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反思《圓明園的毀滅》
教學反思《圓明園的毀滅》
為了迎接鎮里的課堂考核,我把二十一課《圓明園的毀滅》預留了出來。考慮到課程基本結束,周四下午猶豫再三,我決定周五進行課堂展示,于是吃完晚飯開始設計教學思路。我知道有效的課堂教學源于教師課前精心的預設,沒有精心的預設不可能出現精彩的生成,但是精彩的生成不一定是預設的生成,這需要老師在課堂上根據學生的實際靈活處理教學預設才能達到良好的生成效果。所以無論是什么樣的賽課我都不習慣寫詳案,只要把教材吃透,把握住主線思路就行,至于學生是不是按照自己的設計出牌不重要,課堂上根據學生的表現靈活處理就可以。
經過反復地分析琢磨課文內容,我想以這篇文章的主要情感:讀者對英法聯軍的“恨”從而激起的民族情感為主線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最終我決定從課題直接導入,抓住兩個問題:這是一座怎樣的園林?圓明園又是怎樣被毀滅的?第二步,抓住第五自然段,讓學生了解圓明園毀滅的過程,通過指導學生反復讀激發他們的痛恨和惋惜之情。第三步感受圓明園昔日的輝煌,結合第五段再次激發學生憤恨和惋惜的情感。第四步,結合第一自然段,拓展延伸,深化“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的情感。第五步,回扣課題,感受文章的寫法。
思路清晰以后,我就在腦中反復過電影,盡量讓各個環節之間過渡自然。同時我知道這篇課文需要補充大量課外資料才能讓學生充分感受圓明園的輝煌與被英法聯軍毀滅后激起的憤恨與惋惜之情,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情感。可是時間比較緊,想搜集的全面一些是不可能的了,于是,周五早晨來到辦公室我打開電腦搜集了一小部分作為課堂的補充材料。
四十分鐘不知不覺過去了,走出教室反復咀嚼這節課,我覺得做的比較到位的地方有如下幾點:
1、課堂設計思路比較清晰,課堂流程輕松順暢,有幾個點做得還是不錯的:
(1)由課題直接導入簡潔直接,最后回歸到課題,就像寫文章一樣首尾呼應,體現了課堂的完整性。
(2)重視讀的訓練,尤其是第五自然段,通過指名讀、想象畫面讀、抓重點詞體會讀等多種方法引導學生感受英法聯軍的丑惡嘴臉,最后利用課外資料的引入使得學生對英法聯軍的憎惡的情感體會的相當到位,學生的朗讀也隨之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學生已經沉浸其中。
(3)板書設計富有個性化,簡潔明了,突出文章的重難點。
2、教學重難點突出。文章前后內容緊密聯系,一揚一抑,愛恨交織,通過閱讀,讓學生了解這一屈辱歷史,激發愛國之情,是教學重點。本文教學難點是
(1)引導學生讀文、感悟、想象,在腦中再現它昔日輝煌景觀;
(2)體會文章的寫作特點:文題是寫圓明園的毀滅,卻用大量篇幅寫昔日輝煌,這是為什么?為此我重點引導學生抓住兩個自然段:首先,以第五段的主要情感“恨”貫穿整個課堂教學;然后,抓住第三自然段感受圓明園昔日的輝煌,從而為突破教學難點做好了充分準備。
3、思想教育潛移默化地滲透其中。前面緊扣第五自然段引導學生感受英法聯軍的丑惡嘴臉從而激起學生的憤怒之情,繼而讓學生充分感受圓明園昔日的輝煌卻被英法聯軍一把大火燒成灰燼再次調動了學生對英法聯軍丑惡行徑的憎惡,最后水到渠成地激發起學生“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的民族情感,避免了過于生硬地把學生拉到情感的漩渦中。
不足之處:
1、課堂安排出現前松后緊的現象,使得后半環節有些內容沒有深入下去,只做到了蜻蜓點水,歸根結底還是課前備課不夠精心。
2、課堂機智不夠靈活。譬如:在引導學生把書讀薄時,讓學生找出能把二、三、四段的內容串起來的那句話時,我預設大多數學生會很準確的找到那個表示遞進關系的句子,可是多數學生沒找到,當時心里就一晃,當有個學生找到了這個句子時我就匆匆而過了,如果我能適時引導學生說說為什么找到這句話,相信學生就會對這樣的過渡句加深認識了。再如,課堂小練筆本來預設是讓學生寫后交流,看到時間不足就改成說一說,其實完全可以作為機動環節放到課后作業,這樣這節課時間就不會緊張了。
3、課前準備不充分。明知道這節課如果能運用大量課外資料和多媒體教學會使教學效果更明顯,學生的體會會更投入,但我沒有去做,思來想去是惰性使之然也。
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我認為語文教學首先課程理念要認識到位,然后課堂上只要尋找好切入點,找準課文主線,所有教學設計都圍繞這條線展開,或隱或現真正能做到形散神不散,這節課就成功了一多半,前提是教師必需吃透教材,善于挖掘各種可以激發學生情感的因素才能靈活駕馭課堂。
其實課堂教學藝術很多,我覺得關鍵是自己要勤于思考,善于反思,不能刻意地去模仿某個人、某節課,要善于發現適合自己的東西為我所用,逐漸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因為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篇2:語文《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
語文《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
《圓明園的毀滅》是新課標人教版第九冊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描述了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和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無限熱愛,對侵略者野蠻行徑的無比仇恨,激發人們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課文語言簡潔,結構嚴謹,構思頗具匠心。寫作時,首尾呼應,題目是“毀滅”,但主要寫它的輝煌,更能激起讀者的痛心與仇恨。
在教學課文前,我根據課文的特點,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1認識6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估量、損失、殿堂、銷毀、瑰寶、灰燼、舉世聞名、眾星拱月、玲瓏剔透、亭臺樓閣等相關詞語。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3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圓明園輝煌的過去和毀滅的經過,激發熱愛祖國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強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4領悟文章的表達特點,學習與運用搜索、整理資料的方法。圍繞目標我引導學生扎扎實實地理解語言文字,引導學生把閱讀、感悟、想象結合起來深入地理解課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力求突出以下“三情”:
一、惋惜之情。
圓明園是我國“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筑藝術的精華”,它的毀滅是祖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中華人民為之惋惜。圓明園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它的毀滅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世界人民也應感到惋惜。
二、贊嘆之情
圓明園“是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它的“舉世聞名”讓我們自豪,值得世界人民贊嘆。圓明園建筑宏偉壯觀,充滿詩情畫意,“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飽覽著中外風景名勝”,“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圓明園收藏著最珍貴的歷史文物,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兩處“最”,贊嘆之情溢于言表。
三、仇恨之情
這樣一座世界上最宏偉壯觀的園林,這樣一座當對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竟然在幾天之內化成一片灰燼,怎能不激起讀者對侵略者的仇恨英法聯軍“侵入北京”“闖進圓明園”“統統掠走”“任意破壞、毀掉”“放火”燒園,這些詞語寫出了侵略者踐蹋人類文化的殘暴面目,令人痛恨。
但在教學的實施過程中,我感覺《圓明園的毀滅》再現的畢竟是歷史,與學生生活的年代實在太遠了,在學生的腦海里這是一個非常抽象的形象思維,學生很難理解和想象這么一座歷經幾代皇帝辛辛苦苦設計、建立起來的美麗皇家園林就這樣在三天的時間里,在英法聯軍的手里化為灰燼,這是多么令人感到惋惜和可恨,這是我們中國人永遠不能忘記的一個恥辱,為了使學生有一個具體的形象思維,我特意播放了《圓明園》的紀錄片,映入學生眼簾的是圓明園的設計、建造、毀滅這一完整的歷程,嘔盡幾代皇帝心血的皇家園林就這樣化為灰燼已清晰地記入學生的腦海里,頓時引起了學生們的憤怒、激起了他們對侵略者的無比仇恨之情、告誡他們不要像統治者們的昏庸無能、激起他們發憤圖強、熱愛科學技術、振興中華民族的雄偉決心。學生們紛紛在課上談了自己的體會和感受,是那么熱烈、那么深刻、那么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