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必讀十大人生故事哲理
教師必讀的十大人生故事哲理
人生故事之一:惟有勤奮的教師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有兩個人追求幸福的青年,經過艱難的跋涉,終于在一個很遙遠的地方,找到了幸福的使者。使者見他們都有一顆善良的心,便給了他們每人一顆幸福的種子。青年A回去后,將種子撒在自己的土地里,不久他的土地里就長出了一棵樹苗,他每天辛勤地澆灌,幾年后枝繁葉茂,果實掛滿枝頭。他繼續努力漸漸擁有了大片的果園,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足之人。娶了妻子,有了兒子,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青年B回去后設了一個神壇,將幸福的種子供奉在上面,每天虔誠地祈禱。他把頭發都熬白了,卻仍然一貧如洗。于是,他十分生氣,又跋山涉水來到幸福使者面前,抱怨使者騙他,幸福使者笑而不答,只讓他到青年A那里看看。當他看到青年A擁有大片的果園時,頓時醒悟,急忙回去將那顆種子埋到土里,但幸福的種子已被蟲蝕空,失去了生命力。
感悟:我問過許多教師:“什么是最大的幸福?”不少教師說教師最大的幸福莫過于桃李滿天下,為社會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備,素質高,能力強的頂尖人才。但是我又想,而惟有那些像青年A一樣勤奮的教師,才能實現“桃李滿天下”的理想,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人生故事之二:養成良好的習慣最重要
父子兩住山上,每天都要趕牛車下山賣柴。老父較有經驗,坐鎮駕車,山路崎嶇,彎道特多,兒子眼神較好,總是在要轉彎時提醒道:“爹,轉彎啦!”有一次父親因病沒有下山,兒子一人駕車。到了彎道,牛怎么也不肯轉彎,兒子用盡各種方法,下車又推又拉,用青草誘之,牛一動不動。到底是怎么回事?兒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個辦法了,他左右看看無人,貼近牛的耳朵大聲叫道:“爹,轉彎啦!”牛應聲而動。
感悟:曾經有部分諾貝爾獎獲得者在一次聚會的時候,記者問其中的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導致你成功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這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想了想說:“是我在幼兒園時,養成了良好的習慣。”是的,牛用條件反射的方式活著,而人則往往以習慣生活著。一個成功的人往往就是從小養成了良好的習慣,當他良好的習慣積累多了,自然就會有好的人生結局。
人生故事之三:成功不能只盯著目標
一個國王為了懲罰兩個罪犯,準備了兩鍋黃豆,然后,國王在每鍋黃豆里倒了一碗綠豆。他告訴這兩個罪犯,誰能先把鍋里的黃豆挑出來,就可以被郝免死罪。最后的結果是,罪犯甲用一個上午的時間就完成了任務,重新獲得自由,而罪犯乙卻花費了好幾天時間也沒有完成任務。罪犯乙只看到了黃豆,他從鍋里向外挑黃豆,罪犯甲則把目光投向綠豆,他用很少時間就分出了為數不多的綠豆,這樣,黃豆也自然分出來了。
感悟:教師教書育人的最終目標就是將學生培養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但是,當教師的目標確定以后,就不能只盯著目標,而要注意選擇好的方法。有了好的方法,就能夠更快更好地實現目標。
人生故事之四:知識和能力都重要
從前,有兩個饑餓的人得到了一位長者的恩賜:一根魚竿和一簍鮮活碩大的魚。其中,一個人要了一簍魚,另一個人要了一根魚竿,于是他們分道揚鑣了。得到魚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魚,他狼吞虎咽,還沒有品出鮮魚的肉香,轉瞬間,連魚帶湯就被他吃了個精光,不久,他便餓死在空空的魚簍旁。另一個人則提著魚竿繼續忍饑挨餓,一步步艱難地向海邊走去,可當他已經看到不遠處那片蔚藍色的海洋時,他渾身的最后一點力氣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帶著無盡的遺憾撒手人間。
又有兩個饑餓的人,他們同樣得到了長者恩賜:一根魚竿和一簍鮮活碩大的魚。只是他們并沒有各奔東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尋大海,他倆每次只煮一條魚,他們經過遙遠的跋涉,來到了海邊,從此,兩人開始以捕魚為生。幾年后,他們蓋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和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漁船,過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感悟:我們可以將“魚”比喻為知識,可以將“魚竿”比喻為能力。有了知識就能夠更快地提高能力,而能力提高后也就能夠更快地獲得知識,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我們現在強調要提高學生的能力,只是對過去只注重知識教學不重視能力提高的糾正,并沒有否認掌握知識的重要性。我們的學生只有既具有知識又具有能力,才能夠在未來充滿激烈競爭的社會更好地生存。
人生故事之五:所有的小失誤就會成為大失誤
在一次隆重的豐年慶典中,部落大酋長要求每一戶家庭都捐出一壺自己釀的酒,并且將它們都倒在一個大桶里,準備在慶典最后讓大家共享。當由幾個人抬著的大桶經過各家門口時,只見每戶人家都關陲其事地倒下自家釀的酒,很快就將桶裝滿了。終于到了可以共享美酒的時刻了。酋長拔掉了木塞子,在每個人的杯中都注滿了一大杯酒,當大家飲而盡時,卻發現喝下去的都是清水。
為什么大家喝下去的都是清水呢?因為每個人都有貪小便宜的心理,都不愿意捐出一壺自己釀的酒而只是往大桶里倒清水,并以為自己倒一些清水不會影響到大桶里的酒的味道。
感悟:教師的產品是學生,而這個產品究竟好不好則是所有教師共同努力的結果,每個教師在教育學生的時候不要認為自己小小的教育失誤不會影響到學生的成長。每個教師都有自己小小的教育失誤,就會成為大大的教育失誤。為此,每個教師只有各自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才能共同培養出全面發展的新人。
人生故事之六:善于站在學生的角度研究學生
爸爸告訴兒子:“以后見到比爸爸年紀大的男人管叫大爺,見到比爸爸年紀小的男人管叫叔叔。”兒子點頭表示記住了,并從此以后遇到爸爸單位的男同志喊大爺、叔叔,小嘴很甜。爸爸單位的幾位男同事搗笑。問孩童:“遇到比你爸爸年紀大的人,你叫什么?”“叫大爺。”“遇到比你爸爸年紀小的呢?”“叫叔叔。”“我和你爸爸一般大,你叫什么?”孩童緊鎖眉頭,認真思考,而后恍然大悟:“叫爸爸。”
感悟: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就是因為這位當爸爸的未能很好地研究自己的孩子,不了解孩子的思維方式與我們成人的思維方式是不同的。由此可見,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研究學生,尤其要善于站在學生的角度研究學生,不要以自己的思維方式想象學生的思維方式,而應該研究學生對相應的教學內容一般是怎樣思考和認識的。惟有這樣,教學才能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人生故事之七:教育學生需要教師之間彼此協助
有一個人作了一個夢,夢中他來到一間二層樓的屋子。進到第一層樓時,發現一張長長的大桌子,桌旁都坐著人,而桌子上擺滿了豐盛的佳肴,可是沒有一個人能吃得到,因為大家的手臂受到魔法師咒詛,全都變成直的,手肘不能彎曲,而桌上的美食,夾不到口中,所以個個愁苦滿面。但是他聽到樓上卻充滿了歡愉的笑聲,他好奇的上樓一看,同樣的也有一群人,手肘也是不能彎曲,但是大家卻吃得興高彩烈。原來每個人的手臂雖然不能伸直,但是因為對面的人彼此協助,互相幫助夾菜喂食,結果大家吃得很盡興。
感悟:有位小學教師告訴我這么一件事情:她在擔任某班級科任教師的時候,該班級的班主任多次婉轉地告訴她,希望能夠協助自己共同教育班級的學生,而她卻常常裝聾作啞,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而不愿意協助。后來,她自己當了班主任,而當時的那位班主任卻成了科任教師,這時,她才感受到科任教師配合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遺憾的是由于過去她不太愿意協助,導致對方現在也不愿意配合。毫無疑問,要教育好學生,教師之間的彼此協助是很重要的,不然,教育學生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人生故事之八: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
有位老師進了教室,在白板上點了一個黑點。他問班上的學生說:“這是什么?”大家都異口同聲說:“一個黑點。”老師故作驚訝的說:“只有一個黑點嗎?這么大的白板大家都沒有看見?”
感悟:世界上沒有一無是處的人,每個人都是優點和缺點的混合體。可問題是,我們有的時候往往會不由自主地更多地關注別人的缺點而忽略別人優點,正如上述的學生那樣,只看到白板上的黑點(缺點)而沒有看到一大片的白板(優點)。我們教師如果也是這樣更多地關注學生的缺點而忽略學生優點,其教育效果自然是事倍功半。每個學生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教師要學會并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這樣既可以使自己的心情愉快,也能使學生對自己的進步充滿信心。
人生故事之九:好脾氣是教育好學生的一個前提
有一個男孩有著很壞的脾氣,于是他的父親就給了他一袋釘子,并且告訴他,每當他發脾氣的時候就釘一根釘子在后院的圍籬上。第一天,這個男孩釘下了37根釘子。慢慢地每天釘下的數量減少了。他發現控制自己的脾氣要比釘下那些釘子來得容易些。終于有一天這個男孩再也不會失去耐性亂發脾氣,他告訴他的父親這件事,父親告訴他,現在開始每當他能控制自己的脾氣的時候,就拔出一根釘子。一天天地過去了,最后男孩告訴他的父親,他終于把所有釘子都拔出來了。父親握著他的手來到后院說:你做得很好,我的好孩子。但是看看那些圍籬上的洞,這些圍籬將永遠不能回復成從前。你生氣的時候說的話將像這些釘子一樣留下疤痕。如果你拿刀子捅別人一刀,不管你說了多少次對不起,那個傷口將永遠存在。話語的傷痛就像真實的傷痛一樣令人無法承受。
感悟:是的,有的教師在教育學生的時候,往往會因“恨鐵不成鋼”而動怒,動怒的結果就會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當教師因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而后悔的時候,就猶如釘子釘在圍籬上后再拔出來所留下的洞,“將永遠不能回復成從前”。所以,教育好學生的一個前提是教師必須具備好的脾氣。
人生故事之十:擺脫誘惑學會放棄
有一個聰明的年輕人,很想在一切方面都比他身邊的人強,他尤其想成為一名大學問家。可是,許多年過去了,他的其它方面都不錯,學業卻沒有長進。他很苦惱,就去向一個大師求教。大師說:“我們登山吧,到山頂你就知道該如何做了。”那山上有許多晶瑩的小石頭,煞是迷人。每見到他喜歡的石頭,大師就讓他裝進袋子里背著,很快,他就吃不消了。“大師,再背,別說到山頂了,恐怕連動也不能動了。”他疑惑地望著大師。“是呀,那該怎么辦呢”大師微微一笑。“該放下。”“那為何不放下呢背著石頭咋能登山呢”大師笑了。年輕人一愣,忽覺心中一亮,向大師道了謝走了。之后,他一心做學問,進步飛快……
感悟:如今的社會誘惑很多,有一些教師就是因為擺脫不了各種誘惑而不安心于本職工作,其結果是白了少年頭而一事無成。其實,人要有所得必要有所失,只有學會放棄,尤其是學會放棄金錢、地位等誘惑,才能輕裝上陣,才能專心致志地當一名問心無愧的好教師。
篇2:小學班主任語文教師數學老師教育故事集錦
幸福源自學生
山西省太原市迎澤區起鳳街小學王端端
昨天是教師節。收到了許多來自孩子們的禮物,看著一件件孩子們親自做的禮物,一種幸福感溢滿心頭。
今天來上班,以為教師節已經過去,一切都應該歸于平淡。放下車子,走到班里的環境區,想看看大家的值日情況。這時,兩個男生走了過來。手里都拿著東西,像是彩排好了一樣,齊聲說了一聲:節日快樂。接過東西一看,是兩塊小石頭,略有差別,但都寫著:老師,祝您節日快樂!旁邊還有彩筆畫的小花。那一刻,我竟有一種想要跳起來的欲望。轉過身走進教學樓,我終于抑制不住大笑起來,我想那個時候看到我的人大概都會說:“你笑的跟一朵花似的!”也許有人不明白了,不就一塊石頭嗎,至于?是的,石頭并不貴重,可是送它的人對我來說與眾不同!這是兩個上學期在班里總是惹事,經常打架的兩個孩子!為了改變他們,我開始研究心理學,看管理書籍,進行了無數次的談話……我真心的表揚他們的每一點進步,哪怕是今天他面對老師的批評不再橫眉冷對,而是微笑!慢慢地,他們變了,懂得友善待人了,懂得控制自己了。
開學兩周了,他們一直都很好,沒有惹任何事。我欣喜的發現,他們變了,變得成熟了,也懂得認真學習了。而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他們也學會了感激!作為老師,我想這個時候是最幸福的了。
愛,可以融化一切堅冰!
篇3:小學班主任語文教師數學老師優秀教育故事欣賞
巧用招數化“意外”為“精彩”
福建安溪縣蓬萊新林小學馬征東
新課改送來了數學教學的春天。更多的老師將新理念運用于全新的課堂教學中,一幕幕的課堂精彩瞬間正如一個個靈動的音符,形成了一曲悠長動聽的詠嘆調。駐足傾聽,著實覺得異常精彩!下面這一案例是我在課堂中的親身實踐,它是我在教育長河中的一朵浪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現摘錄下來與大家共享。
那是上星期五下午第一節數學課,我走進教室,四十多張求知的面孔映入眼簾。我想,何不調節一下課堂氣氛,好讓學生放松心情。于是我靈機一動,在黑板上寫了“自己出題考老師”幾個大字。
同學們看后為之一振,個個睜大眼睛看著我。我巡視四周,亮開嗓門說道:“同學們,這節課由你們出題來考老師,范圍是求平均數應用題。如果老師答對了,請你們鼓掌一下;如果答錯了,就罰老師唱一支歌。好嗎?”我的話音剛落,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好。我認真地思考著本節課教學思路和重點,而學生們卻紛紛地忙開了。
急性子的王龍來了個開頭炮,向我發起了挑戰:“新城服裝廠去年四個季度分別生產服裝12.5萬條、13.5萬條、14萬條、15萬條,求:①去年平均每季度生產多少萬條服裝?②去年平均每月生產服裝多少萬條?你看王龍這一炮打得太準了,正是我要強調的找準“總份數”的應用題。我得意地寫出了算式,獲得同學們的一片掌聲。找準“總份數”“總數量”是求平均數應用題教學的重點,學生們不約而同地適應了我的教學思路,頓時我感到一陣欣慰。下一步他們還要提什么問題呢?其順我意,王曉偉同學提出了既要找準“總份數”又要找準“總數量”的復合應用題。
由于王龍同學領了頭,同學們爭先恐后地提出了很多類似形式多樣的應用題,使大家耳目一新。一個個問題的提出,隨著陣陣掌聲,一個個被解決了。事情竟是那么巧合,正當學生情緒高漲時,我一疏忽,找錯了“總份數”所對應的“總數量”列出了一道錯式。班長林小萍立刻指出了錯誤,而且講明了“病因”。學生們對林小萍的不客氣,流露出不滿,都紛紛為我辯解:“老師還沒來得及檢查。”我理解學生們的心情,更喜愛林小萍對科學的嚴肅態度,主動唱起了《小草》這首歌:“沒有花香,沒有樹高,我是一棵無人知道的小草……”
你看,一向善于刨根問底的唐強同學,兩眼不住的環視,好像在尋找什么破綻,他站起來用帶有商量的口吻說:“我提一個問題,師生一起做好嗎?”學生立刻向他投去不理解的目光,追問道:“你又出什么鬼主意呀!”“好呀,快講吧!”我微笑著雙手示意,鼓勵他說出來。“甲乙兩地相距120千米,一輛汽車由甲地開往乙地,每小時行40千米,返回時每小時行60千米,求這輛汽車往返兩地的平均速度。”“(40+60)/2”。很多學生不假思索地列出了算式,并露出了得意的神情,向唐強*。只有幾名學生費了好大心思才列對了算式。
面對一張張“得意”的面孔,我感到心酸內疚,是我沒有講清“根據問題找準‘總數量’和‘總份數’”,以至于大多數同學造成這樣的失誤。這道題只要抓住“往返”這一關鍵詞語,就不難找到“總數量”是往返的總路程。“總份數”就是往返用的總時間。
唐強同學的問題,如同一顆炸彈,無情地擊中我的要害,指出了我在教學中的失誤之處。這種坦誠的胸懷是對知識的尊重和對老師的熱愛。這怎能不令我高興呢?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真正的教育藝術,不會拘泥于具體的模式和形式,而是根據學生發展的需要,靈活地選擇和運用多種教學策略,促進每一個學生健康、自由、快樂地成長。這才是教育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