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小學語文新課標學習心得
關于我對小學語文新課標學習心得
發(fā)布者:吳應祥
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來說,既要轉變教的方式,又要轉變學的方式,培養(yǎng)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兩個轉變中,教的方式轉變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轉變,學的方式也隨之轉變。學的方式轉變可以理性地在課堂中呈現(xiàn),證明教的方式轉變,證明教師新理念的真正樹立。把課標學習與教材教法研究結合起來,要鉆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視教學反思的研究和收集;要牢記驗證課標和檢驗教材的實驗任務。在教學實踐中,我將力求打破傳統(tǒng)封閉、單項、機械的教學模式,主要將采取了以下幾點作法以:1、認真學習新課標,深入領會《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tǒng)的錯誤傾向,真正確立語文教育的新理念,通過教學任務的完成,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yǎng),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fā)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lián)系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2、我還將從整體上把握實驗教科書,弄清其編寫意圖、體系特點,弄清教科書與《課程標準》、教科書各教程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弄清教科書各種編輯設計的意圖和著力點,以在備課和教學活動中準確設定教學的重點,找準達到《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目標的落腳點,有效地實施語文教學。3、在準確把握教科書編輯思想基礎上,從本班本校本地的實際出發(f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征和不同教學內容,創(chuàng)造性地靈活地選擇和運用教科書的各種設計,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把讀寫聽說和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大力改進課堂教學,提倡啟發(fā)式、討論式教學,積極開發(fā)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語言積累,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鼓勵學生采用各種手段擴大閱讀面,增強學生在一切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積極參加各種課改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新的一輪以課程與教材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開,這給小學語文教學帶來了生機,當然也帶來了挑戰(zhàn)。
語文,學習心得
篇2:讀小學語文新課標課程標準交流文稿
讀小學語文新課標課程標準的交流文稿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義務教育課程應適宜普及義務教育的要求,讓絕大多數(shù)學生經(jīng)過努力都能夠達到,體現(xiàn)國家對公民素質的基本要求,著眼與培養(yǎng)學生終生學習的愿望和能力。”因此,《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所設計的課程目標,獲得現(xiàn)代公民都必須具備的基本語文素養(yǎng);課程目標還必須使學生熱愛學習、學會學習,打下終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學生應具備的基本語文素質的內涵豐富的,課程目標根據(jù)“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設計展開。這里面體現(xiàn)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tǒng)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實的基本功的培養(yǎng)和潛在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開發(fā)。我們必須注重學生語文素的全面提高,不能片面強調、突出其中的一個方面。
語文素養(yǎng):長期以來,我們已經(jīng)習慣了的說法“語文能力”是指讀寫聽說能力。《語文標準》所提出的“語文素養(yǎng)”包括了字詞句篇的積累,語感,思維品質,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的能力,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知識視野,情感態(tài)度,思維觀念等內容。“語文能力”包括于其中。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關于語文教育的特點,需要注意以下四個方面:
1、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
語文教育曾一度極力追求科學化,追求客觀性、確定性、抽象性的目標,在自覺或不自覺地向自然科學靠攏的過程中,醉心于數(shù)量化和標準化,過度地進行理性分析,簡單地把對付物理世界問題的方法移植到精神世界的問題中來。語文教育所進行的這一番嘗試,不能說完全沒有意義,但是從根本上來說,追求這一方向的許多做法背離了語文教育的特點。這些做法不但降低了語文教育的效率,而且也傷害了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興趣和創(chuàng)新意識。
將語文課程和自然科學類的課程進行比較,可以看到,語文課程中具有大量具體形象的、帶有個人情感和主觀色彩的內容。人們對于語文材料應該有理解一致的地方,否則人際交流就無法進行。介是在很多情況下,由于個人的知識背景、生活經(jīng)驗、體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異,面對同樣的作品,特別是文學作品,人們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這是完全正常的,正如人們常說的“有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因此,語文教育特別需要提倡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也特別需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有獨創(chuàng)性的理解。具有豐富人文內涵的語文課程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影響必然是廣泛而深刻的,所以不能不重視語文課程的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作用。也正是因為如此,必須重視對語文教學內容的認真怎么選擇。提倡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也就是說:學生、教師平等交流、共同探究、相互啟發(fā),共同進入文本所營造的特定情景,接受感染和熏陶。《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多元是什么?獨特體驗是什么?我想,就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支表達。可以畫,用線條、色彩、濃度、構圖、層次來傳遞自己對語言材料的感悟;可以唱,旋律的柔情與奔放,曲調的優(yōu)傷與歡樂,節(jié)奏的強弱與快慢,以及演唱形式的選擇;可以列圖表,條形的,扇形的,線形的等;可以表演,口語表達加上肢體語言的運用會更生動地演繹文本,道具的使用更會讓表演錦上添花;可以列數(shù)據(jù),數(shù)據(jù)始終是最有說服力的符號。當然,還可以用有感情的朗讀來展示,用語言來說明語言,用語言來解析語言;還可以是只言片語的寫作,用自己的筆,寫自己的感悟,寫自己的理解??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錦上添花增姿色
學習方法,課程改革,口語交際,價值觀,基本功
篇3:小學語文新課標及課標解讀
小學語文新課標及課標解讀
小學語文新課標
第一部分前言
現(xiàn)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素養(yǎng),具備創(chuàng)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xiàn)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造就現(xiàn)代化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fā)揮重要作用。面對社會發(fā)展的需要,評價目的和方法等方面進行系統(tǒng)的改革。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改革,應以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總結我國語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鑒各國母語教育改革的經(jīng)驗,遵循語文教育的規(guī)律,努力建設與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相適應的語文課程,在培養(yǎng)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等方面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一、課程性質與地位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語文素養(yǎng)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
二、課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語,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tǒng)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
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fā)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