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摸春天》教后反思:身體殘疾心靈不能殘疾
《觸摸春天》教后反思:身體殘疾心靈不能殘疾
《觸摸春天》對于四年級學生來說是一篇含義深刻的描寫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文章。跟以往的文章不同,雖然課文的主題是“熱愛生活,熱愛生命”但通篇來說,作者并沒有提到過以上八個字,如何讓學生根據課文中的語句、詞語體會到這一點,是學習這篇課文的重點也是難點所在。
在教學教程中我是這樣做的:
1、找尋能夠牽引全文的那句話。這句話并非一定是總結全文的句子,而是一句能通過它輻射到全文每個段落的話,這句話就是:在春天的深處,安靜細細的感受著春光。
在講讀課文時,最容易的方法就是串講,也就是從第一段開始,一段一段的講就這樣一直講到最后,沒有重點,只有先后次序。平鋪直序,缺乏起伏跌宕,課堂會顯得沉悶而缺少活力。而找出能引領全文的這句話,則能讓學生學習起來,有層次感,有重點的去學習。能夠做到從這句話入手有的放矢對課文的重點加以剖析,對難點進行突破。
2、“在春天的深處”理解:引導學生自讀第一、二自然段。學生體會到:一是時間上是深春的季節,二是(重點)身處花園,周圍都是春天的景象(小區的綠地上花繁葉茂。桃花開了,月季花開了。濃郁的花香......)三是(難點)是指在安靜內心的深處(因為這一切安靜的眼睛是看不見的,而花的香味,對花的觸感,對周圍一切的感覺一定會在她的心里形成與我們正常孩子不一樣的的春天。)
3、對“安靜細細地感受著春天”的理解:抓出重點詞語“細細地”,提出問題是:什么樣的感覺才是“細細地”?安靜怎么會有一種“細細地”感覺呢?
對于第一個問題,我讓學生閉上眼睛,我用極輕的柔和的語調給他們描述安靜所處的環境,或者說她當時感受到的一切“那一縷縷和煦的陽光溫習暖暖地灑在她的身上,柔和的春風輕柔地撫摸著她的小臉蛋,一陣似有若無的花香飄進了她的鼻子里?;▍仓行▲B呢喃,和風徐徐,縷縷花香,春天多美呀”。
提問“同學們,老師的這段描述你有一種什么樣的感受”
生:“柔和”
生:“輕柔”
師:“對,這柔和、輕柔就是作者寫得“細細地”感覺。”
師:除了對周圍春天的環境那種“細細地”感覺,還會有什么讓安靜產生“細細地”感覺的??(引導學生讀第三自然段)
重點引導學生理解“這是一次全新的經歷,安靜的心靈來到了個她完全沒有體驗過的地方?!?/p>
設計問題:a、為什么說這是一次全新的經歷?(過度問題)
b、捉住蝴蝶這件事把安靜帶到了她從沒體驗過的地方。就這件事來說,哪些東西是她從沒體驗到的?
一是能捉到一只活蝴蝶的成功感(這是難點)二是對蝴蝶身體的感覺(這是重點)
讓學生扮演安靜,描述自己捉住蝴蝶后的感覺。
生:滑滑的翅膀,軟軟的小肚子,細細的小腿等。
生:弱小
師:對蝴蝶相對安靜來說是弱小的,它只能在安靜的手指間撲騰。這時候安靜除了感受到柔和的春光外,還感受到了什么?(回到安靜細細地感受春光這句話)
引導學生回答:安靜感受到弱小生命對生命的渴望,對自由的向往。
師:現在安靜的心靈深處的春天是什么樣子的呢?(引導學生讀第五自然段)
師:結合以上的學習理解“多姿多彩的內心世界”
生:(陽光、春風、花香等等)
生:還有一個弱小但渴望自由的生命--蝴蝶。
師:就在這美麗的春天里,在這柔和的春光里,安靜張開了她的手指,放走了蝴蝶,此刻她是怎么做的呢?作者是怎么寫得呢?
(引導學生讀第六自然段)
抓住重點詞“張望”:
a:安靜是個盲童,作者怎么能用張望這個詞呢?
引導學生體會:“此刻在安靜的心上,一定劃過一條美麗的弧線,蝴蝶在她八歲的人生劃過一道極其優美的曲線,述說著飛翔的概念”
這句話重點理解“飛翔的概念”,“美麗的弧線”“極其優美的曲線”。引導學生體會飛翔對于一只正常的蝴蝶來說是多么自由自在的事情。而這種自由自在不正是安靜作為一個殘疾人所向往的嗎?
因此,此處的“張望”充分體現出安靜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
(指導學生朗讀,讀出語言的美與對美好生活的渴望的感覺)
師;這時候安靜需要的是獨自一人享受對生活的感悟,齊讀最后一段。
引導學生發表對“誰都有生活的權利,誰都可以創造一個屬于自己的世界”的理解。
生:安靜有生活的權利,蝴蝶有生活的權利,每一個人或生物都有生活的權利。
生:要對美好的生活充滿熱愛。
課文題目的解釋:觸摸春天也就是感受春天,感受春天也就是感受生命,感受生命的結果就是熱愛生命,熱愛生活。
我把第六自然段作為輻射全文的重點段落,不知道對不對,這樣講課不知道對不對,望老師們提出指導意見。
我把朗讀的重點,放在第六、七自然段,我認為也可以把第四、五自然段用來練習朗讀,但要看時間夠不夠用。
篇2:小學音樂一年級第一課《春天》教后反思
在音樂教學中如何激勵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課堂中愉快地接受教學,怎樣充分利用孩子們豐富多彩的想象力,來完成教學任務,是我們音樂教學的一項重要研究課題。
在教學《春天》的時候,先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己去搜集有關春天的知識,然后在課堂上表現的時候,同學們顯得格外有興趣。學生對學習有了興趣,課堂效果會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分組討論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去感受,自己去創作。使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成為學習的主人,既突出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同時讓學生在歡快的氣氛中學到了知識。變學生被動的學習為主動的學習。增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的后半部分,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力,自編歌詞,自編動作,并鼓勵學生大膽表現,給學以展現自我的機會,讓學生做到學以致用的同時大膽的進行發揮、想象與創造。激發了學生的表現欲望,鍛煉了學生的表現能力與創新能力。在整個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體現著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教師由一個傳授者變為一個指導者,一個引路人。
篇3:四年級《加法的運算定律》數學教后反思
四年級《加法的運算定律》數學教后反思
--用喜歡的方法表示
《加法的運算定律》是一節概念課,由于四年級的學生認知和思維水平還比較低,抽象思維比較弱,對于他們來說規律的理解歷來是教學的難點。為了解決這個難點,我做了以下的努力:
1.將現實的問題情境轉化成數學問題。
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是運算定律,為此,我根據教材的編排充分利用主題圖,根據主題圖上的信息讓學生提出能解決的數學問題。這樣給學生創設了一個生活中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很自然的由這一現實的生活問題的出現提出相應的數學問題:(1)李叔叔今天一共騎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這三天一共騎了多少千米?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探尋規律。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說過:“應引導學生進行探尋,自己去推論,對他們講的應該盡量少一些,而引導讓他們說出自己的發現應該盡量多一些?!?/p>
在初步認識了28+17=17+28這樣的等式以后,我問:這樣的等式你還能舉些例子嗎?(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我追問,如果一直這樣說下去,能說完嗎?(學生馬上回答我:不能。)我啟發道:這樣的等式有很多,在這里肯定有著某種規律,大家想知道嗎?(想)好,大家以4人小組為單位,研究這些等式里蘊藏的規律,可以用你們喜歡的方式來表示,但要說明表示的理由。這一開放性問題的出現,很快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充分發展了不同學生的特點、特長、和思維,學生興趣盎然,課堂氣氛十分的活躍。經過一番合作,學生的探究結果出來了,主要有這樣幾種:甲數+乙數=乙數+甲數;△+○=○+△;逗號+句號=句號+逗號;蘋果+香蕉=香蕉+蘋果;奔馳+寶馬=寶馬+奔馳;海王星+天王星=天王星+海王星;哭臉+笑臉=笑臉+哭臉;a+b=b+a等等,這時我又讓他們用文字敘述這一規律。然后我小結: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則運算中包含了一些規律性的東西,我們把這些規律叫做運算定律。你能給它起個名字嗎?然后指著板書,有學生說叫“加法交換律”。我追問道:為什么?(生答:因為這是兩個數相加,只交換位置)我為學生的回答而吃驚,現在的孩子真是聰明。接著,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探究加法結合律。整個過程教師都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樣的設計,緊密圍繞并運用好問題情境,師生之間積極互動,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并學會用多種方法表示,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然后引導學生運用前面的研究方法開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養學生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語言的組織能力。
3、注意體現算法多樣化、個性化的數學課程改革精神,培養學生靈活、合理選擇算法的能力。
對于小學生來說,運算定律的運用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對于數學能力的要求較高,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運算定律的運用也為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提供了極好的機會。教學時,要注意讓學生探究、嘗試,讓學生交流、質疑。相應地,老師也應發揮主導作用,當學生探究時,仔細觀察,認真揣摩學生的思路,酌情因勢利導,不失時機地給予適度啟發,當學生交流時,耐心傾聽,洞悉學生的真實想法,加以必要的點撥,幫助學生講清自己的算法,讓其他同學也能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