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結:教師在幼兒游戲中作用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課
件
小結:淺談教師在幼兒游戲中的作用
游戲是學前階段最基本的一項活動,游戲創造了幼兒的智力開發。游戲可以讓幼兒體驗到快樂,同時也能促進幼兒的發展,只有幼兒是快樂的,才有可能主動,積極參與活動,從而獲得良好的發展。教師在幼兒游戲中的作用不容忽視。
一、教師是設計者
幼兒對周圍的一切事物都感到好奇,因而好問、好探究,這是幼兒與生俱來的特點。教師要抓住幼兒這種心理,盡可能創造條件,利用周圍的一切事物,為孩子設計各種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游戲活動。
二、教師是導演
游戲好比舞臺劇,教師就是這臺戲的導演,組織站排,講解游戲規則,組織游戲安全進行。
三、教師是道具師
游戲需要大量的道具。有了許多“零散的部分”,就可以將它們結合、再結合,支持及創造出復雜的游戲劇本,使游戲得以生生不息。
四、教師是游戲者
教師要設計一些自己和幼兒共同完成的游戲,不但自己能得到快樂,還能更好的接近幼兒,增進與幼兒的關系,和幼兒像小伙伴一樣,使幼兒親其師信其道。
五、教師是溝通者
當孩子游戲中發生沖突時,教師應將焦點集中在游戲內容而不是聚焦于規范。應對孩子的意圖表示尊重,運用話語幫助他們解決實際的問題本質,并得以持續原來的游戲。停止游戲、罰坐、反省等行為只能是毀了游戲。
六、教師是評價者
教師在評價過程中,要學著欣賞孩子,通過游戲的行為發現孩子真正的長處;和家長、孩子溝通要從孩子的長處出發,把孩子的優點、教師對孩子喜歡的感覺,傳遞給孩子和家長。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課
件
篇2:教育小結:放飛幼兒游戲回歸游戲本源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課
件
教育小結:放飛幼兒游戲,回歸游戲本源
近期有幸去上海參加了為期三天的培訓學習。聆聽了上海的幼教專家們圍繞“幼兒園區域游戲及自主游戲設計指導”這個主題而展開的講座。在各講座中,專家們分別以表演游戲、角色游戲、建構游戲,主題下的游戲開展為切入口,深入淺出的為我們講解了幼兒園區域游戲及自主游戲該如何設計和開展,讓我們都受益匪淺。
一、幼兒園自主性游戲的再認識
說到自主性游戲,很多老師覺得就是提供材料讓幼兒自己玩,在玩的過程中體驗愉悅與發展。那么在這個自主性游戲開展的過程中,老師經常會有這樣的疑問:老師要不要介入?要不要指導?滿足幼兒內在需要的同時要不要發展?教師追求發展是否會抑制幼兒的游戲快樂?教育在多大程度上能與幼兒的內在需要融合?帶著這些問題,專家們給出了解答:①愉悅是其它發展價值的基礎,先于發展。強調愉悅作為游戲的本質,讓孩子在游戲中先快樂后發展,不快樂則談不上自主發展,這是游戲課程改革的方向,也為幼兒園游戲課程的實施奠定了基調:先愉悅,后發展。②教師應將教育意識(從成人角度)轉化為發展意識(從幼兒角度),目標從發展性轉換到愉悅性,通過促進愉悅來達成發展。
反思:我們在進行游戲指導時老師不應急于達成心中的教育目標,而打斷或直接控制孩子的游戲,應該是基于觀察的基礎上來了解孩子的行為背后是否在學習,發現孩子在活動中的閃光點,再進行游戲材料的調整,這樣不但能讓幼兒真正感受到自主性游戲帶來的愉悅,更能讓幼兒在這個過程中得到發展。即滿足了幼兒的內在需要,也達成了發展目標。
二、自主性表演游戲
表演游戲是以故事、童話內容為依據,讓幼兒裝扮不同的角色,通過對話、動作,表演一定的情節而進行的游戲。這種表演游戲帶來了問題:這究竟是“表演”,還是“游戲”?幼兒在游戲中能體驗到愉悅嗎?它能滿足幼兒的內在需求嗎?為何表演游戲總是女孩的天地,怎樣才能吸引男孩的加入呢?
反思:我們現在開展的表演游戲形式比較單一,主要內容就是唱歌、舞蹈、故事表演等,這些內容已經不能滿足幼兒的內需,所以我們可以將表演游戲、音樂游戲及其它幼兒感興趣的、與藝術相關的活動內容相兼容,全部納入幼兒表演游戲范疇,劃分為四大模塊(戲劇類、歌舞類、“雜”技類、欣賞類),便于幼兒自主選擇、自由表演。
戲劇類:以自主或創編故事表演為主要內容,包括真人表演、手偶、紙偶、木偶等形式。課程中熟悉的內容:三只熊、狼和小羊、小紅帽;幼兒感興趣的故事:西游記、白雪公主幼兒自編故事。
歌舞類:以音樂活動為主要內容,包括歌曲、舞蹈、音樂劇等。如:森林音樂會、民族舞。
“雜”技類:除戲劇、歌舞以外,其它幼兒感興趣的表演內容,包括打擊樂、時裝表演、雜技與魔術、雙簧、武術及其它語言藝術等。
欣賞類:以欣賞經典、趣味作品為主,包括各類經典作品、相關主題作品、時尚作品,包括建議家長組織親子藝術欣賞等。
而對于小中大不同的年齡段幼兒的特點,他們在游戲中的方式也不同,小班幼兒一般以個體游戲為主,在游戲情境中自選角色和道具、自主裝扮、自由游戲。中大班幼兒喜歡自由結伴、自選內容、自主游戲,從個體活動逐漸向合作活動演變。對于不同年齡段的幼兒,老師在表演游戲的介入可以分為以下三種:①進入游戲:當幼兒需要時,如無法繼續游戲,教師以同伴的角色參與活動。②退出游戲:當幼兒自然游戲、或有困難能自行解決時,教師應退出游戲,旁觀欣賞。③變換角色:教師根據游戲進展、幼兒需要變換各種角色,如欣賞者、合作者、求助者、引領者等。
三、自主性建構游戲中的教師指導
幼兒的建構游戲能力需要大量時間成本投入;需要長時間對建構游戲材料的熟練操作,才能是看到幼兒在一段時間的自主建構游戲中獲得成長。而我們年輕教師在建構游戲師幼互動中經常會遇到:對于幼兒建構作品的優劣難以判斷;對于幼兒在建構游戲過程中的情感表達不善于反饋;對于幼兒在建構游戲過程中突如其來的沖突矛盾不懂得把控等,導致了面對在建構游戲中的師幼互動總是手足無措……那么在遇到這些問題時,我們究竟該怎么做呢?
案例1:告訴老師“我不知道搭什么”或坐著發呆;開始搭了一會兒就拆掉,此行為反復,始終說不出自己搭的是什么;看其他幼兒的建構行為,試圖模仿,但很快失去興趣而放棄。
具體方法:1.通過和藹的交談了解該幼兒的前經驗中有哪些內容合適建構(對小班)。2.聯系往日該幼兒在主題環節下的興趣點。(需要日常的關注)3.可以利用語言誘導幼兒先自己說出接下來的操作:做什么,用什么材料,怎么做(主要針對對中大班)
案例2:有搭建的想法,面對材料無從下手;能說出接下來想要搭什么,但不知道選擇怎么樣的材料;搭建的結構由于不牢固反復倒塌,興趣降低,消極抱怨。
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應該注重幼兒年齡特點的推進(以中大班為例):1.中班年齡階段幼兒的建構游戲水平處于“無意構造”――“想象構造”,中后期出現:“想象構造”+“模擬構造”。教師策略核心:把握該階段幼兒平行游戲的基本特征教師的指導是可以與幼兒一同進行“平行建構”。2.大班年齡階段的幼兒處于“模擬構造”+“自由構造”并存的時期,可能出現“照圖模擬”,教師策略核心:同伴學習。
案例3:作品建構完成,不知所錯;有繼續作品的想法,但無從下手;收到投放材料的限制無法繼續自己的想象;幼兒的想象過于天馬行空,不知所云。
遇到這些問題時,我們可以通過充足的材料投放和游戲的指導性語言來延伸幼兒的創意。
案例4:鮮有合作;出現矛盾不善解決;在合作團隊中一會兒就無所事事了。
這是我們就要引導幼兒的合作意識。在材料投放不充足的情況下,幼兒會產生由于使用材料不均導致的矛盾。在無法自行解決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利用“互利交換”,“材料替代”的方法解決矛盾。在合作團隊中出現意見分歧,導致團隊合作的終止,教師可以合理評估分歧意見,引導開展團隊內部討論,使分歧意見產生折中辦法,促進問題的解決,推進合作行為的繼續。
在此次的講座中,專家們結合案例給予我們很多可行性的操作方法,相信在專家的引導和我們后續的具體實踐中,我們在自主性游戲的開展和指導中將得心應手。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課
件
篇3:《在課堂上提高學生英語交際能力》課題研究階段小結
《在課堂上提高學生英語交際能力》
---課題研究階段小結
在實際教學中我發現到,雖然學生學習態度積極,但其英語交際能力提高并不盡人意。學生總是背誦學過的現成句子,難以用自身的思維來表達,局部比較害羞的學生不敢大膽表示自身,不能令人滿意地完成交際活動,相當一局部學生學的是“啞巴英語”。因此,在課堂上提高學生英語交際能力是必需的,本年度我圍繞這個課題進行了相關的課題研究活動。
一、在課堂教學中,從多渠道提高學生口語能力。
1、加大語言的輸入量。
有輸入才有輸出,低年級盡量用英語組織教學,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高年級用全英語進行教學。首先,教師用規范的、優美的語音語調去感染學生,讓學生從感官上感知英語語言之美,有強烈的求知求學欲望。其次,高年級結合學生實際課前進行大量的Freetalk(口語問答),低年級課前多組織學生唱優美的歌曲,課堂上多組織學生朗讀課本里優美的童謠。只有有了足夠的輸入量學生才干張得開嘴。再次,用好課本資源,將課本上的對話采用操練形式不時鞏固,并擴充課外知識,讓學生瑯瑯上口。
2,創設情景,培養能力。
教師要利用課堂這塊主陣地,努力給學生創設情景,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運用于實際語境中。例如,三年級下學期的Unit11《PuttheTableAgainsttheWall》,我先作示范說出指令,然后在操作,同學們看見有活動的機會都紛紛舉手,躍躍欲試,但為了兼顧全體,我讓同桌兩人先練習好對話然后再舉手上前面來扮演,調動了全班學生的積極性。
3,多褒揚、鼓勵,協助學生樹立學習的自信心。
對小學生來說,鼓勵和褒揚時非常有魅力的。特別是在口語表達時,給學生贊揚,鼓勵他們大聲大膽地開口說英語,從小養成大聲說英語的好習慣。為了鼓勵三年級的學生大聲大膽的開口說英語,我特別準備了一些小紅歌曲貼紙。每當學生大聲準確的回答問題;踴躍發言;大膽地在課堂上練習對話,我都會為學生們貼上小紅歌曲,鼓勵和褒揚他們。在小紅歌曲的“鼓勵”下,幾乎全班同學都積極舉手,踴躍發言,以前聲音較小的學生,為了得到小紅歌曲都敢于大聲開口說英語;一些害羞的學生,看見其他小朋友都得到老師的小紅花,互相比較誰的小紅花多,膽怯的學生也終于在課堂上舉起小手,我也會特別請他們回答問題,鼓勵他們大聲開口說英語,并為他們的進步而褒揚他們,為了鼓勵他們繼續進步,我會特別獎勵他們兩朵小紅花。其他同學也受到鼓舞,繼續努力,現在開口說英語更顯得自信。
4,課堂上堅持各種評價方式,提高學生口語能力。
讓評價活動貫穿課堂教學始終,教師的口頭評價必不可少,但不能泛濫,“Verygood!”用多了學生沒有了成績感,注重評價語言多樣性,有針對性,評價工具也要隨教學內容隨時改變。在口語活動中,教師往往高度警惕地聽著學生所用的每一個詞句,假如在學描述或練習過程中,立刻予以糾正,不只打斷學生思路,影響學生完整的表達,也會造成學生疑慮,擔心自身的發言和句子有無語法錯誤,過多的注意語言形式,缺乏自信心,漸漸就會失去口語表達的愿望。因此,教師對學生口語中出現的語法和語音錯誤不要和時糾正,等學生完成后采取鼓勵和肯定的態度糾正其錯誤,使學生經常的不時的獲得勝利的愉快的體驗,增強口語表達的自信心和愿望,給學生留出考慮的時間,允許學生“結巴”,不要在學生停頓考慮是給與太多的協助,造成學生過于依賴的心理,養成獨立完整表達的習慣。
二、課后練習中進一步督促學生練習口語。
每天堅持檢查聽讀作業,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聽讀習慣,每天固定時間聽讀,讓聽讀英語成為他們生活的一局部。為了進一步檢查學生讀書情況,我會在課堂上隨機抽取學生讀書,并對一些不正確的發音進行糾正;為了提高學生朗讀課文的興趣,我經常將學生分組,然后進行角色扮演,有時候還會進行競賽,讓學生來評學生。
三,努力創設學校英語文化氛圍,為學生提供口語練習的平臺。
鼓勵學生在學校里大膽地運用英語日常口語,學以致用,見到英語老師和同學用英語問好,課間我會適當地用英語與學生交流;與學生交流英語學習方法;與學生談論外國文化和文化差別,通過各種途徑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讓英語成為每一位學生學校生活的一局部
現階段課題研究的階段效果:
1,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具有英語學習的熱情和信心
2,學生大膽大聲地開口說英語,積極參與課堂活動
3,學生在口語交際中,初嘗“成績感”,逐漸消除畏難情緒
4,低年級學生在課堂上勇于開口說英語;高年級學生積極在課堂上使用英語與同學交流,運用已學知識自編對話
接下來,我將繼續進行該課題的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研究,摒棄保守的教學,注重學生對知識形成過程的自我探究,注重知識在生活中的靈活應用,根據學生學習經驗和需求,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實現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完美結合,才干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不讓學生成為懂英語的“啞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