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孩子逼急了》讀后感
《別把孩子逼急了》讀后感
書籍作為生活的一個載體已經成為我們生存、發展、進步的必需品。有了書籍才使我們的話語有了意義,讓我們的存在有了價值。好的書當然是要精心細讀,細心品味。讀好書有如品嘗美味食品,只有細細咀嚼,其味才能充分享受,其養才能充分吸收。因此,我們開展這次讀好書交流活動帶給我很大的啟發。我讀了不少的書,今天就向大家推薦一本好書北京出版社出版的有孫云曉撰寫的《別把孩子逼急了》,讀了此書使我受益非淺,深有感觸。
我為此要選擇這本書呢?從為人孩子到為人父母,一個一無所知、活潑可愛的寶寶每天圍繞在你身前,就像一張潔白無暇的紙,等待著你去啟蒙,教育他,你束手無措過嗎?你焦急過嗎?你心疼過嗎?你后悔過嗎?……孩子們的心靈是一塊神齊的土地,播種一種思想,就會收獲一種行為;播種一種行為,就會收獲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就會收獲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就會收獲一種命運。年輕的父母們,老師們,如果能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便是送給孩子終身受用的一筆寶貴財富。我相信在坐老師跟我有同感,聽了我介紹的這本書一定讓在坐的各位老師得到更大的啟發。細細讀來,感慨萬千。在這本書中,我學到許多知識,對孩子的各方面教育也有了更深的了解。但是如何教育好孩子恐怕是一道難題,怎么辦?讀書求知無疑是明智的選擇。
在書中給我印象深刻的是講到《成功其實很容易》這一幕,我們都知道成功說的容易做的確實難,當我們幫助孩子找到他的優勢潛能得失后,他才能夠自信,獲得成功的可能性也會更大。我們可不可以這樣說,只要你所從事的職業讓自己感到滿足、快樂,為社會做出貢獻,你就是一個成功的人!對父母而言,面對未來,我們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幫助孩子學會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潛能所在,學習用積極的方式克服自身的弱點以平衡自己,最終能夠成就自己!做到這一切僅僅靠幫助孩子學習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書中告訴我們只要你對某一事業感興趣,長久地堅持下去就會成功。告戒各位父母、教師也好的是: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請你們千萬不要著急,更不要去強迫孩子。要讓孩子學會走自己的路,只要能夠正確的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書中告訴我們自信心是通向成功的金鑰匙。有為成功人士曾這樣詮釋成功:人生是一個很大、很復雜和常變的課題,我們用追求卓越及激發自強的心靈智能去超越問題,我們發現成功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在開始做事情前,總是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深信所從事的事業必能成功。因此,他們在做事情的時候就能付出全部精力。排除一切艱難險阻,直到勝利!正如一位學者所言:自信,是人類運用和駕御宇宙無窮大智的唯一通道,是左右“奇跡”的根基,是所有科學法則無法分析的玄妙神機的發源地。
什么時候孩子感到自己很棒,充滿自信心呢?其實答案并不復雜:做自己最喜歡與最擅長的事情時,他們才是自信的。
當然一個人態度也是可以改變的。改變觀念與態度是由為重要的。讓我們大家也都去試著做做:1、了解孩子的需要:寬松、愉悅的成長環境;獲得欣賞與尊重;獲得鼓勵與支持;充滿愛的關心與引導;豐富多彩的多元化活動。2、我們應該常說的話:你真棒;你能行;咱們來試試;你就是你。3、我們不該說的話:你真笨;你什么也干不好;你怎么就不如別人呢?……這些不利于孩子成長的話盡量避免,成功是一種個人感受,讓我們的孩子最大限度地擁有成功感吧。最后我想說的是自信而快樂能讓孩子走的更遠。孩子的成功離不開父母、老師的幫助。
一本好書就像一個精彩的課堂,讓我們不斷地從書中吸取豐富的營養,提高自身的素質,為孩子提供一個更好的教育、學習的環境。讓他們能更快樂,更健康的成長。高爾基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終生的伴侶,最誠摯的朋友。”是的,書就是我們的良師益友,它將伴我創造更加光輝燦爛的明天。好書伴我行
篇2:《沒有孩子是差生》讀后感
《沒有孩子是差生》讀后感
五指山市暢好學校王麗萍
“沒有孩子是差生,只有老師不會教。”這是我在讀完山東濟南七里小學朱國紅老師(網名清澈小舟)所寫的《沒有孩子是差生》這本書后,給自己立下的教育誓言。一直以來,在教育教學這條道路上,“差生”總伴我左右,既不能任意挑選又不能熟視無睹更不能冷嘲熱諷…可怎樣才能很好地轉化他們?這又成了我心中抹不掉的隱痛。
《沒有孩子是差生》書中馬媛媛同學這樣發言:“…老師們在辦公室里公開爭搶著驗證自己班的某某同學是最笨的,某某同學是弱智,某某是朽木不可雕也,某某不可救藥了。雖然,他們可能也給這些學生補過課,但補課的同時不會忘記冷言冷語幾句。缺少愛的補課費時費力,不會有好的效果。我就經常想,老師怎么那么笨,不知道“攻心術”嗎?只有學生喜歡你,他才愿意學你所教的科目呀!…”這種情景,我常常見到,甚至參加過,現在想來真是無地自容啊!
“差生”為什么差?“差生”差在哪兒?“差生”又是怎樣形成?…這許許多多的問題,朱老師都在書中做了全面分析,咀嚼這些文字,我覺得自己以往對待“差生”的態度,真是糟糕透了,怪不得我怎么努力輔導總不見多大成效呢!原來問題出自我身,或許我還曾制造過差生呢!“沒有天生的差生,只有天生有差異的學生”。身為老師又是家長的我舉雙手贊成這句話,十個手指還不一樣長呢!孩子生下來就是有差異的,包括他的家庭,他的父母,他的生活環境等等。面對班里四五十個孩子,他們的“千差萬別”我還沒看清楚,就先給他們扣上了“優生”“中等生”“差生”“特差生”帽子,這是教育心態問題。現在,我愿意把“沒有孩子是差生,只有老師不會教。”這句話銘刻于心,以此為目標,時時鞭策自己。這樣想這樣做著,竟然發現自己可以心平氣和地面對差生了,以前總是越輔導越不耐煩,現在卻可以親切地鼓勵,耐心地引導…只要每天能見到差生的一點點進步,就會興奮不已,幸福萬分!以黃仕茁為例:前幾年,我教他的哥哥時,情況和現在差不多,一個生字要帶讀*x遍,才能勉強記住。當時,我給他單獨輔導了近兩個月后,自己就沒精力再堅持了,因為看不到多大起色。讀完《沒有孩子是差生》后,我重新接一年級,遇到了黃仕茁,就嘗試著以“沒有孩子是差生,只有老師不會教。”的心態去面對他、輔導他,堅持一年多了,雖然他的進步緩慢如蝸牛,我還是不覺得他令人討厭,我還愿意輔導下去,我想這就是所謂的“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吧!
朱老師在書中這樣描述:對待“差生”,我們要舍得多投入。投入什么呢?情感!多在他們身上動動腦子,想想他們喜歡什么,看看他們愛做什么愛想什么,設身處地誘導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克服自身的弱點,激發學習的興趣,使學習成為孩子們終身愿意為之的一項活動,還愁學生學不好嗎?我把這個策略用在本學期剛轉來的張展文身上,他比黃仕茁的情況糟糕,不會寫字不會讀書,上課又如坐針氈,也許是曾經的“差生”身份讓他練就了“滾油刀”的功底。我觀察了他兩個星期才開始單獨輔導,第一次我教他寫字,手把手一筆一劃地教,還不時驚嘆:“原來你會寫字呀!”“你認真寫的字挺漂亮的!”…“這支鉛筆送給你,希望你每天都能寫這么漂亮的字。”…三個星期后,我與他媽媽偶然相遇,她興奮地告訴我:“我孩子有進步了!他會寫字了,他愿意讀書了。”…期中考試,我們交換監考,黃仕茁和張展文都只考了十幾分,這是意料之中的事。但,我想保護他倆的學習興趣,我想給他倆證實我平時輔導他們所說的話
篇3:《決定孩子命運12個習慣》讀后感
《決定孩子命運的12個習慣》讀后感
寒假里,讀了林格所著的《決定孩子命運的12個習慣》。在打開電子文件以前,不由得回憶起13年暑假時在藍海匯州培訓的那次養成教育。習慣是至關重要的,對于一名老師來說,把孩子培養成具有好習慣的人,對于我們的教學工作又是事半功倍的,所以這本書對我們的意義尤其重大。
本書中所提到的十二個習慣是:一、把一件事做到底;二、孝敬父母;三、做事有計劃;四、堅持每天鍛煉身體;五、用過的東西放回原處;六、干干凈凈迎接每一天;七、耐心聽他人說話;八、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九、微笑待人;十、說了就一定要努力去做;十一:認真寫字;十二、在錯誤中反思自己。本書作者給我們培養五個步驟的習慣:(1)提高認識,引導孩子在習慣感興趣。(2)明確的行為規范,是讓孩子們知道一個好習慣的具體標準。(3)行為訓練的持久性,讓孩子從被動到主動自動,養成良好的習慣。(4)及時獎懲性評價。(5)形成環境。我認為步驟3和步驟4是最關鍵的兩個步驟,這需要從細節的父母和教師,堅持訓練,反復提醒,制定計劃,及時地進行有效地評估和獎懲,讓孩子們從被動開始活躍,然后形成一種自動的行為。這些看似小的習慣,正是我們平時的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甚至是我們這一輩子都需要的,換句話講,它關乎我們一生的成敗。如果將這些至關重要的人生習慣傳授給我的學生們,那一定是作為一名老師今生中最大的成功!
我們常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希望我們的孩子通過我們的努力都能掌握這十二個習慣,掌握人生的大智慧,從而走向自己的成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