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酸的和甜的》識字教學反思

《酸的和甜的》識字教學反思

2024-08-01 閱讀 3825

《酸的和甜的》識字教學反思

“蒙養之時,識字為先”。低年級的新課程改革也正以此思想推行。死記硬背的識字方式已悄悄退出教學舞臺。新課程改革提倡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并掌握識字的規律,從而提高自身學習生字的能力。

在一篇課文的教學中,我們往往會遇到這樣的情形:一講到課文內容,就會滔滔不絕地把課文內容講完,并且不知不覺地已經和學生分析了課文的中心。似乎一篇課文已經上完了,但仔細一想,會發現自己竟然忘了生字教學,一個生字都沒學呢。這時,為了過過場,就牽強地把課文中的生字孤立地拿出來,讓學生反復地認讀,自己讀、同桌讀、開小火車讀、男女生對讀、全班齊讀......老師想盡一切辦法讓學生讀生字。這兒的生字教學有它的價值嗎?對于學優生來說,課文都能順利地學下來了,生字已經沒有學習的必要了;而對于后進生來說,這種機械、呆板的教學方式,是無法滿足他們的學習需要的。長此以往,后進生和學優生的差距會越來越大。

更有這樣的情形:在分析、理解課文內容之前,老師先把所有課文中即將要出現的生字拿出來進行教學,然后再學習課文內容。“集中識字”,雖然省時,易于操作,但是學生識記的效果不好,容易忘記。“集中識字”的方法,一直以來,被老師們所推崇,頻頻使用于課堂教學之中。但我們要清楚地意識到“集中識字”的方法必須適時而用。假若,一課中的生字相互之間有聯系,有規律可尋,那運用“集中識字”,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生字沒有什么規律,那我們就要慎用“集中識字”的方法。

教學案例及點評:

如何在學習課文的同時,有機地教學生字呢?(即“分散識字”)這是值得我們探討的。我在設計人教版二上年級第17課《酸的和甜的》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時,努力地嘗試著。在我的課堂中,有這樣幾個識字教學片段:

片段一:

師:多可愛的小動物啊,你記住它們的名字了嗎?好,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生齊讀:狐貍、小松鼠、小兔子、小猴子

師:在這些小動物的名字中有三個帶有相同偏旁的,你們找到了嗎?

生:有“狐”、“貍”、“猴”。

師:對,它們都有反犬旁(點紅“犭”),有許多野獸的名字中都有“犭”。比如說獅子的“獅”、一匹狼的“狼”,你還知道哪些?

生1:我還知道“豬”、“貓”、“狗”......

師:是的,它們都是野獸。

生2:我知道獵人的“獵”也帶有反犬旁。

師:對,獵人是以捕獵野獸為生的人,所以也帶有反犬旁。帶有反犬旁的字還有很多,感興趣的小朋友可以在課外繼續找一找,然后在課堂里和大家一起交流。

點評:在認讀小動物名字的時候,利用形聲字的規律,引導孩子進行歸類識字。并了解到野獸的名字中帶有反犬旁。同時,教師應勢利導,將學生學習生字的興趣遷移到了課后,有利于學生識字能力的進一步養成。

片段二:

師:故事講了小動物之間的一件什么事啊?它們在談論什么呢?

生:小動物在談論葡萄是酸的還是甜的。

師:這就是“葡萄”,出示詞語:葡萄。它們有什么共同點?

生1:它們都有草字頭。

生2:它們都有撇和橫折鉤。

師:是呀!這兩個字只是里面部分不同,就像是一顆顆的葡萄。記住了嗎?讀一讀。

師:你看,這些就是葡萄(貼“葡萄”)。這是一串葡萄(指“葡萄”,出示“串”。)這“串”字像什么?

生1:像羊肉串。

生2:像冰糖葫蘆。

......

師:恩,你們很會觀察。被你們一說,還真像!這樣我們很快就把這個字記住了。讀一讀。

師:這種用事物的樣子來記生字的方法真不錯。

點評:“葡萄”和“串”的學習很自然地融入了課文的學習之中。并非牽強地套用,而是順應了學生學習的需要。教師還抓住了生字的特點,以特點入手來突破難點。“葡萄”是形聲字,而且考慮到這兩個字不能分開使用,因此,沒有把它們分開進行教學,而是整體認讀、識記。學生以觀察它們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對生字有了大致的輪廓和印象。“串”是象形字,教師引導學生從像什么的角度去識記,自然而然地就和一串串的事物的樣子聯系了起來。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了象形字的特點,初步學會象形字的識記方法。

這些識字方法的習得,是教師教學的最終目的。只要我們教師善于思考,樂于鉆研教材,就一定能根據生字的特點,在課文教學的過程中找到識字教學的立足點,準確把握學習生字的時機。讓生字教學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成為學生樂于學,老師樂于教的內容。

篇2:發揮學生識字主動性實踐與反思

發揮學生識字主動性的實踐與反思

【摘要】識字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教學的難點。這一階段,學生識字如何、養成怎樣的識字習慣和能力,對今后的識字及整個語文學習影響很大。本文認為,識字過程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運用識字和用字相結合的方法,開展識字教學。

【關鍵詞】

識字;主動性;培養

下面從以下三個教學案例中來談談識字教學。

案例一:我們還要認名字

今天早讀課時,有幾個小朋友讀得特別認真,我靈機一動,隨手在黑板的右上角開辟了一塊表揚欄,把讀書認真的幾個小朋友的名字寫在了里面,并讓受到表揚的小朋友站起來,領著其他小朋友讀兩遍。小朋友們可開心了,讀得非常認真,尤其是名字被寫上黑板的孩子們,興奮得上臉放光,聲音比平時高出好幾倍。這時,我又說:“現在誰能把黑板上的10個名字都認出來,老師也你的名字寫在表揚欄里。”教室里立刻小手如林,還不時傳來“嗯”“嗯”的叫喊聲。10分鐘后,我說:“今天早上的識字到此結束。”哪知道孩子們不肯罷休,七嘴八舌地要求道:“我們還要認名字!”我看孩子們興致正濃,就又表揚了幾個發言積極、認字快的小朋友,并把他們的名字寫了下來。不一會兒功夫,孩子們竟然認識了35個小朋友的名字,隨著早讀的下課鈴聲,教室里傳出一片意猶未盡的嘆息聲。

案例二:我們會讀書了

師:小朋友們,從現在開始,你們就是小學生了。(板書:小學生)跟老師讀

篇3:語文《識字一》教學反思

語文《識字一》教學反思

本課的教學時本學期的第一節課,所以設計的時候我注意了一下。主要是一下幾點。

1.對教材理解到位,分析清楚,處理恰當。

教學設計突破了一般的按照課文順序逐詞教學的線性結構,力圖充分調動學生的感知能力,從學生的“看”、“聽”角度出發,將文中詞語大致分為兩類。這樣看似無序的8個描寫春景的詞語,沿著學生感知的河流緩緩淌出,從分述的“所見”(“柳綠花紅”、“冰雪融化”、“百花齊放”)到“所聽”(“泉水丁冬”、“百鳥爭鳴”),再到整體(“春回大地”、“萬物復蘇”),不僅體現了教學的邏輯,也順應了情感升華的過程。

2.尊重識字教學規律,務實有效。

教者考慮到了兒童識記的一般規律,注意讓兒童在語境中識記,按先整體后部分再回到整體的順序來讓他們識記,同時注意多種形式復現和鞏固。顯然,設計者注意了如何提高識字效率的問題。本設計務實,指導具體,力圖做到認得清,讀得準,寫得好。

再接再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