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小馬過河》教學反思
幼兒園《小馬過河》教學反思
《小馬過河》一課生動有趣,對話很多,是分角色朗讀的好材料。而要真正達到分角色朗讀的目的,需要以讀好每一個人的語言為前提。文中雖然“說”字相同,但“說”的語言與神態卻不同。不同語氣、神態、動作的“說”云集此課。于是,教學此課,便抓住不同的“說”進行教學設計,強化朗讀訓練。
先是讓學生動筆墨讀書,在文中用曲線劃出各種各樣的“說”,然后分組共同試讀,要求入情入境,仿佛文中的角色乃自己,并以“誰讀得有聲有色,頭飾將戴在誰的頭上,角色將有誰來扮演”為“誘餌”,激發孩子讀的興趣讀的水平。再以小組形式給人人擔當角色的機會,讓人人過把“讀”癮。此時此刻,課堂的精彩與高潮便水到渠成。
故事說明的道理則由老馬一語道破:孩子,光聽別人說,自己不動腦筋,不去試試,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淺,你去試一試就知道了。從字里行間,孩子們輕易而舉地悟出了“動腦筋”“去實踐”的道理。等小馬下了河,小心地趟到了對岸,它的體驗是:原來河水既不像老牛說的那樣淺,也不像松鼠說的那樣深。其中的“為什么”孩子竟也對答如流。
如果就以孩子“明白了什么”為目的,心里忽然覺得不甘心。新課程倡導閱讀教學要與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相聯系,加強生活世界與書本世界的溝通,注重生活體驗與實踐活動。我想:道理來源于生活,更要用于生活。不僅要讓學生懂得道理,更要指導孩子實踐道理。于是,我把問題拋向孩子:在你的生活中,遇到過與小馬類似的事情嗎?你是怎么做的?暫時的沉沒過后,十幾個孩子小手高舉。孩子們舉得例子雖然有點幼稚,甚至牽強附會,但我相信:“死”道理已變成了“活”道理。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再遇到類似的事情,孩子們已不需要“媽媽”的指點了.
《小馬過河》是經典的童話,它包容的東西太多,孩子們從中悟得的也應該是多方面的多層面的。閱讀是極具個性化的東西,給個性化的閱讀交流的時間,我們才能聽到“花開的聲音”。但是,本節課上學生個性化閱讀交流的時間比較少,學生個性化的看法表達不夠充分,好多學生是在跟著老師和別人的看法走。
篇2:幼兒園《親親雞寶寶》活動教學反思
幼兒園《親親雞寶寶》活動教學反思
我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征和興趣,引導幼兒從情感入手,設計了綜合活動《親親雞寶寶》。在活動中,我以生活經驗為基礎,選擇生動有趣,淺顯易懂,密切聯系生活的活動內容。在活動中根據活動的特點與要求,將活動權還給孩子,使孩子們在活動中自主探索,盡心表達,自由創造,順應了兒童的發展,滿足了兒童的需要。興趣是幼兒學習的助推器,有了興趣,幼兒才會積極關注、主動思考,并自覺采取行動。
在這次活動中,為了支持、引導幼兒主動學習和發展,教師應確立“以幼兒為本”的理念,重視來自每個幼兒的信息、反饋,包括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話,從中發掘有價值的內容,并作出相應的反映,真正成為一名優秀的“獵手”去傾聽孩子的心聲、捕捉活動中的教育契機,這也是提高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徑。小班幼兒喜歡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來表達他們對某一事物的好奇心,興趣是活動的前提,而需要是活動的方向。比如:觀察《親親雞寶寶》活動中,一名幼兒問:“小雞的羽毛都是黃色的嗎?”對此我沒有回避,而是饒有興趣地與孩子們交流,讓他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并結合實物觀察發表看法。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開了。
有的說“有白色的小雞有紅色的小雞”,有的說“有黑色的小雞”,對此,我不想把答案直接告訴幼兒,而是把孩子們的看法一一記錄下來,鼓勵他們繼續探索,進一步論證自己的看法。在我們了解公雞爸爸和母雞媽媽的羽毛是什么顏色之后,就沒有了這樣的爭論。
在觀察“可愛的小雞”活動中,我頭腦中有一種陳舊觀念,認為小班幼兒會盲無目的地觀看,擔心不能達到所預設的活動目標,因此在讓幼兒自由觀察探索和交流分享經驗時總是問“雞爸爸頭上長著什么?是什么樣的?”“雞媽媽的是什么樣子的”這樣的提問極大地限制了幼兒的思維和表達,使幼兒讓老師“牽著鼻子走”。我想,要是我提出的問題更開放些,如:“你發現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這樣幼兒的思維將會更加開闊,探究的內容也會更加廣泛和深入,幼兒表達的語言相信會更加積極而豐富多彩。
喜歡小動物是每個處在學齡階段幼兒的共性,它們可愛、聽話、討喜歡。而這一活動正是在幼兒喜歡小動物的基礎上,開展的,而我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僅以合作者、參與者、指導者的身份參與其中,幫助幼兒,引導幼兒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加深對小雞、母雞和公雞的認識,在玩中學,注重了幼兒情感的交流,使整個幼兒真正地達到了教育目的。
篇3: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玩繩子》教學反思
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玩繩子》教學反思
“玩”是孩子的天性。“跳繩”作為我們大(2)班的特色,孩子們基本上都學會了跳繩。有的小朋友還學會了單腳跳、正跳、反跳、跑著跳......跳繩對他們來說,已毫無吸引力。有的小朋友手里抓著繩子站著發呆,有的跳兩下就坐在臺階上休息,有的拿著繩子追著跑。后來,我和陳老師想變換花樣,從而吸引孩子的興趣。如:計時跳,看誰單位時間跳得多;看誰跳的花樣多??墒呛⒆觽兊呐d趣一會兒就好像沒有了。
后來,在我的號召下,孩子們站成幾排進行一邊跳、一邊走。在孫園長的指導下,我們轉變觀念,讓孩子們利用繩子自由玩。于是我讓孩子們不斷進行嘗試繩子有哪些玩法,有的說繩子在地上左右甩,一邊甩一邊跳、兩個人一起跳、三個人一起跳、五個人一起跳、把繩子結成蜘蛛網,然后小朋友在地上爬。后來,我們均去操場進行了嘗試。孩子們有的幾個人合作跳(女孩子占多數),男孩子幾個人一組,自由組合,用繩子搭成蜘蛛網,幾個小朋友圍成一個蜘蛛網,網下有許多“蜘蛛”在爬。有的小朋友搭成蜘蛛網,排成兩隊或四對,手伸平在地上走蜘蛛繩。孩子們一個個樂在其中,沒有一個小朋友游離于場地之外。當孩子們玩了不同的花樣后,孩子們的臉上放射出智慧的光芒。后來,我和孩子們進行了交談,孩子們自發地說:“今天真好玩?!狈窒砹送胬K子的喜悅之后,最后我讓孩子們自己學會整理把手中的繩子放進了收納箱排隊進活動室。,最后整理的這個環節也是孩子們重要的一課,所謂一日生活皆課程,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孩子人生的重要一課。
同樣的材料--繩子,不同的教師觀念,前一種是在老師的“導演”下小朋友們“跳繩”;后一種是在老師的引導下、鼓勵下,小朋友們嘗試繩子的不同玩法。孩子們實現了自主、自由探索繩子的玩法。在該活動中給我感觸最深的是:孩子是自由的人,應該給孩子自我發展的空間,成人、老師不能取代駕馭孩子的思想。當然,在給孩子自由、自主的空間的同時,我們也要時刻提醒幼兒及自己: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給他們自由、自主發展的空間的同時,規則意識應是首當其沖的活動是在有規則約束下的“自由”和自主。
在課程游戲化大背景下,一線幼兒教師要不斷反思自我,改變自我,挑戰自我。為幼兒創造豐富多彩的游戲環境,讓幼兒在游戲中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