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剛寫數學論文時需要注意幾個地方
老師剛寫數學論文時需要注意的幾個地方
隨著教育科研意識的不斷深化,很多教師希望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以論文形式公開發表。根據筆者的切身經歷,我認為初寫數學論文的教師,為了盡可能的少走彎路,應充分注意以下幾點。
一、借鑒成果,博采眾長
對他人的研究成果,進行吸收消化,為我所用,這是每一個科研工作者都在做、并且必須做的事情。一個人的精力、能力、水平等畢竟是有限的,要彌補這個“先天性缺陷”,就一定要向他人學習借鑒。就初中數學教師而言,我們所涉獵的范圍自然應以初中數學的教育教學科研信息為主,但還應兼顧高中和小學的數學,以及計算機、物理、化學等相關學科的信息。
信息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大致可以分為三類:(1)書面形式,比如各種書籍、報紙、刊物等;(2)口頭形式,比如各種會議、聽課、交流、咨詢等;(3)電子形式,比如以網絡、光盤、軟盤等為載體的信息。來源于不同形式的信息各有千秋,有的權威性高,有的時效性快,有的針對性強,有的信息量大。這些信息的保存方式也各不相同,主要有四種:(1)制卡片,簡要注明作者、題目、出處、摘要、編號、日期等項內容,主要用于一般性的信息;(2)做摘記,寫在本上,編好序號目錄,以便查找,所記內容比卡片更詳盡,適用于比較重要的信息;(3)復印,對于特別重要并且篇幅較長的文章,可以全文復印,復印件應用同樣大小的復印紙,對不同大小的原件縮放得一樣大,便于裝訂、排序、編目;(4)存盤,這是針對電子信息形式的特殊性采用的一種保存方式,復制到微機硬盤或軟盤上。有條件的,還能使用錄音、錄像、刻錄光盤等等方式。
自1996年以來,我手抄20多萬字,復印存盤10多萬字,這些寶貴的文獻資料,為我的教育科研和論文寫作,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二、完備素材,厚積薄發
論文只是教研結果的表現形式之一,有人提出“論文還自教研始”、“論文在研不在寫”等觀點,有一定的道理。如果只看重論文發表這一結果,急功近利,做無病之呻吟,效果肯定不好。“厚積”是基礎,沒有來源于實踐的經驗教訓、數據統計等等素材的積累,想要寫出比較有價值的論文,幾乎是不可能的。這些素材源于何處?如何去發現這些素材呢?答案是那句古話“處處留心皆學問”。
具體說來,素材的來源主要有以下幾方面:(1)課堂教學,它是教研工作的主陣地,也是素材最重要的來源,這不但是一個教學實踐的過程,還是一個發現問題的過程,是一個向學生學習的過程;(2)課后反思,對每節課的成敗得失都及時的總結下來,以便進一步研究;(3)作業記錄,從學生作業中不但能發現具有共性的問題,提示我們教學教研的改革方向,而且學生中也會有許多新穎的解題思想,值得教師學習;(4)考試總結,測驗考試是對學生知識的集中檢驗,即使在素質教育中,也不能把考試視為應試教育的“余孽”,“打入冷宮”,關鍵是如何改革考試制度和內容,適應素質教育;(5)解題分析,教師平時應堅持解答一定數量的數學題,解題是數學的核心任務之一,這樣做可以活躍思維,并從中探索解題規律和命題趨勢;(6)調查反饋,調查可以用談心、問卷等多種形式進行,從中所反饋的信息是難得的寫作素材;(7)成果質疑,學習他人但不要迷信他人,在閱讀他人的論文時,有時也能發現其存在的不足甚至是錯誤之處,對此只要自己的理由充分就要敢于質疑;(8)探討爭論,在日常探討問題的過程中,持有不同觀點的人發生激烈爭論是常有的事,從中往往加深了對問題的理解程度;(9)靈感頓悟,事實上很多自選課題的素材是平時工作、學習、生活甚至睡夢中突然想到的,但這種靈感是對問題深入思考的結果,如果沒有自覺教研的精神,靈感就無從談起。
幾年來,我以“教學手記”形式,積累的素材已達200多份45萬字,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整理成文,已在國家級、省級報刊發表各類數學論文(或文章)100余篇17萬字。其中,有些論文的素材積累投入了很大力度,比如發表于《理科考試研究》(初中版)**年第10期的《“動”了五年的壓軸題》一文,是在對1997年~**年五年間,河北省中考壓軸題的命題規律進行研究的基礎上,匯總整理而成的;發表于《校園學習。數學》**年第1~2期的《方程(組)中考復習精要》一文,素材源于對**年70余份中考試題的分析精選。
三、立足實踐,提煉新意
初中數學教師都從事著一線教學工作,最清楚教學中的困惑和喜悅,最了解學生的想法和看法,最直接的進行著實踐和改革,這些是專門從事教育科研工作的專家、學者和部門所難以具備的。正因如此,一線教師的論文多數源于實踐,具有強烈的實用性和鮮明的針對性,對于我們的這些優勢應該有充分的認識,并不斷保持和發展。近期,我正負責河北省“創新教育”子課題“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研究工作,這一課題也是當前教育界的一個熱門話題,我將自己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寫成論文《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常用方法》,參加了2000年8月在京舉辦的“全國初中數學教育第十屆年會”論文評選,榮獲二等獎。再比如,教學中的一些“冷點”問題雖不常見,但一旦出現便會使學生無從插手,據此李鳳君老師和我合作寫成《怎樣判斷勾股數》一文,發表在《教育實踐與研究》2000年第2期上。
論文的新意如何出?我認為有兩點非常重要:一是在主題上,立意新穎,視角獨特;二是在時間上,意識超前,創作及時。就拿對中考試題的研究來說:河北省2000年中考于6月22日結束,我隨即對當年的中考試題加以分析,從考查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角度深入剖析,于7月份創作完成了《注重考查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篇2:上好小學數學課小學數學論文探討
如何上好小學數學課
天涯鎮紅塘小學高亞安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曾說:“就數學本身來說,是壯麗多彩、千姿百態、引人入勝的……”入迷才能叩開思維的大門,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發展。教師要善于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充分利用數學課堂,把它創設成充滿活力、魅力無窮的空間,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積極地感受數學美,去追求數學美。如何上好數學課,使數學課靈動起來呢?
一、從生活經驗入手,創設情境調動課堂氣氛
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是有密切聯系的,新教材中也給出了許多例子,教師要盡量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經驗入手引出學習內容,這樣學生樂于接受。也可以讓學生例舉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小學生有著好奇心、疑問心、愛美心強和活潑好動的特點。數學教師要從這些方面多去思考,充分地發揮小學生非智力因素在學習中的作用,在課堂中創設出學“玩”融為一體的教學方法,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例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一課時,我運用事先準備好的漂亮的圖片創設情境,講故事引入:夏季的一天,一只小蜻蜓在草地上飛來飛去捉蚊子,忽然飛來了一只美麗的小蝴蝶,繞著小蜻蜓飛來飛去,小蜻蜓生氣了,小蝴蝶卻笑著說它們是一家人,小蜻蜓不相信,小蝴蝶帶著小蜻蜓去找它們家族的成員,它們找到了樹葉,小蝴蝶說在圖形王國里它們三個是一家人。同學們,為什么小蝴蝶要這樣說呢?這樣引入新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興趣濃厚,注意力集中,主動去探究對稱圖形的共同特征。
二、動手實踐讓學生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根據費賴登塔爾的觀點,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注意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精神。小學生年齡小,抽象思維能力弱,教師應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和創造各種圖形或物體,調動各種感觀參與實踐,同時教給學生操作方法,讓學生通過觀察、測量、拼擺、畫圖、實驗等操作實踐,激發思維去思考,從中自我發現數學知識,掌握數學知識。讓學生動手實踐,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三角形的認識”是一節比較枯燥的概念課,我讓學生用彩色塑料條圍成三角形,并投影到銀幕上。通過觀察,學生很快發現圖1和圖2是用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三角形。圖3雖用了三條線段,但首尾不相交,所以不是三角形。定義從直觀的觀察之中升華出來了:“用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三角形。”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了理性認識。加強操作活動,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不僅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順應他們好奇、好動的特點,而且能豐富他們的感性認識,幫助他們學習數學知識,從而培養他們的創造精神。
三、實行民主教學,構建輕松和諧的師生雙邊活動
在課堂上,師生的雙邊活動輕松和諧,師生們展示的是真實的自我。課堂上針對老師提出的問題,同學們時而竊竊私語,時而小聲討論,時而高聲辯論。同學們爭相發言,有的居高臨下,提綱挈領;有的引經據典,細致縝密。針對同學們獨具個性的發言,老師不時點頭贊許,對表達能力較差的學生,老師則以信任鼓勵的目光和話語激活學生的思維。學生自然敢于講真話、講實話,個性得到充分地張揚。如教學一年級數學上冊分類一課時,在教學生明確什么是分類知識之后,我有意識地放手讓學生主動實踐,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將30多支不同顏色、不同長短、帶有或者不帶有橡皮頭的鉛筆打亂放在一起,讓學生去分類,看誰分得合理。同學們爭先恐后搶著去分類:有按顏色分類的;
有按長短分類的;有按帶有或者不帶有橡皮頭分類的;也有胡亂分的再找學生說明這樣分的理由,對講不清理由的學生予以指導,讓學生在自主活動中,自主學習、主動實踐。教師還注意學
生的學法指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對于數學的學習抱有一種想學、樂學、會學的態度。
四、幫學生建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如我班一位女生,數學基礎差,學習態度不明確,很要面子,別人幫助她學習她還不愿意,認為很沒面子。問她懂了嗎?都是說懂的,作業往往又是錯的,看得出做作業時很急躁。我從寫字開始,要求她
把字寫端正,允許作業少做,要求做一題對一題,不會做的重新做,做對了繼續,讓她認識到她也能做對,慢慢地樹立學習的信心,發現優點及時大力地表揚,使她嘗到成功的喜悅,并且認識到學習需要腳踏實地一步一步來,不能有任何虛假的行為。漸漸地,她對數學有些信心了,字寫端正了,成績也提高了。
五、適當的表揚獎勵是上好數學課堂的添加劑
教師要給每一位學生成功的機會,尤其是應“偏愛”
習困難的學生。教師要善于設法消除學生的緊張畏懼心理,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采用激勵性的評價、補以適當的表揚。激勵性的評價、表揚能讓學生如沐春風、敢想敢問、敢講敢做。只有這樣,課堂教學才能充滿生命的活力,學生的個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現,學生的創造、創新火花才能迸發。如在練習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老師獎勵“小紅旗”給學困生,有時還主動與他們說上幾句悄悄話。學生得到老師的獎勵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就高了,就會更進一步地去發現問題,發揮前所未有的想象力,從而擺脫苦學的煩惱,進入樂學的境界,極大地發展創新能力。
總之,我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從生活經驗入手,通過多種形式,創設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激勵性的問題情景,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