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生活隨筆端午節不忘弘揚傳統文化
又是一年粽葉飄香時。“端午節您準備怎么過?”對于許多市民來說,無外乎就是吃粽子,或利用這個小長假與家人外出郊游,放松一下心情,而對端午立節的本意及伴隨而來的屈原精神,恐怕沒有多少人去細細品味。
端午節,始于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端午節由來的傳說有很多,而源于紀念屈原則是一說。屈原,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因為力主聯齊抗秦,受到貴族的強烈反對,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后,屈原眼看著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又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在報國無望的情況下,于農歷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羅江身死,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的壯麗樂章。
屈原死后,百姓紛紛來到汨羅江,奮力打撈其尸體。傳說投粽子于江中,可以粘住魚嘴;把雄黃酒倒進江中,可以暈蛟龍水獸;劃龍舟來驅散江中之魚,以免吃掉屈原的身體。這些美麗的傳說,表達了古人對屈原這位愛國志士的崇敬與思念,并作為端午習俗流傳了下來。而作為后人來說,倘若我們至今尚不知曉端午節的由來,不知曉“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的悲憤,不明了“竟渡深悲千載冤”的沉重,不掌握“忠魂一去詎能還”那段悲壯歷史,依筆者之見,縱然粽子再香,恐怕也味同嚼蠟。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一位哲人曾說:構成民族界限的,不是河流,也不是山脈,而只能是跨越河流和山脈的傳統文化,它是區別于這一民族與另一民族的永恒標志,是支撐這個民族脊梁的精神。唐代詩人殷堯藩感慨道: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因為屈原,人們記住了端午;因為端午,人們記住了屈原。后人紀念屈原,不是因為他的遭遇,也不是因為他的性格,而是因為他心系黎民、體恤蒼生的民眾情懷,剛正不阿、廉潔無私的為官品格,奮發向上、堅定不移的創新精神。
兩千年的端午節,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是一座巨大的精神文化寶庫。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應當從這座寶庫中尋求力量,激發自己朝著理想不斷求索與奮斗!
篇2:教師生活隨筆又是一年端午節
又到端午節了,并且放假三天,端午節的祝福語不能說成“端午節快樂”,而要說成“端午節安康”!作為三十好幾的人來講,一點節日的味兒都沒了。再也找不到小時候吃粽子的香甜味,只因我已長大。
去年端午節,家里忙著給婆婆瞧病,粽子是大舅家給的,全家人心情指數都低。今年,婆婆和大姐包了好多粽子,至于我嘛包粽子的手藝不怎么樣她們也就不讓我插手了。我在旁邊看著她們包著不同的形狀,婆婆喜歡包三角形,她說包了五六十年了。大姐包的形狀可多了,三角、四角、六角、大的、小的、方的,她喜歡創新,平時同事家包粽子總叫上她幫忙包幾個。粽子放在草鍋里煮味道比高壓鍋煮的香,她們分兩個鍋煮,高壓鍋和草鍋。粽子熟了,我是不勞而獲了,有些不好意思,哎!等等吧,有一天婆婆老了,我再包給她吃吧。
總感覺時間過得很快,容不得你停下腳步思索著。天亮了,一家人去地里種花生。昨天的雨是及時雨,地里的泥土正好種花生。挖空的挖空,丟種子的丟種子,一早晨的氣溫涼爽適合種地。孩子總是搗亂的,小男孩滿地跑,花生溝被他踩塌了,大人們一直斥責著,他嗎樂呵呵當做沒事。小外甥與女兒同歲干起活來有樣子,可是也只是興趣一會兒過后就煩了開始胡亂弄了。干活總是勞累的,腰酸背痛,汗流浹背。要不家長們總會拿這句話來嚇唬孩子“上不好學就回家種地,天天曬太陽!”花生種下了,很開就會發芽長葉,同時雜草也會長起來,我拔草的日子也快了,暑假里等著地里拔草吧。種完花生,大家拖著勞累的身體回家了,一看地里種花生的人還一大片呢,種莊稼是農民的命根子。
QQ的郵箱里有祝福的賀卡了,我在上周六事先發送了定時端午節賀卡,時間是20日早上6:10,我猜此時大家也該起床了,因為今天是端午節呀!過節了!收到的同事朋友也將祝福送給了我“幸福安康”!
雖然是節日,可是該干的家務依然就緒,拖地、洗衣服、整理一下。每當打掃時就想打孩子,孩子不聽話搞得很亂。人就是很矛盾,孩子小時候不聽話盼著他們長大家里能整齊干凈,當孩子們都長大成家立業了,家里倒也清凈了,可是心情卻又不一樣了,總盼望著孩子們能常常回家看看嘮嘮,哪怕是把家里弄臟弄亂了也是樂呵呵的。只要孩子們能回來就很高興!牢騷發完,活也干完。帶著孩子去村里超市、學習用品店轉了一圈,作為送給孩子的節日禮物。
這個端午節知道了一些以前不知道的事情,一是當天不能祝福“節日快樂”,二是“端午節是九毒日之首”,看來許多的節日都是有淵源的。今天是一個特別的日子,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