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形式家校協同班班通拓展養成教育新天地
創新形式家校協同“班班通”拓展養成教育新天地
摘要:“班班通”工程為各級學校的學科教學教研帶來了活力,但因局限于學科教學教研層面,大大降低了設備的使用效能。而作為學校重要工作之一的學生養成教育,卻因形式陳舊老套等諸方面的原因,陷入了高投入、低效能的境地。如果利用“班班通”影音視聽、網絡交互功能以及大數據特點,轉變思想,創新形式,大膽進行學科整合,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學生的自我教育,為傳統的、缺乏活力的養成教育提供新思路,拓展養成教育的新天地,使“班班通”效能最大化。
關鍵詞:班班通養成教育創新形式家校協同學科整合
養成教育作為教育的內核向來為各級各類學校所重視,教育過程中多有量化評比、各種競賽、講座、演練、展覽等系列活動,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但從現實情況來看,傳統養成教育模式存在著“高耗低效”的問題,而此時逐漸鋪開的“班班通”工程因其強大的功能,可以為養成教育拓展新的天地,極大提升養成教育的能效。
一、養成教育的現狀反思
因時因地的不同,各學校的學生養成教育的內容、側重點或許不一樣,但始終包含有安全防范、文明禮儀、學習習慣、衛生習慣等四大板塊,涉及學生課內外、校內外不同時段、不同地點,可謂線長面廣。雖然各學校高度重視,投入巨大,但現實情況卻是教師累得慌、學生無所謂、家長沒感覺。調查發現,導致此種現象有以下原因:
(一)形式陳舊老套
為養成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學校請交通警察、消防官兵開展知識講座,每學期一兩次逃生演練;為養成學生的文明禮儀習慣,就來一次演講比賽或主題班會;為養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就舉行一兩次優秀作業展;為養成學生良好的衛生習慣,就一天一次衛生評比……諸如此類的老套套,學生對這些已經了然于胸,看到活動開頭就知道其結果,可謂“年年歲歲事相似”,也就無激情無動力,最后忙的是學校,累的是老師。
(二)學生只是信息的受眾
養成教育的對象是學生,主體也是學生,但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只是各種信息的受眾,參與與執行都是被動的:知識講座,你講我聽;主題班會,你說我聽;作業展覽,你展我觀;衛生評比,你評我看……教育的主體反倒置身事外,學校、教師卻成了主角。
(三)存在教育盲區
目前,大多數學校將養成教育的著力點放在校園內,這里既有認識上的不足和誤區,也有現實客觀環境的制約。不少學校、教師將養成教育的區域限定于學校校園內,至于學生走出校園,回到家中怎么樣則管不著,或者由于家長不配合、溝通成本高等因素,就算想將管理的觸角延伸出校園,也力不從心,這樣由于家校脫節,養成教育無法達到“全天候”“全區域”的狀態,教育盲區也就出現了。
二、“班班通”效能低下原因
我們這里所說的“班班通”是基于“寬帶網絡校校通”基礎之上的“優質資源班班通”,是“三通兩平臺”建設中“三通”的承上啟下的中間環節。它指學校每個班級里具備與外界進行不同層次的信息溝通、信息化資源獲取與利用,終端信息顯示的軟硬件環境,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日常教學的有效整合,從而促進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目前大手筆投入建設的“班班通”并未能將其功能與效益最大化,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認識不足
對于“三通兩平臺”的內涵及其戰略意義,大多數教師不甚明了,對于校園內逐步出現的網絡、終端交互顯示設備、數據庫等簡單地理解為電腦、投影機的升級換代。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將交互電子白板當做簡單的播放設備,將網絡等同于百度搜索。就算部分做得比較好的學校,教師也只是將“優質資源班班通”專用于文化課的教學與研究上,至于象養成教育等德育教育則只是無意識地偶爾為之。
(二)教師信息化水平不高
信息技術進入校園雖然時間并不短,但在不少學校特別是農村學校仍處于“養在深閨”階段,相關知識的普及并不高,一般教師對“班班通”的應用僅停留于尋找、下載課件講講課、放放網上視頻,有少數動手能力強的教師會自制課件,僅此而已。教師信息技術水平低下阻止了“班班通”設備的深層運用。
(三)缺少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校本研究氛圍
上至教學研究部門,下至學校領導,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重大意義與緊迫性認識不足,而作為整合的切入口
篇2:利用校訊通進行家校協同教育研究
利用“校訊通”進行家校協同教育的研究
【摘要】“校訊通”作為一個新生事物,讓學校和家庭有了密切聯系,它在家長和老師,社會、學校和家庭之間架起一座全新的信息溝通橋梁。“校訊通”充分調動社會教育資源,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架起學校、家庭之間實時、快捷、有效溝通的橋梁,將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構建和諧學校做出更大的貢獻,使家校進行協同教育,形成社會、學校、家庭和諧共育的局面,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字】校訊通;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優勢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樣一個極其細微的任務?!蔽覈芯考医毯献鞯膶<荫R忠虎也指出,家校合作就是對學生最具有影響力的兩個社會機構
篇3:創新形式家校協同班班通拓展養成教育新天地
創新形式家校協同“班班通”拓展養成教育新天地
摘要:“班班通”工程為各級學校的學科教學教研帶來了活力,但因局限于學科教學教研層面,大大降低了設備的使用效能。而作為學校重要工作之一的學生養成教育,卻因形式陳舊老套等諸方面的原因,陷入了高投入、低效能的境地。如果利用“班班通”影音視聽、網絡交互功能以及大數據特點,轉變思想,創新形式,大膽進行學科整合,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學生的自我教育,為傳統的、缺乏活力的養成教育提供新思路,拓展養成教育的新天地,使“班班通”效能最大化。
關鍵詞:班班通養成教育創新形式家校協同學科整合
養成教育作為教育的內核向來為各級各類學校所重視,教育過程中多有量化評比、各種競賽、講座、演練、展覽等系列活動,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但從現實情況來看,傳統養成教育模式存在著“高耗低效”的問題,而此時逐漸鋪開的“班班通”工程因其強大的功能,可以為養成教育拓展新的天地,極大提升養成教育的能效。
一、養成教育的現狀反思
因時因地的不同,各學校的學生養成教育的內容、側重點或許不一樣,但始終包含有安全防范、文明禮儀、學習習慣、衛生習慣等四大板塊,涉及學生課內外、校內外不同時段、不同地點,可謂線長面廣。雖然各學校高度重視,投入巨大,但現實情況卻是教師累得慌、學生無所謂、家長沒感覺。調查發現,導致此種現象有以下原因:
(一)形式陳舊老套
為養成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學校請交通警察、消防官兵開展知識講座,每學期一兩次逃生演練;為養成學生的文明禮儀習慣,就來一次演講比賽或主題班會;為養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就舉行一兩次優秀作業展;為養成學生良好的衛生習慣,就一天一次衛生評比……諸如此類的老套套,學生對這些已經了然于胸,看到活動開頭就知道其結果,可謂“年年歲歲事相似”,也就無激情無動力,最后忙的是學校,累的是老師。
(二)學生只是信息的受眾
養成教育的對象是學生,主體也是學生,但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只是各種信息的受眾,參與與執行都是被動的:知識講座,你講我聽;主題班會,你說我聽;作業展覽,你展我觀;衛生評比,你評我看……教育的主體反倒置身事外,學校、教師卻成了主角。
(三)存在教育盲區
目前,大多數學校將養成教育的著力點放在校園內,這里既有認識上的不足和誤區,也有現實客觀環境的制約。不少學校、教師將養成教育的區域限定于學校校園內,至于學生走出校園,回到家中怎么樣則管不著,或者由于家長不配合、溝通成本高等因素,就算想將管理的觸角延伸出校園,也力不從心,這樣由于家校脫節,養成教育無法達到“全天候”“全區域”的狀態,教育盲區也就出現了。
二、“班班通”效能低下原因
我們這里所說的“班班通”是基于“寬帶網絡校校通”基礎之上的“優質資源班班通”,是“三通兩平臺”建設中“三通”的承上啟下的中間環節。它指學校每個班級里具備與外界進行不同層次的信息溝通、信息化資源獲取與利用,終端信息顯示的軟硬件環境,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日常教學的有效整合,從而促進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目前大手筆投入建設的“班班通”并未能將其功能與效益最大化,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認識不足
對于“三通兩平臺”的內涵及其戰略意義,大多數教師不甚明了,對于校園內逐步出現的網絡、終端交互顯示設備、數據庫等簡單地理解為電腦、投影機的升級換代。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將交互電子白板當做簡單的播放設備,將網絡等同于百度搜索。就算部分做得比較好的學校,教師也只是將“優質資源班班通”專用于文化課的教學與研究上,至于象養成教育等德育教育則只是無意識地偶爾為之。
(二)教師信息化水平不高
信息技術進入校園雖然時間并不短,但在不少學校特別是農村學校仍處于“養在深閨”階段,相關知識的普及并不高,一般教師對“班班通”的應用僅停留于尋找、下載課件講講課、放放網上視頻,有少數動手能力強的教師會自制課件,僅此而已。教師信息技術水平低下阻止了“班班通”設備的深層運用。
(三)缺少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校本研究氛圍
上至教學研究部門,下至學校領導,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重大意義與緊迫性認識不足,而作為整合的切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