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設愉悅情境輕松學習數學
創設愉悅情境,輕松學習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前言部分指出:“現代信息技術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與教的方式產生了重大影響。數學課程設計與實施應重視運用信息技術”,“大力開發并向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的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薄稊祵W課程標準》在課程實施建議中又指出:“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薄白寣W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與理解數學”。這些理念為我們數學教學指出了明確的方向。我們要在教學實踐中積極運用信息技術工具,創設豐富多彩的學習情境,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讓學生在具體現實的情境中輕松愉悅的學習數學。
一、創設動畫情境,開啟學習興趣的大門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是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他們喜歡看形象直觀的卡通故事,喜歡看動畫片,喜歡玩活潑生動的玩具而不喜歡抽象的數學知識,因而缺乏足夠的學習興趣。所以廣泛應用信息技術,創設豐富多彩的學習情境,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具體的現實情境結合起來,有助于學習興趣地調動,有助于學習效果的優化。小學一年級,關于數的認識,如何幫助學生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把物體與數字之間聯系起來,建立數的概念,如何順利的認識數并且應用數字信息解釋與描述生活現象,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也是奠定數學基礎的關鍵。結合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制作小動物的動畫片,吸引他們暢游動畫世界,在寓教于樂的活動中,認識并掌握100以內數的數法。例如:利用動畫視頻,創設情境,畫面中游過來一群小魚。老師問:“孩子們,誰能數一數游過來多少條魚?”。學生以飽滿的興趣,極高的熱情一條,一條的數著小魚,在愉悅的情境中,學習數的數法,經歷著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建立著數的概念。在這一教學過程中,為了繼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根據教學的需要,教者可以不斷地更換動畫視頻的內容,一會出現小猴子,一會出現大白鵝……,使學生始終保持學習情緒處于興奮狀態,有效地幫助學生克服數100以內數的時候,呈現的數到整數時不知道如何繼續下去的問題,有效地優化了教學效果。
二、創設問題情境,引領走進探究的殿堂
課程標準的要求“無論是新課題的引入還是教學內容的展開,都應力求創設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情境,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有一些教學內容,利用信息技術,創設結合社會實踐的問題情境,“為學生提供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例如:在學習了求矩形、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基礎上,通過信息技術工具提供信息資料,引導學生通過合作學習,推導出求三角形面積的公式。上課伊始,教者首先引導學生復習了矩形面積公式,然后拋出問題,我們能不能應用學過的知識推導出求三角形面積的公式呢?下面小組合作學習,利用老師給出的課件,進行變換組合,擺成我們學過的圖形,推導出三角形面積的求法。(教者在每個小組的微機中輸入了兩個直角三角形,兩個鈍角三角形,兩個銳角三角形。有微機室的學校可以每人一臺微機,自主學習。沒有微機的學??梢园l給學生學具)。全班六個學習小組成員積極討論,有人操作微機,不斷地變換圖形,組成學過的圖形;有的不停地做好記錄,有的探索公式的推導。最后,有的小組擺成長方形,有的小組擺成正方形,然后通過公式,推導出求三角形面積公式。這節課,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合作研討,完成了學習任務,達到了學習目標。更要的是在問題情境的引領下,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從被動地接受走向探究學習。促進了學習能力的提升。
篇2:巧用多媒體網絡資源創設課堂教學情境
巧用多媒體網絡資源創設課堂教學情境
【摘要】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特別重視情境的創設,隨著網絡和多媒體的飛速發展,他們所表現出的特性非常有利于學習情境的創設。21世紀的教育儼然是網絡化的教育,語文教學不可避免的陷入了網絡環境?,F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多媒體計算機網絡進入了課堂,成為了新的教學資源環境。本文從創設直觀情境、問題情境、協作情境、創作情境四個方面來探究在網絡環境下如何創設有利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情境,讓他們在一種新的學習環境中主動學習,從而優化語文教學,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情境教學;網絡環境;創設情境
情境,《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具體場合的)情形、景象、境地。具體可感知性就是情境的特質。心理學認為,情境是對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學意義和社會學意義的具體環境。因此,可以說情境是指引起人情感變化的具體的自然環境或具體的社會環境。而情境教學就是從教學的需求出發,教師根據教學目標(主題)的創設以形象為主體的,富有感情色彩的具體場景或氛圍,激發和吸引學生主動學習。情境教學一直以來被教育者視為能達到最佳效果的一種教學方法,在中外教育史上源遠流長。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21世紀的教育儼然是網絡化的教育,語文教學不可避免的陷入了網絡環境?,F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多媒體計算機網絡進入了課堂,成為了新的教學資源環境。由于多媒體網絡能提供文本、圖形、動畫、視頻圖象、聲音等多種媒體集成的大容量信息,還具有形式靈活,資源共享,超媒體交互性等特點,因此,教師根據教學需求,在網絡環境下創設一些有利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情境,讓他們在一種新的學習環境中主動學習,從而優化語文教學,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創設直觀情境,激起學習興趣
心理學實驗明確告訴我們,在教學新知的過程中,如果能用多種形式為學生提供這一新知的具體形象(畫面,聲響等),可以誘導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加快學生掌握新知的速度。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具有文本、圖形動畫等多種媒體集成的特點,創設直觀情境,把教學內容變為更為具體的、可感知的東西。體現教學的直觀性原則,提高教學效率。
如教學《觀潮》這一課時,學生都沒有看見過錢塘江大潮,只憑朗讀課文,很難喚起學生對這一天下奇觀的向往和學習這篇課文的興趣。所以在上課伊時,我便播放大潮的實況錄像,錄像內容通過網絡傳送到學生機上。學生聽著岸上人聲鼎沸,江上悶雷滾動,而后變成如同山崩地裂的巨響;看著一條白線橫貫江面,繼而又如同千軍萬馬,齊頭并進的磅礴氣勢。孩子們陶醉、震撼于這動人心魄的大潮之中,他們不但在興趣盎然中整體感知了課文大意,而且對新課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為自己有效地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創設問題情境,實現學習自主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問。提問是傳統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然而,課堂提問只能照顧到個別學生,不利于全體學生的主動參與,多媒體計算機的交互作用及網絡交流工具解決了這個問題。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網絡創設問題情境,可以激發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性趣,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教學《頤和園》一課時,我給足學生學習時間,放手讓學生自學。首先利用計算機網絡傳送給學生學習提示,讓他們在濃厚的興趣驅使下邊讀邊思,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這里,選擇同一自然段學習的學生可以圍繞自己所提出的問題進行交流。于是,電腦界面上一下子便出現了許多問題:“頤和園長廊的特點是什么?”“長廊幾千幅畫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說明了什么?”“‘這一種花還沒謝,那一種又開了’表達了什么信息?”學生在各自的電腦上你問我答,各抒己見。而更為精彩的是,學生一旦都參與了學習,成了學習的主人,求索的思維便迸發出智慧的火花:“頤和園是哪一年建造的?”“是誰建造的?”同學們紛紛點擊視頻資料來滿足各種各樣的疑問,大膽設疑,積極求證,他們興趣盎然的流連其中,課堂教學高潮迭起。
篇3:小學數學教學中情境創設誤區與思考
小學數學教學中情境創設的誤區與思考
數學教學中,選擇恰當的數學素材,創設一個適合教學和兒童發展需要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但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由于諸多原因,情境創設往往“變味”、“走調”,失去了應有的價值。
一、情境創設的幾種常見誤區:
1、游離于數學內容之外的“包裝”。
教者把“創設情境”僅僅看作提高灌輸教學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為教學的有機組成因素,具有引導學生經歷學習過程,發展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作用。對“情境”創設簡單化地理解為“形象+習題”。如某教師在一節公開課教學中,一上課就繪聲繪色地說:“小朋友們,今天齊天大圣孫悟空要和我們一起學習,你們喜歡嗎?”學生的興趣一下子提了起來,可后來卻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孫悟空頭像+復習題,其次是孫悟空頭像+例題,再次是孫悟空頭像+鞏固練習,最后還是孫悟空頭像+總結。課堂上簡單地附著個孫悟空的頭像,就能叫情境嗎?這種所謂的“情境”除了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價值?其實,本來有趣的孫悟空出現有這樣不倫不類的場合中也失去了他應有的“磁場效應”。
2、枝節橫生的“現實生活”。
情境創設未能突出數學學習主題,導致課堂學習時間和學生的思維過多地被糾纏于無意義的人為設定。如教學“元角分”,教者安排了“8角錢可以怎樣拿”的開放題,為了創設情境,教者這樣教學:師:“小明從家鄉給北京的小朋友寄一封信,需要什么???”生:“需要一個郵局?!?,“需要一個郵遞員?!薄靶枰粋€信封?!?。學生的回答無論如何,都點擊不到教者心中預設的答案,最后教者只好強行切入:“寄信要郵票,買一張郵票多少錢?”“8角錢。”“8角錢怎么拿呢?”繞了一圈,才提出早就要問的問題,這樣繞圈子的所謂情境實在多余而繁瑣。我們看到,許多時候,我們的老師還津津樂道于這樣的“情境”,自以為是在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和應用能力,其實,既浪費時間,又窒息學生本該活躍的思維。
3、不顧學生實際水平的“挑戰性問題”。
情境創設不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任意拔高了學生對問題的興趣程度。如教學“一筆畫”問題,教師設計了一座居民小區平面圖,讓學生設計一個既不重復又不遺漏的路線??瓷先?,情境創設合情合理,因為在成人的思維中,這樣效率最高,自然也就是最優化的設計。但孩子卻不這樣想,為什么“既不重復又不遺漏”?他可能對此不感興趣,至少在他沒能理解其中的意義時,他是不會充分投入進去的。而有位教師卻是這樣設計的,用一筆畫畫出了一匹馬的圖案,然后問:“你能畫出來嗎?試一試?!痹趯W生實踐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引導出問題:再想一想,你能發現什么規律?這樣的設計學生很容易發現“一筆畫”的含義,能吸引學生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4、與生活常識相悖的“杜撰”。
情境內容不符合生活實際中的基本事實,是為創設情境而隨意杜撰出來的。如教學“長方形面積計算”,教師設計一個情境:“一塊長方形玻璃打碎了(如下圖),要想配上新玻璃,該帶哪一塊去?”實際上,我們去劃玻璃需要帶一塊大玻璃嗎?當然不要。有位老師在教學“幾和第幾”時,創設了一個動物跑步競賽的動畫情景,結果是小雞第一,小鴨第二,小貓第三,小狗第四,許多同學當即表示不同意,認為小狗跑的最快,應該小狗第一。雖然這是假設的情景,但“虛擬”不等于“虛假”,虛擬的情境也應該符合起碼的生活邏輯。
5、多媒體呈現的“實驗操作”。
創設情境一味注重于使用多媒體,以致忽略了學生內在的發展需要,其實,創設情境不只局限于多媒體,語言、實物操作、游戲甚至教師的手勢、體態,都可以成為一種情境。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適于用多媒體。如教學圓錐的體積,某位教師用多媒體電腦生動地演示用等底等高的圓錐杯向圓柱杯中三次倒水,恰好倒滿的過程。但我想,如果這里,讓學生先自己親自動手量一量,理解會更加深刻。可惜的是,多媒體的使用,替代了學生的親身體驗,對于學生,只能是隔靴搔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