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教育故事-批評的藝術

教育故事-批評的藝術

2024-08-01 閱讀 8123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課件

教育故事:批評的藝術

小學階段是一個人身心發展的時期,由于學生在每個年級的環境和學習任務不同,在小學階段不同年級學生表現出的問題行為也不同。小學生經常出現不能按時完成作業、做事情邋遢、好奇心強、好動等問題行為。

小學生缺乏生活經驗,理解水平低,有的行為看起來好像是不道德的,但是仔細分析分析,這是少年兒童成長過程中的一種正常現象。例如:我校有的老師的自行車比較新穎或帶有報警器。一天早晨,我碰到這樣一件事:一個學生對著一輛新車踢了一腳,報警器驟然響起。在調查中知道是三年級二班的于洋,因為他是從外校轉入我校的學生,對新環境、新事物感到好奇,但又害怕別人說他是個不遵守紀律的學生,就沒主動承認。面對此情景,我把他叫到了辦公室。巧妙地采取了了解、尊重、關心和愛護有問題行為學生的策略。沒有嚴厲地批評他,而是耐心地對他說:“你對這個東西很好奇,這沒有錯,但是處理的方法不正確。如果換了它是你,別人都對你很好奇,都過來踢你一腳,你有什么感受呢?……”這位學生終于向我主動承認了錯誤,并保證以后再不做類似的事情。

嚴厲的批評,會導致小學生的幼小的心靈受到傷害。變得自卑、離群甚至受到了同學的歧視,變得孤獨起來。批評可以說是一門藝術。面對有問題行為的學生,不是突如其來的,它常常有一個由潛伏到顯現征兆期,只要我們及時發現并善于抓住這些征象,配之以適當的批評教育,就能起到防微杜漸、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課件

篇2:成語故事-不為五斗米折腰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課

件不為五斗米折腰

“不為五斗米折腰”這則成語的意思是用來比喻有骨氣、清高。

這個成語來源于《晉書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陶淵明又名陶潛,是我國最早的田園詩人。他所以能創作出許多以自然景物和農村生活為題材的作品,與他的經歷和處境有著密切的關系。

公元405年秋,他為了養家糊口,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郵,到彭澤縣來督察。督郵,品位很低,卻有些權勢,在太守面前說話好歹就憑他那張嘴。這次派來的督郵,是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的旅舍,就差縣吏去叫縣令來見他。

陶淵明平時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見一見,于是他馬上動身。

不料縣吏攔住陶淵明說:“大人,參見督郵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帶,不然有失體統,督郵要乘機大做文章,會對大人不利的!”

這一下,陶淵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長嘆一聲,道:“我不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人折腰!”

說罷,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隨即離開只當了八十多天縣令的彭澤。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課

篇3:成語故事-不遠千里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課件不遠千里

“不遠千里”這則成語又稱“不遠千里而來”,表示不以千里為遠來到某地,比喻不畏路途遙遠。

這個成語來源于《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梁惠王見了孟子,熱情地說:“先生,您不以千里為遠來到我們魏國,一定是給我的國家帶來利益了吧?”

孟子回答說:“大王您何必一開口就講利?有仁義就行了。如果君王說怎樣有利于我的國家,大夫說怎樣有利于我的封地,士和老百姓說怎樣有利于自身,這樣上上下下都追逐私利,那么就危險了。”接著孟子說道:“在能出動一萬輛兵車的國家,謀殺他們國君的必定是能出動一千輛兵車的大夫之家;在能出動一千輛兵車的二等國家,謀殺他們國君的,必定是能出動一百輛兵車的大夫之家。大國的大夫能從萬輛兵車的國家中獲得兵車千輛,二等國家的大夫能從千輛兵車的國家中獲得兵車百輛。這些大夫的產業不能說不多了,但是,他們永遠不會滿足。所以您不能再宣揚私利了。”

梁惠王聽了很受觸動,焦急地問:“那先生以為該怎么辦呢?”

孟子說:“從來沒有講仁的人會遺棄他的雙親,也沒有講義的人會不尊重他的君主。所以,大王您只要講仁義就夠了,何必再講利呢?”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