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文化旅游大縣實施方案
建設文化旅游大縣實施方案
一、總體構想
圍繞云南建設民族文化大省、紅河州建設民族文化大州的主要內容和戰略目標,通過建立政策、人才、投入等保障機制,建設一批精品工程和支撐項目,努力發展文化產業,加快建水文化旅游大縣建設步伐。
1、指導思想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貫徹黨的*大精神和“****”重要思想,圍繞云南參與西部大開發、實施跨世紀發展的戰略任務,努力提高全民素質,繁榮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建設一個文明、開放、兼容、發展的特色旅游城市。
2、發展目標建設文化旅游大縣,是進一步推進精神文明建設、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發展文化產業、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最近十五年,是云南建設民族文化大省的關鍵時期,抓住這一機遇,發揮建水文化旅游資源豐富的優勢,建設文化旅游大縣,是建水經濟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產業結構由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調整比重的基礎性工作,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建水建設文化旅游大縣的主要目標是:用十年左右的時間,把建水建成文化旅游市場繁榮、文化產業得到充分發展、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相互融合、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交相輝映、文化設施與文化生活相得益彰的現代文化格局;加強特色文化區的保護、開發與建設,吸引一批文化人才,創作一批文化精品,建設一批富于民族特色的標志性文化設施,把建水建設成為民族文化、生態環境、社會經濟共同協調發展的有影響的旅游城市。
二、建水的傳統優勢和條件分析
1、建水歷史文化概述從步頭,到巴甸,再到惠歷,建水隨著不同名稱的演變經歷了1250多年的歷史。建水的歷史,可以說是一部多元的、充滿了開拓和創新神韻的歷史。這座位于社國西南邊陲的小鎮,以其文化和旅游資源的豐富性和密集性享譽南滇,其獨特的漢儒邊地文化所賦以的魅力和帶來的影響歷久彌新,使建水早在1994年就獲得了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和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的稱號。早在漢代,古建水就是著名的“馬援古道”的必經之路;唐代,是南方絲綢之路“南安通開竺道”的要沖。南宋末年,北方鐵騎南下,忽必烈的蒙古軍隊渡過金沙江征服云南,中原先進的思想和哲學,特別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主流文化在邊地滲透并蔓延開來;自元代以來,地處紅河北岸的建水成了滇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并歷經七個世紀之久。元代統治者在邊疆各地建文廟,興儒學,大力興文重教;到了明代,隨著大量江南移民的涌入,先進的中原文化與邊地少數民族文化相互融合,使古老的建水由一個邊陲的蠻荒之地漸漸走向文明,形成了極富特色的漢儒文化,并成為封建王朝統治、管理滇南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這種文化,體現在建水眾多的古建筑、古民居及古樸的民風民俗之中,這種渾厚的歷史文化鑄就了建水輝煌的歷史和巨大的精神財富,構成了建水建設文化旅游大縣的堅實基礎。古往今來,建水人文氣息濃厚,人文薈萃。據《滇志》記載,“士秀而文,崇尚氣節,民專稼穡,衣冠禮度與中州同埒,號詩書郡”;《臨安府志》記載:“俗喜尚學,士子講習惟勤,人才蔚起,科第盛于諸郡”。很多記載表明,建水是歷史上有名的詩書之郡和科甲盛地,被譽為“滇南鄒魯”、“文獻名邦”,這種人文氣息的形成,與建水歷史上外來文化的傳播有關,與建水歷史上涌現的許多名人學士有關,它以建水大量自元代以來修建的寺廟、書院等建筑為依托,折射著濃厚、淳樸的信息,蘊含著儒家先進的思想和哲理,浸霪著一代又一代建水人。
2、建水現有的文化旅游資源優勢文物古跡建水古城文物古跡密集,其數量與價值在云南省有著重要的地位,儒學經院、宗教寺院、人居宅院等遍及全縣,建水文廟、指林寺、朱家花園等在國內外有一定的知名度。元十一年(1274),賽典赤贍思丁受忽必烈委派任云南省平章政事,他強調為政以德,提倡新建孔廟,為儒學在邊地的傳播起到了積極作用;元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賽典赤的助手、廣西道宣撫使張立道在建水創立了廟學,成為滇南興辦教育的初始;后文廟經元明清三朝50余次擴建,終成大觀。建水文廟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國內最大的文廟之一,其風格規制完全依照山東曲阜孔廟,采用南北中軸對稱的宮殿式建筑格局,至今有31處建筑保存完好,整組建筑宏偉壯麗,結構嚴謹。每年在文廟內舉行的大型祭孔樂舞和大型祭孔慶典活動,為古城建水增添了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指林寺為“臨安首寺”,是臨安古城的發祥地。據《重修指林寺碑記》記載:指林寺“始于宋,成于元,而興于今(明代)”,經明清兩代擴展修建,形成二殿一閣一坊二廡二塔的規模,是古臨安的佛教中心和主要禪院,也是名噪滇南的名寺,至今已有近7*年歷史。朱家花園被譽為“滇南大觀園”,是一組規模宏大,具有滇南特色的民居建筑,建于清光緒末年(1905),占地2萬平方米,主體建筑呈三橫四縱布置,整組建筑雕梁畫棟,建制精美,空間景觀富于層次性,形成“迷宮式”木構架建筑群,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2][3][4][5]下一頁
篇2:區文化旅游產品征集展銷方案
為搞好全國鄉企貿洽會暨第二屆“天馬”旅游節文化旅游產品的展銷活動,按照市“會節”組委會文化旅游部的部署和區籌委會的工作安排,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以舉辦全國鄉洽會暨第二屆“天馬”旅游節為契機,通過旅游產品展銷,進一步促進全區旅游商品研究、開發,擴大生產規模,豐富商品各類,增加科技含量,提高我區旅游產品的市場占有率。
二、組織機構組長:副組長:成員:
三、主要工作
1、文化旅游產品征集創意設計要求:①體現武威歷史文化特色、地域特色、人文特色。②緊扣全國鄉企貿洽會暨第二屆“天馬”國際旅游節這一主題。③產品設計新穎、造型別致、工藝精美,并有一定收藏、鑒賞、使用價值或紀念意義。征集范圍:①涼州文物精品及其復、仿制品:涼州各個歷史時期的各種文物收藏品以及不同質地、規格的文化、文物產品的復、仿制品。②服裝、生活用品:具有涼州歷史文化特色的服裝產品及生活用品(主要是亞麻、地毯系列產品)。③工藝品:具有紀念意義和鑒賞、收藏價值的工藝品、紀念品(包括紀念幣)。④印刷品:反映涼州歷史、文化、文物的旅游畫冊、書刊、郵票、明信片等。⑤民間刺繡、剪紙、各類手工工藝品。征集辦法①向全區各旅游商品生產廠家、銷售點和個人征集。②以籌委會提供宣傳,相關單位和個人無償提供方式運作。
2、產品布展產品布展堅持“美觀大方、辦出特色、經濟節儉”的原則。擺放能夠展示我區歷史文化內涵和地域特色的旅游產品。①布展內容:旅游商品、書畫作品、文化旅游書刊、民間手工藝品等。②布展要求:進入展區展示展銷產品的單位或個人,按統一要求,印刷反映企業和產品的宣傳材料,包括需招商引資發展壯大的項目推介材料,在展示產品的同時,分送區內外客商,擴大宣傳,尋找合作發展的商機。由參加產品展示展銷的單位負責,準備一定數量的產品在會節期間現場銷售;各類產品應配有相應的產品說明書及相關產品售后服務承諾的材料,為展銷提供優質服務。③講解員:從“會節”已培訓的導游、講解員中選拔2名。
四、工作進度:
1、7月1日―7月4日拿出文化旅游產品展銷方案,確定參展產品,并報區產品展銷組;
2、7月5日―7月15日面向社會征集參展產品;
3、7月10日―7月23日組織布展;
4、7月24日―7月27日預展;
5、7月28日―7月30日展銷;
6、7月31日―8月1日撤展,退還所征產品。
篇3:建設文化旅游大縣實施方案
建設文化旅游大縣實施方案
一、總體構想
圍繞云南建設民族文化大省、紅河州建設民族文化大州的主要內容和戰略目標,通過建立政策、人才、投入等保障機制,建設一批精品工程和支撐項目,努力發展文化產業,加快建水文化旅游大縣建設步伐。
1、指導思想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貫徹黨的*大精神和“****”重要思想,圍繞云南參與西部大開發、實施跨世紀發展的戰略任務,努力提高全民素質,繁榮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建設一個文明、開放、兼容、發展的特色旅游城市。
2、發展目標建設文化旅游大縣,是進一步推進精神文明建設、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發展文化產業、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最近十五年,是云南建設民族文化大省的關鍵時期,抓住這一機遇,發揮建水文化旅游資源豐富的優勢,建設文化旅游大縣,是建水經濟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產業結構由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調整比重的基礎性工作,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建水建設文化旅游大縣的主要目標是:用十年左右的時間,把建水建成文化旅游市場繁榮、文化產業得到充分發展、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相互融合、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交相輝映、文化設施與文化生活相得益彰的現代文化格局;加強特色文化區的保護、開發與建設,吸引一批文化人才,創作一批文化精品,建設一批富于民族特色的標志性文化設施,把建水建設成為民族文化、生態環境、社會經濟共同協調發展的有影響的旅游城市。
二、建水的傳統優勢和條件分析
1、建水歷史文化概述從步頭,到巴甸,再到惠歷,建水隨著不同名稱的演變經歷了1250多年的歷史。建水的歷史,可以說是一部多元的、充滿了開拓和創新神韻的歷史。這座位于社國西南邊陲的小鎮,以其文化和旅游資源的豐富性和密集性享譽南滇,其獨特的漢儒邊地文化所賦以的魅力和帶來的影響歷久彌新,使建水早在1994年就獲得了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和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的稱號。早在漢代,古建水就是著名的“馬援古道”的必經之路;唐代,是南方絲綢之路“南安通開竺道”的要沖。南宋末年,北方鐵騎南下,忽必烈的蒙古軍隊渡過金沙江征服云南,中原先進的思想和哲學,特別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主流文化在邊地滲透并蔓延開來;自元代以來,地處紅河北岸的建水成了滇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并歷經七個世紀之久。元代統治者在邊疆各地建文廟,興儒學,大力興文重教;到了明代,隨著大量江南移民的涌入,先進的中原文化與邊地少數民族文化相互融合,使古老的建水由一個邊陲的蠻荒之地漸漸走向文明,形成了極富特色的漢儒文化,并成為封建王朝統治、管理滇南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這種文化,體現在建水眾多的古建筑、古民居及古樸的民風民俗之中,這種渾厚的歷史文化鑄就了建水輝煌的歷史和巨大的精神財富,構成了建水建設文化旅游大縣的堅實基礎。古往今來,建水人文氣息濃厚,人文薈萃。據《滇志》記載,“士秀而文,崇尚氣節,民專稼穡,衣冠禮度與中州同埒,號詩書郡”;《臨安府志》記載:“俗喜尚學,士子講習惟勤,人才蔚起,科第盛于諸郡”。很多記載表明,建水是歷史上有名的詩書之郡和科甲盛地,被譽為“滇南鄒魯”、“文獻名邦”,這種人文氣息的形成,與建水歷史上外來文化的傳播有關,與建水歷史上涌現的許多名人學士有關,它以建水大量自元代以來修建的寺廟、書院等建筑為依托,折射著濃厚、淳樸的信息,蘊含著儒家先進的思想和哲理,浸霪著一代又一代建水人。
2、建水現有的文化旅游資源優勢文物古跡建水古城文物古跡密集,其數量與價值在云南省有著重要的地位,儒學經院、宗教寺院、人居宅院等遍及全縣,建水文廟、指林寺、朱家花園等在國內外有一定的知名度。元十一年(1274),賽典赤贍思丁受忽必烈委派任云南省平章政事,他強調為政以德,提倡新建孔廟,為儒學在邊地的傳播起到了積極作用;元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賽典赤的助手、廣西道宣撫使張立道在建水創立了廟學,成為滇南興辦教育的初始;后文廟經元明清三朝50余次擴建,終成大觀。建水文廟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國內最大的文廟之一,其風格規制完全依照山東曲阜孔廟,采用南北中軸對稱的宮殿式建筑格局,至今有31處建筑保存完好,整組建筑宏偉壯麗,結構嚴謹。每年在文廟內舉行的大型祭孔樂舞和大型祭孔慶典活動,為古城建水增添了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指林寺為“臨安首寺”,是臨安古城的發祥地。據《重修指林寺碑記》記載:指林寺“始于宋,成于元,而興于今(明代)”,經明清兩代擴展修建,形成二殿一閣一坊二廡二塔的規模,是古臨安的佛教中心和主要禪院,也是名噪滇南的名寺,至今已有近7*年歷史。朱家花園被譽為“滇南大觀園”,是一組規模宏大,具有滇南特色的民居建筑,建于清光緒末年(1905),占地2萬平方米,主體建筑呈三橫四縱布置,整組建筑雕梁畫棟,建制精美,空間景觀富于層次性,形成“迷宮式”木構架建筑群,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2][3][4][5]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