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制度大全 > 最新鋰礦化區化探異常特征分析精品

最新鋰礦化區化探異常特征分析精品

2024-07-30 閱讀 3525

鋰礦化區化探異常特征分析

《地質與資源雜志》2015年第一期

1鋰礦化區地質特征

鋰礦化區位于1∶20萬區域化探AS59異常區內,出露基巖主要是晚侏羅世鈉長石化流紋斑巖.鋰礦化區外均為覆蓋,其中東南部被古新統腦木根組(E1n)一套干旱炎熱湖相沉積的棕紅色、雜色泥巖及含礫砂巖、泥灰巖所覆蓋;北西及北部被第四系沖、洪積砂礫石、砂、泥所覆蓋.斷裂構造有北東向和北西向兩組,規模不大.鋰礦化區內發現的3條鋰稀有金屬礦化蝕變帶賦存于晚侏羅世流紋斑巖內,受北西向構造控制,長100~400m,寬1.5~4m,走向約310°,傾向北東,傾角70°左右,后期北東向斷裂將其錯斷,致礦化蝕變帶局部產狀不穩定.地表刻槽樣Li0.08×10-2~0.136×10-2,Rb0.0037×10-2~

0.0101×10-2.礦化蝕變類型主要有硅化、褐鐵礦化、高嶺土化,沿裂隙見黃紅色氧化礦物星點狀或浸染狀分布.

2地球化學異常特征

2.1區域化探異常1∶20萬化探掃面在腦木更蘇木北部圈定了組合化探異常

AS59,異常元素組合為Ti、Li、P、Hg、As、Sb、Fe.各元素極大值為:

Ti6876×10-6,Li1151×10-6,P994×10-6,Hg317×10-9,As68.4×10-6,Sb23.4×10-6,Fe8.56%.異常襯度較大的元素依次為:Li9.90,Sb3.06,

Hg2.63,Ti1.38,P1.24,As1.16,Fe1.07.異常規模大的元素依次是Li、Ti、Hg、P、As.

2.2礦化區化探異常經1∶1萬土壤加密測量,圈定出3條北西走向的Li元素異常帶(圖1).南異常帶長約2km,寬約200m,最寬處近500m,峰值最高1651.1×10-6,是異常區內強度最高、規模最大的Li異常;中異常帶位于該區中部,呈串珠狀分布,異常帶長約1500m,寬100~500m,峰值最高

1311.1×10-6;北帶北部未閉合,峰值最高1311.1×10-6,長約1000m,寬100~200m.Li異常濃集中心明顯,均具有內、中、外帶分布特征.區內As、Sb、Hg異常強度高,規模大,具Li、As、Sb、Hg異常組合特征.As異常下限150×10-6,峰值最高1867.8×10-6;Hg異常下限100×10-9,峰值最高3088.2×10-9;Sb異常下限40×10-6,峰值最高399.64×10-6.上述As、Sb異常下限分別高出測區區域異常下限3倍和13倍,異常分布與Li的特征基本一致,以北西向為主,同時也具有北東向特征,且均具有明顯的濃集中心.W、Mo、Be異常強度低,規模小,總體呈北西向分布.根據對該區各元素組合異常情況,圈定出7處子異常(見圖2),子異常總體為北西走向,反映了受北西向構造所控制.其中規模最大、強度最高、元素組合最多的子異常是AS59-6,其次是AS59-5、AS59-2、AS59-4.(1)AS59-6子異常異常元素包括Li、As、Sb、Hg、W、Mo.其中Li、As、Sb各有7處子異常,Mo有8處子異常,Hg有5處子異常,W有2處子異常.各元素峰值為:Li1651.1×10-6、As1867.8×10-6、Sb399.64×10-6、Hg3088.2×10-9、W8.14×10-6、Mo12.91×10-6.高襯度

篇2:最新鋰礦化區化探異常特征分析精品

鋰礦化區化探異常特征分析

《地質與資源雜志》2015年第一期

1鋰礦化區地質特征

鋰礦化區位于1∶20萬區域化探AS59異常區內,出露基巖主要是晚侏羅世鈉長石化流紋斑巖.鋰礦化區外均為覆蓋,其中東南部被古新統腦木根組(E1n)一套干旱炎熱湖相沉積的棕紅色、雜色泥巖及含礫砂巖、泥灰巖所覆蓋;北西及北部被第四系沖、洪積砂礫石、砂、泥所覆蓋.斷裂構造有北東向和北西向兩組,規模不大.鋰礦化區內發現的3條鋰稀有金屬礦化蝕變帶賦存于晚侏羅世流紋斑巖內,受北西向構造控制,長100~400m,寬1.5~4m,走向約310°,傾向北東,傾角70°左右,后期北東向斷裂將其錯斷,致礦化蝕變帶局部產狀不穩定.地表刻槽樣Li0.08×10-2~0.136×10-2,Rb0.0037×10-2~

0.0101×10-2.礦化蝕變類型主要有硅化、褐鐵礦化、高嶺土化,沿裂隙見黃紅色氧化礦物星點狀或浸染狀分布.

2地球化學異常特征

2.1區域化探異常1∶20萬化探掃面在腦木更蘇木北部圈定了組合化探異常

AS59,異常元素組合為Ti、Li、P、Hg、As、Sb、Fe.各元素極大值為:

Ti6876×10-6,Li1151×10-6,P994×10-6,Hg317×10-9,As68.4×10-6,Sb23.4×10-6,Fe8.56%.異常襯度較大的元素依次為:Li9.90,Sb3.06,

Hg2.63,Ti1.38,P1.24,As1.16,Fe1.07.異常規模大的元素依次是Li、Ti、Hg、P、As.

2.2礦化區化探異常經1∶1萬土壤加密測量,圈定出3條北西走向的Li元素異常帶(圖1).南異常帶長約2km,寬約200m,最寬處近500m,峰值最高1651.1×10-6,是異常區內強度最高、規模最大的Li異常;中異常帶位于該區中部,呈串珠狀分布,異常帶長約1500m,寬100~500m,峰值最高

1311.1×10-6;北帶北部未閉合,峰值最高1311.1×10-6,長約1000m,寬100~200m.Li異常濃集中心明顯,均具有內、中、外帶分布特征.區內As、Sb、Hg異常強度高,規模大,具Li、As、Sb、Hg異常組合特征.As異常下限150×10-6,峰值最高1867.8×10-6;Hg異常下限100×10-9,峰值最高3088.2×10-9;Sb異常下限40×10-6,峰值最高399.64×10-6.上述As、Sb異常下限分別高出測區區域異常下限3倍和13倍,異常分布與Li的特征基本一致,以北西向為主,同時也具有北東向特征,且均具有明顯的濃集中心.W、Mo、Be異常強度低,規模小,總體呈北西向分布.根據對該區各元素組合異常情況,圈定出7處子異常(見圖2),子異常總體為北西走向,反映了受北西向構造所控制.其中規模最大、強度最高、元素組合最多的子異常是AS59-6,其次是AS59-5、AS59-2、AS59-4.(1)AS59-6子異常異常元素包括Li、As、Sb、Hg、W、Mo.其中Li、As、Sb各有7處子異常,Mo有8處子異常,Hg有5處子異常,W有2處子異常.各元素峰值為:Li1651.1×10-6、As1867.8×10-6、Sb399.64×10-6、Hg3088.2×10-9、W8.14×10-6、Mo12.91×10-6.高襯度

篇3:預防接種異常反應應急處理預案

預防接種異常反應應急處置預案

神華康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預防接種異常反應應急處理預案(試行)

1.總則

預防接種是預防疫苗可預防傳染病的有效措施。但是,由于個體差異,少數人在預防接種后出現一些輕微的不良反應,極個別人可能會出現罕見的嚴重癥狀。為保證預防接種工作的順利實施,特制定本預案。

1.1編制目的

預防或盡可能地減少接種后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的發生,及時調查、處理和上報可能出現的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防止事態的進一步擴大,增加公眾和全社會對預防接種的認識和信心,做好疫苗針對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工作。

1.2工作原則

預防為主,常備不懈,統一領導,分級負責,依法規范。

1.3編制依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制定。

1.4適用范圍

上報到自治區級的所有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事件。

2組織指揮體系及職責

2.1應急組織機構與職責

衛生廳設立應急指揮部,由衛生廳主管領導及相關單位負責人組成,統一領導自治區境內的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事件的應急處理工作。指揮部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衛生廳應急辦,由廳應急辦、疾控處、醫政處、法監處、學會辦、自治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組成,其具體責任包括:

(1)研究并制定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的應對策略和指導意見;

(2)組織制定和審定應急預案;

(3)領導、組織和協調開展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事件的處理;

(4)協調與應急處理有關的相關部門;

(5)當事件超出衛生廳處置能力時,依程序請求上級支援;

(6)根據實際情況建議進入相應的應急狀態;

(7)分析總結年度自治區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應急工作。

根據事件發展情況設各專項業務技術組,確定應急策略和措施。

2.2專家咨詢委員會:衛生廳協調成立由流行病學、實驗室檢驗、臨床醫學等方面專家組成的專家咨詢委員會,對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事件的核實、控制、啟動或停止本預案提出有效的合理化建議。

2.3專業技術機構:由衛生廳學會辦牽頭成立“自治區衛生廳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診斷處理小組”,協助應急辦做好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的診斷、鑒定和處理工作。

3事件分級

由于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的特殊性和社會敏感性,以下情況有一例處理一例,不單獨分級。群體性疑似異常反應、死亡、殘疾及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的事件。

4監測、預警與報告

4.1自治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負責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和群體性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的日常監測工作。

4.2根據各地(州、市)上報到自治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監測信息,按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發生、發展規律和特點,及時分析其對公眾身心健康的危害程度、可能的發展趨勢,及時做出預警。

4.3報告:自治區衛生廳應急辦在接到與預防接種有關的死亡、群體性反應或者引起公眾高度關注的事件時,應在2小時內向衛生部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報告。

5應急響應和終止

5.1應急響應原則

發生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和群體性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后,由應急指揮部按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響應的原則,做出相應的應急反應。

5.2應急響應措施

5.2.1啟動預案

一旦發生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后,立即啟動本預案。

5.2.2啟用應急組織

專家咨詢組、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診斷處理小組按照自治區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應急領導小組的統一指揮,開展工作。

5.2.3加強事件的通報和信息溝通

衛生廳應急辦在接到由預防接種引起的群體性疑似異常反應、死亡、殘疾,及造成的其他嚴重事件時,應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的要求及時向衛生部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報告。必要時衛生廳應指定一位新聞代言人,及時和媒體溝通,避免因媒體的過早介入、過分渲染、失真報道使事態進一步擴大造成局面難以控制。

5.3分級響應

5.3.1調查的組織

接到報告后衛生廳應急辦應及時組織調查,調查組原則上由流行病、免疫預防、臨床醫學、實驗室檢驗等有關專業人員組成。

5.3.2調查步驟和內容

接到報告后需核實報告內容,核實出現反應者的基本情況、主要臨床表現、初步診斷、疫苗接種情況、發生反應的時間和人數等,完善相關資料,做好深入調查的準備工作(群體性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具體調查步驟見附表1,疑似預防接種個案調查表見表2,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病例定義和相應處理辦法見表3)。

根據上報的資料,分析出現的反應與預防接種在時間上的關聯性、接種疫苗至出現反應平均間隔時間及趨勢、報告發生率與可能的預期發生率的比較,判斷反應是否與預防接種有關(如與預防接種無關,哪些是導致出現反應的可能原因)。調查組成員應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點,在專家組討論時充分發表意見,互相交流,逐步達成共識。專家組成員未經允許,不得以個人名義、任何方式對外公布調查結論。

在調查結束后撰寫調查報告。調查報告應在結束調查后一周內完成,并及時向國家及相關部門報告。調查報告內容應包括:疑似異常反應的描述、疑似異常反應的診斷、治療及實驗室檢查、疑似異常反應發生后所采取的措施、疑似異常反應的原因分析、對疑似異常反應的初步判定及依據;撰寫調查報告的人員、時間。必要時調查報告要反饋給受種者個人和預防接種單位。

5.4應急響應終止

應急響應的終止需符合以下條件:發生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和群體性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的隱患或相關危險因素已經消除。

6善后處理

主要是后期評估,事件結束后組織有關人員對事件的處理情況進行評估。評估內容主要包括事件概況、現場調查處理概況、病人救治情況、所采取措施的效果評價、應急處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取得的經驗及改進建議,評估報告要上報衛生廳和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7保障措施

7.1技術保障

要成立專門的“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診斷處理小組”,小組成員中有一定比例的臨床各學科的專家。逐步完善報告系統,爭取在最快的時間內掌握相關信息,要對地(州、市)、縣(市、區)進行經常性的分級培訓,增強地(州、市)、縣(市、區)尤其是預防接種單位和預防接種者識別、處理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的能力。

7.2物資、經費保障

應保障報告系統所需的軟硬件設施、調查和事件處理工作所需要的車輛、經費和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的經濟補償經費。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的經濟補償原則按照國務院20**年頒布的《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執行。

附件:附表1群體性疑似異常反應調查步驟

步驟

措施

(1)核實報告信息

獲得患者病案(或其它臨床記錄)

根據病案和記錄資料詳細核對病人的反應情況

獲得反應報表中任何遺漏的細節

確定需要調查的任何其他病人

(2)調查和收集資料

病人

預防接種史

既往病史(包括既往類似反應或其他變態反應史)

類似反應的家族史

反應

病史、臨床描述、任何與反應有關的實驗室結果和反應的診斷

治療、是否住院、效果

可疑疫苗

疫苗運輸條件、目前儲存條件、疫苗安瓿監測狀況和冰箱溫度記錄

疫苗送達基層接種單位前的儲存情況

其他人

其他人是否接種相同的疫苗,接種后是否發病

其他人如接觸疫苗,是否發生類似疾病

調查當地預防接種服務情況

(3)評價免疫服務

詢問

疫苗(包括開啟的安瓿)儲存、分發和處理

稀釋液儲存和分發

疫苗稀釋(過程和保存時間)

注射器和針頭的使用和消毒

接種實施培訓、監督和接種員情況

免疫接種次數是否超過正常

查看

冰箱:是否放其他物品(如在疫苗安瓿旁邊存放可引起混淆的類似容器)、哪些疫苗/稀釋液與其他藥品放在一起;有無瓶子標簽脫落

接種操作(稀釋、吸取疫苗、注射技術、針頭和注射器安全、已開啟安瓿處理)

開啟的安瓿是否看上去受到污染

(4)建立病因假設

按關聯程度分為6類:①非常可能/肯定;②很可能;③可能;④不大可能;⑤無關;⑥不可分類

只要有足夠的信息,就應盡早建立假設;在調查過程中假設是可以改變的

一旦有了假設,調查重點就應放到驗證假設上

根據假設可采取適度措施

通過以下問題可能有助于建立假設:

①這種反應的發生率如何(常見/罕見/無報道)

②已知類似反應是否與其他傳染病同時發生

③已知這種反應是否與疫苗有關

④這種反應是否可用疫苗的生物學特性解釋

⑤疫苗反應的時間間隔是否符合

⑥患者過去是否有類似癥狀

⑦患者在接種疫苗的同時或以前是否使用過其他藥物治療

⑧患者是否有任何伴隨或既往情況

⑨是否有其他起作用的因素

(5)初步判斷假設

發生群體性反應很可能由接種實施差錯引起

假如所有反應都從同一衛生工作者/機構接受疫苗而沒有其他反應,則可能是接種實施差錯導致的事故

假如所有反應都接受相同的疫苗或同批次的疫苗,而在社區內沒有類似反應,則可能是疫苗問題

假如這種反應是一種已知的疫苗不良反應,但發生率增高,則接種實施差錯或疫苗問題可能是原因

假如相同地區同年齡組的未接種者也發生了該病,則很可能是偶合癥

(6)驗證假設

反應分布是否符合假設

有時實驗室檢測對假設有幫助

(7)給出調查結論

得出病因結論

調查表填寫完整

采取糾正行動,建議進一步行動

表2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個案調查表

一、基本情況

1縣國標碼□□□□□□

2發生年份□□□□

3編號□□□□

4姓名

5性別

1男2女□

6出生日期*年*月*日□□/□□/□□

7年齡周歲月齡□□/□□

8職業□□

9現住址

10聯系電話

11監護人姓名

二、就診與報告情況

1發生時間*年*月*日時分□□/□□/□□□□/□□

2就診時間*年*月*日時分□□/□□/□□□□/□□

3就診單位

4報告時間*年*月*日**時**分

□□/□□/□□□□/□□

5報告單位

6報告人

三、臨床資料

1臨床經過(包括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查、輔助檢查和治療等)

2初步臨床診斷

3是否住院

1是2否□

如果是,醫院名稱

病歷號

住院日期*年*月*日□□/□□/□□

出院日期*年*月*日□□/□□/□□

4病人轉歸

1治愈

2好轉

3后遺癥

4死亡

5不詳□

如死亡,死亡時間*年*月*日**時**分

□□/□□/□□

□□/□□

病理解剖

1是2否□

解剖結論

四、既往病史和家族病史

1接種前患病史

1有2無3不詳□

如有,疾病名稱

2接種前精神狀況

1活潑

2萎靡

3憂郁

4緊張

5恐懼

6其它□

3接種前過敏史

1有2無□

如有,過敏物名稱

4家庭成員中有無遺傳病/傳染病/精神病/癲癇/過敏/驚厥等

1有2無3不詳□

如有,疾病名稱

五.既往接種史和異常反應史

1既往接種疫苗名稱

2既往發生異常反應

1有

2無□

3如有異常反應,

反應發生日期*年*月*日

□□/□□/□□

接種疫苗名稱

臨床診斷

診斷單位

六、可疑疫苗接種情況(按最可疑的疫苗順序填寫)

(一)可疑疫苗

疫苗1

疫苗2

疫苗3

疫苗4

1疫苗名稱

2規格(劑/支.粒)

3生產企業

4批號

5有效日期

6來源

7接種劑量(ml.粒)

8接種劑次

9接種時間

10接種途徑

11接種部位

12疫苗外觀

13保存容器

14保存溫度(℃)

15有無批簽發合格證書

16疫苗是否送檢

17送檢日期

18檢定單位

19檢定結果

(二)稀釋液

疫苗1

疫苗2

疫苗3

疫苗4

1稀釋液名稱

2規格(ml/支)

3生產企業

4批號

5有效日期

6來源

7稀釋液外觀

8保存容器

9保存溫度(℃)

(三)注射器

疫苗1

疫苗2

疫苗3

疫苗4

1注射器名稱

2注射器類型

3規格

4生產企業

5批號

6有效日期

7來源

8一支注射器接種人數

9消毒方式

(四)接種人員與操作

疫苗1

疫苗2

疫苗3

疫苗4

1接種人員姓名

2性別

3年齡

4工作單位

5何時從事預防接種工作

6是否接受過專業技能培訓

7有無預防接種培訓合格證

8最近接受培訓時間

9接種地點

10接種操作程序是否正確

表3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病例定義和相應處理辦法

免疫異常反應

病例定義

處理方法

過敏反應(急性嚴重過敏反應)

異常急性過敏反應;免疫后2小時內發生,表現為如下癥狀一項或多項:

因支氣管痙攣引起呼吸困難

喉部痙攣/喉部水腫

一種或多種皮膚癥狀,例如蕁麻疹,面部水腫或全身水腫

自我調整;

抗組胺可能有所幫助。

超敏反應

嚴重的即時性過敏反應(1小時內)導致循環衰竭同時伴隨或不伴隨支氣管痙攣和/或喉痙攣/喉部水腫

腎上腺素注射

腦病

通常在接種6-12天內發生

急性發病,表現為下列3種情況中的任何2種:

癲癇發作

嚴重的意識模糊,持續1天或以上

明顯的行為變化,持續1天或以上

無特異性處理方法;輔助性治療。

發熱

直腸溫度

介于38-38.9oC(低度發熱),39-40.4o(高度發熱)以及40.5oC

以上(重度發熱)

對癥治療;

撲熱息痛

注射部位膿腫

注射部位有波動感或排膿。包括細菌性膿腫:有感染、出現化膿等炎性癥狀;無菌性膿腫:沒發生感染。

切開排膿;

如有菌需使用抗生素。

癲癇

未伴隨神經癥狀和體征的全身抽搐;

發熱癲癇:體溫>

38oC

(直腸)

不發熱癲癇:體溫正常

自我控制、調整;輔助性治療;

撲熱息痛,如發熱可降溫;極少情況可使用抗痙攣藥物。

敗血癥

由細菌感染導致的急性全身病癥,并通過血標本細菌培養確診病例。

早期識別和處理是關鍵。盡快到專業醫院處理,注射抗生素和輸液。

嚴重的局部反應

注射部位紅腫且表現如下癥狀一項或多項:

注射部位周圍關節腫大;

疼痛,發紅和腫大超過3天

需要住院治療

在發病數天至一周內對癥處理;使用止痛藥對癥治療;不需使用抗生素

血小板減少

接種后15-35天內發生,血小板低于50,000/ml,導致瘀傷和/或出血

通常均為輕度并有自限性;少數情況需類固醇類藥物或輸血

中毒性休克

免疫后幾小時內突然發熱、嘔吐和水樣腹瀉。通常24-48小時內導致死亡。

及早識別和處理至關重要。立即轉入醫院注射抗生素和輸液。

過敏反應識別和處理

過敏反應是一種非常罕見,但非常嚴重且有可能致命的變態性反應(通常以接種每百萬疫苗劑次發生率進行評價)。病人發生過敏反應時,專業人員必須正確診斷、處理和迅速安置,然后轉至醫院進行進一步治療。

缺乏培訓的衛生員有可能將免疫后發生的暈眩和頭暈誤認為過敏反應,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判定。某些人免疫后立即感覺不舒服或暈眩并非過敏的臨床癥狀。暈眩時沒必要注射腎上腺素,如注射,則非常危險。

暈眩發生時,病人立即表現面色蒼白、失去知覺、倒地(如無支撐)。暈眩有時伴隨短暫痙攣、癲癇(即有節奏的肢體抽搐),無需特殊的處理或調查。青少年和成人免疫后,暈眩相對較常見;兒童免疫后出現暈眩現象非常罕見。發生暈眩可將病人處于斜躺體位休息即可,1-2分鐘內病人可恢復知覺,但完全恢復需稍長時間。

焦慮不安會導致面色蒼白、煩躁和用力呼吸(頭重腳輕、頭昏眼花、手口有麻刺感)。呼吸困難通常發生在兒童中,能夠導致兒童面部發紅和青紫;若持續稍長時間,則可能導致兒童失去知覺。

一、過敏反應的識別

過敏反應是一種以循環衰竭為特征、迅速發病、嚴重的機體反應,通常發生于免疫接種后5-30分鐘。過敏反應早期的癥狀表現為全身紅斑和出疹,同時伴隨上部和/或下部呼吸道阻塞。情況嚴重者出現疲乏無力、面色蒼白、失去知覺和低血壓。接種人員必須能夠識別過敏反應的臨床體征和癥狀(詳見下表)。通常越嚴重的過敏反應發病越急促。許多致命的過敏反應在免疫接種10分鐘內發病。故必須注意,免疫接種后接種對象必須觀察至少20分鐘后方可自行離開。

失去知覺不是過敏反應唯一的臨床體征,僅僅發生于嚴重病例發病后期。暈眩時會出現較強的大動脈搏動(如:頸動脈),而過敏反應不會出現。過敏反應通常有多種臨床表現。然而如果僅表現1種體征時,如皮膚發癢,則當時很難確診。通常需要對開始發病后8-12小時,甚至48小時內的癥狀進行描述。

臨床表現變化情況

過敏反應體征和癥狀

輕度、早期癥狀

皮膚發癢、皮疹、注射部位腫大;頭暈、發熱

身體某些部位無痛性腫大,如面部、口唇;面紅、皮膚發癢、鼻塞、打噴嚏、流淚

聲音嘶啞、惡心、嘔吐

喉部腫大,呼吸困難、腹部疼痛

晚期、可能危及生命癥狀

喘息、煩躁、

呼吸困難、

虛脫、低血壓、脈搏虛弱

二、過敏反應處理

一旦確診,無論病人當時臨床癥狀是否嚴重,均可以考慮將病人視為可能存在生命危險情況進行立即處理。如當時病人未在醫院,需及時將病人轉移到醫院進一步治療。腎上腺素可以刺激心臟和抑制肺部痙攣,緩解水腫癥狀,因此可應用于過敏反應處理。

但腎上腺素劑量不當可能導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重度高血壓和組織壞死等。因此,所有接受過敏反應處理培訓的接種人員必須了解應急使用腎上腺素的方法、注射劑量和注射方法,保證腎上腺素藥物在有效期內使用。

具體處理步驟如下:

1、對已失去知覺的病人,使其處于恢復體位并確保呼吸道暢通;

2、測定心率和呼吸頻率(若病人表現頸動脈脈搏較強,病人很可能并非過敏反應);

3、如需要,可使用人工呼吸;

4、在接種疫苗另側肢體深度肌肉注射1:1000腎上腺素(輕度病例可采用皮下注射)(具體劑量結合年齡或體重,參照下面表格);

5、若病人注射腎上腺素后恢復知覺,將病人放置頭低腳高體位并注意保暖;

6、如需要,可給病人吸氧;

7、電話尋求專業機構幫助且勿使病人獨處;首次注射腎上腺素后,如必要需呼叫救護車且需至少一名醫護人員陪同;

8、如注射首針腎上腺素10-20分鐘內病人狀況無改善,重復注射腎上腺素(使用最大劑量且最多使用3次)。過敏性休克通常注射腎上腺素后會迅速恢復;

9、記錄病人情況(脈搏、呼吸率和血壓),以及每次服藥、注射時間及準確劑量。在病人轉入醫院后,病人記錄應隨同提交。

腎上腺素用量:

每劑0.01ml/kg

1:1000腎上腺素,最大劑量0.5ml;肌肉注射,若癥狀較輕可采用皮下注射

若不知病人體重,可參考如下劑量:

<2歲

2-5歲

6-11歲

11+歲

0.0625ml(1毫升1/16)

0.125ml(1毫升1/8)

0.25ml(1毫升1/4)

0.5ml(1毫升的1/2)