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反思《草原》
教學反思《草原》
新學期伊始,第一篇課文就是《草原》,這篇課文記敘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教學的重點是要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像,在腦海中再現課文所描述的生動情景;體會句子中含著的意思,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語言,并感悟到蒙古族人民和漢族人民的深情厚誼。兩節課時間的教學,既留下了不少精彩片段,也有幾處遺憾。
1、成功的激趣導入。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剛從散漫的寒假中回到課堂學習中的孩子們學習興趣很濃,對課堂的精彩期待值比較高,為了上好新學期的第一節語文課,我做了比較充足的準備,找了大量的教學課件。上課時,我首先以騰格爾的一首《我的天堂》導入,讓學生產生疑問:騰格爾所指的天堂在哪里?為什么稱之為天堂?學生在音樂中想像了草原的風光,我便自然地提出“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樣的”這一問題。然后,演示了大量的蒙古草原風景圖。學生對這些圖片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都全神貫注地欣賞著。雖然我們的學生沒有機會去實地參觀蒙古草原,但通過教學課件的演示,學生仿佛真的置身于茫茫草原之中了。當學生陶醉于美景之中時,他們便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鉆研課文。
2、提綱挈領,品讀感悟,熟讀成誦。
我采用提綱挈領的方法,先讓學生自由讀第一自然段并找出最能概括草原特點的一句話。可當我巡視他們畫出的答案時,發現學生并不能很快地找到中心句,還有的學生找不正確,三分之一的學生畫的是具體描寫草原景色的句子。我有些納悶,是問題太難?還是學生讀不懂課文?甚至是不熟悉課文?
在我的啟發下,當學生把“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這一句找到時,我在黑板上寫下了“一碧千里”這個詞。我問學生“老舍是怎樣寫出草原的一碧千里的?”學生思考片刻后對問題迅速做出了反應并準確地從課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做答。講解第一段的時候,我雖然有些地方處理得不到位,但還有一點是比較滿意的。通過語句的對比來體會語句的情感。這是我認為比較實用的一種教學策略。在指導朗讀第一段時,我就發現學生在讀第一句話時不能很好的定位感情基調,要么過高昂,要么過平淡,該怎么解決呢?直接告訴學生讀的方法,這會讓學生難以理解;直接范讀給學生聽,學生的體會會很淺。
于是,我使用“句子對比讀”的方法。我先讀課文的第一句話,再讀“這次,我又看到了草原”。后者比前者僅多了一個“又”字,其所表達的情感完全不同。學生一聽,爭著告訴我有什么不同,并且,學生能用聯系上下文的方法既快又準地找到“愉快”一詞來解釋作者寫第一句話的心情。這么一來,學生自然而然地體會到了作者流露于字里行間的情感,還很好地把握住了朗讀的感情基調。另外,我還采用了換詞法來感悟“翠色欲流”,學生找到了“郁郁蔥蔥、青翠滴”......,較好地領悟了“一碧千里”的“碧”。在此基礎上,我引導了學生進行分層背誦。化整體為部分后,背誦的效果相當不錯,半數以上的學生均能通順有感情地背誦出來了。
3、從“情”入手擬小標題,“讀說式”學習。
課文的第二部分有四個自然段,分別講了四個內容,我采用從“情”入手擬小標題的方法來幫助學生理清課文內容實踐起來效果不錯!“熱情迎接----激情相見----盛情款待----盡情聯歡----深情話別”五個小標題脈絡分明,接著在小組里采用“讀說式”學習法逐段學習。學生在這樣的引導下拾級而上,對第二部分有了更透徹的理解。但我覺得第二部分是一個整體,總的寫出了草原人的熱情好客。因此,我在概括完各段的小標題后讓他們說說草原上的人給我們留下什么印象。學生都會說“熱情”、“好客”,于是我把這兩個詞板在黑板上。然后,我讓學生從第二部分找出具體體現蒙古人熱情好客的語句。無論學生找到哪個句子,我都順著他的思路講下去,提及每句中應注意的地方。我覺得這樣講授第二部分靈活性大一些,不會顯得那么死板。
4、美圖配佳句,動口動筆。
新課程標準要求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讀寫并重。我設計了“美圖配佳句”這個教學環節,利用大量從網上搜集的草原風光的圖片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中寫得十分優美的、需要重點理解的句子。一是要求學生展開想像,在腦海中再現課文所描述的生動情景并通過恰當的佳句再現在學習伙伴的面前。二是讓學生體會句子中含著的意思,與傳統教學不同的是我們不是通過字典來理解什么是“渲染”、“勾勒”、“一碧千里”、“茫茫”,而是通過鮮活的、真正的草原風光讓學生感受到老舍先生所感受到的美景。
不足之處:讀是學習理解課文的必要手段,在語文教學中我發現,凡是朗讀能力強的孩子理解能力一般也很強。在學習《草原》一課時,因為時間關系讀得還不夠,讀書形式比較單一,應該更加多元化。讓學生在讀中走進課文,從而真正理解課文。
篇2:結合自身教學簡要說說實驗中問題及反思
結合自身教學,簡要說說實驗中的問題及反思。
發布者:吳琪
我教的是小學一二年級的音樂課,從以往的教學和學生的課堂表現來看,學生的課堂反應一直讓我憂心重重,曾一直迷惘,到底該如何上好低年級的音樂課,如何讓學生發揮自己活潑好動的天性,調動學生上課積極性,小學的兒童,就其心理和生理上的發展來說,相對于中.大學生是特別的,他們對于音樂的學習處于一個以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活潑而好動。對于直觀的東西充滿了興趣,最容易接受。憑著在學校所學的樂理知識和自己對音樂的感受,通過小學音樂課的親身實踐,我對小學音樂課的教學有了些許體會。
一、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
由于小學注意力不能持久,要怎樣使他們專注的傾聽呢?利用小學生的生理發展有好動、好玩、好奇、好勝等特點,選擇最適宜他們的方式,積極運用肢體語言,就能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手舞足蹈”的肢體語言就是學生運用最多的一種表情達意的方法。如:在聽賞樂曲《春天悄悄來臨》時,我會請學生用點頭、拍手、晃身、等肢體語言的來感受音樂。在表現音樂的過程中進行音樂欣賞的方式,它可以使人全身心地投入,盡情地表現。這種形式無論對成年人,還是對少年學生都是具有吸引力的欣賞方式。
二、引導學生深入了解作品。
我們的民族自古就有重視音樂教育的優良傳統,許多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早就提出了“唯樂可以治國”的思想。音樂之所以有這么大的魅力,并不是因為它優越于其他學科,反而和其他學科有著密切的聯系。貝多芬曾經說過:“音樂應當使人類的生活爆發出火花。”音樂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在情感的表達和溝通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它能引起人們心靈的共鳴,喚起相同的感受,從而在精神的溝通和交流中傳遞友誼,它和其他學科門類形同姊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相呼應,共融共興。歌劇大師瓦格納曾經說過:“藝術永遠是社會制度的一面鏡子”。音樂教學不僅是音樂的學習,同時也是文化的學習。學校音樂教育不是培養音樂家,而是要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提高他們的藝術素養。在教學《我的家鄉日喀則》一課中,我提前布置學生回家查找西藏風景.歌曲.服飾.舞蹈.美食等資料,以小老師的形式給同學們介紹西藏風土人情,拓展音樂視野,學習當地相關文化。讓學生學習音樂與相關文化知識,在感受與鑒賞中充分表現,充分發揮創造力,引導學生把音樂作品的內涵拓展到相關文化中去,豐富學生的藝術感受和體驗。
三、調動學生情感。
在教學中,應該讓學生親身感受到音樂中情景再現,引導他們把音樂轉化成自己情感化的想像世界,去體會音樂的蘊涵。音樂作品的產生,有賴于作曲家創作的情感、情緒體驗與靈感、風格、取材、體裁形式以及時代背景。如在教學《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時候,要引發學生的悲憤或者激憤的情緒共鳴,使學生感受作曲家所想表達的內心情感與音樂創作背景,言語的導入似乎略顯蒼白。因此,在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首先引入了一段抗日戰爭時期的影片《南京!南京》5分鐘預告片,影片中“濃煙滾滾,血流遍地,尸體成堆,撕心裂肺……這些慘絕人寰的場景的再現,瞬間激發全體學生的悲憤,這時候,再欣賞《國歌》的歌曲,學生們仿佛身臨其境,各個心潮澎湃,熱血沸騰,義憤填膺,內心充滿了強烈的沖擊力和震撼力,更能充滿感情地唱出了《國歌》中中華民族團結一心.誓死保衛祖國的英雄氣概。電影和音樂的結合瞬間爆發了學生心中激昂澎湃的民族感情,增強了學生的愛國熱情。用情.景相結合帶動學生的情緒變化讓其更深刻地體會音樂中所表達的情感與情緒.
四、培養學生的豐富的想像力。
充分利用小學生好動,喜好游戲的特點,讓其主動參與到音樂活動中,從多側面感受音樂,學生要通過自己對音樂的理解進行創作性的表演,不拘形式,不求統一,只要能啟迪學生們的想像力,都可以進行創作性的表演,如:在上表演課《猴子蒸糕》時,我先請學生觀察書本上的圖片.結合聽賞歌曲的內容,設置表演角色小猴和小狗,請學生說說你若是其中一個角色你的表情.動作會是怎樣的?為什么?并分組進行表演。這樣不僅給學生提供了表現自己特長的機會,而且鍛煉了大膽、勇敢、活潑的性格,一改原來的音樂課堂呆板拘謹的氣氛,使學生受到美的感染,得到美的享受.
“教育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勵。”這句話對我的啟發很大,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應該充分地相信孩子,發掘孩子的閃光點,幫助他們恢復自信。總之,讓學生樂學,玩中學,充分的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就可以提高教學的效果。
的,教學
篇3:從設計到教學設計實踐反思與理論探索
從“設計”到“教學設計”的實踐反思與理論探索
[摘要]:教學設計作為教學過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教學必要的準備和教學取得好的效果的前提和保證。明晰教學設計的本質對于教學的發展有著重要的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意義和價值。對教學設計進行本質的探析之前對“設計”之本質有深入的認識是必要的。教學設計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起源于美國,它的自在孕育、誕生興起到發展轉型無不與教育技術有著緊密的關聯,這就這就導致一線教師對教學設計的理解和認識難以擺脫教育技術和手段的限制和束縛,甚至存在“畏懼”的心理。“教學設計”的目的是使得教學的效益和質量得到提升,與教學論有相同的旨歸。從一線教師的視角,基于教學實踐的反思,對“設計”、“教學設計”的本質進行探索和揭示,具有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意義和價值,有助于教學設計的使用者去大膽的進行“教學設計”的研究和實踐。
[關鍵詞]:設計;最優化選擇;系統觀;教學設計;教學環境;
一、對“設計”本質之辨
何謂設計?設計的本質是什么,誰在設計,設計什么,設計的目的是什么,設計會帶來什么結果,是什么在推動設計不斷地進行?這些問題的澄清就是對設計的本質認識深化的過程,也是為教學設計的研究鋪平理論的道路、打下堅實的研究基礎的過程。如果說大自然按照她的想法設計了物質自然世界,那么我們所生在其中的人類的世界不能不說是滲透了人類自己的設計的世界。對于人類自身而言,我們確實生活在大自然和人類自身設計的一個綜合的世界之中。大自然設計的預想是我們人類所無法干預的,只是人類在自己的設計中似乎對大自然的設計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導致很多自然的事物和規律也變得不再自然和規律。不能不說人類在締造自己的設計的過程中對大自然的設計造成了不少的干預或者更為直白一點說來就是破壞。自然的設計的想法是我們人類所無法參透和完全認識清楚的,我們只能將自然所設計的結果的呈現以“大自然”之名謂之,以揭示其自然的、本身便先于人類的存在的特性。我們能把握的是人類自身的設計。就設計本質的探尋這一主題而言,人類的設計才是現實的,可以參透和認識清楚的。那么設計及其本質到底是什么?
(一)設計具有明確的目的和方向性
在人類的社會中,各種各樣的設計總是具有明確的目的和方向的,這個總的目的和方向是朝著人類自認為的幸福的目的地的。在形式上表現在社會的不同領域。有些在物質生活的豐富和滿足上、有的在精神的享受和追求上,有的屬于個人性質的、有的屬于社會公眾性質的,有些是隱含委婉的、有些是直白豪放的,大千世界是被設計參與建構的結果。不管何種的設計,目標如前文所述,總的來說是朝向人類自身理解的幸福的生活的,即使人類暫時的理解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甚至相當數量的作為并不是朝向這一目的,甚至恰恰相反,走向了截然相反的道路,造成的不良的后果需要花上翻倍的代價才得以彌補,但是作為設計,作為健康的初衷和對自己和人類負責的出發點之上的設計,追求幸福這一目的是毋庸置疑的,造成消極的結果的原因可能是設計對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性的認識不夠或是其它的什么原因造成的。沒有無目的的設計,設計指向一定的方向和目的,設計作為人的一種常態的、普遍的實踐活動,是在一定的目的和方向的規范和約束之下才得以有效的、有意義、有價值的進行的。這是設計的第一個屬性:目的和方向性。
(二)設計是設計者將思維意識外化或物化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