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幼兒園中班教學反思:摸摸這兒摸摸那兒

幼兒園中班教學反思:摸摸這兒摸摸那兒

2024-08-01 閱讀 3997

幼兒園中班教學反思:摸摸這兒、摸摸那兒

活動目標:遵守游戲規(guī)則,認真傾聽別人講話,并能正確傳達。

教學設想:

“各領域的內容要有機聯(lián)系,相互滲透,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中。”這是《綱要》的實施原則。所以我設計的這個活動就是在培養(yǎng)幼兒傾聽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同時將規(guī)則意識滲透在其中。<<綱要>>指導我們:“發(fā)展幼兒語言的重要途徑是通過互相滲透的各領域的教育,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去擴展幼兒的經驗,提供促進語言發(fā)展的條件。”在幼兒園的教育中,語言教育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教師應努力營造語言運用的環(huán)境,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激發(fā)幼兒學習語言、運用語言。在設計“遵守游戲規(guī)則,認真傾聽別人講話,并能正確傳達。”這一活動時,我采用了兩個傳統(tǒng)游戲貫穿在整個活動中。

活動描述:

1、教師先與幼兒交談,“你們還記得摸摸這兒,摸摸那兒的游戲怎么玩嗎?怎么才能正確的摸對呢?”幼兒說出當教師發(fā)指令時要認真聽。

2、教師小結:“聽別人講話時,最好將手里正在做的事情停下來,眼睛要看著對方,這樣才能更好的聽清聽懂別人說的話。”

3、請幼兒做游戲--摸摸這兒,摸摸那兒,幼兒根據(jù)教師發(fā)出的指令去摸相應的東西。

4、教師再一次發(fā)指令時,故意說得很快,孩子們都沒有動,而是不解的看著老師,教師問“你們怎么不動啊?”孩子們大聲的說“不知道摸哪里?”“為什么呢”有個別孩子說“你說的太快了,沒說清楚”在這里教師引導幼兒知道想讓別人聽清楚自己說的話,那講話時速度要適中,不快不慢;語言要準確,吐字要清楚。

5、請個別幼兒發(fā)指令,教師和其他幼兒共同游戲。教師的參與有助于形成安全、溫馨的心理環(huán)境。請個別幼兒發(fā)指令則是讓幼兒自己嘗試體驗并肯定自己。

6、小結:再一次強調聽別人說話要認真聽,對別人講話要說清楚。

請幼兒玩?zhèn)髟捰螒颍⒂脠D式的方法強調游戲規(guī)則

1、更新游戲方法,繼續(xù)玩游戲:摸摸這兒,摸摸那兒。

l將幼兒分成幾組,教師將要摸的地方悄悄的告訴每組的第一個幼兒,然后依次傳話,最后一個幼兒收到指令后,馬上跑去摸相應的東西。

2、聽特征請小動物

l教師將要摸的小動物的特征悄悄的告訴每組的第一個幼兒,然后依次傳話,最后一個幼兒收到指令后,馬上跑去將相應的小動物的圖片取回。

l逐漸加深指令的難度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一組

猴子

戴藍帽子的小狗

穿綠衣服吃冰糕的小貓

第二組

鴨子

戴綠色花的小貓

穿黃衣服踢足球的小狗

第三組

青蛙

戴黃色花的兔子

穿紅衣服跑步的小兔戴

。。。。。。

3、師生共同找到出錯的原因,再一次強調傳話的要求:認真聽、說清楚、不著急。以及游戲規(guī)則。

課后反思:

規(guī)則意識的建立是幼兒社會性培養(yǎng)的必然要求,能加強幼兒的自我控制能力。而游戲則是幼兒社會學習的重要途徑。游戲對于幼兒來說,是他們最早、最基本的交往活動,游戲過程本身就是兒童交往的過程。傳統(tǒng)游戲是游戲的一種形式,大多數(shù)傳統(tǒng)游戲配有瑯瑯上口的童謠,具有較強的趣味性和娛樂性;而且傳統(tǒng)游戲的玩具材料簡單,玩法易學、易會,游戲開展具有很強的隨機性;游戲中具有很強的挑戰(zhàn)性、競爭性,符合幼兒好奇、好勝、好滿足的心理,深受幼兒的喜愛。所以我在本次活動中采用了兩個傳統(tǒng)游戲。活動中幼兒與同伴共同游戲、共同配合形成良好的合作關系,但在玩?zhèn)髟捰螒驎r個別幼兒求勝心切沒有遵守游戲規(guī)則,我沒有用語言干預,因為《綱要》指出,為幼兒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對其進行社會性的培養(yǎng),要避免單一呆板的言語說教。所以我運用了圖式的方法,借用簡單明了的圖畫進行干預如,(表示一個接一個的傳話,最后一個幼兒去實施聽到的指令)等,引導孩子們學習自我管理。

在傳統(tǒng)游戲“摸摸這兒,摸摸那兒。”中,孩子們知道要有良好的語言習慣,講話時速度要適中,不快不慢;語言要準確,吐字要清楚。說話時,要看著對方,不要東張西望。養(yǎng)成幼兒注意傾聽的習慣,發(fā)展語言理解能力;而傳話游戲就是讓孩子在游戲中去聽、去說,直至會聽、會說,并且要遵守游戲規(guī)則。整個活動我都力求給幼兒創(chuàng)設一個很好的環(huán)境,通過游戲去豐富幼兒的語言經驗,使幼兒的語言和社會性在積極互動的環(huán)境中得到真正的全方位的發(fā)展。但在活動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預設的傳話內容對于中班下學期的孩子來講有些難,所以我臨時做了調整,降低了難度,使孩子們感到了成功的喜悅。同時,在第一次傳話時我發(fā)現(xiàn)如果我一個人為3-4組的第一個小朋友傳達指令就會造成等待和遺忘的現(xiàn)象,所以第二次傳話時,我就請配班的老師和我共同傳達指令,盡量減少了等待現(xiàn)象。

活動結束后,我聽到有孩子抱怨自己沒有機會去實施指令,所以我想可能我還是沒有能關注到孩子們的需要,如果在活動中能適當?shù)臑楹⒆觽冋{換一下座位,或傳話的方向做一個調整,那可能就會讓每一個孩子都能獲得滿足和成功。

我想在以后的教育活動中,我會吸取這次的經驗,盡量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xiàn)和反應,敏感的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shù)姆绞綉穑纬珊献魈骄渴降膸熒印?/p>

篇2:中班教育活動《大西瓜》及反思

文章來源制度大全

qiquha.coM

中班教育活動《大西瓜》及反思

【教育活動設計】

活動目標:

1、初步學唱歌曲,盡量做到聲音自然,吐字清楚

2、在游戲中理解并記憶歌詞,唱準有趣的休止符。

3、體驗歌曲的快樂情緒,能和小朋友快樂的游戲。

活動準備:勾線筆、認識大西瓜

活動過程:

一、教師速寫“大西瓜”,請小朋友說說這是什么?大西瓜長得什么樣?速寫切開的兩個半圓的西瓜,用游戲的形式請小朋友吃西瓜。讓小朋友熟悉理解歌詞內容“大西瓜呀圓又圓,切開變成兩大碗,你吃一大碗,我吃一大碗,留下空碗當小船呀”。

二、學唱歌曲

1、聽老師完整的演唱歌曲

請小朋友說說你最喜歡老師唱得哪一句?老師對小朋友的回答給以肯定并把小朋友的回答用完整的語句唱出來(這一環(huán)節(jié)可以讓小朋友理解記憶歌詞大意)

2、小朋友跟隨老師學唱歌曲。

3、重點學唱第三、四句,唱準休止符。指導語:我吃多少西瓜,你吃多少西瓜?留下空碗干什么?(聽老師范唱,小朋友學唱)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可加入小朋友的創(chuàng)編。

三、練唱歌曲

1、分角色演唱。老師唱前半段,小朋友唱后半段,或者男孩子唱前半段,女孩子唱后半段

2、分小組演唱

3、個別孩子演唱

4、全體小朋友共同演唱

四、游戲《切西瓜》

小朋友圍成大圓圈手拉手做大西瓜,請一個小朋友站在中間做切西瓜的人,小朋友一起唱歌曲《大西瓜》,當唱到最后一個字時,切西瓜的小朋友伸出手去切拉手的兩個小朋友。西瓜切開后,這兩個拉手的小朋友向相反的方向跑,誰先跑到自己的座位,誰就做切西瓜的人,游戲繼續(xù)進行。

【教學反思】

《大西瓜》是“夏日水世界下”的一節(jié)音樂活動,歌詞簡單富有情趣,活動內容貼近小朋友的生活。《綱要》指出,幼兒沒有經歷就沒有經驗。可見生活已有經驗對幼兒學習的重要性。尤其像音樂這種對小班幼兒而言相對較抽象的內容,更應顧及到他們的已有經驗與需要。西瓜對于幼兒來說很熟悉,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水果,所以幼兒們很快就能接受并投入到課堂中來。而且活動開始開始的老師對西瓜的一個速寫,既吸引了小朋友的注意力,而且把歌詞內容做了一個具體形象化的處理,讓小朋友輕松地了解記憶了歌曲大意。

在小朋友學唱歌曲的過程中,老師的一個開放性的提問“留下空碗還可以當什么”極大的激發(fā)了小朋友的想象力,有說當帽子的、有說當小碗的,有說當屋頂?shù)模谑抢蠋煾鶕?jù)小朋友的回答把他們都編入了歌曲,有了小朋友自己的創(chuàng)作,演唱也就變得更有趣了。

綱要中指出: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它是能讓幼兒獲得快樂的、滿足需要和愿望的、自發(fā)的、不同尋常的一種行為。幼兒心理學研究也表明:游戲是促進學齡前兒童心理發(fā)展的最好活動形式。在游戲活動中,兒童的心理過程和個性品質發(fā)展能夠得到更快地發(fā)展。在活動的最后環(huán)節(jié),我把新教歌曲《大西瓜》和體育游戲《切西瓜》有機的結合在一起,讓小朋友在體驗到游戲快樂的同時,又對新教的歌曲進行了一個復習鞏固的作用。

最后,在小朋友說:“老師我還要來”的要求中我們結束了本次的活動。

文章來源制度大全

qiquha.coM

篇3:中班今天我搬家社會活動教學反思

中班今天我搬家社會活動教學反思

課題生成

每個幼兒的成長都離不開他們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幼兒的生活環(huán)境也隨之有所變化。于是我通過“今天我搬家”這一社會活動,讓幼兒了解搬家前應做的準備工作以及搬家的一般程序與常識,學習分類整理物品,初步嘗試給物品打包,體驗搬家時的辛苦以及對新家的向往。通過操作、游戲、交流、交往等,體驗與他人交往的樂趣,并在實踐中提高自我服務的能力。

活動分析

本節(jié)課以故事導入引起幼兒對新家的的向往。同時利用小貓手偶和小朋友們談話,請小朋友們根據(jù)自己的經驗想像一下搬家的一般程序與方法。小朋友對小貓這個動物形象很感興趣,討論的積極性很高。接著引導幼兒觀看圖片,請幼兒說說圖片上的人們是怎樣搬家的,看看他們搬家的程序和方法是不是和我們討論的一樣,然后觀察圖上的人們搬進新家是什么樣的心情,是不是很開心的樣子。最后讓幼兒操作實踐,讓幼兒動手操作整理物品,給物品分類,并嘗試給物品打包。通過操作實踐,幼兒體驗到搬家的辛苦。本次活動的目的基本達到了。但是由于幼兒沒有實際搬家的經驗或者是搬家經驗少,在分組操作實踐時,孩子們手忙腳亂,整個課堂秩序很亂,只能任務式的完成操作任務。于是我對這節(jié)課存在的問題進行反思:

1、活動前準備工作不充分

由于搬家對于幼兒來說,很少經歷過。所以活動前僅僅請家長對孩子多講一些搬家的經歷是不夠的,我們還應該多想一些其它的辦法,讓幼兒直觀的看到搬家的過程。其次,讓幼兒實踐操作活動的材料不夠豐富,導致幼兒在嘗試整理時相互爭搶。

2、教師的語言有效性不夠

在提問題時,我的語言有效性不夠,導致有的幼兒答非所問。如:搬家前我們需要做哪些事呢?有的幼兒回答:我想整理衣服。這樣的提問范圍太大,孩子們在回答時就抓不住要點,也就達不到老師想要的答案。另一方面,在語言組織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推敲,爭取語言的準確和有效。

3、幼兒的主導性不夠

在分組時間操作游戲時,我只是將幼兒分為六個小組,每組準備了一只打包用的紙箱和打包用的膠帶、繩子等,然后只是給每組進行物品整理上的分工,如:第一組整理書本雜志;第二組整理餐具;第三組整理鞋襪;第四組整理上衣;第五組整理褲子;第六組整理床上用品。而在整個操作活動中,課堂秩序亂,有的幼兒整理活動沒能有始有終,需要老師的幫助才能完成整理活動,在實踐操作后,沒有讓幼兒自己討論搬家的東西怎樣擺放,只是由老師來安排每樣東西分別搬到哪里,沒有體現(xiàn)孩子的主導性。

4、沒有體現(xiàn)幼兒對新家的向往

在分組實踐操作后,沒有讓幼兒討論自己想要一個什么樣的家,還需要添置哪些新的家具,怎樣才能讓新家變得更漂亮、更舒適,在整個活動中沒能體現(xiàn)幼兒對新家的向往。

針對以上的不足,于是我對本次活動進行了重新調整。

1、首先是材料的準備:

課前我收集了一些小動物搬家故事和碟片,讓幼兒直觀的看到小動物搬家的過程。其次豐富幼兒的操作材料,除了老師準備的一部分外,還發(fā)動幼兒自己帶了一部分鞋、襪、衣服之類的物品,讓他們有足夠整理的物品,這樣實踐操作時就不會互相爭搶。

2、在語言方面,我將提問的范圍縮小,有針對性的提問,另方面,我對自己的語言進行逐句推敲,對課堂無關的話爭取少說,爭取語言的準確和有效。

3、在分組操作游戲時,我給每一組選一個能力強的幼兒當組長,讓他安排自己小組的物品整理活動。這樣,課堂秩序可能就不會亂,其次在搬家前讓幼兒自己討論將整理好的物品放在哪里最合適,這樣就更能體現(xiàn)幼兒的主導性。

4、在幼兒操作游戲后,我讓幼兒討論給新家起名,然后請幼兒說說新家還需要哪些東西,怎樣才能讓新家變得更漂亮更舒適,小朋友們都搶著回答,有的說要給新家添置電腦,有的說要添置空調,有的說要添置一張新床,然后在床頭上掛一張很大的照片等,在整個活動中,孩子們既能體驗到搬家的辛苦,同時也體現(xiàn)了孩子們對新家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