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職業指導農民工就業精品
職業指導農民工就業
一、引言
農民工是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進程中的必然產物。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到城鎮就業,已成為我國產業大軍的主體。他們普遍年紀較輕、素質偏低、流動性較大,勞動權益常得不到全面有效的保護。當前,做好農民工的職業指導工作,對于幫助農民工穩定就業,提高農民工就業質量,促進改革發展穩定大局,具有重大意義。
二、農民工就業現狀分析
1.農民工自身的替代性分析
進城農民工就業競爭一方面表現在農業勞動力與城市剩余勞動力之間的競爭力,另一方面則表現在農民工內部,因為與城市剩余勞動力相比,他們具有更強的“同質性”,文化程度低、缺乏技能、維護權利意識不強、適應能力差,絕大部分都只能從事技術含量極低的體力工作,具有較強的替代性,農民工內部也是一個完全競爭的環境。但就業崗位增長的滯后性決定了農民工始終處于供大于求的狀況,企業在雇傭中也處于相對壟斷的地位,這從現實情況上制約了農民工求職的實現。
2.農民工求職過程的制度約束
農民工求職過程從經濟學理論上來講,是一種所謂的自發秩序的表現和結果,農民工進城求職是市場經濟資源配置本質屬性的體現。而從事實層面來看,不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的相關制度在農民工的求職中形成了巨大的制度障礙。我們以人為的強制性制度區隔出農民工與其它階層的人來,這主要表現在戶籍制度、就業政策、社會保障及不平等的公共服務上,而使他們在求職過程中地位及各項需求得不到保障。
3.就業歧視對農民工求職的影響
農民工的就業歧視表現為工資歧視、雇用歧視、職業歧視三方面,其深層原因是市場失靈和個人偏見導致對農民工的工資歧視,長久以來對農民的歧視性就業制度和政策導致對農民工的雇用歧視和職業歧視,且后者是農民工就業歧視產生的實質性和根本性的原因。
4.農民工求職受挫帶來的消極影響
農民工求職受挫也就淪為了城市失業人員,失業民工的存在從本質上講是勞動力資源的浪費,農民工處于失業狀態,勞動力價值就無法得到體現,不僅是當前勞動的浪費,而且由于勞動者自身的特征,還要維持勞動者的生存,所以是多重的浪費。
篇2:最新職業指導人員職業素質精品
職業指導人員職業素質
一、當前高校職業指導人員職業素質現狀
從現實情況看,高校職業指導人員普遍存在著三方面的問題:
一是與當前形勢脫節,職責不清。大多數高校職業指導人員在職業指導工作中輕重偏向較大,普遍存在職業指導只重于在擇業方面的指導,只講擇業,然后直接傳授解決問題的辦法,先提供較多信息,再指導學生怎樣找到滿意的工作;由此可知,在進行職業指導工作的過程中,大多數高校職業指導人員缺乏對學生觀念和敬業精神的教育,在幫助大學生真正解決實際疑惑方面作用較小,比如,找不到滿意工作之后應該怎么辦?此外,在職業指導中,職業指導教師也很少涉及到幫助解決與大學生密切相關的一些問題。所以,在學生職業規劃、擇業能力的培養和創業教育等方面,職業指導教師缺乏對大學生擇業觀念和價值取向的正確引導,使學生們很難適應當前社會就業形勢對大學生提出的新要求。
二是高校職業指導人員的指導工作方法陳舊單一、枯燥。大多數高校職業指導工作都僅僅是通過課堂或會議的形式以講授知識,例如,開設“大學生就業指導課”或是召開“畢業生就業動員會”,這些都是形式簡單的一種就業指導方法,雖適合群體教育,但卻忽視了個性教育,而且還沒有設置一個系統的就業指導課程體系。
三是大多數高校職業指導工作有效性和針對性不高。這主要是因為從事高校職業指導工作的教師沒有足夠地了解經濟發展和人才需求變化的趨勢以及搜集有效職業信息的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滿足指導大學生的要求。
另外,從目前情況來看,各高校職業指導隊伍建設比較滯后,職業化、專業化水平比較低。按照教育部要求,職業指導專職人員與在校大學生人數比例應為1:500,但是大多數高校職業指導隊伍配比還遠遠沒有達到這個標準,大多是將所有輔導員都作為職業指導人員,而輔導員本身承擔著很多繁雜瑣碎的學生事務,如黨團、資助、思政、紀律和心理輔導等工作,很少再有精力和時間真正投入到職業指導工作中,并且大部分輔導員都沒有經過專業化的培訓,職業指導專業化水平比較低,所以根本談不上職業化指導。
此外,從目前高校職業指導人員的培訓情況來看,大多數高校對職業指導人員的培訓雖有一定程度上的重視,但培訓的內容卻不能滿足高校職業指導人員專業素質發展的實際需要,再則由于缺乏實踐平臺,這也導致了高校職業指導人員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強。總而言之,在我國,由于歷史欠賬多、重視不足等問題,導致了高校職業指導人員職業素質不強、職業指導專業化程度不高,需要在各方面做出長期努力,并把加強高校職業指導教師隊伍的專業化建設當成一項現實而又緊迫的任務來完成。
二、努力提高職業指導人員職業素質,加強隊伍專業化建設
篇3:最新職業指導農民工就業精品
職業指導農民工就業
一、引言
農民工是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進程中的必然產物。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到城鎮就業,已成為我國產業大軍的主體。他們普遍年紀較輕、素質偏低、流動性較大,勞動權益常得不到全面有效的保護。當前,做好農民工的職業指導工作,對于幫助農民工穩定就業,提高農民工就業質量,促進改革發展穩定大局,具有重大意義。
二、農民工就業現狀分析
1.農民工自身的替代性分析
進城農民工就業競爭一方面表現在農業勞動力與城市剩余勞動力之間的競爭力,另一方面則表現在農民工內部,因為與城市剩余勞動力相比,他們具有更強的“同質性”,文化程度低、缺乏技能、維護權利意識不強、適應能力差,絕大部分都只能從事技術含量極低的體力工作,具有較強的替代性,農民工內部也是一個完全競爭的環境。但就業崗位增長的滯后性決定了農民工始終處于供大于求的狀況,企業在雇傭中也處于相對壟斷的地位,這從現實情況上制約了農民工求職的實現。
2.農民工求職過程的制度約束
農民工求職過程從經濟學理論上來講,是一種所謂的自發秩序的表現和結果,農民工進城求職是市場經濟資源配置本質屬性的體現。而從事實層面來看,不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的相關制度在農民工的求職中形成了巨大的制度障礙。我們以人為的強制性制度區隔出農民工與其它階層的人來,這主要表現在戶籍制度、就業政策、社會保障及不平等的公共服務上,而使他們在求職過程中地位及各項需求得不到保障。
3.就業歧視對農民工求職的影響
農民工的就業歧視表現為工資歧視、雇用歧視、職業歧視三方面,其深層原因是市場失靈和個人偏見導致對農民工的工資歧視,長久以來對農民的歧視性就業制度和政策導致對農民工的雇用歧視和職業歧視,且后者是農民工就業歧視產生的實質性和根本性的原因。
4.農民工求職受挫帶來的消極影響
農民工求職受挫也就淪為了城市失業人員,失業民工的存在從本質上講是勞動力資源的浪費,農民工處于失業狀態,勞動力價值就無法得到體現,不僅是當前勞動的浪費,而且由于勞動者自身的特征,還要維持勞動者的生存,所以是多重的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