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隨筆從女排指導看教學
那天上午,和家人一起坐在沙發里,完整地看完了一場中國對陣塞爾維亞的女排決賽。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看完特別激動。
這幾天網絡上最熱議的一個詞就是“女排精神”,“女排精神”究竟是什么?是團結奮進嗎?是勇敢拼搏嗎?是堅持到底嗎?是迎難而上嗎?是的,在網絡上很多人都愿意把這些積極向上的詞語都看成是“女排精神”。
因為中國女排在時隔十二年后再次榮登奧運榜首,的確不容易,是讓所有人為之驕傲自豪的一件事。可是,如果我們把女排精神僅僅定性在比賽期間“勇敢拼搏”,“迎難而上”,“......”,那就未免有些膚淺了些。
通過電視屏幕,我們看到在第一節比賽時我們的比分落后,不知道你們注意了沒有,盡管電視上有解說,有現場的中國球迷的加油聲,可是每次暫停休息的時候,我都在聽郎指導究竟給女排姑娘們說了些什么?
在郎平的臉上,我們沒有看到喜怒哀樂,沒有看到嘆息,沒有看到急躁,一直是一臉的平靜,一臉的鎮靜。她跟姑娘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耐心點,不著急”,“耐心點,”“......”不知道你們注意到了沒有,反正我注意到了,盡管那聲音很小,但是我聽到了,她說了很多次。
大家想象一下,在什么情況下,郎平才會跟姑娘們說“耐心點,不著急”?什么情況下?那就是我們的技術過硬,我們堅信自己能贏的情況下,才會穩穩而堅定地說“耐心地,不著急”,如果沒有過硬的技術,我們在賽場上靠著這些“團結奮進”“勇敢拼搏”“迎難而上”的心靈雞湯是沒有辦法取勝的。
在網絡上有這樣一段話,郎平說“不要因為我們贏了一場就談女排精神,也要看到我們努力的過程。女排精神一直在,單靠精神不能贏球,還必須技術過硬。”
所以,這場決賽的勝利絕非偶然,它背后有著過硬的技術支撐,而不是僅僅靠女排精神獲勝。精神要有,但更重要的是要有過硬的技術。
網絡上還有這樣一段話:
**年5月10日,在郎平率隊完成上任后的第一堂課后,隊員們業余的表現讓她頗感意外,基本功差,團隊儀式差、心理素質差.....她不得不對記者坦言:“隊員們目前的身體狀態還不錯,但在技術能力,場上意識上,跟我想象的有差距,慢慢來吧。”
正是這句“慢慢來吧”成就了三年后的里約奧運會冠軍。
現在才真正明白中國女排為什么會贏。
郎平指導中國女排的過程,正是讓中國女排一步步蛻變的過程,是通過技術層面的指導,一點一點取得進步的過程。讓我想到了我們的教學,每一次教學成績的取得,都不是僥幸的,都是通過自己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來的。
有人在沒有取得成績的時候,會說別人:“你看,她多幸運,她接手了一個好班,她班里的學生本來就很乖,怪不得成績那么好呢!”在抱怨自己接手的一個差班。可是,事實上真的是因為她接手了一個好班才取得好成績嗎?根本不是啊,你沒看到她背后的付出。
一個優秀的老師,不管接手一個什么樣的班,她都可以像郎平一樣,“慢慢來”,一點一點把孩子們身上的缺點去掉;“慢慢來”,讓孩子們一點一點取得進步;“慢慢來”,一步一個腳印的走下去;“慢慢來”,把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一個一個解決掉。堅持到最后,哪有不進步的道理?
馬上就要開學了,我們很多老師可能面臨著接手一個新班的局面,不管之前的成績好壞,我們都清零。從新開始,面對那些可愛的孩子們,他們身上遇到的問題,我們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我們通過認真備課,認真專研教材,認真教研把那些將要遇到的問題,一個一個慢慢解決。準備好迎接孩子們,也準備好迎接新的挑戰。
郎指導說過最多的話,也說給我們自己聽:“耐心點”,“不著急”,“慢慢來”。
引用網上的一句話,以此共勉:
郎平不老,吾豈敢老,郎平不衰,吾豈敢衰,雖位卑,亦免之。
篇2:小學語文老師板書作用隨筆讓學生感受教師板書美
現在有一種傾向,好像要體現課堂教學的完整性、完美性及可觀賞性,通常要各種電教手段一起上,似乎沒必要再在黑板上板書。我以為,黑板不僅僅是為幫助學生記憶服務的,它更應該為幫助學生思考服務。教師適時地把有關內容板書出來,不僅有助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還能把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這是電教手段所不能達到的。美觀的板書能讓學生得到情感的陶冶、審美的享受。教師的板書要文字精練,搶眼美觀。教師可以用色彩鮮明的文字、簡筆畫、圖表等形式清晰地勾勒要表達的內容。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對不同的色彩及格式反應是不同的。美觀的板書可以增強學生的注意力,強化課堂效果,同時也會對學生的書寫產生影響。學生跟一個教師學習時間長了,他的學生寫的字很像自己的老師的字。這說明了學生都有“向師性”。另外,良好的板書還可以激發學生審美情趣和創造意識。例如,筆者在上課時,一般把重點內容用紅色粉筆圈上,用黃色粉筆圈上學生易錯的地方,用藍色的粉筆寫出知識拓展及延伸的地方。這樣的板書就像一幅多彩的圖畫,傳達著知識和美感。
篇3:小學老師教研隨筆語文教師不妨也聽聽數學課
語文教學教了十幾年了,中學小學的都教過了,這個教法那個理念的也用到實踐教學中了,偶爾也了解一下數學的課程,甚至也輔導過女兒的數學作業,但是從來就沒有認真地聽過數學課,總感覺自己教的語文,可能聽不懂,甚至去聽過幾次課,數學老師還說你語文老師來湊什么熱鬧啊,因此真正的完整的聽數學課還真不多,甚至為零。這兩天正趕上區小學數學優質課大賽,就在辦公室樓上報告廳,再者3節課都借用我班的學生,自己的語文課也占用了,索性就聽了兩天數學課,聽了5,6年級的六節課,說實話聽第一節課,我滿場地觀看詢問,確認聽課的30多人,還真只有我一個在教的語文老師。聽了兩天的數學課,猛然間有了一種醒悟。作為語文教師最大的收獲就是:語文老師不妨也聽聽數學課。
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汪路霞老師的,《負數的認識》一課和鄭國廷老師的《數和形》一課,這里兩節課,結合生活實際,興趣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側重學生的自學和自悟理解,培養了學生的研討交流合作學習能力,拓展延伸到課外數學知識。課堂充滿了詢問的積極話語,展現了學生的思維功底,特別是語言表達能力,能將自己的數學想法和思考清楚的表達出來,而且清晰明確。我想,這不正是我們語文能力在數學課上的精彩展示嗎?
理想的數學課堂應該是:在課上的40分鐘里,學生對學習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極大的熱情,他們就會產生高漲的學習情緒,就會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來,在學習過程中就會主動參與、懂得傾聽、樂于交往、積極探索、勇于發表不同見解、思維活躍,要想達到這樣的氛圍,最重要的是老師的引導。兩位數學老師都先以游戲或者數學故事開課,一下子就抓住了學生的心理,將注意力和興趣緊緊吸引到自己的課程設計上。始終引導學生去感受、去發現,例如汪老師執教的《負數的認識》,從“說反反反”的游戲入手,活躍了課堂氣氛也緩解了學生的緊張心情,聽課的老師也被有趣的游戲所吸引,從反反反的游戲中自然引導到正和負概念理解,結合溫度計的生活用具和天氣預報的溫度讀法,讓學生理解了“零上溫度”和“零下溫度”,再通過讀法和寫法的學習,得出什么是負數和負數的表示方法的知識,最后結合生活實際練習,讓學生理解并掌握本課所學知識。鄭老師的《數和形》開課就在熟悉的喜羊羊和灰太狼的音樂聲中,開啟了數學課的旅程,很自然地帶領學生進入課題的探索;在結合數的計算,形的輔助,放手讓學生研討交流展示,課題里始終流淌著思考,詢問,探討的河流,問題和活動的開展使經驗總結自主而扎實;并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
數學和語文課一樣,都要激發起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但是要想做好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關鍵的因素是要以學定教,順學而導。這兩天聽的這六節數學課都使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會了傾聽、學會了評價、學會了補充、學會了思考、學會了提問,雖然有的學生顯得很膽怯甚至話不圓滿,但至少引導孩子們主動而且自覺的去做了,而不是被動地去聽老師或者別人告訴。特別是幾位老師準確的語言,準確的教學指令,還有自然親切的教態……還有等待的眼神,鼓勵的手勢等極大地保護了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獲得了最佳的教學效果。
兩節數學課,學生的主體性顯露無疑,老師只是起著主導作用,他們常常把問題拋給學生發現、探究、解決,這不僅是教育的智慧,更是教者對人性的關注。他們把人放在課堂上最重要的位置上,尊重他們。雖然我很多時候都說數學好教,今天才知道那是數學教師智慧和方法的汗水凝結的教學升華,“數學清清楚楚出一條線,語文糊糊嘟嘟一大片”的老觀念也徹底煙消云散了,語文要簡單導,語文要興趣引,方法要掌握好,習慣要早養成,就像今天聽的數學課一樣,語文課一樣精彩,這也是我在今后的語文課上最應關注的。也是我今天聽數學課最大的收獲。
語文教師不妨也聽聽數學課,很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