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對幼兒危害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談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對幼兒的危害
近年來,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正日趨嚴重,這種違背幼兒教育規律的做法正深深的傷害著我們可愛的孩子,實在令人擔憂!所謂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其主要表現是不注重幼兒綜合素質的培養,不是組織幼兒在游戲中學習,不顧幼兒的年齡特點,教育活動過于強調向幼兒“灌輸”知識,缺少生動的教具演示,缺少圖案色彩,有的甚至從小班就要求孩子會寫字,學習拼音,做算術,給孩子留作業,幼兒園做不完,回家還要做,這種“小學化”的教育方式,偏離了正確的辦園方向,對幼兒健康成長帶來了很大危害。
1.孩子還未上學,就已厭學
處在學齡前階段的孩子,其大腦以及身體的各個器官和組織的發育還不完善,決定了他們還不能像小學生那樣坐下來正規的學習。作為孩子的教育者──家長和老師,非要像對待小學生一樣要求他們,這種違背規律的做法對孩子的危害可想而知。不管孩子年齡有多小一律要求他們寫字、算數,如果寫不好(這是必然的,因為他們還沒有到能寫好的年齡),家長呵斥、打罵,老師批評,孩子在這種小學化的教育過程中,得不到快樂,而得到的常常是消極的情緒體驗,自然會認為學習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于是,對學習產生恐懼和厭惡的心理,結果使孩子還未正式開始學習的過程,就已產生了厭學的情緒,這才是最糟糕的事情!
2.扼殺了幼兒的天性,剝奪了幼兒的快樂
幼兒天性是愛游戲的,專家指出:幼兒在成人意義上的“玩”,其實都是在學習。游戲是幼兒學習的最基本的形式,這是由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的。因此,幼兒園作為專門的幼兒教育機構更應該順應幼兒的天性,一切活動都應該在游戲中進行。否則,就是違背了幼兒教育規律。而小學化了的幼兒教育不顧幼兒的年齡特點,只是單調的讓孩子寫字、算數,剝奪幼兒游戲的機會,泯滅了幼兒活潑好動的天性,剝奪了幼兒的快樂,實質上,小學化的幼兒教育方式是使幼兒失去了學習、創造、和探索的機會,天才被扼殺在搖籃之中。
3.不利于幼兒身體的正常發育,危害了幼兒的身體健康
學前階段的幼兒正處于長身體的階段,機體和神經系統都還比較弱,決定了他們還不是“坐下來學習”意義上的學生,如果強制幼兒長時間的集中注意,大腦容易疲勞,會造成經系統的傷害,使孩子變得表情呆板;過早過多的進行規范性學習,不利于孩子肌肉、骨骼的發育,會導致幼兒近視、駝背、消瘦等身體上的不良癥狀的產生,給幼兒的身體健康帶來嚴重危害。
4.不利于幼兒健全人格的形成,危害了幼兒的心理健康
幼兒園教育“小學化”過早的對幼兒實施小學教育,超越了幼兒心理發展水平,按照小學生的標準要求幼兒學習、完成作業的做法違背了幼兒的認知水平、認知能力和認知規律。讓幼兒寫、算,進行強制性的學習,他們“玩”的時間被剝奪了,沒有一點自由,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無法發揮,孩子變得像“小大人”,呆頭呆腦。幼兒過早的背上了沉重的課業負擔,在成人的責備甚至打罵聲中強制學習,活潑好動的個性受到壓抑、摧殘,心靈受到創傷,則難以形成開朗、積極、樂觀、自強、自信、自尊等健全的人格,嚴重的危害了幼兒的心理健康.
5.遏制幼兒智力的全面發展,錯過了幼兒教育的“關鍵期”
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強調向幼兒“灌輸”知識,忽視幼兒在游戲中主動的、探索性的學習,忽視了語言能力、數理邏輯能力、初步的音樂欣賞能力、身體各部的運動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自我評價能力、空間想象能力、自然觀察能力等多智能的全面開發。而正規的幼兒教育,教師每設計一個游戲活動往往使幼兒得到多種能力的訓練,孩子在這種以游戲為主的教育活動中變得越來越健康、活潑、聰明,比那些會寫多少字、會算多少數的孩子在正式上學以后更有潛力。
6.忽視幼兒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不利于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
有研究表明:影響孩子學業成績的第一因素不是知識的準備問題,而是孩子是不是處于一種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是否激發了孩子的學習興趣,是否引發了孩子對知識的好奇心,是否幫助孩子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否培養了孩子知識的遷移能力,是否幫助孩子樹立了克服困難的勇氣,是否教孩子學會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教孩子學會探索、學會合作等等。而這些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養成,關鍵期在學前,這也是幼兒園教育的重點所在。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養成會使孩子終生受益。從孩子的終生可持續性發展的角度來講,培養孩子學會認識、做事、做人、共同生活等良好的個性品質,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才是為孩子打下了良好的成長基礎,這些遠比教給孩子具體的知識更重要,這才是真正的使孩子贏在了起跑線上。
7.拔苗助長,對幼兒入小學后的學習造成負面影響
許多家長不懂得學前教育應該教孩子學什么,而是提前把上小學才學的知識硬填給孩子。學前階段的孩子無論智力和能力都夠不上,所以必定學不好,其結果是使孩子掃興和反感,再加上家長的責罵和老師的批評,孩子厭學是必然的。這對孩子是不公平的,是對孩子極大的傷害,無異與拔苗助長。有的孩子即使勉強學了,但入小學后成績也未必好。到了小學再學就等于留級一年,孩子似懂非懂,毫無新鮮感。無味枯燥的重復使他們喪失了對學習的興趣,容易因我已懂而不專心聽講,養成注意力不集中、不認真聽課、做小動作、不完成作業等不良的學習態度,反而影響了所有學習任務的完成,成了老師和同學眼里的“差生”,從而使孩子產生對學校、對學習的厭惡、厭煩情緒。許多家長總是埋怨孩子不學習,不爭氣,其實最該檢討和受到責備的正是我們家長自己,孩子本來是棵好苗苗,卻被你急功近利的做法給“拔”得“蔫”了甚至“枯”了,這種“小學化”的教育方式正好比“起了個大早”卻送孩子“趕了個晚班”。
總之,學前教育“小學化”對我們的孩子百害而無一利。務必引起各級領導,幼兒教育工作者,幼兒家長的關注。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篇2:學前教育小學化超前化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
課件
淺談學前教育小學化超前化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教育不斷的改革,幼兒教育也逐步被提上了日程,幼兒教育也將迎來它的春天。在經歷了幼兒班的教學實踐中,讓我對當前幼兒教育的教育觀有了新的認識,同時也看到了我們自身的不足及改進方向。
一,學前教育小學化超前化的起因
隨著兒童觀和教育觀的改進,學前教育的小學化超前化已成為幼兒教育改革中不可不去的刺。可要剔出這顆已入骨的剌卻是件不容易的事。特別是對于處在農村的幼兒園,因留守老人及兒童過多,而他們對于新知識,新方法的接受力較弱,面對著那些先進的理念和經驗卻難以運用。如,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幼兒教育應該是游戲為主的教育活動,可家長們每天放學都會不厭其煩的問教師“我的孩子在學校為什么沒寫字?”“你們什么時候才會教他(她)寫字?”“我們送他是來讀書的,不是來玩的!”“孩子完不成作業別讓他回家!”,我曾在手工課上教幼兒折一件玩具風車,為提高幼兒的積極性,就請幼兒折好后拿回家給家長看,并告訴他們說父母一定會因為這件什物是你折的而感到高興,也請家長對你動手力及模仿做評價,或是提建議,也便于讓我們以后做得更好;第二天早上,我找了個小朋友,請他說說昨天把作品拿給家長看后家長的反映,及自己聽到家長評價后的感受,那個孩子跟我說:“老師,我奶奶和媽媽當時就把風車扔在垃圾桶里了,說我在學校不好好的讀書寫字,卻去做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我想孩子聽了這句話后不光否定了孩子勞動成果,就連作為老師的我都很無語。作為家長,特別是那些留守的爺爺奶奶們,他們不認為與人交往交流是幼兒該學的,不認為良好的行為習慣是該幼兒養成的,不認為孩子有好奇心及探究欲望是好的,不認為發展幼兒的認識能力是不可缺的,不認為孩子建康的生活態度和心理健康起關鍵性作用;更不知道培養孩子主動學,快樂學的優勢。他們只關注孩子今天在學校里寫了什么字,做了些如1+2=3的數學題,只知道他家的小孩因參加某活動污了一身衣;只知道他的小孩跟人有點摩擦我必須出頭,只知道他又因調皮把什么弄壞了等等。當下,隨著外出人口的增多,農村人口不斷的流失,為了僅有的生源,作為農村的幼兒教師不得不做出以家長的觀念為主的觀念轉變。這就不可避免的出現了幼兒教育的小學化,超前化。
二,學前教育小學化超前化的弊端
作為教師的我們都知道。因為孩子出生家庭因素及幼兒成長社會環境不統一,導致了我們孩子入園前期幼兒的身心發展不統一,這就使我們必須要允許孩子的個體差異。同時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有他們自己的獨特喜好,我們更不能用一把尺子的同一尺度去衡量他們,要因人施教,引導他們全面發展的同時并富有個性的發展。作為教師的我們更知道學前教育小學化,超前化,對孩子的身心發展的影響,及幼兒升入小學一年級后因為自我滿足心態將不利孩子學習習慣的養成以及將來的成長。你想,如果孩子在學前教育階段就硬性的學了小學時的知識,到升小一年級后,他將會因為老師所說所講的知識他都知道而不以為然,就會出現教師與學生各做各事(老師在上面講,他在下面玩)的這種狀況,使他不能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可是在學前期所儲備的知識畢竟有限,等他的這些儲備知識一用完,而他卻并未獲得良的學習習慣,那這個孩子將來的如何去面對那更深一層的知識?沒有好的學習習慣,沒有了學習興趣,他在別人學習的時間會干些什么?在父母忙著生計,爺爺奶奶只管溫飽時候,又有誰又來關心他們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我們都知識催熟的水果外表鮮艷,可時間一久就會腐爛。而催熟的孩子有多少后勁?有沒有同時滋生出其他被忽略的隱患?急功近利地提前灌輸知識和訓練技能會有哪些問題?首先,違背孩子身心發展規律的訓練,孩子被迫付出的努力太大,使孩子犧牲了個性多方面發展的機會;再說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態,和所運用的強制性方法對孩子的影響,孩子被壓抑的興趣和緊張焦慮的心情,久而久之將不利于孩子的個性健康;所以,請我們的家長朋友們給孩子一定的時間與空間,讓他們能自由的并富有個性的發展,別讓孩子在學前教育時期就背上那沉重的識文寫字的擔子。而這樣一種以斷送孩子以后為代價的提前發展是不值得的。
三,正確認識兒童觀,教育觀
孩子在學前期時,作為成人的我們對待幼兒教育時,只要多開展寓教于樂的幼兒教育活動,多創設有利于幼兒主動學習和發展的環境;鼓勵幼兒大膽表達、傾聽、激發幼兒學習的動機。并對他們在活動中的需要及時適當地做出反應;找機會參與到兒童活動之中,形成合作探究式的互動;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因人施教,對兒童的每一次發展和進步都做出積極的反映,看到他們的閃光點,不吝嗇表揚,努力使每個幼兒獲得滿足與成功,以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并對兒童的學習活動提出合理的要求和適當的干預,讓他們在活動中了解社會規則,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重視活動的過程,讓幼兒能夠活動中獲取社會經驗,而不是活動的結果。更要善于發現教育機會,做積極的正面引導。作為成人的我們只需做好幼兒教育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與引導者。而不是每天要求學生去寫幾個字,讓孩子只知道機械的重復或者模仿,而不是學習探索與創新。我們教育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是否調動了兒童活動的積極性;再找時間與小學教師多聯系,做到不超前教育,但也不滯后教育,真正做好幼小銜接,讓孩子上小學后既不茫然也不會因超前而產生自我滿足的心理。只要我們的教育“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于其長遠發展。”就是好的學前教育。可怎么樣才能讓廣大的家長朋友知道這新的教育觀?又如何能轉變這種觀念呢?我認為應從以下方面做起:
第一,作為幼兒教師的我們要堅持新的兒童觀及教育觀。并多做學前兒童觀與學前教育觀的宣傳。一切為了孩子的將來,不再讓家長做幼兒教育觀念的主導者。
第二,請家長也與小學部教師多聯系,明確幼兒園與小教部的目標差異,讓孩子知道孩子在上小學時我們孩子所學的知識不會超前也不會滯后。
第三,爭取讓更多的家長,特別是農村家長了解現代幼兒教育的觀念,了解學前教育小學化,超前化對幼兒身心健康的危害。
萬丈高樓平地起,平地還需好基石。請各位老師及家長為了孩子的將來,正確對待學前教育,堅決抵制學前教育的小學化超前化。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
課件
篇3:談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對幼兒危害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談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對幼兒的危害
近年來,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正日趨嚴重,這種違背幼兒教育規律的做法正深深的傷害著我們可愛的孩子,實在令人擔憂!所謂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其主要表現是不注重幼兒綜合素質的培養,不是組織幼兒在游戲中學習,不顧幼兒的年齡特點,教育活動過于強調向幼兒“灌輸”知識,缺少生動的教具演示,缺少圖案色彩,有的甚至從小班就要求孩子會寫字,學習拼音,做算術,給孩子留作業,幼兒園做不完,回家還要做,這種“小學化”的教育方式,偏離了正確的辦園方向,對幼兒健康成長帶來了很大危害。
1.孩子還未上學,就已厭學
處在學齡前階段的孩子,其大腦以及身體的各個器官和組織的發育還不完善,決定了他們還不能像小學生那樣坐下來正規的學習。作為孩子的教育者──家長和老師,非要像對待小學生一樣要求他們,這種違背規律的做法對孩子的危害可想而知。不管孩子年齡有多小一律要求他們寫字、算數,如果寫不好(這是必然的,因為他們還沒有到能寫好的年齡),家長呵斥、打罵,老師批評,孩子在這種小學化的教育過程中,得不到快樂,而得到的常常是消極的情緒體驗,自然會認為學習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于是,對學習產生恐懼和厭惡的心理,結果使孩子還未正式開始學習的過程,就已產生了厭學的情緒,這才是最糟糕的事情!
2.扼殺了幼兒的天性,剝奪了幼兒的快樂
幼兒天性是愛游戲的,專家指出:幼兒在成人意義上的“玩”,其實都是在學習。游戲是幼兒學習的最基本的形式,這是由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的。因此,幼兒園作為專門的幼兒教育機構更應該順應幼兒的天性,一切活動都應該在游戲中進行。否則,就是違背了幼兒教育規律。而小學化了的幼兒教育不顧幼兒的年齡特點,只是單調的讓孩子寫字、算數,剝奪幼兒游戲的機會,泯滅了幼兒活潑好動的天性,剝奪了幼兒的快樂,實質上,小學化的幼兒教育方式是使幼兒失去了學習、創造、和探索的機會,天才被扼殺在搖籃之中。
3.不利于幼兒身體的正常發育,危害了幼兒的身體健康
學前階段的幼兒正處于長身體的階段,機體和神經系統都還比較弱,決定了他們還不是“坐下來學習”意義上的學生,如果強制幼兒長時間的集中注意,大腦容易疲勞,會造成經系統的傷害,使孩子變得表情呆板;過早過多的進行規范性學習,不利于孩子肌肉、骨骼的發育,會導致幼兒近視、駝背、消瘦等身體上的不良癥狀的產生,給幼兒的身體健康帶來嚴重危害。
4.不利于幼兒健全人格的形成,危害了幼兒的心理健康
幼兒園教育“小學化”過早的對幼兒實施小學教育,超越了幼兒心理發展水平,按照小學生的標準要求幼兒學習、完成作業的做法違背了幼兒的認知水平、認知能力和認知規律。讓幼兒寫、算,進行強制性的學習,他們“玩”的時間被剝奪了,沒有一點自由,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無法發揮,孩子變得像“小大人”,呆頭呆腦。幼兒過早的背上了沉重的課業負擔,在成人的責備甚至打罵聲中強制學習,活潑好動的個性受到壓抑、摧殘,心靈受到創傷,則難以形成開朗、積極、樂觀、自強、自信、自尊等健全的人格,嚴重的危害了幼兒的心理健康.
5.遏制幼兒智力的全面發展,錯過了幼兒教育的“關鍵期”
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強調向幼兒“灌輸”知識,忽視幼兒在游戲中主動的、探索性的學習,忽視了語言能力、數理邏輯能力、初步的音樂欣賞能力、身體各部的運動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自我評價能力、空間想象能力、自然觀察能力等多智能的全面開發。而正規的幼兒教育,教師每設計一個游戲活動往往使幼兒得到多種能力的訓練,孩子在這種以游戲為主的教育活動中變得越來越健康、活潑、聰明,比那些會寫多少字、會算多少數的孩子在正式上學以后更有潛力。
6.忽視幼兒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不利于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
有研究表明:影響孩子學業成績的第一因素不是知識的準備問題,而是孩子是不是處于一種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是否激發了孩子的學習興趣,是否引發了孩子對知識的好奇心,是否幫助孩子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否培養了孩子知識的遷移能力,是否幫助孩子樹立了克服困難的勇氣,是否教孩子學會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教孩子學會探索、學會合作等等。而這些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養成,關鍵期在學前,這也是幼兒園教育的重點所在。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養成會使孩子終生受益。從孩子的終生可持續性發展的角度來講,培養孩子學會認識、做事、做人、共同生活等良好的個性品質,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才是為孩子打下了良好的成長基礎,這些遠比教給孩子具體的知識更重要,這才是真正的使孩子贏在了起跑線上。
7.拔苗助長,對幼兒入小學后的學習造成負面影響
許多家長不懂得學前教育應該教孩子學什么,而是提前把上小學才學的知識硬填給孩子。學前階段的孩子無論智力和能力都夠不上,所以必定學不好,其結果是使孩子掃興和反感,再加上家長的責罵和老師的批評,孩子厭學是必然的。這對孩子是不公平的,是對孩子極大的傷害,無異與拔苗助長。有的孩子即使勉強學了,但入小學后成績也未必好。到了小學再學就等于留級一年,孩子似懂非懂,毫無新鮮感。無味枯燥的重復使他們喪失了對學習的興趣,容易因我已懂而不專心聽講,養成注意力不集中、不認真聽課、做小動作、不完成作業等不良的學習態度,反而影響了所有學習任務的完成,成了老師和同學眼里的“差生”,從而使孩子產生對學校、對學習的厭惡、厭煩情緒。許多家長總是埋怨孩子不學習,不爭氣,其實最該檢討和受到責備的正是我們家長自己,孩子本來是棵好苗苗,卻被你急功近利的做法給“拔”得“蔫”了甚至“枯”了,這種“小學化”的教育方式正好比“起了個大早”卻送孩子“趕了個晚班”。
總之,學前教育“小學化”對我們的孩子百害而無一利。務必引起各級領導,幼兒教育工作者,幼兒家長的關注。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