學,如:猜字謎,找朋友、風車轉轉……將這些兒童學前生活中的游戲引入課堂,使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了學前游戲的樂趣,對識字就會興趣盎然。

3.利用多媒體課件,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識字教學

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來觀看一個個充滿神秘色彩的文字。如:先出一組象形字,這組字采用由實物圖到象形字,再到現代漢字簡化字,逐漸演變的動畫形式出現,富有動感的,生動有趣的畫面一定會使學生產生神秘感,同時也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識字教學。實踐證明,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識字教學,簡化了思維過程,減輕了記憶的強度,促進了思維的正遷移,有利于培養良好的認知策略,激起學生去探索這蘊含無窮奧秘和樂趣的漢字世界的欲望。

總之,小小漢字,奧妙無窮。教師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積極地參與識字教學,處處從學生主體的實際出發,鼓勵學生想象,實踐,學生就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使枯燥的識字教學成為培養學生發現興趣和熱情探索的熱土。

篇3:盲童學校高效課堂心得體會

盲童學校高效課堂的心得體會

啟明部韓艷

12月6日至9日在武漢盲童學校參加了高效課堂的觀模學習。這一次出去學習收獲挺多的,雖然不知道這些收獲在自己以后的工作中能不能運用到,但是最起碼現在對我的思維沖擊力還是很大的。

首先,當我拿到會議指南時,體會武漢盲童學校的師生對這次活動的認真態度:參會人員交通工具的合理安排、禮堂的座位安排到個人、聽課人員所在教室聽什么課……總之只要手里拿著會議指南,就沒有不明白的地方。我不知道是不是我太孤陋寡聞了,這是我第一次參加活動有這么詳細的會議指南,所以還是挺新奇的。心里想著以后有什么活動,如果自己有機會組織,那么也一定要做到如此細微。前期工作做足夠了,那么現場就不會那么被動。因為在這次活動的現場我沒有聽到參會人員向承辦單位的工作人員咨詢什么問題。

其次,專家講座。全納教育以前聽說過,但是沒有認真的去了解過。這次講座讓我對全納教育有了深入的了解,并且對特殊學校未來的模式有了新的認識。只要全納教育執行好,那么未來的特殊學校就只有接收多重殘疾的學生,并且作為特教人事資源去幫助普校的老師教育好殘疾學生等。同時在這三場講座中,專家都強調了職能部門在學校、老師的各種教學項目、活動中所發揮的作用是起決定性的。職能部門如果沒有真正的意識,那么一切政策都只不過是走走過場,到頭來只不過在總結大會的報告上出現的字眼而已。

再次,課堂觀摩。從20**年起其學校就嘗試了“12345”課堂教學模式,經過兩年多的實踐,現在全校的課堂教學都應用上了。所謂“12345”教學模式即一補、二分、三度、四動、五學。一補即面向全體、開發潛能、缺陷補償;二分即注重差異,分層教學、分類指導;三度即注重廣度、把握深度、提高效率;四動即動手摸、動口說、動腦想、動筆寫;五學即預學、論學、展學、助學、獲學。在課堂上以五學來開展教學,學生分成四到五組,每組三到四個人。先是把下節課要學的知識設計成幾個問題在本節課安排好學生在課后預習,然后在下節課開始時讓各個組選擇一個問題來解決。再然后每個組在回答解決問題時其他組要提出質疑,并且要求回答,并對解決問題打分。最后通過生活化的練習來證明學生所掌握的知識。本人觀摩的是三年級的數學及九年級的按摩課,這兩節課反映出學生的預習能力非常強,同時口語表達能力非常強,三年級的學生在回答數學問題時,如果忘記說“答”字,其他同學都會及時的指出來,說明學生很認真聽課,非常注意聽同學的話語。而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九年級的按摩課是由一位學生來主持的,老師在整節課中只是補充了一個學生在提出問題時其他學生回答不是很完整時給予補充完整而已。因此我也在想以后的教學模式是不是沒有老師也可以呢?“12345”教學模式能夠進行,那么預學是非常重要的,沒有課后的預學,課堂上的展學、助學是不可能完成的,這種模式也是無法進行下去的。反觀如果這教學模式在我的課堂上能進行下去嗎?肯定是不行的。因為學生沒有主動學習的意識,課后預習對他們來說不可能。但是我已經在改變那種在課堂上老師說為主的教學方式,以學生自學、練習為主,教師補充為輔。這次有機會了解學習“12345”教學模式后,會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運用“12345”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上。讓學生的學習效率能有所提高。

在開會中場休息時我還觀看了校園里的墻報,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無助日,愛,是懂得放手”這一主題。把學生帶到陌生的地點,老師不提供任何的幫助,由學生自己想辦法回到目的地。每個學生都用自己的方法完成了任務。這一活動的實行,也反映了該校是非常重視學生的生活技能,也特別相信自己的學生,相信自己的老師的教育成果。也如他們的校長所說“對于我們這類型的學生來說生活技能比學習更重要”。重視生活技能并不代表著學習不好,他們的學校自從高考以來升學率是百分之百,真的挺不簡單的。不簡單的還有190多名的住宿生,白天一個生活老師,夜班兩位生活老師全部搞定。200多名學生吃飯只要半個小時就可以打完飯,并不需要老師的幫助……看到這些我真的覺得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太多了,而且也看到了我們與他們相差的距離太遠了。只是因為他們辦校時間百年以上,而我們只是二十年嗎?但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是看得更遠嗎?而我認為的是辦學的理念:要把學生培養成什么樣的人?不同的辦學理念會把學生往不同的方向拉,距離只能是越來越遠。“自立”在一個生活了幾年的空間里,都無法在這空間里獨立的學生,拿什么來自立,自強怎么強?這真的需要我們去沉思:為什么會這樣?是學生的問題?還是教育方式的問題?甚至是理念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