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上》目錄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上》目錄

2024-07-31 閱讀 1226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室

第一組

識字1

1秋天的圖畫

2黃山奇石

3植物媽媽有辦法

4古詩兩首

語文園地一

第二組

識字2

5一株紫丁香

6我選我

7一分鐘

8難忘的一天

語文園地二

口語交際:我的想法

第三組

識字3

9歡慶

10北京

11我們成功了

12看雪

語文園地三

口語交際:我們去“旅游”

第四組

識字4

13坐井觀天

14我要的是葫蘆

15小柳樹和小棗樹

16風娃娃

17酸的和甜的

語文園地四

第五組

識字5

18稱贊

19藍色的樹葉

20紙船和風箏

21從現在開始

語文園地五

口語交際(合作)

第六組

22窗前的氣球

23假如

24日記兩則

25古詩兩首

語文園地六

口語交際:我想這樣做

第七組

識字7

26“紅領巾”真好

27清澈的湖水

28淺水洼里的小魚

29父親和鳥

語文園地七

口語交際:保護有益的小動物

第八組

識字8

30我是什么

31回聲

32太空生活趣事多

33活化石

34農業的變化真大

語文園地八

口語交際(有趣的動物、植物)

選讀課文

1四季的腳步

2秋天3三只白鶴

4小鳥和牽牛花

5雞媽媽的新房子

6駱駝和羊

生字表

生字表(一)

生字表(二)

篇2:讀小學語文新課標課程標準交流文稿

讀小學語文新課標課程標準的交流文稿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義務教育課程應適宜普及義務教育的要求,讓絕大多數學生經過努力都能夠達到,體現國家對公民素質的基本要求,著眼與培養學生終生學習的愿望和能力。”因此,《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所設計的課程目標,獲得現代公民都必須具備的基本語文素養;課程目標還必須使學生熱愛學習、學會學習,打下終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學生應具備的基本語文素質的內涵豐富的,課程目標根據“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設計展開。這里面體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實的基本功的培養和潛在能力與創新能力的開發。我們必須注重學生語文素的全面提高,不能片面強調、突出其中的一個方面。

語文素養:長期以來,我們已經習慣了的說法“語文能力”是指讀寫聽說能力。《語文標準》所提出的“語文素養”包括了字詞句篇的積累,語感,思維品質,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的能力,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知識視野,情感態度,思維觀念等內容。“語文能力”包括于其中。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關于語文教育的特點,需要注意以下四個方面:

1、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

語文教育曾一度極力追求科學化,追求客觀性、確定性、抽象性的目標,在自覺或不自覺地向自然科學靠攏的過程中,醉心于數量化和標準化,過度地進行理性分析,簡單地把對付物理世界問題的方法移植到精神世界的問題中來。語文教育所進行的這一番嘗試,不能說完全沒有意義,但是從根本上來說,追求這一方向的許多做法背離了語文教育的特點。這些做法不但降低了語文教育的效率,而且也傷害了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興趣和創新意識。

將語文課程和自然科學類的課程進行比較,可以看到,語文課程中具有大量具體形象的、帶有個人情感和主觀色彩的內容。人們對于語文材料應該有理解一致的地方,否則人際交流就無法進行。介是在很多情況下,由于個人的知識背景、生活經驗、體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異,面對同樣的作品,特別是文學作品,人們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這是完全正常的,正如人們常說的“有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因此,語文教育特別需要提倡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也特別需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有獨創性的理解。具有豐富人文內涵的語文課程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影響必然是廣泛而深刻的,所以不能不重視語文課程的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作用。也正是因為如此,必須重視對語文教學內容的認真怎么選擇。提倡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也就是說:學生、教師平等交流、共同探究、相互啟發,共同進入文本所營造的特定情景,接受感染和熏陶。《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多元是什么?獨特體驗是什么?我想,就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支表達。可以畫,用線條、色彩、濃度、構圖、層次來傳遞自己對語言材料的感悟;可以唱,旋律的柔情與奔放,曲調的優傷與歡樂,節奏的強弱與快慢,以及演唱形式的選擇;可以列圖表,條形的,扇形的,線形的等;可以表演,口語表達加上肢體語言的運用會更生動地演繹文本,道具的使用更會讓表演錦上添花;可以列數據,數據始終是最有說服力的符號。當然,還可以用有感情的朗讀來展示,用語言來說明語言,用語言來解析語言;還可以是只言片語的寫作,用自己的筆,寫自己的感悟,寫自己的理解??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錦上添花增姿色

學習方法,課程改革,口語交際,價值觀,基本功

篇3:老師對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解讀認識和理解

老師對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解讀認識和理解

白沙埠鎮中心小學梁紀強

最新的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規定: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為培養和造就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為適應和滿足社會進步與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語文教育必須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改革。從中我深刻體會到國家對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視。

我剛帶完小學三年級語文,所以對小學中年級學段的新課程標準有了一點認識和理解。

(一)識字與寫字

1.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

2.累計認識常用漢字2500個左右,其中1800個(比原減少200個)左右會寫。

3.有初步的獨立識字能力。會運用音序檢字法和部首檢字法查字典、詞典。(原:會使用字典、詞典,有初步的獨立識字能力)

4.能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做到規范、端正、整潔。用毛筆臨摹正楷字帖。

通過對兩次新課標的比較和對比,我們可以看到,國家對識字與寫字的規定中對學生識字能力的要求下降了不少。這次改動實際上是基于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上的改動。

(二)閱讀

1.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初步學會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原屬第一學段要求)。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

5.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

6.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像,領悟內容。

7.在理解語句的過程中,體會句號與逗號的不同用法,了解冒號、引號的一般用法。

8.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

9.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并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40萬字。

(原10條,現9條)

(三)習作

1.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愿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原第3條)

2.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原: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

3.能用簡短的書信便條進行書面交流。

4.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

5.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根據表達的需要,正確使用冒號、引號等標點符號。

6.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原8條,現6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