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幼兒啟蒙教育重要性

幼兒啟蒙教育重要性

2024-08-01 閱讀 7027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幼兒啟蒙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音樂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在人的一生中,無論是幼兒時期,青年時期還是中年時期,都會以不同的方式參與音樂活動。幼兒在這個時期接受必要的音樂啟蒙教育,對幼兒智力的開發有著特殊的作用。通過音樂活動,可以增強幼兒的記憶力,想象力,創造力,提高幼兒的聽覺辨別能力和敏感性。另外音樂是幼兒大腦極好的營養品,調節大腦的功能,提高幼兒的思維能力,提高語言能力及促進其德育的發展,還可以陶冶幼兒的情操。

【關鍵詞】音樂啟蒙;想象力;創造力;記憶力

一、音樂啟蒙教育對幼兒成長的重要性

(一)音樂啟蒙教育對幼兒的智力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科學家經過多年的研究證實,人的大腦在功能上有著明顯的分工。大腦的左右半球是各司其職但又相互協調的。大腦的左半球分管邏輯思維,負責處理與分析語言、數學方面的相關信息;而大腦的右半球除了部分是具有邏輯思維能力外,特別是對于音樂、繪畫等形象思維的能力較強。所以,只有把大腦的左右半球交叉并用,使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協調運做起來。這樣,才能夠最大限度的發揮人的大腦功能。我們對于幼兒進行音樂啟蒙教育,幼兒就會不由自主地合理使用左右腦的均衡發展。這樣不但是幼兒自身具備了一定的“音樂細胞”,而且也充分發揮了其自身的智力潛能。

1:音樂啟蒙教育有利于挖掘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音樂是通過聲音來表達感情的一門藝術,在表現人的感情變化、人的心理活動、思維活動等方面有著很好的效果。讓幼兒欣賞音樂、演唱歌曲、律動練習、參加音樂活動等,。對幼兒的心理可以產生其它學科無法比擬的刺激,這使幼兒的情感激發和感染力就表現得更為直接和強烈,而這種情感的沖動,正是對幼兒智力的啟迪和促進,能夠激發出他們巨大的創新思維潛能。

2:音樂啟蒙教育有利于幼兒聽力和記憶力的發展

不管我們處于什么年齡階段,學習音樂首先應該具備的就是聽覺。而音樂恰好就是一門聽覺的藝術。在幼兒欣賞音樂時,會對于節奏、音高、力度、音色等方面有一定的辨別能力,這就會對幼兒的聽覺有一個提高和加強。當然,這個教育過程中不單單是要靠聽,幼兒在學習歌曲的時候,律動練習時就只在記住歌詞、動作的前提下,才能夠學會它,這就有效的促進了幼兒記憶力的發展。

3;音樂啟蒙教育促進了幼兒語言能力的提高。

我們人與人之間相互交流的最基本的方式就是語言,有了語言,也就有了人與人之間的內心活動。因此,語言能力在幼兒階段的發展很重要。如果父母在孩子的幼兒時期進行了很好的教育,將會促進幼兒的語言能力。而音樂教育的實施則為父母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方式。例如;幼兒平常聽到的一些歌曲和自己所學的歌曲日益增多的時候,他們也許會無意識的隨口哼哼上幾句由幾首歌串在一起的自己編唱的“歌曲”。做父母的就應該有意的去鼓勵和引導他們,不要打消他們進行“創作”的積極性。因為在幼兒進行這種創造性活動的時候,不僅使自己的語言能力更進了一層,也使他們體會到了運用語言的快樂所在。

(二)音樂啟蒙教育可以陶冶幼兒的情感

幼兒滿懷好奇和探究的心理來到這個世界上,他們睜開眼睛就要尋覓鮮艷明快的色彩,看到五彩繽紛的世界,他們豎起耳朵就要傾聽母親的聲音和環境中豐富多彩的音響。美麗鮮艷的色彩與圖案可以滿足兒童視覺的需要,而優美動聽,歡快活潑的音樂便是滿足他們聽覺需要的最好刺激。音樂抑揚頓挫的音高,張弛的節奏,起伏相間的力度,或急或緩的速度,色彩絢麗的音樂色彩都是表現音樂的豐富情感。幼兒通過感知將自己聽到的音樂傳到大腦,會產生一種特殊的不同凡響的情感體驗,增添幼兒的興奮情緒和積極動力。幼兒經常接觸音樂,受到音樂的熏陶,可以使幼兒心情愉悅,內心平靜,音樂對于幼兒情感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調節作用,使他們對事物美的認識更進一層。

(三)音樂啟蒙教育對幼兒德育的發展

任何的思想品德與如果沒有情感的基礎,都只能成為空談。而對幼兒進行音樂啟蒙教育正可以為他們培養良好的情感奠定基礎。音樂在實現思想教育作用的時候,不是靠強制的方式,而是以鮮明生動的音樂本身,潛移默化地產生作用。例如:幼兒們都很熟悉的兒歌《一分錢》,歌曲的教育意義正式拾金不昧的品德教育,但歌曲中并沒有直接的說出拾金不昧的詞句,而是以幼兒那天真淳樸的語氣,音調的旋律,愉悅的情趣,唱出了歌曲的情節,塑造了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給兒童以啟示:拾金不昧,即使是一分錢。幼兒的物質生活是父母所賦予的,那么精神生活則應該是音樂所給予,音樂是幼兒精神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維生素”。將德育溶入到音樂教育中,使其真正的達到了以情感人、以情怡人的目的。

二:早期音樂啟蒙教育存在的誤區及正確的教育方法

1:家長隨波逐流

由于當今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影響下,家長們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里而刻意追求子女成功的目標,盲目地希望孩子都能夠有一技之長,能一鳴驚人。因而平日里惟恐孩子發生意外,這也不許,那也不讓,忽視了孩子們在探索周圍世界時那種多元化、廣泛性的正當需求,更不愿讓孩子將時間耗費在活動、游戲、家務勞動等十分必要的實踐活動中。一些家長不依小孩子的興趣為先導,不了解小孩子的愛好特長,看見別人家小孩子學習樂器,自己小孩子根本不想學,甚至五音不全,卻還要逼迫小孩子繼續聯系,家長的這中盲目脫離了實際,缺乏愉悅,不僅小孩子學不到東西,反倒成了他們心理上的負擔,甚至會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

2:幼兒進行早期的音樂啟蒙教育對幼兒的一生都將起著很大的作用,但幼兒的成長和發展又不是千篇一律、完全相同的。有些教師不分幼兒年齡大小,千篇一律采用單一的教學方法。這樣所造成的后果是除了極少數有天賦的孩子能夠最終走向成功之外,大多數孩子都無功而終。家長不僅搭進了大量的時間、精力、財力,最重要的是孩子只能在音樂殿堂的門前徘徊,始終走進不了音樂的廣闊天地。幼兒的潛在感知和接受能力不同,教師必須清楚地了解每個幼兒的興趣特點,發揮孩子的潛能,開拓他們自由想象的空間。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要避免單一和枯燥,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地培養孩子的興趣,增強孩子的樂感,拓展他們的音樂思維,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

(二)如何更好的進行幼兒音樂啟蒙教育

在幼兒階段,正確的觀念,要充分地認識到對幼兒進行啟蒙教育的重要性。在這個階段,幼兒的心理發展尚未成熟,也不能夠接受復雜的知識結構,對于高難度的技巧動作更不能掌握。所以說,處于這個階段的幼兒來說是不適合來學習音樂的。那么在這個時候,父母對幼兒進行音樂啟蒙教育的目的是為孩子打開音樂世界的大門,引導他們去觀察,欣賞這五彩繽紛的音樂世界,從而激發他們對音樂的興趣和各方面的發展。下面介紹幾種開展啟蒙教育的教育方法:

1:情景教育法

教師或家長可以在幼兒欣賞音樂作品時,為其創設一定的情景,將抽象的音樂形式以可聽的、可視的、可說的、可演的形式展示給幼兒,有利于幫助幼兒理解音樂,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而接受它。如:早晨,幼兒起床的時候,家長可以給他們選擇輕聲悅耳的音樂;游戲玩耍的時候配上活潑有趣的音樂;晚上睡覺的時候放一段溫柔,安靜的搖籃曲,以促進睡眠。也可以給孩子多欣賞“音畫性”音樂,這類音樂是單純描寫風光或事物的,聽“音畫性”音樂可以使兒童重現感知過的事物、情景,欣賞“描繪性”音樂也可以,這類音樂既有“音畫性”因素,又有情感色彩和情節因素,能塑造鮮明的音樂形象,構成優美的意境。如大家熟知的《彼得與狼》、《動物狂歡節》等等。此外,家長還可以經常帶孩子去參加一些輕松活潑的演奏會或文藝晚會,通過這種形式讓孩子生活在一個充滿音樂的環境當中,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和音樂交上朋友,并且對音樂產生興趣。

2:音樂游戲法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篇2:嬰幼兒啟蒙教育崗位職責任職要求

嬰幼兒啟蒙教育崗位職責

崗位職責:

1.根據業務目標,結合教育產品及平臺特色,整體策劃活動,落地高效可行的活動方案,以促進用戶的優化和粘性;

2.負責活動需求挖掘、策劃執行的完整流程,節奏把控和組織協調,完成活動目的;

3.對活動數據和效果進行完整復盤,優化活動策略和流程;

4.快速結合熱點趨勢發現新的玩法和用戶增長點;

職位要求:

1.有非常強的活動策劃能力、對視覺、文案具有高敏感度;

2.做事細心,有責任心;善于溝通協調,執行力強;

3.對活動運營有整體系統性思路,具備一定的策略思考能力;

4.邏輯性較強,有較強的數據分析和精細化運營能力;

5.有教育類App活動運營經驗優先;

6.目標市場是2-6歲嬰幼兒素質英語啟蒙教育,有相關經驗者優先。

篇3:論幼兒數學啟蒙教育活動中興趣探究

論幼兒數學啟蒙教育活動中興趣的探究

幼兒數學教育是指幼兒在教師或成人的指導下,通過他們自身的活動,對客觀世界的數量關系以及空間關系(包括數、量、形、時、空等幾方面)進行感知、觀察、操作、發現并主動探索的過程,是幼兒發展思維能力的過程。

在幼兒園中會常常聽到家長們抱怨:“我的孩子能說會唱,就是數學不行。”家長的憂慮和煩惱也困擾著我:果真是孩子天生少了學數學的細胞?還是幼兒生來只喜歡唱唱跳跳難入數學之門呢?幼兒數學啟蒙教育不是單純的教知識,而必須寓教于樂,在幼兒感興趣的游戲或活動中滲透粗淺的數學知識,讓幼兒在感知知識時獲得滿足感。只有當幼兒對某一學習產生了濃厚興趣后,他們才會全神貫注地參加進去,并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接受知識。

幼兒數學啟蒙中首要解決的問題是要引起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那么,如何提高幼兒的興趣,使其能集中注意力,積極、主動地學習,從而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呢?在平常與孩子的接觸中,我發現幼兒都很喜歡聽故事。抓住孩子的這一特點,在設計數學教學活動時,我嘗試采用了以下一些教學方法。

一、用故事的形式引導幼兒興趣

故事是幼兒最喜愛的一種文學形式,通過故事教學,能增長幼兒知識,發展智力。孩子都愛聽故事,尤其是在聽故事的同時,如果老師邊講邊出示故事中的事物,那幼兒的興趣就更濃了。因此,我常把教學內容編成簡短的小故事,讓幼兒以聽故事的形式來學習。如教幼兒學習認識“1”和“2”時,我編了這樣的故事:“今天小兔到小二班作客,他帶來了很多禮物,準備送給小朋友。是什么禮物呢?邊講邊出示實物:一張紙,一本書,一盒蠟筆,一盒彩泥。這些都可以用數字‘幾’來表示呢?”通過這樣的演示,幼兒很容易地認識了“1”。認識“2”時,也用了同樣的方法。教師以小兔的口吻、小兔的角色進行教學,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豐富幼兒的感性認識。但是,同樣的角色和內容,不適宜于編成教學內容相仿的小故事。例如,在認識“3”和“4”時,如果再以小兔到小一班作客這樣的故事出現,那幼兒一定不會再有興趣了。此時,我把小兔這一角色改為布娃娃,以布娃娃過生日為題材,布娃娃買了許多東西來請客人們吃,買了哪些東西呢?教師出示水果,讓幼兒數一數有多少水果,從而認識了“3”。接著,又出示糖果,再數一數,從而認識了“4”,最后,布娃娃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戲,請小朋友按要求取相應的雪花片,做相應的動作等等,從而進一步認識了“3”和“4”。在這種寬松氛圍下,幼兒學得開心,教師教得輕松。這種方法也符合幼兒以無意注意為主的記憶特點。

二、請幼兒擔任故事中角色并提供操作機會

幼兒不僅愛聽故事,而且更喜歡參與到故事中去。因此,在設計某些教學活動時,可以請幼兒擔任故事中的角色,激勵幼兒更加認真地聽故事,參與故事。如教幼兒學習分類,我請幼兒為故事中的大象和老虎分餅干,激發了幼兒的責任心,促使他們認真聽清楚分類的要求。因為只有聽清了要求,才能當好飼養員。幼兒在擔任飼養員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就學會了分類。再如,在復習認識數字1~5,并學習用點子表示數量的活動中,我讓幼兒擔任故事中的主角,請他們去公園看花。看到了漂亮的花,學著用點子表示花朵的數量。再讓幼兒看了點子猜猜有幾朵花開了。通過這種方法,幼兒在參觀公園的情境中,不僅聽了故事,而且積極地參與了故事,學到了相應的數學知識。

心理學上說:當無意記憶的材料成為活動對象時,記憶的效果就會提高。因此在活動中應多為幼兒提供操作機會,讓幼兒盡可能的多動手操作。在設計故事情節時,盡量為幼兒提供這樣的機會。如前面的例子:給老虎、獅子分餅干;參觀公園看花等也是如此。再如教幼兒學習對應比較多少時,我還是請幼兒擔任飼養員,按照一定的要求給小動物喂水果。在喂水果的過程中,幼兒很輕松地學會了對應比較多少。

三、啟發同情心、調動積極性

每次的數學活動,教師都會對幼兒提出一些要求,久而久之,幼兒對教師的要求會沒有興趣,懶得理會,如何使幼兒樂意地按要求去做呢?我在編故事時,常會把一些數學操作要求變成故事中的角色求助小朋友的事情。故事中的角色往往是幼兒喜歡的,他們會樂意地去幫助故事中的角色,這樣一來,就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如學習交替排序時,我就以布娃娃愛吃排好隊的餅干為由,要求幼兒發放餅干,圓餅干交替排好隊,幼兒為了讓布娃娃樂意吃自己的餅干,就會很認真地按要求去做。這時,教師出示布娃娃,拿著布娃娃來到幼兒中間,排好隊以布娃娃的口吻表揚幼兒,如此一來,小朋友特別的高興,排餅干也更起勁了。

四、將游戲融入教學活動中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當幼兒與故事中的角色一起玩游戲時,那就更高興了。如教幼兒學習按大小和顏色分類活動中,我設計了小魚游的游戲,老師拌演故事中的魚媽媽,小朋友自然就是各種各樣的小魚了。在游戲時,小魚聽好魚媽媽的要求,根據各自的特征,按魚媽媽的要求做相應的事情,在快樂的游戲中,幼兒輕松學會了按大小和顏色分類。再如認識白天、黑夜的活動,老師拌演兔媽媽,幼兒當小兔,兔媽媽和小兔一起玩游戲,在玩的過程中給認真動腦筋的小兔戴上小體頭飾,于是,在游戲中,努力想戴上頭飾的幼兒積極地跟著兔媽媽一起玩,不知不覺中,可愛的“小兔子們”也逐漸認識了白天和黑夜。將故事與數學活動的巧妙結合,把枯燥、乏味的數學活動變的生動、有趣,激發孩子們對數學的興趣,吸引他們的無意注意,讓孩子們喜歡數學并學好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