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保障安全策略心得體會
糧食保障之安全策略心得
人口不斷增加而環境資源卻越來越匱乏,云南省一直以來就純在糧食供不應求的局面,要想解決糧食安全的問題,必須從傳統束縛中掙扎出來,擴大糧食的來源渠道,下面就是關于保障糧食安全的想法。
一、藏糧于田
糧源于田,耕地是糧食生產最重要的物質基礎,是最基本生產資料和生活保障。應在確保云南省8970萬畝耕地“紅線”基礎上,通過土地整理、農田水利建設、中低產田改造等措施,對農田水、土、氣、生等基本生態因子進行系統保護與改善,提高糧食的可持續生產能力。
(一)加強糧食耕地保護
嚴格保護耕地,是保障糧食安全和維護社會穩定的前提和基礎,根據《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提出的明確指標,到20**年,全國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05億畝,云南省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8970萬畝,這是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必須正確處理好建設用地與耕地保護的關系,正確處理占用耕地與補充耕地的關系,科學推進以土地整理為核心的土地開發、復墾與整理工作,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在耕地質量的整治與建設上,要大力推進以坡耕地“坡改梯”為主體的耕地綜合整治,穩步提升耕地質量和產出率。
(二)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一是加快小型以上骨干水源工程建設步伐。加快建設“潤滇工程”,全面推進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在有條件的地方新建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在山區和干旱地區,大力開展以集雨為主的小塘壩、小水池、小水窖、小引水渠等小型水源工程建設。通過骨干水源工程和小型水源工程建設相結合,增加農業灌溉供水量。二是開展灌區及配套工程建設。以面積萬畝以上大中型灌區和小型灌區糧食主產區和糧食生產基地為重點,加快實施灌區骨干工程續建配套,完善水源工程的輸配水渠(溝)系,發揮灌區改造整體效益,新增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積,提升灌區管理和信息化水平,提高灌溉保證率和水資源利用率。加快實施12個大型灌區和55個重點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建設。力爭到20**年有效灌溉面積占耕地總面積的比率達到40%,20**年達到45%。三是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合理配置水資源和加強工程運行管理,因地制宜采取渠道防滲、低壓管灌等節水措施,有條件的地方大力發展噴灌、滴灌等高效節水模式,減少輸水損失。加強水費計收,實行計劃用水、節約用水。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并舉,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水分生產率。
(三)加快中低產田地改造步伐
突出山區、半山區,兼顧壩區,以改造坡耕型、缺水型、漬澇型為重點,以保土保肥保水、能排能灌、旱澇保收為標準,治水改土并重,工程措施與科技措施并舉,壩區重點建設完善田間斗、農、毛渠,做到渠、路、橋、涵、閘配套,改串灌、漫灌為溝灌,做到合理用水、節約用水,達到能排、能灌、能機耕,形成“溝成網、田成方、路相連、渠相通、樹成行”的高產穩產農田。力爭至20**年累計完成萬畝中低產田的改造,使全省高穩產農田達到5000萬畝,實現農民人均高穩產農田達到1畝以上。
二、藏糧于科技
(一)加快實施沃土工程
圍繞提升耕地持續產出能力、土肥新技術創新轉化能力、耕地質量動態監測能力,以增施有機肥、培肥地力為主,以完善耕地質量監測網絡為手段,提高耕地內在質量。建立全省耕地質量監測體系,分區域、有步驟地建設耕地質量監測點、耕地質量監測區域站,開展耕地地力調查與質量評價和耕地農田的分等定級工作,全面掌握全省耕地土壤養分狀況、地力等級。提升土壤有機質,實施糧作秸稈還田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加大測土配方施肥推廣力度。大力開展旱作節水農業示范,在糧食作物集中的山區、半山區,采取工程、生物、農藝措施相結合,實施集水蓄水節灌、生物籬固土節水、秸稈還田覆蓋等節水技術模式,引導農民積極實施有機肥,提高示范區糧食作物平均單產。
(二)加快植保工程建設
在近期國家重大農作物病蟲害治理工作中,云南被列為國家重大流行性病害小麥條銹病冬、春、秋季主要菌源治理地,國際性遷入稻飛虱、稻縱卷葉螟“兩遷”害蟲的初始蟲源阻擊區域,以及外來性有害生物重要阻擊地帶。按照國家農業部對于植物保護工程二期工程建設要求,建立起省、州、縣、鄉四級云南省重大植物疫情阻截體系,農作物病蟲害監測和控制體系,以及縣以下基層重大病蟲害應急防治體系。按照病蟲害發生區域性特點,組建植物疫情阻擊站、農業有害生物預警控制站、農業有害生物綜合治理試驗站,實現對危險性重大病蟲害的有效阻擊、對重大病蟲害及時預警和有效防控。
(三)加快農機化工程建設
充分借助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機遇,全力推進糧食生產機械化的發展。一是加大成熟的農機技術推廣應用,著力提高機械耕耙作業水平。二是加快農機新技術、新裝備的示范推廣,重點突出“種、收”機械化作業環節,并在糧食烘干、儲藏等技術推廣取得突破。建立稻麥、玉米、馬鈴薯等主要糧食作物機插(播)、機收推廣示范區,以點帶面、梯度推進。三是加強機械化植保的統防統治工作。積極推廣先進環保的植保機械,提高農藥效率、降低糧食農藥殘留量,保護生態環境。
三、生態促糧
(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可以極大地提高小型農戶的生產力,對糧食安全和糧食自給有著積極作用。大多數農戶,特別是在云南土地退化嚴重和市場邊緣化地區的農戶,都負擔不起額外投入。因此,如果政府能夠履行相應的義務,在能力建設等方面提供支持,為農戶提供一條實際且在經濟承受范圍內的途徑,幫助他們消除貧困,獲得糧食安全。生態農業在環境方面,可以減緩土地退化、減少污染環境的化學品的使用,因此有益于人類健康。此外,生態農業可以幫助提高農業生態多樣性,提供其他關鍵的環境服務,如提高農業生態多樣性、幫助農戶更好地應對挑戰和不確定因素等。生產力和農作物多樣性同樣可以增加農戶收入,改善農村生活質量。生態農業在減緩氣候變化方面潛力巨大,如生態農業避免使用合成化肥,從而減少了溫室氣體排放,特別是氮的氧化物的排放。耕種豆類作物、作物殘余、作物覆蓋、農林間作等生態農業耕作方式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固定土壤有機物、提高土壤中二氧化碳的固定率。通過建立增加農業生態系統彈性的方式,生態農業可以幫助農戶適應氣候變化。增加農業生態系統適應能力可以提高農戶應對氣候變化(如:不規則降雨、氣溫突變及其他不可預料的氣候事件)的能力。生態農業建立在強大的地方社區、農戶知識和農業生態多樣性的基礎上,通過改良土壤結構和其中的有機成分,來改善土壤質量。反過來,土壤質量的改善可以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和保持土壤濕度。同時,這些條件都可以保護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產量。
(二)深化機制創新,構建糧食生產的生態保護屏障
要建立農業循環經濟的機制,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優化品種品質結構,發展特色農業、畜牧養殖,推進云南農村沼氣建設、秸稈綜合利用,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發展集約型、節約型農業和循環農業、生態農業,不斷提高土地等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全面提升糧食生產綜合效益,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要健全農業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多渠道籌集生態效益補償資金,逐步提高補償標準,形成有利于保護耕地、水域、森林、草原、濕地等自然資源和農業物種資源的激勵機制。
四、以特換糧
云南在糧食生產上缺乏優勢,而在蔬菜、水果、干果、中藥材、茶葉等特色產品上有優勢,經濟效益好,農民獲利高,因此進一步優化種植結構,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生產。菜、果、林等產品作為糧食的替代品,隨著消費理念和食物結構的變化,人們對這類產品的需求將不斷增加,市場前景廣闊。因此,既可用菜、果、林產品作為糧食補充,同時也可用其收入換取所需糧食。
五、森林取糧
森林是大自然的寶庫,不但擁有大量的木材資源,同時還蘊藏著豐富的野生動植物和食用菌等森林特產資源。森林食品從廣義上說,是指生長在森林中可供人類直接或間接食用的植物、動物以及它們的制成品。云南地處云貴高原,山地占96%,森林面積廣,自然條件優越,森林食品資源豐富,種類繁多。目前,云南的核桃、野生食用菌等皆已形成產業,并在國內具有一定品牌影響力。伴隨著林權制度改革的實施,林農生產經營積極性的提高,森林食品資源的潛力會逐步開發出來,森林食品將成為糧食的重要補充。
六、境外產糧
與云南相臨的越南、緬甸、老撾等東南亞國家,土地資源豐富,越南還是世界稻谷主產區,稻谷生產成本低于我國,更低于云南。最初源于禁毒工作開展的境外罌粟替代種植,既減少了毒品的嚴重危害,又能獲取短缺資源,補充了省內部分農產品的供給,帶動了邊境地區特色經濟和地方企業的發展,替代產業和替代經濟逐步形成。目前中央提出把云南建設成為中國面向西南開放的橋頭堡,這一發展戰略將在“十二五”期間實施,這將是云南發展的一次機遇。境外替代種植具有較好的國內政策支持和較為有利的國際環境,云南實施“走出去”發展替代種植的政策平臺已經形成,一大批省內外企業參與替代種植,近年來,參與替代種植的企業不斷增加,替代種植面積不斷擴大,以替代種植返銷農產品進口的數量和金額不斷增大。因此,借助境外替代種植,把外匯儲備變成資源儲備,把糧食進口變為境外替代種植返銷,不失為解決云南糧食安全問題的一種策略思路。
篇2: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策略心得體會
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策略心得體會
識字能力是學習能力的基礎。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是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剛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一打開課本就是大量的、抽象的歸類識字,這就決定了識字教學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使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氣氛中主動地識字,教師要根據兒童年齡特點,有意識地激發他們的識字興趣,拓寬識字途徑,培養識字能力。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對低年級識字教學進行了探索。
1.根據兒童的思維特點,把抽象的符號具體形象化
識字本身是枯燥的,而對于枯燥的事物,人們的情緒總是消極和被動的。如果孩子們一味地被動識字,不僅識字的效率低,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思維的發展。因此,作為教師一定要在起步階段通過多種途徑來營造識字教學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起兒童識字的興趣,不斷激發學生去體驗識字的樂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樂于識字,主動識字。
2.利用游戲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抽象文字的興趣
興趣是激發兒童從事學習的動力。游戲是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兒童喜歡模仿,喜歡重復,喜歡表現。教師在教學中要利用游戲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抽象文字符號的興趣,不斷采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來進行教學,如:猜字謎,找朋友、風車轉轉……將這些兒童學前生活中的游戲引入課堂,使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了學前游戲的樂趣,對識字就會興趣盎然。
3.利用多媒體課件,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識字教學
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來觀看一個個充滿神秘色彩的文字。如:先出一組象形字,這組字采用由實物圖到象形字,再到現代漢字簡化字,逐漸演變的動畫形式出現,富有動感的,生動有趣的畫面一定會使學生產生神秘感,同時也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識字教學。實踐證明,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識字教學,簡化了思維過程,減輕了記憶的強度,促進了思維的正遷移,有利于培養良好的認知策略,激起學生去探索這蘊含無窮奧秘和樂趣的漢字世界的欲望。
總之,小小漢字,奧妙無窮。教師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積極地參與識字教學,處處從學生主體的實際出發,鼓勵學生想象,實踐,學生就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使枯燥的識字教學成為培養學生發現興趣和熱情探索的熱土。
篇3:盲童學校高效課堂心得體會
盲童學校高效課堂的心得體會
啟明部韓艷
12月6日至9日在武漢盲童學校參加了高效課堂的觀模學習。這一次出去學習收獲挺多的,雖然不知道這些收獲在自己以后的工作中能不能運用到,但是最起碼現在對我的思維沖擊力還是很大的。
首先,當我拿到會議指南時,體會武漢盲童學校的師生對這次活動的認真態度:參會人員交通工具的合理安排、禮堂的座位安排到個人、聽課人員所在教室聽什么課……總之只要手里拿著會議指南,就沒有不明白的地方。我不知道是不是我太孤陋寡聞了,這是我第一次參加活動有這么詳細的會議指南,所以還是挺新奇的。心里想著以后有什么活動,如果自己有機會組織,那么也一定要做到如此細微。前期工作做足夠了,那么現場就不會那么被動。因為在這次活動的現場我沒有聽到參會人員向承辦單位的工作人員咨詢什么問題。
其次,專家講座。全納教育以前聽說過,但是沒有認真的去了解過。這次講座讓我對全納教育有了深入的了解,并且對特殊學校未來的模式有了新的認識。只要全納教育執行好,那么未來的特殊學校就只有接收多重殘疾的學生,并且作為特教人事資源去幫助普校的老師教育好殘疾學生等。同時在這三場講座中,專家都強調了職能部門在學校、老師的各種教學項目、活動中所發揮的作用是起決定性的。職能部門如果沒有真正的意識,那么一切政策都只不過是走走過場,到頭來只不過在總結大會的報告上出現的字眼而已。
再次,課堂觀摩。從20**年起其學校就嘗試了“12345”課堂教學模式,經過兩年多的實踐,現在全校的課堂教學都應用上了。所謂“12345”教學模式即一補、二分、三度、四動、五學。一補即面向全體、開發潛能、缺陷補償;二分即注重差異,分層教學、分類指導;三度即注重廣度、把握深度、提高效率;四動即動手摸、動口說、動腦想、動筆寫;五學即預學、論學、展學、助學、獲學。在課堂上以五學來開展教學,學生分成四到五組,每組三到四個人。先是把下節課要學的知識設計成幾個問題在本節課安排好學生在課后預習,然后在下節課開始時讓各個組選擇一個問題來解決。再然后每個組在回答解決問題時其他組要提出質疑,并且要求回答,并對解決問題打分。最后通過生活化的練習來證明學生所掌握的知識。本人觀摩的是三年級的數學及九年級的按摩課,這兩節課反映出學生的預習能力非常強,同時口語表達能力非常強,三年級的學生在回答數學問題時,如果忘記說“答”字,其他同學都會及時的指出來,說明學生很認真聽課,非常注意聽同學的話語。而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九年級的按摩課是由一位學生來主持的,老師在整節課中只是補充了一個學生在提出問題時其他學生回答不是很完整時給予補充完整而已。因此我也在想以后的教學模式是不是沒有老師也可以呢?“12345”教學模式能夠進行,那么預學是非常重要的,沒有課后的預學,課堂上的展學、助學是不可能完成的,這種模式也是無法進行下去的。反觀如果這教學模式在我的課堂上能進行下去嗎?肯定是不行的。因為學生沒有主動學習的意識,課后預習對他們來說不可能。但是我已經在改變那種在課堂上老師說為主的教學方式,以學生自學、練習為主,教師補充為輔。這次有機會了解學習“12345”教學模式后,會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運用“12345”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上。讓學生的學習效率能有所提高。
在開會中場休息時我還觀看了校園里的墻報,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無助日,愛,是懂得放手”這一主題。把學生帶到陌生的地點,老師不提供任何的幫助,由學生自己想辦法回到目的地。每個學生都用自己的方法完成了任務。這一活動的實行,也反映了該校是非常重視學生的生活技能,也特別相信自己的學生,相信自己的老師的教育成果。也如他們的校長所說“對于我們這類型的學生來說生活技能比學習更重要”。重視生活技能并不代表著學習不好,他們的學校自從高考以來升學率是百分之百,真的挺不簡單的。不簡單的還有190多名的住宿生,白天一個生活老師,夜班兩位生活老師全部搞定。200多名學生吃飯只要半個小時就可以打完飯,并不需要老師的幫助……看到這些我真的覺得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太多了,而且也看到了我們與他們相差的距離太遠了。只是因為他們辦校時間百年以上,而我們只是二十年嗎?但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是看得更遠嗎?而我認為的是辦學的理念:要把學生培養成什么樣的人?不同的辦學理念會把學生往不同的方向拉,距離只能是越來越遠。“自立”在一個生活了幾年的空間里,都無法在這空間里獨立的學生,拿什么來自立,自強怎么強?這真的需要我們去沉思:為什么會這樣?是學生的問題?還是教育方式的問題?甚至是理念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